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味食品前9個月營收38.9億元 日均開店3家

2020-12-22 贏商網

  絕味食品依舊「狂奔」。

  其2020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絕味食品1-9月整體營收38.9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僅下降0.01%。而淨利則從同期6.1億元下降至5.2億元,降幅達15.33%。

  與2019年末相比,絕味食品門店高速擴張。僅2020年前兩個季度,就新增門店1039家,日均開店3家。與此同時,海外市場也呈穩定增長態勢。

  就市值而言,截止第三季度報告發布,周黑鴨市值161.5億元,煌上煌市值107億元,而絕味食品則達到驚人的500億元。未來,如何保持高速發展將成為絕味食品需要面對的最大難題。

  「捨命狂奔」,日均開店3家

  與周黑鴨直營連鎖的發展模式不同,絕味食品堅持「直營帶動加盟連鎖」。

  自2017年3月上市以來,絕味食品門店就一直高速擴張。2020半年報數據顯示,絕味食品門店12058家,新增近1039家。而周黑鴨自2019年末,開放特許加盟服務後,整體門店也僅1246間。其中,特許經營門店121間,離全年目標的300家還比較遠。

  而關於門店擴張,絕味食品董事長戴文軍在2019年年度股東大會上表示,「今年依然將保持每年800-1200家的開店節奏。」絕味食品將在不斷鞏固城市的同時,通過加大補貼,鼓勵經銷商逆勢開店,不斷抄底新空出的核心地段商鋪,獲取優勢市場和消費群體。

  戴文軍也補充分析到,當前滷製品行業市場集中度較低,仍以作坊式、夫妻老婆店為主要經營模式,規模以上的企業數量比較少。

  在疫情的影響下,很多區域性中小品牌受自身經營、資金以及整體消費環境影響,呈現出淘汰出清的趨勢。這恰好給了絕味食品加速門店擴張、低沉本加速跑馬圈地的新機遇。而這正是其財報中經營和管理成本不斷上升的原因。

  絕味食品主營收入90%來自加盟渠道,擴張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這是公司業績增長的重要驅動力。因為加盟門數量越多,企業收入規模會越大,攤薄的成本越低,盈利水平可進一步提升。

  財報數據顯示,絕味食品2017年至2019年,公司營業收入分別為38.50億元、43.68億元和51.72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7.59%、13.45%和18.41%。上述同期,公司實現歸母淨利潤分別為5.02億元、6.41億元和8.01億元,分別同比增長31.93%、27.69%和25.06%。

  

  加盟模式讓門店規模快速提升,公司靠規模化獲取高額利潤,但業績增長放緩的趨勢也越來越明顯。或因如此,公司果斷放棄了跑馬圈地式的擴張戰略,調整為「飽和開店」,經營策略發生重大變革。

  與此同時,絕味食品海外市場在整體營收中的佔比數據值得注意,其一直保持穩定增長趨勢。第三季度財報數據中,新加坡、港澳市場在整體營收中佔比達1.78%。

  管控「失速」,問題頻發

  門店數不斷攀升的同時,絕味食品的加盟管控也備受市場質疑。 

  激進的擴張策略,這為絕味食品的品控埋下隱患。前不久NCBD(餐寶典)針對滷味品牌的消調數據顯示,絕味食品相關差評,近20%給了「故意加量」、「涉嫌強賣」。這一度被認為是絕味食品公司培訓的一貫套路。與此同時,食物不新鮮相關差評比例也達到了7.2%。

  據上市招股書顯示,此前絕味鴨脖(需求面積:5-25平方米)門店共有114次被抽檢發現問題,加盟門店累積罰款達19萬元。

  早在2011年,深圳市監局也曾公布抽查結果。結果顯示,熟制鴨脖的抽檢合格率僅為57.8%,絕味鴨脖被列為不合格,數家門店銷售的鴨脖被檢出大腸菌群和菌落總數超標,個別門店的絕味鴨脖大腸菌群超出標準160倍。

