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背景】
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下冊第一單元,是古代散文專題,主要選取了三篇諸子散文和兩篇歷史散文組成單元,屬於「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研習」學習任務群。諸子散文以儒家和道家為代表,選取了儒家經典《論語》《孟子》中關於治國安邦的章節和道家經典《莊子》中隱喻治國和處世之道的寓言故事——庖丁解牛,具有較強的人文精神和現實關懷。歷史散文則選取了長於辭令的《左傳》和長於敘事的《史記》。《左傳》是儒家經典,也是文學名著,繼承了《春秋》「微言大義」的筆法;《史記》是史學名著,也是文學經典,塑造了許多個性鮮明、膾炙人口的人物形象,《史記》作者司馬遷以繼承孔子之志自許,繼承了先秦諸子的理性批判意識。這兩部名著同樣充滿了現實關懷和人文精神,所選的具體篇目《燭之武退秦師》和《鴻門宴》,既體現了這兩部史學名著的語言藝術特色,又充分體現了作者的人文精神和現實關懷。本單元的導語「閱讀這些文章,有助於我們了解中華文化的一些重要理念,領會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深化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增強文化自信」就體現了本單元的核心任務。
「人文精神與語言藝術」專題學習設計,以本單元所選篇目為基點,通過精讀文本、評點批註、互文閱讀、比較閱讀、問題探究、討論、辯論、寫作、分享等任務驅動,積累文言知識和傳統文化常識,學習經典選篇論事說理的表達技巧和敘事寫人的語言藝術,把握其思想內涵,認識其文化價值,思考其現代意義。
【學習目標】
一、語言目標
1.通過主動積累常用的文言字詞在不同語境中的含義和用法,自覺擴展和梳理古代語言材料,提升歸納古代語言運用規律的能力。
2.辨析諸子散文和歷史散文的基本特點和不同側重,熟悉兩類散文中敘事說理的技巧,能用自己的話寫一篇500字左右的小文段,分析古人的思想智慧和語言藝術。
二、思維目標
1.通過比較不同的文本材料,分析其異同,發現其中的內在關聯,建構新的認識,以及有邏輯有依據地闡述自己的觀點,提升邏輯思維能力。
2.通過質疑,運用歷史眼光和現代觀念對歷史人物和古代思想進行辯證分析,理性認識傳統文化的價值和局限,提升辯證和批判思維能力。
三、價值目標
1.通過探究孔孟的人文理想,汲取儒家胸懷天下、推己及人、經世濟民、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理想主義精神,增強時代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提升生命的境界。通過探究莊子的人文理想,汲取道家「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自然主義精神,尊重規律、敬畏自然、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藝術人生。
2.通過鑑賞史傳文的語言藝術,從歷史人物身上汲取人生事業的經驗智慧和重義輕利的人格精神,形成不以成敗論英雄、不以功利論是非的價值觀念。
【專題實施】
第一課段 探究儒道人文理想
核心任務:1.製作文言實詞詞彙卡片;2.辯證地梳理並列舉課文中能適應當代的儒道思想,化為應對生活問題的智慧。
一、學習任務
1.精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齊桓晉文之事》《庖丁解牛》,梳理文本內容,從語言描寫中把握人物形象,揣摩人物心理,提煉人物的思想觀點。
2.互文比讀有關資料,整體把握孔孟和莊子的人文理想的內涵,通過問題探究和辯論,辯證認識儒道人文理想的價值和局限。
二、課時安排
本課段共6課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2課時,《齊桓晉文之事》2課時,《庖丁解牛》2課時。
三、學習資源
1.參考閱讀錢穆《孔子年表》《孔子傳略》。
2.互文比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論語·公冶長第五·顏淵季路侍》《論語·季氏第十六·季氏將伐顓臾》《論語·子路第十三·子適衛》《論語·顏淵第十二·子貢問政》《禮記·禮運·大同篇》。
3.比較閱讀程樹德《論語集釋》、徐碧輝《為日常生活賦予超越的詩性》、趙士林《曾點境界》中對《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的解讀。
4.互文比讀《齊桓晉文之事》《孟子·公孫丑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5.比較閱讀憨山《莊子內篇注》、馮契《中國古代哲學的邏輯發展》、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陳鼓應《老莊新論》、王博《莊子哲學》、方勇《莊子》譯註中對「庖丁解牛」的解讀。
6.比較閱讀張岱年《孔子與中國文化》、李零《喪家狗——我讀〈論語〉》的自序。
