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不少求職者爆料,自己招聘網站上投遞簡歷後,會不斷收到各種垃圾信息推送,疑似求職者的個人簡歷信息被非法竊取、售賣,最後個人信息以極低的價格流入各種貸款、博彩、刷單等平臺之手。
12月8日,記者在百度帖吧的"boss直聘吧"、"智聯招聘吧"中搜尋時,並沒有發現明確的收購簡歷、售賣簡歷的信息,但貼吧裡有很多人反映各種求職被騙的經歷。在百度貼吧、QQ群裡,記者以"簡歷售賣"進行搜尋時,提示均為未找到相關信息,而在QQ群用"招聘簡歷"搜尋時,發現了各種各樣的招聘群,其中有的群公告裡明確寫到"簡歷出售代售、量大優惠"等信息,記者嘗試入群,發現有的群要麼已經滿員,要麼需要各種驗證才能加入,而申請後卻一直沒有獲得通過。
此前新京報報導,有求職者通過招聘網站應聘兩家公司的銷售崗位,投遞簡歷幾小時後,就接到了陌生號碼來電,詢問她是否找到了工作?隨後,這名求職者被來電方以找工作的名義,拉入了一個微信群,而這個群根本就不是招聘群,而是一個電商刷單群。也有求職者反映,在招聘平臺投遞簡歷後,遭到了各種陌生來電和垃圾簡訊騷擾,內容多位(為)貸款、博彩、刷單等信息。報導顯示,從售賣企業招聘帳戶到批量下載應聘者個人信息,再通過貼吧或QQ群銷售簡歷,其中存在一條完整的黑色產業鏈。
近年來,類似個人簡歷被非法洩露,售賣的事件已經被多次曝光,在中國裁判文書網上,類似售賣個人簡歷信息的案件也不少,不少非法洩漏、售賣公民信息的犯罪分子受到了相應的刑事處罰。
國浩律師(昆明)事務所 律師 郭超:「刑法明確規定,違反法律規定向他人提供或出售公民個人信息,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並處或單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根據新京報的報導,洩露個人簡歷信息的源頭有很多種,一種是平臺自身的員工擅自兜售信息牟利;另一種因為招聘平臺的安全防護體系不完善,導致簡歷被不法分子竊取;還有一種是假冒的招聘企業,用虛假的營業執照,認證註冊並發布招聘廣告,目的就是為了搜羅簡歷,然後非法販賣個人信息牟利。律師介紹,招聘網站作為平臺方,理應做好招聘企業的把關審核和求職者個人信息的保護工作,如果個人簡歷信息是從招聘平臺洩漏出去,平臺方也要承擔相應的責任。
國浩律師(昆明)事務所 律師 郭超:「作為平臺方要遵守國家法律規定,另一個要採取技術上的保密措施,嚴格防止公民信息洩漏。求職者要求刪除或者註銷個人信息時,作為平臺經營者必須要把信息刪除。」
作為個人求職者,律師建議:在網上投遞簡歷時,首選大型正規的求職網站,要有保護個人信息隱私的意識,能不填的信息就儘量不填,切記不要廣泛撒網,海投簡歷。
國浩律師(昆明)事務所 律師 郭超:「如果招聘網站把你的信息洩露了,可以要求相關的平臺網站停止侵害,可以向公安機關、行業主管機關以及協會等部門舉報和投訴,再一個,也可以依法向法院起訴。」
65333333記者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