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朝花夕拾》透過魯迅眼中的百草園,理解他如何利用感性寫散文

2020-12-20 餅子讀行

有人讀書只盯住書中的陰謀詭計,美其名曰是在讀書中的智慧,就像讀《三國》和《紅樓夢》,有的人讀出的是滿滿的「智慧」,於是因此而感慨這些文學作品的偉大,讚嘆我們傳統文學作品的價值。而我理解的文學價值,並不主要來源於這些理性的實用性價值,而是來源於文學的非功利性藝術價值,對於有著陰謀詭計在其背後「撐腰」的智慧,如果不去關聯文本的文學價值部分,那解讀出的其實是實用理性價值,而非真正的文學藝術價值。

藝術應是審美的,超功利的,而只有屬於文學範疇的藝術價值,才能對我們的心靈表達方式之一的寫作和心靈呵護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因為理性往往是對人進行「工具化」影響的一種實用價值,而藝術價值是對這種人被工具化理性異化之,後而進行的必要心靈矯正,藝術都是帶有明顯的感性色彩,因此人的內心是需要理性與感性的有機平衡,從而讓我們的內心具有工具性的智慧同時,也具有普世價值情感的人性。

以往我們讀魯迅的作品,印象最深的莫過於他的那些帶有批判性的作品,那些作品除了作者本身書寫之初具有一種明顯的理性批判傾向之外,更多的是我們閱讀的過程中本身就帶有理性的、實用性的視角去解讀和分析他的文章,而對於作者的一些偏向於感性的作品,往往疏於關注和品讀,從而使我們平時缺少對一些感性認識在寫文中的應用

也就是我們常常所說的,文學作品是一個不變的對象,而我們採用什麼樣的心態,初衷是要去掘取什麼樣的價值,這其實來源於我們讀者自己。然而對於寫作,我們不僅僅要具有理性的思維,更重要的是要保持一種人性情感的感性思維,理性往往是局限的,而普世的情感往往是永恆的。

對於文學作品的解讀,很多西方理論太過於注重理性的歸納,因而在對於我們情感表達的寫作行為上,幫助就極其有限,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作家原本就沒上過幾天學同樣可以成為優秀的作家的原因,這個邏輯我也在上篇文章中有過論述,今天我們針對魯迅的這篇《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文章做一個實踐性解讀,從而獲取魯迅具有感性的一面,還原他是如何通過感性寫好一篇抒情散文的。

魯迅那些具有明顯理性特徵的雜文與今天我們談的這篇散文來比較,最大的區別就在於感性的應用。過去我們對於《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作品,老師總會讓我們歸納一個中心思想,有一條是絕不能缺少的,否則你的答案就不會是滿分,那就是魯迅批判私塾的教育對孩子心靈的禁錮。

這是一種通過百草園的童真到三味書屋的枯燥兩者對比的方式,產生一種心靈差異得出的「禁錮」結果,至少這是我上學時期老師對我們的一種灌輸方式的解讀,不知道如今情況如何。對於文學作品,我認為最重要的是一種心靈的浸染,而不是首先帶著一種理性的批判思維去認識這樣一篇情感濃厚的散文。

為了區別這篇文章與魯迅其他文章的不同,我們就要對其抒情的分量和比重做出一個基本的判斷。對於這篇文章情感與理性的比重判斷,其實最重要一點就是作者的視角並不是以寫作的時間,也就是成人的視角為主,就如我們之前解讀的那篇朱自清的《背影》。

在那篇文章裡我們明顯的感覺到作者是以當時寫作的時間為視角,因此就有了一種明顯的懺悔意識在文章之中,多次提到了「我聰明的有點過分」這樣的懺悔詞語來對當時發生時間的一個對比和反省,因為描述的事情發生的時間,自己是年輕的,而寫文章的時候自己是比之前更成熟了。

然而魯迅的這篇《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視角是完全的按照當時孩子的視角,大家可以回到文本對其視角做一個整體感知的還原,我們有沒有發現,能不能發現一種以寫作時期成人的心態對當時兒童天真的一種價值判斷?

