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下午四點半剛把女兒從幼兒園接回家,還沒將女兒書包放好,就聽到一陣門鈴聲,打開門一看,原來是我們鄰居小美,小美有一個馬上4歲的女兒,之前小美說本打算讓女兒可可過年後上學,因為疫情就拖到了今年9月入學。
眼看著還十多天就到9月1日了,小美卻有點焦慮了,於是今天過來找我談下心,總體給我的感覺就是她既期盼孩子去上幼兒園,又擔心孩子在幼兒園自理能力不行,受委屈。
當然作為一個母親,有這樣的擔心很正常的,2年前我送女兒去幼兒園上學的時候也一樣,平時帶孩子的時候覺得她挺麻煩,但是真的要去幼兒園了就開始捨不得了……
以至於我剛送她到幼兒園的那幾天,早晨她哭我也哭,好不容易忍過去了離別之苦,我又開始迎來相思之苦,一天時時刻刻都在想她。
其實每年的幼兒園開學之際,總會有那麼些家長先孩子一步提前進入「焦慮期」。
→何為入園焦慮症?
心理醫師稱:適齡寶寶離開父母和家庭進入幼兒園小班遊戲和生活,進而邁出了其社會化進程中重要的一步。在這一過程中,由於直接面臨著與家長的長時間分離,寶寶經受著分離焦慮所帶來的痛苦。
→孩子入園,除了寶寶,更加焦慮的其實是父母!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注意過?每年9的幼兒園門口,除了孩子在哭鬧,還有不少孩子的父母、爺爺奶奶,躲在門外、車裡、牆根邊默默的流眼淚,其中不乏一些家長比孩子哭的還厲害,畢竟現在全職媽媽越來越多,三四年的時光每時每刻都是圍繞著孩子,孩子突然去上幼兒園,家長有這種表現是可以理解的。
→家長焦慮的表現:
家長焦慮對父母的影響主要表現為:擔心孩子在學校有沒有哭鬧?吃不吃得飽?有沒有和小朋友吵架?有沒有睡午覺等等……
有些父母甚至焦慮到買菜在想孩子、切菜在想孩子、甚至吃飯上廁所都在想孩子,總覺得一天過得太慢,想去儘快接孩子。
→幼兒焦慮的表現:
幼兒入園焦慮症對兒童引起的變化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是生理的變化,主要表現為睡眠不好,做噩夢,食欲不振,有的孩子在上幼兒園的第一周甚至還會出現腹瀉、感冒等症狀;第二是情緒的變化,主要表現為哭鬧、恐懼、緊張、固執任性、易哭、黏人等等症狀;孩子心理和情緒的變化,最終會導致孩子在幼兒園上學時大哭大鬧(也有些孩子表現為靜默)、不吃飯、不午睡、獨自一個人玩耍、不合群等等狀況。
→對於孩子:
①入園前半年開始,提前訓練孩子幼兒園生活的基本技能,諸如自己吃飯、穿鞋、拖鞋、睡覺、上廁所等。
②確定好幼兒園後,帶孩子去幼兒園周圍看看,熟悉下環境,幼兒園允許的話,可以讓孩子提前去幼兒園看看其它小朋友怎麼上課的,讓孩子對幼兒園有個期許。
③第一次送孩子上學千萬不要心軟,不要留戀,一定要狠下心轉頭就走,另外就算孩子哭鬧,也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堅持每天去送,養成習慣。
④孩子上學後利用合適的時機多與幼兒園老師溝通,及時得知孩子在幼兒園的表現,並給予適當的鼓勵和糾正。
→對於家長:
①相信孩子:學會放手,讓孩子學會獨立,這個時候最重要的就是選擇相信孩子然後經常鼓勵孩子。
②端正態度:作為家長必須要端正態度,相信自己孩子的同時,還要儘量去相信幼兒園的老師,相信他們有能力處理好孩子在幼兒園的一切事物;
之前一個網友給我發私信說他家兒子入園一個月了,還是處於焦慮狀態,每天早晨都是她最難熬的時候,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兩三個星期、甚至短短一個星期就適應了幼兒園生活,其實孩子的性格影響了他們「入園焦慮期的」的長短。
→3-7天焦慮期:
這類孩子性格較外向,適應能力比較強,能很好的接受新鮮事物;
→1-2周焦慮期:
這類孩子對父母有一定的依賴性,主要表現為入園時間早,除了午睡時可能會哭泣,其它時間都玩的很好。
→3周以上焦慮期:
這類孩子依賴性很強,沒有自理能力,缺少獨立能力,這類孩子的父母也很容易焦慮。
→兩月以上焦慮期:
父母在家對孩子的事情進行大包大攬,導致孩子完全喪失自理和獨立能力,性格內向且膽小,父母一定要進行獨立自理能力訓練,如果無效建議找下專業的心理疏導機構進行心理疏導。
禾禾寄語:
不放手的父母,養不出有出息的孩子。學會放手,是所有父母的必修課,願天下父母適時放手,請相信孩子,也相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