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髮店為理髮師取的英文名 |
理髮師正在為顧客服務 本組圖片由記者 龍在全 攝 |
客人:「……我都不認識啊,那就Lucy吧。」
店員:「嗯,好的,您稍等。Lucy,10號客人要理髮,Lucy!Lucy……劉繼芬!有人要剪頭……」
理髮師傅:「啊!來了!」
這是最近在微博中讓無數人發笑的一個段子,跟帖裡,網友爭相吐槽自己去理髮店遇到的囧事,特別是大家發現,現在路邊隨便一個理髮店,每個店員都穿得非常blingbling(閃亮),不僅如此,他們還給每個店員都取了「國際範」的英文名,簡直讓人哭笑不得。理髮店這種浮誇文化,充斥著簡單的模仿,給顧客留下跟風和無主的印象。
震驚 男髮型師叫「Mimi」網友「低調滴看看」:我現在一進理髮店就好像感覺到了國外,各種英文名字:託尼老師,幫我拿下那個,3q(謝謝)。一會又是,「瑞思,倒杯水」,時不時還有點「哦副可兒絲,哦right……」我這初中程度的英語水平感覺好難受!
在微博上,網友的吐槽讓人發笑,同時引發共鳴。家住江北的歐小姐給記者講了這樣一件事,曾經她光顧解放碑一家理髮店,剛坐下,一個1.8米的漢子走過來,雙手交疊放在腹部,45°鞠躬微笑著開始自我介紹「你好,我是3號髮型師Mimi……」,受到驚嚇的她強作鎮定,不一會兒,就聽到店裡開始廣播「羅賓森、羅賓森,速到收銀臺,有客人找。」歐小姐說,雖然理髮師都有英文名,可是在相互稱呼時,卻翻譯成中文名在喊,「反而讓人覺得鄉村氣息濃厚,還不如直接叫中文名來得親切。」
調查 Andy Jack 最常見連日來,記者隨機走訪主城大大小小20家理髮店,其中只有4家店沒有給店員取英文名字。而比較有趣的一個現象是,這16家店裡,有10家店都有店員叫「Andy」(安迪),有7家店有名為「Jack」(傑克)的店員。
其他比較常見的男生英文名還有Tony(託尼)、Mike(麥克)、Jim(吉姆)、Daniel(丹尼爾)、Kevin(凱文)、Peter(彼得)。常見的女生英文名則是Lucy(露西)、Selina(塞琳娜)、Aimee(艾米)、Hellen(海倫)。
店員稱Sam為「拴門」前段時間,本報記者也陪朋友曾光顧北城天街附近一家理髮店,剛進門前臺就問是否有熟悉的髮型師,「我找Sam。」對方眼珠子轉了一圈,似乎沒聽懂,記者的朋友再次重複了一遍「Sam」,並往店裡指了指Sam的座位,前臺小妹恍然大悟,「哦!拴門!」……
為何一定要給自己取英文名字?解放碑一家理髮店洗頭工小劉告訴記者,這是公司要求,每個入職員工從進店開始就必須要給自己取一個英文名字,他坦言,自己英文並不好,平時店裡也很少接待外國顧客。一位理髮師說,他的英文名字叫Robinson(羅賓森),他有一個中年顧客,每次來找他理髮都說「我找小羅……」。
理髮店:為與國際接軌大坪一家連鎖理髮企業陳店長告訴記者,他們每開一家新店,或者新進一個員工,第一件事就是讓員工取英文名字,這是一種企業文化,也是公司的一種傳統,已經持續多年。「主要是要與國際接軌。」陳店長表示,他們一般叫理髮師自己決定叫什麼名字,如果理髮師不會,公司則會幫他們取。
記者看到,在他們叫號牌上正面標註的是理髮師英文名,背面則用中文進行翻譯,「主要是為了幫助前臺記憶理髮師的名字。」陳店長表示,雖然店裡接待的外國人並不多,不過還是會對店員進行簡單的英文交流培訓,以備不時之需。
剖析 簡單模仿成「浮誇」重慶美容美髮行業協會秘書長楊弘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認為,近年來,理髮店給員工取英文名成為普遍現象,更多的則是跟風和迎合新潮,「反而讓整個行業給人一個跟風,缺乏新意的印象。」
為何理髮行業常常被調侃?重慶市品牌學會副會長、重慶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廖成林認為應該從幾個方面分析,首先,這個行業本身屬性特點決定,這是涉及與「美」相關的工作,除了滿足大多數人基本生活需要,大家還能提出更高的要求來滿足心理需要。不同的人對美的理解不同,在對美更高的追求中,消費者很可能受舶來品的影響,理髮店為了迎合消費者,員工有了英文名,也穿上了閃亮的服裝。
廖成林說,從營銷角度而言,「迎合」無可厚非,但必須強調的是,這種迎合如果只是表面而膚淺的,僅僅是簡單的模仿,就難免會給人留下豔俗和浮誇的印象,因此才會產生類似「洗剪吹」的調侃。
廖成林表示,無論是什麼店,文化內涵和定位是最重要的,只有真正了解店裡的主體消費群體,定下了與之相符合的文化基調,才會摒除跟風和無主的印象。楊弘也認為,真正定義走國際路線的理髮店,除了在語言基礎上對員工有過硬要求,在管理流程和方式上也有自己的模式。另外,顧客真正關注的並非表面的中英文名,他們更加看重和關注的是服務水平和質量。他說,與其給員工取一個英文名,還不如花時間給他們培訓一些基本的英語對話交流,這樣更實際有用,「或許中文名給人更親切務實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