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散文,不能不讀王鼎鈞

2020-12-17 半盞秋山

創作點滴談(四)

接前期(三)

今兒談談臺灣的兩位散文大師余光中和王鼎鈞的散文語言。

余光中的散文語言偏詩化,精美,重修辭。因為詩寫得好,散文語言深受詩的影響。

驚蟄一過,春寒加劇。先是料料峭峭,繼而雨季開始,時而淋淋漓漓,時而淅淅瀝瀝,天潮潮地溼溼,即連在夢裡,也似乎有把傘撐著。而就憑一把傘,躲過一陣瀟瀟的冷雨,也躲不過整個雨季。連思想也都是潮潤潤的。每天回家,曲折穿過金門街到廈門街迷宮式的長巷短巷,雨裡風裡,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聽聽那冷雨》

寫文章講究「鳳頭、豬肚、豹尾」,這樣的開頭,往往先聲奪人,吸引人繼續看下去。

詩人行文,尤喜短句。這段文字中,4個字的詞組近10個。鏗鏘有力的短句利於推進節奏,使文氣活泛。都是長句子,讀來擁塞,好比鍋灶內全是柴,不通風。

開篇八個字就交代了時令及氣溫變化。這樣的開頭,古人寫賦常見,如司馬相如《美人賦》

司馬相如,美麗閒都,遊於梁王,梁王悅之。

如揚雄《酒箴》:

子猶瓶矣。觀瓶之居,居井之眉。

余光中有深厚的古文學養,詩又極好,其散文隨處可見詩的影子。並且,他曾在八十年代高舉改革散文的大旗,尤其在語言上,痛陳五四以來的弊病,務求去掉歐化,給散文以新生命。

他說了,也做了。他的一篇篇散文佳作以排江倒海的氣勢,精美工巧的修飾和別開生面的布局,鶴立於文壇。

從我的樓上望出去,馬鞍山奇拔而峭峻,屏於東方,使朝暾姍姍其來遲。鹿山巍然而逼近,魁梧的肩膂遮去了半壁西天,催黃昏早半小時來臨,一個分神,夕陽便落進他的僧袖裡去了。一爐晚霞,黃銅燒成赤金又化作紫灰與青煙,壯哉崦嵫的神話,太陽的葬禮。——《沙田山居》

這是段寫景文字,最後一句是抒情。

余光中就散文的功能,把散文分為六大類:抒情、說理、表意、敘事、寫景、狀物。算是一家之言。

他曾說,純寫景的文字不好寫。為啥?因為無所依傍,比如說理有論據;敘事有事件;狀物靠智識。寫景全靠文字的功夫去描摹,如不因襲前人,全憑一己之力就更難。

《嶽陽樓記》對於一晴一陰之描繪,惟妙惟肖,風神畢現。膾炙人口這麼多年,景寫得好是一大原因。4字短句利於朗誦和背誦又是一大原因。

余光中上面那段文字最後一句「一爐晚霞,黃銅燒成赤金又化作紫灰與青煙,壯哉崦嵫的神話,太陽的葬禮。」若沒有仔細地觀察和詩人的手筆是寫不出的。

按照余光中自己給散文的分類,我覺得他的語言最適合寫景,抒情次之,其他四類就沒有優勢了。因為他的文字好在詩性也壞在詩性——詩性文字是免不了要雕琢的。

不像梁實秋的文字,不論寫哪類,都可娓娓道來。比如前妻程季淑離世後,他寫了《槐園夢憶》以懷念:

我到季淑的墓地去,要把鮮花插在瓶子裡,然後灌滿了清水;然後低聲地呼喚她幾聲,我不敢高聲喊叫,無此需要,並且也怕驚了她;然後我把一兩個星期以來所發生的比較重大的事報告給她,我不能不讓她知道她所關切的事;然後我默默地立在她的墓旁,我的心靈不受時空的限制,飛躍出去和她的心靈密切吻合在一起。——《槐園夢憶》