你會發現幾乎沒有,所有的描寫都被作者還原到當時的兒童視角,比如把百草園當成「樂園」,把長媽媽講的迷信故事當真,一直到長大之後,還在調侃自己「直到現在也沒遇到赤練蛇和美女蛇」。我們要理解視角的年紀,就要把這些具體的內容還原出一個文本原意,然後與上下文之間的語境進行一個對比。

這種基於語境的解讀策略是我們文本細讀的一個重要方式,我們通過還原這種文本原意,再對其語境進行一個對比,如果發現矛盾,那就是因為視角年紀的差異問題(源自於文本解讀的「還原理論」,這句文字難懂,只因這是理論化的文字定義描述,大家可以用自己感知的方式理解兒童視角)。

比如我們把「樂園」和這個迷信故事進行文本的原意還原,樂園就是一個快樂、繁華、熱鬧的地方,而百草園其實是一個很枯燥的,單調的地方,這裡就有矛盾就產生了,文本原意與語境產生矛盾,而因此就產生了是視角年齡的問題。

同樣文章中的迷信故事,對於用理性的成人來做判斷,這就是一個不可信的迷信而已,然而作者保留了兒童的視角,並沒有做出對理性的判斷,這仍然是一個迷信故事與語境的矛盾,原文還原後得出的矛盾,矛盾自然是來自在於童年視角的問題和原因。一直到三味書屋,同樣也存在的兒童視角,比如對先生不回答那個「怪哉」蟲的問題,作者寫了這樣一句:所謂不知道者,乃是不願意說,大人都這樣,我遇到好幾回了。

對於要寫好散文,我們必須對文本這樣的文學藝術加工方式作一個分析和解讀,而不是通過理論化的歸納方式完成對文學藝術價值的整體性分類理解,那樣是片面的,也是局限的。

當我們知道魯迅用這種視角去寫這篇散文的時候,那種所謂的批判意識其實是被淡化了,而是將童真、童趣凸顯了出來,過去我們為什麼要淡化童真、童趣的特徵,也是因為我們對這種元素的漠視,就以為魯迅就是批判的代表,他的文章就要以理性工具化的方式去看待。

在這種影響之下,我們就失去了對童真和童趣視角認識,沒有對這種視角的解讀,我們就很難寫出具有童趣的感性的作文來,於是我們整個學生時代,更多的是具有一種明顯的功利化、實用化的作文來迎合一種特殊環境的寫作要求。

通過這篇散文的閱讀,我們要找回我們感性化的視角,這樣才能寫出更具有「人味」的作品,而這種感性化的作品如何做到對現實意義的批判,這其實並不是需要作者特意去賦予的意義,而是我們通過這種作品的閱讀自然而然的產生,並不是靠作者的說教和灌輸,那樣就降低了藝術價值。

在魯迅這篇散文中,作者只把童趣、童真寫的越感性,越具有一種情感的豐富性,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就會感受到這種童趣與老先生之間的反差越明顯這就產生了藝術上的色差感,這種「色差」會直接的會衝擊我們的審美情感。

藝術作品本身就會說話,作者並不需要在文學作品中拿出過於理性化的語言來幹預,以為這樣可以告訴讀者一些「真理」,那反而不是優秀文學藝術作品的表現。

文:餅子

歡迎關注,和我一起讀書!

