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髮店浮誇文化:員工流行取洋名 男的叫Mimi

2020-12-13 搜狐網
理髮店為理髮師取的英文名
理髮師正在為顧客服務 本組圖片由記者 龍在全 攝 
  店員:「您好,請問您是要理髮嗎?那您要哪位髮型師為您服務呢?是Kevin老師、Jack老師,還是Lucy老師呢?」

  客人:「……我都不認識啊,那就Lucy吧。」

  店員:「嗯,好的,您稍等。Lucy,10號客人要理髮,Lucy!Lucy……劉繼芬!有人要剪頭……」

  理髮師傅:「啊!來了!」

  這是最近在微博中讓無數人發笑的一個段子,跟帖裡,網友爭相吐槽自己去理髮店遇到的囧事,特別是大家發現,現在路邊隨便一個理髮店,每個店員都穿得非常blingbling(閃亮),不僅如此,他們還給每個店員都取了「國際範」的英文名,簡直讓人哭笑不得。理髮店這種浮誇文化,充斥著簡單的模仿,給顧客留下跟風和無主的印象。

  震驚  男髮型師叫「Mimi」

  網友「低調滴看看」:我現在一進理髮店就好像感覺到了國外,各種英文名字:託尼老師,幫我拿下那個,3q(謝謝)。一會又是,「瑞思,倒杯水」,時不時還有點「哦副可兒絲,哦right……」我這初中程度的英語水平感覺好難受!

  在微博上,網友的吐槽讓人發笑,同時引發共鳴。家住江北的歐小姐給記者講了這樣一件事,曾經她光顧解放碑一家理髮店,剛坐下,一個1.8米的漢子走過來,雙手交疊放在腹部,45°鞠躬微笑著開始自我介紹「你好,我是3號髮型師Mimi……」,受到驚嚇的她強作鎮定,不一會兒,就聽到店裡開始廣播「羅賓森、羅賓森,速到收銀臺,有客人找。」歐小姐說,雖然理髮師都有英文名,可是在相互稱呼時,卻翻譯成中文名在喊,「反而讓人覺得鄉村氣息濃厚,還不如直接叫中文名來得親切。」

  調查  Andy Jack 最常見

  連日來,記者隨機走訪主城大大小小20家理髮店,其中只有4家店沒有給店員取英文名字。而比較有趣的一個現象是,這16家店裡,有10家店都有店員叫「Andy」(安迪),有7家店有名為「Jack」(傑克)的店員。

  其他比較常見的男生英文名還有Tony(託尼)、Mike(麥克)、Jim(吉姆)、Daniel(丹尼爾)、Kevin(凱文)、Peter(彼得)。常見的女生英文名則是Lucy(露西)、Selina(塞琳娜)、Aimee(艾米)、Hellen(海倫)。

  店員稱Sam為「拴門」

  前段時間,本報記者也陪朋友曾光顧北城天街附近一家理髮店,剛進門前臺就問是否有熟悉的髮型師,「我找Sam。」對方眼珠子轉了一圈,似乎沒聽懂,記者的朋友再次重複了一遍「Sam」,並往店裡指了指Sam的座位,前臺小妹恍然大悟,「哦!拴門!」……

  為何一定要給自己取英文名字?解放碑一家理髮店洗頭工小劉告訴記者,這是公司要求,每個入職員工從進店開始就必須要給自己取一個英文名字,他坦言,自己英文並不好,平時店裡也很少接待外國顧客。一位理髮師說,他的英文名字叫Robinson(羅賓森),他有一個中年顧客,每次來找他理髮都說「我找小羅……」。

  理髮店:為與國際接軌

  大坪一家連鎖理髮企業陳店長告訴記者,他們每開一家新店,或者新進一個員工,第一件事就是讓員工取英文名字,這是一種企業文化,也是公司的一種傳統,已經持續多年。「主要是要與國際接軌。」陳店長表示,他們一般叫理髮師自己決定叫什麼名字,如果理髮師不會,公司則會幫他們取。

