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這篇散文為什麼長期入選課本?因為它具備這三個優秀特質

2020-08-01 臘月十三
魯迅這篇散文為什麼長期入選課本?因為它具備這三個優秀特質

《朝花夕拾》是魯迅的一部回憶性散文,當中收錄了《狗•貓•鼠》、《阿長與〈山海經〉》、《二十四孝圖》、《五猖會》、《無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父親的病》、《瑣記》、《藤野先生》、《範愛農》等10篇文章。這些作品大多數曾被選入各個時期、各個版本的中學語文教材,而它們當中,《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以下簡稱《百草園》)算是被選次數最多、也最受師生歡迎的作品。

那麼,《百草園》為什麼會受歡迎?不僅因為它寫童真童趣,切合學生實際,通俗易懂,沒有閱讀障礙,更因為它具備好散文的這些特質。

魯迅這篇散文為什麼長期入選課本?因為它具備這三個優秀特質

一,語言精練有美感。

在《百草園》裡一文裡,魯迅回憶了他童年時在「百草園」裡玩耍和在「三味書屋」讀書的情況。其實,百草園就是一個廢棄的陳腐的院子,枯燥、冷清,可是在魯迅筆下,它成了一個樂園,其中描寫得最精彩的部分是這一段:

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裡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裡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油蛉在這裡低唱, 蟋蟀們在這裡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會拍的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絡著,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何首烏有臃腫的根……

這是一個膾炙人口的段落:「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既強調後者也突出前者的關聯句式,長句與短句的結合,展示出了現代漢語的韻律美。

再比如,作者寫雪中捕鳥的情景:

掃開一塊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篩來,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條長繩,人遠遠地牽著,看鳥雀下來啄食,走到竹篩底下的時候,將繩子一拉,便罩住了。

一連串的動作,「掃、支、撒、系、牽、拉」,整個捕鳥的過程一目了然,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受。

另外,作者寫三味書屋的陳設,三言兩語便勾畫了了:

從一扇黑油的竹門進去,第三間是書房。中間掛著一塊匾道:三味書屋;匾下面是一幅畫,畫著一隻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沒有孔子牌位,我們便對著那匾和鹿行禮。

寫先生的長相,雖然語言簡單,卻活脫脫勾勒出了先生長相,如在眼前:

他是一個高而瘦的老人,鬚髮都花白了,還戴著大眼鏡。

單從語言的角度看,《百草園》也是學生寫作的極佳範文。

魯迅這篇散文為什麼長期入選課本?因為它具備這三個優秀特質

二,生活真實有童趣。

語言是散文的外衣,而內容才是散文的骨骼。

百草園這一部分,通過作者對百草園事物細緻入微的描繪,讓我們似乎看到了一個穿著長衫、梳著小辮子、戴著瓜皮小帽的小少爺一個人在百草園裡百無聊賴玩耍的情景。他蹲在地上翻開斷磚找斑蝥、使勁力氣拔何首烏、站在石井欄上跳、在雪地裡捕鳥……這些場景具體可感,像油畫,像電影,甚至,像音樂,我們在感受到童趣的同時,也進入了一個懵懂孩子孤獨的內心。

而在三味書屋讀書的過程,作者更是寫得興味盎然。比如請教「怪哉」這蟲是怎麼回事時老師的面帶慍色的場景就讓人忍俊不禁,而更多的畫面都表現出了真實、有趣的一面,比如小孩子們在三味書屋後面那個園裡捉蒼蠅餵螞蟻的畫面,老師和學生讀書時吵吵嚷嚷熱鬧景象,老師如痴如醉讀書的樣子,以及老師讀書時小孩子們在下面玩遊戲、畫畫的場景,所有這些,都容易在學生內心產生共鳴。

而且,雖然這是回憶性散文,但作者在寫作時,依然用了兒童的視覺,如表達對百草園的留念,作者從孩子的角度進行了原因猜想,在老師拒絕回答「怪哉」是怎麼回事的時候,也從小孩子的視覺去解釋了老師為什麼不回答的原因,讀來充滿童真童趣。

每個人的童年裡都有一個樂園,而《百草園》寫的就是一個別人視而不見但在小孩心裡卻滿是風景的樂園,魯迅替大多數讀者把這個樂園寫出來了。

魯迅這篇散文為什麼長期入選課本?因為它具備這三個優秀特質

三,情感豐富有溫度。

說真話,抒真情,這篇散文的溫度體現在它的語言和情感上。

「橫眉冷對千夫指」,這是魯迅先生的處世態度,也是他的作品留給我們的印象。在寫作中,魯迅先生常常運用反諷的修辭,讓作品具備擲地有聲的質地,這在他的雜文中體現得尤為突出,而散文中也經常出現。