用4個「然後」串聯起一組動作,無華辭麗句,只有深情眷眷。梁實秋的文字可雅可俗,可濃可淡,可高深可平易。依題材和內容輕鬆駕馭文字。

寫作者多寫些體裁和題材有利於練筆。體裁單一,至少題材要廣些。

下面介紹的王鼎鈞,和余光中相比,題材就寬多了。因為他的經歷太豐富了。

王鼎鈞,臺灣作家,祖籍山東,1949年去臺灣,現居美國。

在大陸,王不及餘名氣大,但在臺灣,二人平分天下。王鼎鈞當過兵,教過書,做過報刊編輯,進過廣播電視局等,豐富的人生閱歷和廣袤的視角使他的散文充滿智識,加之他信奉基督教,也常讀佛經,文字中有博愛及禪悟氣象。引幾段他的名言:

在亂世,人活著就是一種成就。時代像篩子,篩得每一個人流離失所,篩得少數人出類拔萃。醒和夢是兩個故事,我知道流年偷換了多少,世 上又經過幾番風雨。文章不是坐在屋子裡挖空心思產生,要走出去看,走出去聽,從天地間找。那些歌,在我們唱歌的地方,四處有拋擲的音符,歌聲凍在原處,等我再吹一口氣,再響起來。那些淚,在我流過淚的地方,熱淚化為鐵漿,倒流入腔,凝成鐵心鋼腸,舊地重臨,鋼鐵還原成漿還原成淚,老淚如陳年舊釀。人散落,淚散落,歌聲散落,腳印散落,我一一仔細收拾,如同向夜光杯中仔細斟滿葡萄美酒。

第1個,網上流行的「光活著就已用盡了全力」不知是否由此脫化而來。

第5個,完全是詩人手筆了。

王鼎鈞的散文像老杜的詩,沉鬱頓挫。余光中是雄健豪放,二人珠聯璧合,共同完成了對現代散文傳統的革新。(未完待續)