四、學生活動
1.精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齊桓晉文之事》《庖丁解牛》,疏通字音與字義,遇到一詞多義的字例、古今異義詞或古代文化常識,仿照單元學習任務中的字詞卡片,製作本單元課文的文言知識卡片或用筆記本加以整理歸納。在精讀過程中,試著對人物語言、思想內涵、說理技巧、表達風格等進行批註評點。
2.梳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文的內容,完成下列表格。
互文比讀《論語·公冶長第五·顏淵季路侍》《論語·季氏第十六·季氏將伐顓臾》《論語·子路第十三·子適衛》《論語·顏淵第十二·子貢問政》《禮記·禮運·大同篇》,概括孔子的為政原則、為政次序和為政理想。
3.子路、冉有、公西華的志向,都與政事相關,都是關係治國安邦、國計民生的崇高事業,而曾點的志向,卻是追求個人的逍遙,似乎與政治無關。可孔子唯獨讚許曾點的志向,這是為什麼?曾點之志與孔子一生追求的理想矛盾嗎?參考閱讀錢穆《孔子年表》《孔子傳略》,比較閱讀程樹德《論語集釋》、徐碧輝《為日常生活賦予超越的詩性》、趙士林《曾點境界》中對此的解讀,寫一篇500字以上的讀書札記,對這一問題進行分析,並闡明自己的觀點,可參閱單元學習任務後的「如何闡述自己的觀點」進行寫作。
4.互文比讀《齊桓晉文之事》《孟子·公孫丑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提煉孟子的政治觀點和社會理想,梳理孟子「性善」說與「王道」政治之間的內在關聯,概括孟子「王道」思想的內涵,並圍繞「儒家的仁政思想有助於建設和諧社會嗎」舉行辯論會。
5.庖丁解牛這個富有詩意的寓言故事蘊含著非常豐富的思想,給人以無限的啟示。歷來圍繞著「道」與「技」、庖丁解牛的三個階段、「養生」的含義等,對這個寓言進行解讀的名家不勝枚舉,他們以各自的人生閱歷和對生命的領悟,從不同角度對這一寓言故事進行了個性化的闡釋。比較閱讀憨山、馮契、葉朗、陳鼓應、王博、方勇等人的解讀,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以「庖丁解牛之我見」為題寫一篇500字以上的解讀文章,儘量寫出自己的個性。
五、學習評價
從下面兩個學習任務中任選一個完成。
1.孟子的王道政治繼承並發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強調以德服人、以民為本,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進步思想。但也有學者認為,孔孟的仁政思想從本質而言仍是統治階級的思想,是為了調和階級之間的矛盾,維護建立在剝削基礎上的等級制度,為統治階級的利益服務的。比較閱讀張岱年《孔子與中國文化》、李零《喪家狗——我讀〈論語〉》的自序,寫一篇800字以上的評論,談談你的認識,嘗試運用唯物辯證法來分析歷史人物和思想。
2.有學者認為,莊子的思想主要是探求個人在黑暗的現實社會中如何保全自我的本性和獲得心靈的自由,為人們提供精神的慰藉和逃避現實矛盾的方法,這種逃避現實而不是改造現實的人生態度,消解了人們的反抗意志,使人們聽天安命,逆來順受,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消極影響。對此,你有怎樣的認識?請用歷史的眼光和現代的觀念,寫一篇800字以上的評論,對這一問題進行辯證分析。
第二課段 賞析史傳語言藝術
核心任務:梳理並概括史傳文的語言特點,能針對其中的1~2個特點,寫一篇語言賞析小評論。
一、學習任務
1.精讀《燭之武退秦師》《鴻門宴》,把握不同史傳文的語言特點,鑑賞史傳文中外交辭令的藝術,領悟歷史人物的智慧才能和人格精神。
2.通過分析質疑,從文本中發現和提出有價值的問題,通過合作探究來解決問題,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進行多元化解讀。
二、課時安排
本課段共4課時。《燭之武退秦師》2課時,《鴻門宴》2課時。
三、學習資源
1.參考閱讀王立《婉約有致、辭強不激的語體風格——〈左傳〉外交辭令之探究》、孫紹振《〈燭之武退秦師〉和春秋筆法》。
2.比較閱讀《項羽本紀》、周恩來《項羽拿破崙優劣論》、嶽慶平《項羽及其精神》、易中天《項羽何以輸給劉邦?》。
四、學生活動
1.精讀《燭之武退秦師》《鴻門宴》,疏通字音與字義,遇到一詞多義的字例、古今異義詞或古代文化常識,仿照單元學習任務中的字詞卡片,製作本單元課文的文言知識卡片或用筆記本加以整理歸納。
2.史傳文主要是通過記事和記言,敘述歷史事件的前因後果、來龍去脈,表現歷史人物的政治智慧、思想才能和心理個性。在精讀過程中,從對歷史事件的敘述、對人物形象的刻畫和對語言對話的描寫中,把握人物的個性,汲取教訓和智慧,體會作者的匠心和情感態度,並將自己的心得用批註、總評的方式寫在課本相應的空白處。
3.章培恆、駱玉明主編的《中國文學史》認為,《燭之武退秦師》是「世界外交史上運用地緣政治學的一個很早的傑出範例」。除了地緣政治的因素,燭之武傑出的外交才能和辭令藝術也是成功說服秦王的重要原因。參考閱讀王立《婉約有致、辭強不激的語體風格——〈左傳〉外交辭令之探究》和孫紹振《〈燭之武退秦師〉和春秋筆法》,寫一篇至少500字的論述文,概括《燭之武退秦師》一文中外交辭令藝術的特點,至少總結三點,並結合文本進行分析。