比如《藤野先生》的開頭,作者描繪欣賞櫻花的清國留學生的頭:

頭頂上盤著大辮子,頂得學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鑑,宛如小姑娘的髮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緻極了。

這樣的嘲諷雖有取笑的味道,卻也讓人覺察到了作者的孤高與冷峻。即使是寫得最溫暖的散文《阿長與<山海經>》魯迅在描寫他敬重的阿長睡覺的動作、阿長對「長毛」的態度時,也忍不住要戲謔一番。

這種冷幽默式的寫法,冷峻有餘,卻總讓人覺得缺少點溫度。然而《百草園》卻迥異於其他,寫百草園的趣味,寫三味書屋的趣事,作者採用溫暖的語言,讓我們感受到了他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喜愛,對童年生活的懷念。字裡行間,充滿了溫情。

比如作者要去三味書屋念書而不得不離開百草園了,他這樣寫道:

我不知道為什麼家裡的人要將我送進書塾裡去了,而且還是全城中稱為最嚴厲的書塾。也許是因為拔何首烏毀了泥牆罷,也許是因為將磚頭拋到間壁的梁家去了罷,也許是因為站在石井欄上跳下來罷……都無從知道。總而言之:我將不能常到百草園了。Ade,我的蟋蟀們!Ade,我的覆盆子們和木蓮們!

作者不是真的不知道家人為什麼要把他送去書塾,而是要表達對百草園的依依不捨、念念不忘。這樣的寫法,新穎獨特,又不失深情。

散文的結尾,作者寫老師讀書時,自己在下面畫《西遊記》和《蕩寇志》的繡像,但因為需要錢,所以賣給了一個同窗,因為時日久遠,作者於是感慨:

這東西早已沒有了罷。

一句看似無意的話,卻包含著作者多少回憶、多少留念,可謂深情滿滿!

魯迅這篇散文為什麼長期入選課本?因為它具備這三個優秀特質

《百草園》寫於1926年9月。那時,魯迅被北洋軍閥列入通緝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單,被迫於1926年離開北京來到廈門。他輾轉流徙,心情鬱悶,憶及兒時往事,自然流連忘返,對童年時光便多了幾分溫情。這種真情落在紙上,讓我們感受到了文字的溫度。