相關焦點

  • 書香天府·全民閱讀③ 「我是聆聽哭聲的捕蝶人」 散文名家王鼎鈞...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或許你曾聽說過王鼎鈞的「人生四部曲」,聽他用「一代中國人的眼睛」歷抗戰艱苦,看兩岸相隔,述人生悲苦;或許你也曾聽過他自命「聆聽哭聲的捕蝶人」,在黑白人世捕捉華美幻影,寫下《碎琉璃》、《情人眼》;或許你也曾聽過他在黑夜回顧往昔
  • 王鼎鈞:這恐怖的威脅,不料晚年又經歷一次
    王鼎鈞,1925年生,山東蘭陵縣人。
  • 年度歷史傳記書 《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感謝掌聲
    [導讀]王鼎鈞曾是一名電臺記者,他寫的回憶錄證實了這一句話:所有新聞都是當代史,所有的歷史都是舊聞。他沒有什麼立場或者政治背景,更不過分渲染,而是像寫新聞那樣,實事求是地寫作。答謝詞:王鼎鈞我在各種版塊的夾縫中寫回憶錄,立定腳跟不插隊,不選邊,自己告訴自己別想去得任何一種文學獎。想不到天涯海角素未謀面的人裡面自有知音。北京的新京報評選「年度好書」獎,今年我的回憶錄上榜。我在抗戰時沒到過重慶,勝利復員沒到過北京,引以為憾。
  • 王鼎鈞:人終須與人面對,與同類和解
    按:臺灣散文家、如今已95歲高齡的王鼎鈞寫過一篇文章,名字起得奇怪,叫做《我們的功課是化學》。全文都在談人,關於災難中的人、人的美醜善惡以及為何要相信人及與人和解。他所說的化學並非自然科學,而是一種中國哲學意義上的化的學問,暗含著化解、消解與理解之意——化種種不平,化種種不合天意不合人意,也化百苦千痛千奇百怪。
  • 王鼎鈞:腳印(死後靈魂要撿回生前的腳印)
    與您分享王鼎鈞的文章:腳印。鄉愁是美學,不是經濟學。思鄉不需要獎賞,也用不著和別人競賽。我的鄉愁是浪漫而略近頹廢的,帶著像感冒一樣的溫柔。你該還記得那個傳說:人死了,他的鬼魂要把生前留下的腳印一個一個都撿起來。為了做這件事,他的鬼魂要把生平經過的路再走一遍。車中、船中,橋上、路上,街頭、巷尾,腳印永遠不滅。
  • 讀了很多書,為什麼作文還是寫不好?
    很多中學生讀書量不小,作文卻總是寫不好,家長們也被這個問題深深困擾。寫不出質量好的文章,必然有原因,竊以為,原因有三。一、讀的書目不對,語言運用不熟練。中學生讀書,最好先讀古典名著,可以選擇文白參照的版本。
  • 王鼎鈞:我與文學的未了緣
    那時大英百科全書每年出版一本「附冊」,補充各科內容,其中有一條臺灣文學,委託西東大學某教授執筆,這個執筆人每年都先向夏志清請教,這一年恰在「捧琦君」的茶話之後,夏公毫不遲疑地告訴他,「你寫潘琦君好了」。  臺北某大學的學生社團舉辦活動的時候,我認識了師大國文系楊昌年教授,他出入詩歌、小說、散文、戲劇四大門類,博中見精,受青年救國團倚重,大專青年愛戴。
  • 讀張恨水散文有三恨
    一篇篇地讀下來,直覺得和張恨水的散文相見恨晚。張恨水的這本散文集《綠了芭蕉》則提醒人們,在20世紀的散文史中,張恨水應佔有一席之地,儘管這些文章大多是「急就章」,為報紙「補白」的。  張恨水的散文自成一家。他寫天南地北,上下古今,天上人間,信筆寫來,涉筆成趣,至情至性的文字,傳達了他的精神趣味、人生境界。
  • 王鼎鈞論考試作文:好文字有方法可循嗎?
    當寫作文的目的是為了升學考試之時,我們應該如何寫出一篇好作文?對此,文學家王鼎鈞寫下了「作文四書」,而其中的《講理》從作文課開始,通過教師和學生的互動,層層推進,給出議論文寫作的關鍵步驟:建立是非論斷的骨架——為論斷找到有力的證據——配合啟發思想的小故事、權威的話、詩句,必要的時候使用描寫、比喻,偶爾用反問和感嘆的語氣等。
  • 我們時代的散文閱讀與語文教育:如何讀,為什麼讀?
    原標題:我們時代的散文閱讀與語文教育:如何讀,為什麼讀?12月5日晚,以「如何讀,為什麼讀——我們時代的散文閱讀與語文教育」為主題,譯林出版社在京舉行新書《我認出了風暴》閱讀沙龍,與會嘉賓探討了當下散文閱讀的必要性與方法。
  • 王鼎鈞:諦聽哭聲或同聲一哭 | 唐小兵
    去年夏天,因難得機緣到哈佛燕京學社訪學一年,就一直籌劃著去離波士頓不遠的紐約拜訪王鼎鈞先生。今年4月,哈佛燕京學社組織紐約之行,得償所願。