  絕味食品在進入「萬店時代」後,加盟管控、山寨品牌危機也更加嚴峻。

  今年10月14日晚,有網友就曾爆料稱,廣州湛江一家「絕味鴨脖」門店驚現老鼠偷吃現象。事後,絕味食品很快危機公關,進行了事件澄清。同時,對之前為人詬病的「加秤」問題,也進行了說明。

  除品控及管理問題外,絕味食品所面臨的市場環境也在不斷變化。川滷企業紫燕食品也逐漸開始登陸資本市場,未來滷味品牌「三家鼎立」的局面將被進一步打破。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絕味食品也持續推進組織改革,通過建立片區決策機制,提高集團化運營管控效率,將公司內部「組織活力,員工成就」延伸到加盟商「系統活力,加盟商成就」,渠道活力進一步增強。

  對外投資,尋求市場新增長

  絕味食品在不斷拓展國內市場的同時,也不斷藉助資本進行同業併購。

  早在2014年,絕味食品就曾成立網聚資本,專注於投資布局,試圖圍繞休閒滷製食品主業向特色美食、輕餐飲等方向延伸,對有價值的企業進行整合,構建屬於自己的連鎖美食生態圈。

  截至目前,網聚資本投資了14家企業,投資項目覆蓋餐飲業、電子商務、物流運輸等領域。其中餐飲業6家,例如千味央廚、和府撈麵、舞爪食品等品牌;食品飲料2家,包括么麻子、美鑫食品。

  此外,絕味食品也逐漸開始打造「特色食品和輕餐飲的加速器」。

  今年4月21日,絕味食品召開董事會,同意全資子公司深圳網聚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網聚投資」)作為有限合伙人出資設立絕了小龍蝦基金。

  公告顯示,絕了小龍蝦基金的目標規模為人民幣1億元,深圳網聚認繳出資額達到7900萬元。絕了小龍蝦基金將通過股權投資的方式投資從事小龍蝦、牛蛙、蟹等水產品加工、銷售的企業。

  而對海外市場,絕味食品也不斷強化,「快速推進海外市場的開發力度,搶佔空白地帶,以保持規模優勢」。2019年8月,絕味食品就曾發布公告,擬以自有資金在日本投資設立全資子公司。總投資金額為4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708萬),擬分期投入。子公司選址在東京,擬定經營範圍為食品的企劃、製造、銷售和進出口;經營特許加盟、連鎖加盟;外帶料理的銷售以及前幾項所有附帶業務。

  目前,2020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絕味食品港澳市場在整體市場中佔比僅1.78%。但相比去年,海外市場已呈現穩步增長的趨勢。但是伴隨今年疫情,絕味食品對關聯公司的投資也出現虧損,達到6200萬元

  未來,絕味食品在主營業務之外,要通過國外市場這個增量以及對外投資,實現市值的穩定和上升,這依然是個不小的挑戰。

本文轉載來自:餐飲老闆內參 王超,不代表贏商網觀點,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贏商網,電話:020-37128209;郵箱:news@winshang.com