  記者看到,在他們叫號牌上正面標註的是理髮師英文名,背面則用中文進行翻譯,「主要是為了幫助前臺記憶理髮師的名字。」陳店長表示,雖然店裡接待的外國人並不多,不過還是會對店員進行簡單的英文交流培訓,以備不時之需。

  剖析  簡單模仿成「浮誇」

  重慶美容美髮行業協會秘書長楊弘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認為,近年來,理髮店給員工取英文名成為普遍現象,更多的則是跟風和迎合新潮,「反而讓整個行業給人一個跟風,缺乏新意的印象。」

  為何理髮行業常常被調侃?重慶市品牌學會副會長、重慶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廖成林認為應該從幾個方面分析,首先,這個行業本身屬性特點決定,這是涉及與「美」相關的工作,除了滿足大多數人基本生活需要,大家還能提出更高的要求來滿足心理需要。不同的人對美的理解不同,在對美更高的追求中,消費者很可能受舶來品的影響,理髮店為了迎合消費者,員工有了英文名,也穿上了閃亮的服裝。

  廖成林說,從營銷角度而言,「迎合」無可厚非,但必須強調的是,這種迎合如果只是表面而膚淺的,僅僅是簡單的模仿,就難免會給人留下豔俗和浮誇的印象,因此才會產生類似「洗剪吹」的調侃。

  廖成林表示,無論是什麼店,文化內涵和定位是最重要的,只有真正了解店裡的主體消費群體,定下了與之相符合的文化基調,才會摒除跟風和無主的印象。楊弘也認為,真正定義走國際路線的理髮店,除了在語言基礎上對員工有過硬要求,在管理流程和方式上也有自己的模式。另外,顧客真正關注的並非表面的中英文名,他們更加看重和關注的是服務水平和質量。他說,與其給員工取一個英文名,還不如花時間給他們培訓一些基本的英語對話交流,這樣更實際有用,「或許中文名給人更親切務實的感覺。」

news.sohu.com false 重慶商報 http://cqsbepaper.cqnews.net/html/2013-09/22/content_379722.htm report 3667 理髮店為理髮師取的英文名理髮師正在為顧客服務本組圖片由記者龍在全攝 店員:「您好,請問您是要理髮嗎?那您要哪位髮型師為您服務呢?是Kevin老師、Ja