  • 讀《朝花夕拾》透過魯迅眼中的百草園,理解他如何利用感性寫散文
    以往我們讀魯迅的作品,印象最深的莫過於他的那些帶有批判性的作品,那些作品除了作者本身書寫之初具有一種明顯的理性批判傾向之外,更多的是我們閱讀的過程中本身就帶有理性的、實用性的視角去解讀和分析他的文章,而對於作者的一些偏向於感性的作品,往往疏於關注和品讀,從而使我們平時缺少對一些感性認識在寫文中的應用。
  • 我們時代的散文閱讀與語文教育:如何讀,為什麼讀?-中國教育新聞網
    12月5日晚,以「如何讀,為什麼讀——我們時代的散文閱讀與語文教育」為主題,譯林出版社在京舉行新書《我認出了風暴》閱讀沙龍,與會嘉賓探討了當下散文閱讀的必要性與方法。
  • 在田野裡拾起的美——讀王鵬翔散文《村莊的背影》
    說句實話,讀鵬翔兄他的作品,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可以這樣說,我是讀他的作品長大的,一向以散文詩為主體作品的作家鵬翔兄,為在文學這條路上艱難前行的我送來了大量的精神食糧,所以,對鵬翔兄的認識,如果從開始讀他的作品時算起,那就應該是很早以前的事了。可以前讀的都是一些散文詩,真正讀到他的散文,應該是從他的散文集《詩情高原》(內蒙古出版社出版)上。
  • 名家談寫作|王鼎鈞:記敘的技巧——直敘
    讀那些文章的人,總以為其中某幾篇寫得特別好,閒來無事還想再讀一遍,其中某幾篇又十分乏味,除了查考資料之外簡直不願意碰它。每一代都有許多有心人。有心人發現,某一篇記敘文所以生動,多半是因為那件事情本身生動。某一篇記敘文所以平板,多半因為那件事情也平板。事實既難以左右,那麼文章也就各有不同的命運:眾人愛讀或不愛。
  • 山東女散文家沙龍開啟 山大教授講述「散文世界的意義與意思」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12月1日訊 (記著 王麗 通訊員 王田田)散文世界是什麼?有意義不如有意思,還是有意思不如有意義?山東女散文家沙龍第23期名家分享活動利用周末開啟,邀請山東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叢新強,作了一堂題為「散文世界的意義與意思」的精彩講座。著名文化學者張期鵬,山東財經大學副教授亓鳳珍,大眾日報豐收副刊主編劉君,周三讀書會創始人李炳峰,著名作家、詩人、評論家、攝影師李恆昌,農村大眾報總編室主任劉秀平等30餘名嘉賓到場。講座由山東女散文家沙龍秘書長王力麗主持。
  • 讀餘秋雨《文化苦旅》情與智的藝術融合,抒情散文原來可以這樣寫
    過去讀過的一些關於風景名勝類的抒情散文,在具體的內容上很多都是對純風景與心情的抒寫,還有一類寫風景的散文,作者會把人文與風景作一個融合,以風景做背景,來抒發作者的人文情感,從而使散文進行一個情感、景觀與文化的交融,這就是我們經常提起的餘秋雨的文化散文系列,然而在他文化散文集裡有這樣一篇散文,名字叫《三峽》,我覺得有必要重溫一下這篇散文,對我們寫這類散文有一個很好的借鑑意義。
  • 樊佃福:讀韓詠華散文《向日而生》有感
    讀了韓詠華會長的紀實散文《向日而生》,咀嚼再三,不禁擊節讚賞:好文!文學就是人學,詠華會長以其雄健而出色的筆力生動地詮釋了這一至理名言。《向日而生》以葵花為意象,看似寫物,實則寫人。寫了小舅、表弟、金海大哥大嫂、兩位村裡不知名的中年婦女、平原村的老奶奶等人物群像。或寫他們的達觀閒適、或寫他們的熱情豪爽、或寫他們的思想境界、或寫他們的人生嬗變……描述他們像向日葵一樣的生活。沒有居高臨下式的說教,沒有蒼白矯飾的抒情,沒有空泛無力的議論;有的是博大的人文關懷,有的是飽滿純粹的人物形象。
  • 一朵禪行的雲——品讀《余光中散文精選》
    那年我在學校的圖書館偶而看到了這首詩,便也因此記住了他的名字,而那時對於他的散文卻很少了解。  梁實秋如是說「余光中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於是一切便有了閱讀的理由。直到手不釋卷深夜不寐,直到特地買了耳麥,在散步、喝茶、整理房間時見縫插針般的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