相關焦點

  • 絕味食品董事趙雄剛去世 間接持股絕味市值六千萬元
    2015年11月16日開始,在絕味食品擔任董事職位;2018年12月24日,趙雄剛再一次擔任董事,任職時間截止到2021年12月24日。 絕味食品2018年財報顯示,趙雄剛未直接在絕味食品持股。絕味食品靠加盟店成行業龍頭 去年營收總額為43.68億元 絕味食品在公告中表示,董事趙雄剛去世後,公司的正常生產經營活動不會受到影響。
  • 絕味食品VS周黑鴨,差距在哪裡?
    一、休閒滷製品行業空間預測休閒食品主要包括休閒滷製品、糖果、蜜餞、麵包、蛋糕及糕點、膨化食品、炒貨及餅乾等。根據諮詢機構Frost&Sullivan的數據,2015年我國休閒食品行業產值達7355億元,過去五年複合增長率約12.9%。
  • 強者愈強,絕味食品逆勢擴張 前景廣闊構建美食平臺可期
    逐漸擺脫上半年疫情的影響,休閒食品龍頭絕味食品(603517,SH)業績在持續向好。10月底絕味食品發布的三季度報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實現收入38.85億元,其中第三季度「喜提」營收淨利雙增,營業收入14.72億元,同比增長5.5%,歸母淨利潤2.46億元,同比增長12.8%。
  • 絕味食品前三季度淨利潤增速超過營收 陸股通新進前十大股東社保減持
    相比周黑鴨(01458.HK),A股上市的絕味食品(603517)業績、股價出現雙贏局面。最新三季報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實現淨利潤增速超過營收,同比增長約26%,基本每股收益1.06元/股。淨利潤增速超營收據披露,隨著門店數量增加,今年1-9月絕味食品實現營業收入38.86億5元,同比增長18.98%,淨利潤實現6.14億元,同比增長26.06%,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同比增加近7成。
  • 依靠加盟成就滷味龍頭,絕味食品年收52億再次成為「中國第一鴨」
    其中,絕味鴨脖、周黑鴨和煌上煌三家依靠絕佳的味道、眾多的門店數量成為市場的翹首,穩坐前三把交椅!從近期三家公司披露的2019年財務數據來看,2019年,絕味食品實現營收51.72億元、淨利潤8.01億元;而周黑鴨、煌上煌的營收分別為31.86億元、21.2億元,淨利潤分別為4.07億元、2.2億元。
  • 疫情讓夫妻店加速「出清」 絕味等趁機抄底欲獨霸滷味食品賽道?
    面對這麼一大塊蛋糕,絕味食品董事長直言,作坊式、夫妻店經營模式將會加速「出清」,絕味將逆勢開店,低價搶佔新空出的核心地段商鋪。   巨頭會獨霸滷味食品賽道嗎?小作坊、夫妻店還有多大生存空間?   絕味鼓勵低價搶店   去年總店數已逾萬家   5月13日,絕味食品召開2019年年度股東會。
  • 絕味、周黑鴨、煌上煌2019年財報均已出爐 絕味再次奪冠
    4月21日晚,隨著絕味食品(51.70 +0.21%,診股)發布2019年年度報告,休閒滷味行業連鎖品牌三巨頭——絕味食品、周黑鴨、煌上煌(21.95 -2.10%,診股)2019年財報均已出爐。雖然在營收上,絕味食品再次摘得「頭牌」,但在銷售淨利率和毛利率方面,三家卻各有千秋。
  • 案例拆解:絕味鴨脖是如何做社群營銷的?
    但由於疫情原因,兩家公司都受到了不小的影響,2020年上半年,但周黑鴨營收9.03億元,同比減少44.4%,絕味食品營收24.13億元,同比僅減少3.08%。 當然現在的結果絕對不是單一因素導致的,可能包括二者的運營模式,周黑鴨長期自營,19年才啟動加盟,而絕味一直採用加盟政策等等。
  • "鴨脖第一股"的天花板困局 絕味食品高管離職持續套現14億背後
    截止2020年上半年,絕味食品共擁有門店12058家,煌上煌和周黑鴨分別擁有4152家和1367家。除了絕味食品高層人員辭職一事引發關注外,今年以來,絕味食品控股股東接連減持現象更是令人堪憂。按8月份公司股票中間價計,本次擬減持的股票市值近30億元。三季報數據更是顯示,絕味食品前四大股東合計減持超過1800萬股,若按80元的均價計算,前四大股東減持的金額高達14.4億。作為滷製品行業的領頭企業,絕味食品控股股東為何接連減持?這一切似乎可以從絕味食品的逐年下降的淨利潤增幅中看出一些端倪。