@臘月十三

魯迅這篇散文為什麼長期入選課本?因為它具備這三個優秀特質

相關焦點

  • 魯迅的多篇文章有錯別字,為何入課本時不修改?專家無奈道出苦衷
    認真研究歷年中、小學語文課本,就會發現一個頗為有趣的事:很多經典作品其實都是被改過的。以初一下冊語文課本上的《口技》一文為例,這篇散文的作者是林嗣環,因為寫得惟妙惟肖,所以躺在語文課本中多年。幾十年前,這篇散文是被教育學家葉聖陶收錄進課本的,當時「又如剛出浴的美人」這類的文字是被刪除了的,原因也是覺得不適合孩子們讀。後來隨著社會接受能力的提高,如今這句才又被重新加回了課本。除了以上兩篇經典做過修改,專家在選錄經典名篇時,還會修改很多原作中的錯別字,這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 魯迅5篇文章入選高中語文課本 我們需要從魯迅作品中學習什麼
    其中,魯迅的《拿來主義》《記念劉和珍君》等5篇文章入選高中語文課本。關於「魯迅作品退出中學語文課本」的議論已經持續多年,支持者有之,反對者更是不少。主張刪減魯迅作品的理由總結起來有三:一是佔比過大,二是難度較高,三是內容與時代脫軌。需要說明的是,「退出」這個說法並不準確,魯迅作品是被刪減了一部分,例如《雪》《風箏》《藥》《阿Q正傳》等,但並非全部退出。
  • 高中課本刪掉魯迅著作、《背影》《孔雀東南飛》惹爭議
    其中涉及魯迅的作品多篇,因此劉毅稱之為「魯迅大撤退」。20多篇經典課文一列出來,既讓網友開始懷念起那些熟悉的字句,也讓網友唏噓感慨,更有網友質疑,既然是「經典」,為何要撤?而本報記者從廣東教育出版社語文教材編寫人員處了解到,廣東今年的語文教材也有改動,依然保留魯迅作品,但是把《藥》換成了《祝福》。
  • 各地語文課本刪除大量經典文章 魯迅作品大撤退
    文/本報記者李穎 武威遭遇「大撤退」網友為魯迅叫屈很多網友認為,刪除大量經典作品無論對於老師教學還是學生學習都不利。一位叫做「陰謀小集團」的網友為魯迅「叫屈」:「為什麼魯迅先生被踢掉這麼多好的文章,從小他的文章就是重點學習的內容,現在突然來個大轉彎,真的是對學生好嗎?」
  • 高中課本大「變臉」 「魯迅大撤退」惹爭議(圖)
    一位叫做「陰謀小集團」的網友為魯迅「叫屈」:「為什麼魯迅先生被踢掉這麼多好的文章,從小他的文章就是重點學習的內容,現在突然來個大轉彎,真的是對學生好嗎?」  一位叫「末小瓶」的網友憤憤地表示:「為什麼《藥》會被踢出來?!當年它帶給我的震撼是相當大的!難道說如今再提人血饅頭已經過時?還是不敢讓祖國的花朵直面鮮血淋漓的人生?」
  • 魯迅10多篇文章陸續從語文課本裡被下架,這樣做有何利弊?
    在文學創作上,魯迅屬於全能型作家,幾乎把所有文學體裁的寫法都嘗試了一遍,成就最高的無疑體現在雜文、短篇小說、散文詩等體裁上。為了表達對魯迅的敬意,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總共有《一件小事》、《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故鄉》、《記念劉和珍君》、《藥》、《為了忘卻的記念》、《〈吶喊〉自序》、《祝福》、《藤野先生》、《孔乙己》、《狂人日記》、《阿Q正傳》、《阿長與〈山海經〉》、《魯迅自傳》、《燈下漫筆·節選》、《拿來主義》、《流產與斷種》、《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等30多篇文章,入選了不同版本的語文教材
  • 魯迅文章被移出課本,明星傳記卻能入選課文,這算與時俱進嗎?
    還是因為那些漂亮的明星更能討孩子們喜歡才選進課本呢?我個人覺得這是從根本上錯誤的!周先生是現代中國最有影響力的作家,是現代文學的奠基人!那zha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這篇早期的白話通俗易懂,文傳神之際,請問那些專家小學生怎麼看不懂了?
  • 魯迅作品根本沒有移出課本,還有2本魯迅文集選入中考,大有來歷
    不明真相的同學不外乎兩種態度,有人不解:為什麼把魯迅移出教科書?有人則歡呼,認為這是一種「進步」。只要稍加留心,你就知道這根本就是個謠言,魯迅先生的文章在課本裡好端端地放著呢,白紙黑字,如假包換。2019年,教育部的新聞發布會上就澄清了事實,在新發行的普通高中語文教材中,選入了「魯迅《拿來主義》、《紀念劉和珍君》等5篇文章」。
  • 《挑山工》、《珍珠鳥》、《捅馬蜂窩》:為什麼能入選小學課本?
    時隔多年,小學時的這些課文依然記憶猶新,當我拿到這本馮驥才先生的新書《人生滋味》時,不由的想知道,書中的這些作品為什麼能入選小學課本?《挑山工》、《珍珠鳥》、《捅馬蜂窩》……這些都是馮驥才先生《人生滋味》中的散文。
  • 《挑山工》、《珍珠鳥》、《捅馬蜂窩》:為什麼能入選小學課本?
    時隔多年,小學時的這些課文依然記憶猶新,當我拿到這本馮驥才先生的新書《人生滋味》時,不由的想知道,書中的這些作品為什麼能入選小學課本?《挑山工》、《珍珠鳥》、《捅馬蜂窩》……這些都是馮驥才先生《人生滋味》中的散文。馮驥才是當代作家,生於天津,他的小說選材視角新穎,藝術手法多變,描寫細緻深入,是當代文學中的佳品,他也成為作品入選中小學語文課本數量最多的作家之一。
