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 · 貼心 · 維權
點擊題目下方藍字關注 葫蘆島晚報
晚報新聞熱線13019984321
從今年開春開始,綏中縣荒地鎮東荒地村的村民就發現一老人靠在村口的一棵大樹旁,兩眼直勾勾地望著遠方。當大伙兒上前問她看什麼時,她默不作聲,只是連連嘆氣。近半年時間過去了,老人幾乎風雨不誤,一待就是小半天。她自己知道,遠方,有壓在她心底27年的痛。
老人叫楊文珍,今年70歲,有一兒一女。儘管生活不很富裕,但老人覺得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就知足常樂。
26歲的沈嬌是楊文珍的外孫女,聰明漂亮,在綏中縣城一家公司上班。9月12日下午,在沈嬌帶領下,記者來到楊文珍的家。提及心底的痛,楊文珍說源於27年前自己的不冷靜。
楊文珍的兒子叫李福光,1970年3月18日出生,身高1.80米左右,手上有一條橫紋,大眼睛,雙眼皮,一笑露出兩個大酒窩和兩個小虎牙。
楊文珍的手裡到現在還珍藏著一張兒子的黑白照片,「以前我們家住在綏中縣荒地鎮牛心村,我兒子很聰明,曾在村子裡做過赤腳醫生,1990年陰曆二月初一那天,因為處對象的原因,我倆發生了口角。」
當時楊文珍情緒非常激動,大聲衝兒子吼到:「滾,願意去哪兒就去哪兒。」沒想到李福光一氣之下真的離家出走了。
當天晚上,李福光沒有回家,楊文珍沒當回事兒,以為兒子到親戚家住了,等氣兒消了就回來了。沒想到過了幾天,還是不見兒子的影子,楊文珍一家人四處打聽,結果一點兒消息也沒有。「當時拌幾句嘴,本以為過後就拉倒了呢,沒想到兒子至今音信皆無。現在想想很後悔,如果不說氣話或及時追出去,也不至於現在這樣。」楊文珍對著兒子的照片傷心地說。
儘管是被罵離家出走,然而兒子永遠都是母親的心頭肉,總讓母親牽腸掛肚。
27年來,楊文珍夫妻和女兒從未停止過尋找李福光,親戚朋友家沒有消息後,夫妻就到綏中縣城及周邊城市尋找,有時坐火車、搭便車去北京、瀋陽等地苦苦找尋,也刊登過尋人啟事。「總之,啥辦法都想遍了,可一丁點兒消息也沒有。我身體不好,歲數又大,好在有親情在支撐,否則,我早趴下了。」楊文珍眼淚汪汪地說。
據楊文珍回憶,有一次在外地大街上求助時,幾個類似傳銷人員的年輕人讓老人上車,說要幫忙帶著去找。後來她發現情況不妙,趁機來到路邊執勤的警察身邊,假裝問路才脫身。
儘管任何一種途徑都不曾放棄,期間遇到過苦難無數,也多次被騙,但是只要一想為了找回兒子就啥也不顧了。楊文珍說,二十多年來,為了尋找兒子,光車費就花了一萬餘元。
11年前,楊文珍的老伴兒由於過度思念兒子,心情壓抑久久不能釋放,遺憾地離開了人世。3年前,她的女兒也去世了。
「我女兒是帶著莫大的遺憾走的,臨走時,她的一句『媽,早點兒接弟弟回家』的話讓我痛徹心扉。」楊文珍說。
楊文珍追悔莫及,整天以淚洗面,但世上沒有賣後悔藥的。逢年過節,她更加想念兒子,看著兒子的照片,她捶胸頓足,有時還抽自己的嘴巴。每年兒子生日那天,楊文珍都會多煮幾個雞蛋,寓意為兒子「滾滾」運氣,能早日平安回家。
去年,楊文珍從外孫女口中得知中央電視臺有個大型尋親節目,是倪萍主持的《等著我》。楊文珍帶著一線希望,去北京尋求媒體幫助。但由於種種原因,願望沒能實現。
後來,楊文珍將兒子的相關資料和照片寄給民政部門及媒體,效果也不是很理想。
由於太思念兒子,楊文珍幾乎每天都要拿出兒子的照片翻看,希望母子有心靈感應,兒子能夠聽到。「我姥姥年紀越來越大,因常年哭泣,身體狀況越來越糟,現在眼睛也有些模糊不清。這不,出遠門身體吃不消了,只能到村口去張望。」沈嬌說她心疼姥姥,一有空兒就去看望老人家。「兒子,媽沒當好,媽錯了,你別再生媽的氣了,不知道你現在在哪兒?無論你過得好不好,都要快點兒回家,家裡有個老媽在等著你!媽想你,只要見到你,我死也瞑目了。」楊文珍充滿無限深情地說。
沈嬌對手機、電腦等現代設備都很在行,最近一段時間,她在微信朋友圈及部分網站上發布舅舅的信息,希望藉助其力量,幫姥姥圓夢。
一部座機:0429—6571379,一部手機:13464517247,時刻為知道線索的朋友準備著。
發布自《葫蘆島晚報》微信公眾號的晚報自產新聞,任何微信公眾號及自媒體不得轉載刊用,否則必將追究法律責任。
《葫蘆島晚報》維權中心主任:楊克
《葫蘆島晚報》維權中心法律顧問:
楊威律師事務所 楊青樂
●葫蘆島市人民政府關於防空警報試鳴的公告
●下周三葫蘆島多地停電請做好準備
●【本地】父母都患病,女兒無力入學,幫學費幫家用,眾人給希望
●【本地】法理上:三輪車無牌無證得罰!情理上:駕車老人沒吃早飯交警幫買
微主編:王 巖 微編輯:潘笑怡
副主任記者:張寶成
特約記者:劉洪剛
©葫蘆島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