4.《鴻門宴》一文,故事曲折生動,人物形象傳神、栩栩如生,但是也有不少不合常理的地方,例如項伯吃裡爬外,洩露軍情,回來報告項王,項王不僅沒有治罪,還聽從了項伯的建議。這種不合常理是司馬遷的疏忽,還是司馬遷根據傳聞忠實記錄,抑或是司馬遷故意為之?細讀文本,自主梳理出文中其他不合常理的地方,分小組進行探究,每個小組推選一名代表分享本小組的探究結果。
五、學習評價
從下面兩個學習任務中任選一個完成。
1.歷史事件往往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而促成的。燭之武之所以能說服秦王退師,也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自己查閱相關背景資料,比如秦晉之間的關係、鄭國與晉國之間的過節、秦穆公和晉文公的生平為人等,寫一篇800字以上的分析報告,多角度分析燭之武之所以能成功化解危機的原因。
2.《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羽兵敗自殺後,劉邦「以魯公禮葬項王谷城」,並且「為發哀,泣之而去」。比較閱讀《項羽本紀》、周恩來《項羽拿破崙優劣論》、嶽慶平《項羽及其精神》、易中天《項羽何以輸給劉邦?》,請以劉邦的口吻,給項羽寫一篇800字以上的祭文。
第三課段 百花競放方是春
核心任務:策劃校園戲劇文化節。
一、學習任務
策劃校園戲劇文化節,創作歷史情境劇本,課後進行排練,並在戲劇文化節上進行展示。
二、課時安排
本課段共2課時。查閱資料、創作劇本1課時,展示1課時。
三、學習資源
可以利用前兩個課段中提供的學習資源,也可以利用網絡資源。
四、學生活動
自主策劃一個以「個人與歷史」為主題的校園戲劇文化節,分成小組,每個小組可從孔子、孟子、莊子、燭之武、佚之狐、項羽、劉邦等人物中,選擇五人,根據人物的人生經歷和人格精神,創作一個歷史情境劇本。根據劇本在課後進行排練,並在戲劇文化節上進行展示。
五、學習評價
可以邀請不同學科的教師做評委或客串其中的一兩個角色,評選出一等獎1個、二等獎2個、三等獎3個,最佳劇本1個,最佳導演1名,最佳演員2名。
【專題評價】
一、單元核心問題理解
本單元專題學習設計涉及的學習任務群有:語言積累、梳理與探究(在語境中理解詞義、梳理詞語在不同語境中的詞義和用法),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分析質疑、多元解讀、培養思辨能力、發展辯證思維和批判性思維、培養思維的邏輯性),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研習(就傳統文化的歷史價值、時代意義和局限,用歷史眼光和現代觀念進行審視,辯證分析),中華傳統文化專題研討(增進對中華文化核心思想理念和中華人文精神的認識和理解,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
本專題的核心任務是探究古代散文的人文精神與語言藝術。為了完成這一核心任務,本專題採取以讀啟思、以思促寫、以寫促思、以思促讀的「讀—思—寫」三位一體的學習策略,貫穿整個專題學習的始終。第一課段的主要任務是汲取儒道兩家思想的智慧,側重於探究孔孟和莊子的人文精神;第二課段的主要任務是鑑賞史傳文的語言藝術,側重於探究不同史傳文的語言特點和外交辭令藝術,從語言中把握歷史人物的個性和智慧;第三課段的主要任務是策劃戲劇文化節,通過創作歷史情境劇本和戲劇表演,深刻領悟中華文化綿延千年的韌性和超越時空的魅力,增強對民族歷史文化的自信心和對專題學習的興趣。
二、測試反饋
1.搜集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齊桓晉文之事》《庖丁解牛》《燭之武退秦師》《鴻門宴》有關的典故、成語和名言警句,解釋這些典故、成語和名言警句的內涵。如為國以禮、曾點氣象、浴沂風雩、保民而王、不忍之心、「不為也,非不能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善推其所為、緣木求魚、發政施仁、遊刃有餘、目無全牛、躊躇滿志、切中肯綮、批郤導窾、新硎初試、發硎新試、官止神行、庖丁解牛、善刀而藏、迎刃而解、項莊舞劍、「人為刀俎,我為魚肉」、鴻門宴等。
2.「庖丁解牛」對我們今天建設生態文明,弘揚工匠精神,有何啟示?請根據自己的理解,分別給建設生態文明、弘揚工匠精神擬寫一段廣告詞。
【本設計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中華傳統文化經典作品專題學習模型的研究與構建」(項目號61877004)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信息:吳林俊 北京師範大學貴陽附屬中學,550081;張秋玲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100875 )
(本文選自《語文教學通訊》A刊202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