  • 高中語文統編新教材9月投用 魯迅5篇文章入選
    其中,必修教材每冊8個單元,覆蓋7個學習任務群;選擇性必修教材每冊4個單元,覆蓋6個學習任務群。另外,教材設計了4個獨立的「古詩詞誦讀」版塊。  溫儒敏介紹,在選文標準上,統編教材選取導向正面、文質兼美、深淺適宜,具有經典性和時代性的文章,積極弘揚正能量。在選文結構上,統籌安排各類選文比例,突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防止文化虛無主義。
  • 魯迅文章被踢出課本,張衡地動儀被歷史課本刪除!人教社給出答案
    眾所周知,我們這一代人,那可是從小就學魯迅的文章,應當說是從小學到大,他的很多文章,例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藥》、《社戲》、《論雷峰塔的倒掉》等等,這些文章那時被收錄在了課本裡。但凡只要上過學的人都知道,課本中最常出現的就是魯迅的文章。
  • 各地高中語文課本刪除大量經典作品引發熱議
    9月6日,編劇劉毅在其新浪微博(http://t.sina.com.cn)上發帖稱,「開學了,各地教材大換血」——他列舉了20多篇「被踢出去」的課文,比如《孔雀東南飛》、《藥》、《阿Q正傳》、《記念劉和珍君》、《雷雨》、《背影》、《狼牙山五壯士》、《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朱德的扁擔》等。其中涉及魯迅的作品多篇,因此劉毅稱之為「魯迅大撤退」。
  • 各地高中語文課本刪除大量經典作品引熱議(圖)
    一位叫做「陰謀小集團」的網友為魯迅「叫屈」:「為什麼魯迅先生被踢掉這麼多好的文章,從小他的文章就是重點學習的內容,現在突然來個大轉彎,真的是對學生好嗎?」  一位叫「末小瓶」的網友憤憤地表示:「為什麼《藥》會被踢出來?!當年它帶給我的震撼是相當大的!難道說如今再提人血饅頭已經過時?還是不敢讓祖國的花朵直面鮮血淋漓的人生?」
  • 魯迅作品如此受歡迎,為什麼中小學課本卻在刪減?
    一說起魯迅,我們首先想到的當然是小學課本中的朝花夕拾等一些文章,而在現在的小學課本中,魯迅的很多文章都被刪減掉了,作為曾經民國時期的大文豪魯迅的一些文章,文筆犀利,針砭時弊,對於社會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思考,看過的人無不稱快。
  • 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手稿僅一段就塗改了19處,太講究了
    1926年,魯迅寫下了經典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而後這篇文章入選課本多年,成為一代人的集體記憶。這是一篇回憶散文,在文中魯迅回憶了童年的種種趣事。全文通俗易懂,筆力雋永,運用了大量比喻,描寫了百草園的種種情景,也讓我們見識到魯迅的美好純真的少年時代。
  • 魯迅文章重返高中語文課本,先生的思想符合時代精神,永不過時
    「魯迅作品退出中學語文課本」的議論已經持續多年,今年8月27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確定了魯迅的《拿來主義》《記念劉和珍君》等5篇文章入選高中語文課本。其中包括《沁園春·長沙》、《改造我們的學習》等5篇(首)文章,魯迅的《拿來主義》、《記念劉和珍君》等5篇文章。當年魯迅作品的「退」出,其實說法並不準確過去,對於魯迅作品的刪減,基本是基於三個方面,一是語文課本上佔比較大,二是普通反應難度不小,三是文章內容很難與時代產生共鳴。
  • 魯迅先生最讓人感動的,不是《狂人日記》或《阿Q正傳》,而是它
    說到魯迅先生的作品,人們往往會想到他的小說,如《狂人日記》,如《阿Q正傳》等,但我卻認為,值得一讀再讀、令人感動的文章,是魯迅的一篇散文《阿長與<山海經>》。有的讀者也許並不熟悉這一篇,但它真是被魯迅先生寫得一波三折,婉轉動人。
  • 讀《朝花夕拾》透過魯迅眼中的百草園,理解他如何利用感性寫散文
    對於文學作品的解讀,很多西方理論太過於注重理性的歸納,因而在對於我們情感表達的寫作行為上,幫助就極其有限,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作家原本就沒上過幾天學同樣可以成為優秀的作家的原因,這個邏輯我也在上篇文章中有過論述,今天我們針對魯迅的這篇《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文章做一個實踐性解讀,從而獲取魯迅具有感性的一面,還原他是如何通過感性寫好一篇抒情散文的。
  • 魯迅老同學回憶:我跟他開個玩笑,他的回答讓我覺得他是我的榜樣
    最多的時候,魯迅曾有30多篇作品入選課本,所以上學時咱們都說「一怕周樹人,二怕寫作文,三怕文言文」。但畢業後我們才發現,當年背過的那些課文,說得都那麼有道理。於是,筆者便經常在想,魯迅先生在現實生活裡到底是怎樣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