相關焦點

  • 中國人取洋名習俗初探——佚名
    五四運動前後,西風漸入國門,文人騷客竟也大膽地用洋名為其子女命名取字。這裡所說的取洋名,是指直接用外國文字的譯音取的最初的中文名字,而並非國人有了中文名字之後,因在國外留學、生活而又取的英文或西文名字。此種風氣一開,也為我國姓名學的發展增添了一種命名方法。
  • 中國人流行取「洋名」 老外卻熱衷取中文名
    中新網10月30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兩岸三地都會白領往往流行取英文名,有人共事數年,只知同事英文名而不知其中文名,更有甚者發展到連下一代都早早取好英文名;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不少在美求學工作多年的華人卻沒有英文名,反而是越來越多的美國人更熱衷於取中文名,且越來越講究取一個「典出有故」、古意盎然的好名字。
  • 理髮師流行起英文名 顧客彆扭喊Robinson「小羅」
    網友表示,理髮師起洋名,自以為高端大氣了,實際上給人留下跟風的印象,讓人覺得鄉村氣息濃厚,還不如直接叫中文名來得親切。  在微博上,網友的吐槽讓人發笑,同時引發共鳴。網友「低調滴看看」:我現在一進理髮店就好像感覺到了國外,各種英文名字:託尼老師,幫我拿下那個,3q(謝謝)。一會又是,「瑞思,倒杯水」,時不時還有點「哦副可兒絲,哦right……」我這初中程度的英語水平感覺好難受!
  • 中英菜單眾口難調 老北京小吃要不要取"洋名"
    最近幾天,一則消息引起了人們的關注,說是有經營老北京小吃的商家要給北京小吃取個洋名字。開始說「豆汁」要叫「北京可樂」,後來又闢謠說「那只是隨口一說」。不管這豆汁最後到底會叫什麼,北京小吃要不要取洋名,怎麼取洋名,倒也真是件值得琢磨的事兒。畢竟,這些小吃承載著一代又一代北京人的故鄉記憶。
  • 美華人冠夫姓各有解讀:融入主流未必非取洋名
    中新網11月15日電 綜合美國《世界日報》報導,第一代移民要融入美國社會,許多華人出於美國人不會中文發音、方便人際交往等因素,都選擇給自己取一個洋名。但洋名究竟是否為融入主流社會、增強文化認同的步驟?則見仁見智。究竟取洋名、冠夫姓對新移民融入美國社會、增加文化認同有多少幫助?
  • 給小朋友取英文名的家長注意!三類洋名雷區會讓孩子成為笑話……
    為孩子取一個英文名顯然能夠讓孩子更加融入未來的西洋文化大環境,但是英文名如何取,當中也有不少學問,萬一不小心取成了Angelababy將來出了國怕是要遭受五洲四海同學白眼了。傳統歐洲文化受基督教文化影響較大這個大家都是知道的,所以多數人起名都是參考聖經,比如耶穌的十二使徒,如約翰、保羅、彼得、喬治等,或者是著名的宗教人物,比如亞當、亞伯拉罕、摩西、瑪麗亞等。
  • 杭州:理髮店員工集體下跪,這類「企業文化」何時休?
    這種看似令人氣憤的事情其實已經屢見不鮮了,之前有企業的做法比這家理髮店的行為更令人憤恨,讓員工在大街上眾目睽睽之下跪地爬行,還有的企業竟然讓員工在大街上裸奔。究其原因,大部分是沒有完成業績的懲罰,還有一部分是因為要員工突破自我。
  • 產品命名大學問:取個洋名比較賺?
    產品命名大學問:取個洋名比較賺?有些產品也會利用某個國家的意象進行命名,例如國內廠商製造的日本拉麵,在包裝上會有大量的日文。洋名商品更吸引人,尤其是享樂性商品通常許多的享樂商品(hedonic product)都會與法國文化所連結,例如奢侈品及美食;而實用性商品(utilitarian product)則較偏向嚴謹的德國文化,像是汽車、工藝品等等。
  • 美國姑娘建網站幫中國人取洋名:每人收費15元
    Lindsay  很多外國人對中國人的英文名有過困擾……  南都訊 記者舒朗 你捨得花15元讓「歪果仁」給取個洋名不?  出生在美國的Lindsay喜歡體驗不同國家文化,12歲時去英國倫敦讀初中和高中,之後回到美國在喬治華盛頓大學學習國際事務專業,主修東亞和中國事務。3年前,她來到中國上海,便愛上了這裡。她從事市場品牌推廣,注意到周圍中國人都有英文名,其中一些不錯,但一些卻「稀奇古怪」,給外國上司或同事留下很壞的印象。
  • 臥底理髮店揭秘:10元染髮膏傍個洋名賣480元
    「一般男顧客來,都是為了剪頭髮,把服務做好就行,爭取下次能指名。如果是中午、傍晚下班時間趕過來的女顧客,大多不會有空做倒膜之類的,所以你不要推銷太多,免得惹她反感。對於工作日下午或晚上過來的女顧客,就要仔細了!就要跟她聊下發質的問題,然後根據聊天情況,來推薦合適的產品,見機行事。」經理提醒記者,「機靈一點,嘴巴甜一點,洗頭髮收入也是不錯的。」