  • 食品飲料行業今日淨流出資金38.72億元 9股淨流出資金超億元
    原標題:食品飲料行業今日淨流出資金38.72億元,9股淨流出資金超億元   滬指12月15日下跌0.06%
  • 絕味食品後「萬店」時代:賣串串賣小龍蝦,向低線城市要增量?
    公司股價從上市發行價16.09元到今年7月27日的83.33元(前復權),3年時間漲幅驚人。截至7月27日收盤,公司市值507.17億元。同日,周黑鴨(01458.HK)、煌上煌(002695.SZ)市值分別為134.65億港元和131.42億元。龍頭老大的擴張仍在繼續,按照公司計劃,今年的門店規模將超過1.2萬家。
  • 絕味研發費風波:統計口徑不同 股東大比例減持
    8月31日,絕味食品發布公告稱,上海聚成企業發展合夥企業及其控股股東減持絕味食品超3000萬股股份,佔其總股本的比例不超過6%。按8月31日收盤市值計算,套現金額超30億元。受此影響,9月1日開盤,絕味食品股價一度跌停。   資料顯示,上海聚成企業發展合夥企業(有限合夥)為絕味食品第一大股東,持股36.171%。
  • 3個月套現25億!500億巨頭暴跌60%!「中國鴨王」究竟怎麼了?
    2021年剛剛開始交易,被外界譽為「中國第一鴨」「A股鴨脖一哥」的絕味食品(603517.SH)就扔出了一顆重磅炸彈——1月3日晚,絕味食品披露了控股股東及其一致行動人的減持結果,去年9月23日-12月31日期間,控股股東上海聚成等累計減持公司股票3648.01萬股,佔公司總股本的5.99%。
  • 同樣是做鴨,絕味為什麼輸給了周黑鴨?
    如果周黑鴨網上公布的門店準確且及時,目前其直營門店為909家。可見,絕味門店數量至少是周黑鴨的8倍。  基於大量門店,絕味食品的營收高於周黑鴨:2015年,周黑鴨與絕味食品分別實現營業收入28.2億元、32.7億元。  可絕味的利潤不敵周黑鴨。
  • 絕味、周黑鴨、煌上煌、久久丫……休閒滷味巨頭誰能稱霸?
    休閒滷味大都以禽類為主,素菜為輔,品種較少,品牌更易對門店進行複製,頭部品牌每年開店數量可近千家。與此同時,4月12日李佳琦直播文和友小龍蝦,7.25萬份的庫存瞬間售罄;5月17日淘寶零食節,李佳琦銷售額3.5億元,薇婭銷售額3.9億元。直播電商加速整個休閒食品行業發展,這幾年將成為頭部品牌的必爭之地。
  • 調了20個點,絕味食品有沒有投資價值?
    ,調15個點左右,就該思考是不是存在買入機會了。在相對弱勢的市場,絕味的加委會將發揮更大的作用。另外,絕味內部鼓勵加盟商優勝劣汰,鼓勵做大。絕味對於銷售增長迅速、出貨量大的加盟商,將鼓勵其開店,並減免加盟費,降低供貨價格等方式扶持。對收入增速緩慢,出貨量排名靠後的加盟商進行優化,效益較差的門店往往難以獲得續約的資格。絕味的加盟商人均門店數量從2016年的1.7家,上升到了目前3.6家左右。
  • 知名手搖茶品牌「日出茶太」 9月合併營收達3.6億元
    原標題:知名手搖茶品牌「日出茶太」 9月合併營收達3.6億元知名手搖茶品牌「日出茶太」,已在全球六大洲、38國布局展店,其母公司六角國際將於今(6)日下午舉行法說會,受惠於今年第三季及前三季合併營收,均創下歷史新高,六角今日盤中股價翻紅上漲至66元、漲幅1.38%
  • 5大滷味品牌對比:周黑鴨、絕味、煌上煌、紫燕、廖記棒棒雞
    在中國,滷味零售市場已經突破千億元大關, 2019年中國滷製品行業市場零售規模達1100億元。預計2020年超過1200億元。 中國滷味零售市場目前已經誕生了三家上市公司(周黑鴨、絕味食品、煌上煌),不過整體的競爭格局依然較為分散,市場集中度較低。
  • 13家休閒食品公司半年報:6家營收利潤雙增長,好想你成淨利之王
    2020新冠疫情期間,你宅家吃了多少零食?近期,休閒食品行業上市公司半年報陸續出爐。據統計,這13家休閒食品上市公司營收總額為352.9億元,平均營收為27.15億元;淨利潤總額為59億元,平均淨利潤為4.54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