相關焦點

  • 朝花夕拾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答|百度派 @小洋人書籍簡介摺疊概況《朝花夕拾》——溫馨的回憶與理性的批判。《朝花夕拾》中的作品都是回憶性散文,但它們不是對往事的單調記錄,而是用嫻熟的文學手法寫成的優美的散文珍品。《朝花夕拾》不是為少年兒童寫的,但寫了許多關乎少年兒童的事,讀起來興味盎然,而且隨著年歲的增加,我們總能從中讀出不同的味道來,這就是魯迅作品的魅力所在。
  • 七年級必讀經典《朝花夕拾》
    七年級第一單元有篇課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充滿了童真童趣。這也是魯迅的經典文章,也是一篇優美的記敘抒情散文。城中孩子們可以了解不同時代少年兒童的學習狀況和成長曆程,受到永恆的童真、童趣、友誼和愛。在單元裡面有一個名著導讀《朝花夕拾》消除與經典的隔膜
  • 告別百草園,進入三味書屋,是魯迅對舊式教育的批判嗎?
    在回憶性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魯迅對給予自己無限童年樂趣的百草園,有過十分傾注深情的描寫。然而當寫到三味書屋時,他的筆鋒似乎突然轉變。說自己不知為何會被送進這個全城中最嚴厲的書塾。而是使用活潑輕鬆的鋪敘筆法,講述了先生如何教學,學童們如何在課間玩耍,又怎樣趁著老先生讀書入神的時候淘氣的事情。魯迅所寫的這位鬚髮花白、高而瘦的教書先生,便是壽鏡吾老先生。從前我們語文課上分析課文的時候,常認為魯迅於此處的寫作主題是對封建舊式教育的揭露和批判,甚至說魯迅認為壽鏡吾先生也是封建腐儒的代表。
  • 走進《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尋找魯迅先生兒時的美好記憶
    你知道「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樣的詩句是誰寫的嗎?對,就是魯迅先生寫過的。今天我們來學習魯迅先生的一篇文章《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品味他作品的另一種風格與品質。1918年5月,第一次以筆名「魯迅」發表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魯迅一生的著作和譯作近1000萬字,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和雜文集《墳》《熱風》《且介亭雜文集》等。
  • 關於《朝花夕拾》讀後感7篇
    朝花夕拾是文學家魯迅先生的一篇回憶性散文作品,主要回憶了魯迅青少年時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魯迅的性格以及志趣的形成經過。以下是小編收集的朝花夕拾讀後感7篇,歡迎查看!《朝花夕拾》讀後感1《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的名著,由十篇小散文構成。
  • 魯迅先生《三味書屋》中的三味,具體哪3味?很多人或許理解錯了
    「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便是魯迅的名句,而在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這一種柔軟也是隨處可見。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也是體現得頗為顯著,那是魯迅先生回憶童年時候入學,及讀書時候的種種故事,他從自己家有許多 草的後院進入了一個叫做「三味書屋」的學堂讀書。
  •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解讀和教學建議
    >優秀的散文作品都有「我」在其中,回憶性散文更是如此,不僅寫現在的「我」,還寫過去的「我」,更重要的是寫現在的「我」對過去的「我」的看法。因此,要想教好此類散文,最主要的就是引導學生去理清兩個「我」之間的情感關係,具體的做法就是要回歸文本,通過文本細讀,實現言意互轉,帶領學生在品味語言的過程中因言求意,只有這樣,才能走進作者的情感細膩處,體會他的感情,分享他獨特的內心體驗。《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便是這樣的一篇經典回憶性散文。
  • 初中語文名著《朝花夕拾》常見考點+考點練習
    《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回憶童年、少年、青年不同經歷和體驗的一部散文集。其中很多故事令我們回味無窮,難以忘記。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雪天捕鳥的故事,《阿長與〈山海經〉》中長媽媽給我買《山海經》的故事,《藤野先生》中藤野先生給「我」修改講義的故事。2.魯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以飽含深情的筆觸,刻畫了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給讀者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象。
  • 《朝花夕拾》思維導圖及閱讀方法指導,讓你搞定初中語文名著閱讀
    二,寫作背景《朝花夕拾》是魯迅 1926 年所作的回憶散文的結集,即《狗·貓·鼠》阿長與《山海經〉》《二十四孝圖)》《五猖會》《無常》《從百草園到三昧書屋》《父親的病》《瑣記》《藤野先生》《範愛農》。前五篇寫於北京,後五篇寫於廈門。後加《小引》和《後記》,共十二篇。
  • 統編版七年級上冊第9課《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知識點
