今天要以王充閭2009年的一篇散文《冰原上的盛會》為例子,來說說紀實類文章怎麼分析,琢磨明白了,也就知道了怎麼寫。
先說王充閭這篇文章寫作是的幾個限制條件:
第一點,事件的背景。散文的內容是關於民俗的。寫的是吉林松原市查幹湖的捕魚節。當地多民族聚居,遊牧、漁獵、農耕文化融合無間。其中冬季的捕魚活動,起源甚早,盛行於遼、金兩代,歷史很悠久的。如今要發展旅遊,其操作規程,捕魚工具、也都沿襲從前的風習。
第二點,事件經過結果。那天天氣很冷,王充閭等應邀前來作家們,吃過早飯就到了一望無際的冰面上。人差不多都站滿了。捕魚前有「祭湖」、「醒網」儀式。然後就開始下網、捕撈了。整個過程其實很簡單,時間卻比較長,待網全部拖出,冰上堆起高大的魚堆,遊人已經開始散去,日影也西斜了。就這樣的事,如寫成文章?
第三點寫文章的要求,當時吉林作協和松原市希望能在《人民日報》發篇文章,但文藝副刊卻要求篇幅只能在兩幹字上下。而且,這裡經舉辦多少屆捕魚節了,作家年年寫, 創新很難。王充閭想出奇制勝難度很大。但也不是沒可能。他是這樣做的:立意的兩點,一是回歸傳統,突出原始的民族風情;二是打生態牌,打綠色牌。這兩方面當時都很吸引眼球。
素材的組織,也要與眾不同。王充閭把全文兩幹字,分為十個自然段。前三個自然段寫散場後的場景。
讀文章會發現,捕魚節無疑是一個盛大而歡騰的節日,但作者更傾向於將它它看作一出貨真價實的野臺大戲,因為它彰顯了典型的勞動藝術,而且帶有規範化的程式。冰原是大舞臺,全副毛皮裝束、英風颯颯的漁夫們,則是戲劇的主角,他們身旁兩千米長的拉網呢,便成了道具,數以萬計的遊人,則成了的觀眾。
戲演完之後,一切皆如潮水般地退去了,冰面只留下冰窟窿和鮮魚。尋常的場景,被作者處理成了鮮明的對比,又加了許多修飾限定的詞語,顯得細膩而逼真,情感也充溢其間。
到了第四自然段,才開始交代捕魚節的有關背景,追述捕魚節的由來。
五、六、七三個自然段寫回歸傳統,保持原始的捕魚方式。怎麼寫?不能空對空地議論,或者只用敘述語言交代,要有形象,有描寫,這樣才能生動感人,像是身臨其境。
寫開湖儀式,先是「祭湖」,悶聲悶氣的法號響徹晴空;喇嘛們列隊誦著經文,祭師們戴著鹿、牛、鷹、虎等原始圖騰面具、跳著查瑪舞,祈禱湖神,請求保佑漁民富庶安康以及水下精靈的永續繁衍。「醒網」儀式,查瑪舞圍著冰洞來跳。然後,依照傳統習俗,漁工用大碗喝「壯行酒」,吃奶幹、炒米。酒足飯飽之後,喜炮齊鳴,一支浩蕩的隊伍奔赴「冬捕」現場。同樣,捕魚工具、捕魚過程,突出保持固有傳統——把長達兩千米的拖網送進事先打好的冰窟窿裡,十分費事;最後,在另一端用馬匹來轉動絞盤來拖拉冰下的漁網。這種傳統習俗,很有科學道理。用馬拉冰面上震動較小,因為機器轟鳴會使魚群受驚不安定。
八、九兩段,集中防寫生態環境,也都是通過描寫人物、故事來展開的。
最後一段結尾,以抒請的筆調揭示了這次活動的意義、價值:
參考資料:《秋窗漫筆》第255-258頁,王充閭著,萬卷出版公司,2016.06,
專注於初高中語文和英語學習,所有文稿,皆由一線教師撰寫,每日更新一兩篇。
這是本號今年的第164篇文章,更多值得您收藏的往期文章,請關注後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