  • 老外給中國小吃取「洋名」,翻譯笑出鵝叫:雙螺旋結構油炸棍!
    盡取些奇葩名字讓他們馬上知道是什麼原料做的,他們才會購買品嘗。那麼關於中國菜,他們是怎麼翻譯的?老外給中國小吃取「洋名」,翻譯笑出鵝叫:雙螺旋結構油炸棍!網友:我見過最牛的油條翻譯是叫雙螺旋結構油炸棍,老外常常排隊買著吃。每次聽著他們說出這麼長的名字時,都笑出鵝叫。
  • 中國吃不完餵豬的蔬菜,取了個洋名出口到美國,竟比肉還貴!
    中國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美食的種類也非常的豐富多彩,在廚師的烹飪之下,很多食材都可以做的非常美味,但國內很多地區的農作物長的非常好,尤其是一些蔬菜,人們吃不了就會拿來餵一些家禽家畜。
  • 【智選·英語】要取就取個適合自己的英文名
    可是往往在英文字彙量不大的情況下,會幫自己取了一個叫Jack、Mary、Mike、Joe、Mark這些名字滿街都是名字。雖然這些名字隨時可以換,不過到出國之前,你應該決定一個終身使用的名字。因為如果你希望有個正式的洋名,必需在申請護照的時候同時加注,也就是在護照上 As known as 的地方會有你的英文名字,而一旦你申請了護照,這個英文名字就不太能夠更動了!
  • 在香港混,要取個什麼樣的英文名?
    除了強迫教育,小學一年級對不少香港人的意義還在於要取個英文名字。取英文名在香港真的是非常普遍的現象,朋友同學間經常會以英文名相稱。許多我的朋友,到現在我都不知道他們的中文名叫什麼。一旦知道了,不誇張地說,仿佛友情都能跨進一步。   也不是所有香港人都有英文名,但英語老師一般都會鼓勵學生取一個,這樣在課堂上喊名字的時候比較方便。
  • 取個「洋名」就被誤當是西餐,這3種小吃齊上榜,很多人都誤會了
    然而被取個「洋名」之後,就立刻被誤當成了是西餐,外國人聽著都會當真。有這麼3種小吃帶著她們的「洋名」齊上榜,很多人都誤會了,誤以為真的是那種西餐。油條=中式軟炸麵包棍在我們早餐中很常見的油條,大家應該也不會陌生。豆漿油條是非常傳統的一種早餐配製,然而現在油條有了屬於自己的洋名,那豆漿可就有些配不上油條了呢。
  • 從語氣衣品和所用工具看理髮店造型老師的「三六九等「~
    而生活中許多普通中端理髮店也搞這一套,開始塑造老師們的顏值。先是訂製了酷炫統一的工裝,髮型也不再提倡浮誇淺色系,而是更加靠近群眾接地氣。穿衣更加有型,熱愛潮牌和三件套西裝。3.小眾理髮店油頭店近兩年國內興起許多,這些理髮店環境好,用戶體驗棒,並且在理髮或剃鬚時甚至可以享受一杯免費的尊美醇愛爾蘭威士忌或啤酒,剪髮過程也是一種樂趣~這種店的老師往往都是復古文藝男~ 每位髮型師都在牛仔褲、機車風、三件式西裝的紳士樣貌不同詮釋下,要的就是成為店面的招牌,讓不少客人入內理髮作參考打造同樣的個人形象。
  • 外國人給中國美食取「洋名」,網友看到後:這誰能猜出本名是啥呀
    外國人給中國美食取「洋名」,網友看到後:這誰能猜出本名是啥呀。中國美食文化博大精深,而且我們也都知道在全世界各地,其實這個中國美食一直都是非常受歡迎的,尤其是在國外,其實很多的中國美食都已經有了固定的顧客,因為很多人都覺得原來中國美食吃起來味道還是非常不錯的,當然他們在吃到了這些中國美食之後,也是一直想要給中國美食取一個洋名字,畢竟在國外他們的美食名字還是和我們中國名字有很大不同的。
  • 網曝杭州一理髮店讓員工集體跪下,拍攝者:之前還跪在門外
    很多大小企業公司都會有「企業文化」,只要公司內的每一個人都秉持這一理念,那這就是推動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但是有的公司所推出來的企業文化真的是不堪入目,完全違背了初衷,員工完成不了業績上街「裸奔」或是被扇耳光,各種處罰根本就不尊重員工。
  • 夢見理髮店剪頭髮剪短了 夢見理髮店剪頭髮
    打算出門的人夢見去理髮店剪頭髮,建議運不佳,少外出為妙。準備考試的人夢見去理髮店剪頭髮,意味著理科成績稍差,難錄取。創業的人夢見去理髮店剪頭髮,代表起初營利佳,隨後慢慢變卦而虧損。談婚論嫁的人夢見去理髮店剪頭髮,說明緣份較薄、婚姻難成。懷有身孕的人夢見去理髮店剪頭髮,預示生男,忌動土動胎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