    其主要著作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二心集》《且介亭雜文》等。二、故事背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回憶性散文寫於1926年9月18日。「三一八」慘案以後,魯迅被反動當局列於擬通緝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單上,他難以公開與反動勢力進行鬥爭,被迫於1926年應廈門大學的邀請離開北京。魯迅到廈大正值暑期,學生還沒有開學,他回憶起少年時的往事,寫下了這篇回憶童年生活的散文。這篇散文最初發表在1926年《莽原》半月刊第19期上,後來魯迅把它和《舊事重提》的其他9篇一起編入《朝花夕拾》這部散文集中了。
  • 讀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三味是哪三味?
    因為家裡小朋友讀了魯迅的書《魯迅全集》,而且上學也學了好多魯迅的文章,特別要求去了紹興魯迅故裡。魯迅生活過的祖居到故居,三味書屋、百草園、風情園等魯迅筆下的古宅古蹟,也看到了青石板、粉牆黛瓦、烏篷船,真實的感受了一把當年魯迅生活的場景。
  • 名著閱讀:《朝花夕拾》複習資料
    1926年「三一八」慘案後,魯迅寫了《紀念劉和珍君》等文,憤怒聲討 政府的無恥行徑,遭到 政府的迫害,不得不過起顛沛流離的生活。他曾先後避居山本醫院、德國醫院等處。儘管生活艱苦,還寫了不少的散文詩和《二十四孝圖》《五猖會》《無常》等三篇散文,它們後來與魯迅在慘案發生之前寫作的《狗•貓•鼠》《阿長與〈山海經〉》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
  • 「名著閱讀」七年級上冊《朝花夕拾》
    【作品簡介】《朝花夕拾》是魯迅所寫的唯一一部回憶散文集,原名《舊事重提》。一向得到極高的評價。作者說,這些文章都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回憶文」。本書為魯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憶散文的結集,共十篇。前五篇寫於北京,後五篇寫於廈門。
  • 鄭桂華老師和你一起備課《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我的一個想法,可能還是要考慮百草園的整體性,魯迅為什麼要寫百草園裡的風物與活動,他為什麼要寫聽到的那些傳說故事,它們的整體性在哪?我們都知道三味書屋是他第一個正式學習的場所,但是其實百草園也是他學習的場所,那麼百草園給他的學習內容就是大自然的這種各種有趣的景物,讓他感知到自然的美好與豐富性。為什麼還要再寫長媽媽的故事?
  • 「名著」《朝花夕拾》閱讀摘要
    《朝花夕拾》中,作者曾在兩篇文章中提到自己兒時保姆長媽媽「謀害」隱鼠一事,說明了對阿長的懷戀。魯迅是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原名周樟壽字豫才後改名周樹人。他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 。朝花夕拾的題材是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於1927 年出版。共收入10 篇作品。朝花夕拾的「朝」是早上的意思,「夕」是晚上的意思。對朝花夕拾書名進行解析:早上的花晚上來撿,就是成年時回憶往事。
  • 他是中小學語文書中的常客,但讀了十幾年書,你真的讀懂魯迅了嗎
    這時,他將手頭的幾篇文章起名《朝花夕拾》。魯迅的文字雖然晦澀難懂,但他的作品卻值得我們用一輩子去讀,就拿《朝花夕拾》一書來說,雖然只有短短的十篇,但它所涵蓋的內容卻可以遠超十本書。有些東西,只有成長了才會慢慢懂得其中的道理,每個年齡階段翻閱《朝花夕拾》,都會收穫一種新的感受。
  • 魯迅這篇散文為什麼長期入選課本?因為它具備這三個優秀特質
    《朝花夕拾》是魯迅的一部回憶性散文,當中收錄了《狗•貓•鼠》、《阿長與〈山海經〉》、《二十四孝圖》、《五猖會》、《無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父親的病》、《瑣記》、《藤野先生》、《範愛農》等10篇文章。
  • 名著導讀:《朝花夕拾》基礎複習及練習題
    1926年「三一八」慘案後,魯迅寫了《紀念劉和珍君》等文,憤怒聲討 政府的無恥行徑,遭到 政府的迫害,不得不過起顛沛流離的生活。他曾先後避居山本醫院、德國醫院等處。儘管生活艱苦,還寫了不少的散文詩和《二十四孝圖》《五猖會》《無常》等三篇散文,它們後來與魯迅在慘案發生之前寫作的《狗•貓•鼠》《阿長與〈山海經〉》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
  • 「百樹雲課堂」初中語文名著《朝花夕拾》常見考點+考點練習
    2.魯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以飽含深情的筆觸,刻畫了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給讀者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象。如《藤野先生》中治學嚴謹、沒有民族偏見的藤野先生;《阿長與<山海經>》中善良淳樸、不拘小節的長媽媽(或:雖然有些粗俗好事,但心地善良的長媽媽)。3.《朝花夕拾》是魯迅所寫的回憶散文集,原名《舊事重提》。
  • 名著導讀之《朝花夕拾》,看魯迅回憶中的故事~
    《朝花夕拾》是一部回憶性散文集,也是魯迅惟一一部散文集,寫於1926年,最初在《莽草》上發表時名為《舊事重提》。作者是魯迅,他是我國現代偉大的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2.在《朝花夕拾》的12篇文章中包括《狗·貓·鼠》,《阿長與<山海經>》、《二十四孝圖》、《五猖會》、《無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父親的病》、《瑣記》、《藤野先生》、《範愛農》 等散文。外加一篇《小引》,一篇《後記》3. 作者在《朝花夕拾》中全用第 一人稱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