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親】兒子外出打工多年無音信 父母泣淚盼兒歸

2020-12-22 騰訊網

「你好!我兒子外出打工七八年了,到現在一直沒有音訊,請幫我們家把他找回來吧。」12月18日,南召縣小店鄉空山村的凌廣聚趕到晨報社,向本報和市公安局民警肖振宇求助,希望幫他把兒子凌心濤找回來,以挽救他的瀕臨崩潰的家庭。

凌廣聚接愛本報記者採訪時潸然淚下

凌心濤證件照

A

專程趕來,求助尋子

凌廣聚是由南召縣太山廟的康先生帶來的。今年9月份,在本報和肖振宇的愛心接力下,康先生離家12年的兒子終於回家了。康先生在凌廣聚家附近做工程,得知凌廣聚的兒子也離家多年未歸,對此感同身受的康先生便帶著凌廣聚前來求助。

康先生說:「我和他同病相憐。作為父親,我能體會到找不到兒子的痛苦,特別是過年過節時,別人家都是全家團圓、樂呵呵的,自己家卻冷冷清清,根本就沒有過節的心情。我孩子回家後,現在全家人在一起可得勁兒,不管外邊再好,還是一家人在一起最好。我們全家能團圓,特別感謝晨報和肖警官的幫助。今天我和凌廣聚前來,希望你們也能幫助他找到兒子,讓他們家的日子也好起來。」

陪同凌廣聚前來的鄰居杜秋平說:「他們家這幾年變故太多,大兒子不在了,女兒嫁到了江西,現在就指望這個兒子能回來,把這個家撐起來。去年過年時,孫子問他奶奶,別人家過年爸爸媽媽都回來,咋不見我的爸爸媽媽回來?孩子這一問勾起了凌廣聚夫婦的傷心事,兩人四目相對哭作一團,鄰居們見了無不落淚。這幾年為了照顧兩個孫子和找兒子,這兩口子心理壓力太大,不到60歲的人面相顯得格外老。聽說通過晨報報導,讓很多離散家庭得以團圓,希望晨報也幫幫他。」

B

兩個兒子,各有不幸

今年57歲的凌廣聚也曾有一個令人羨慕的大家庭,他和妻子育有兩兒一女,五口之家其樂融融。孩子們逐漸長大,他的負擔也重了起來,他給兩個兒子娶了媳婦,並分別給他們蓋了房子,兩個小家庭先後有了孩子,兒孫滿堂的凌廣聚和妻子越幹越有勁,夫妻倆主動承擔起家庭的負債,累並快樂著。

家庭的變故首先發生在二兒子凌心濤的小家庭。2011年,凌心濤結婚後夫妻二人外出到浙江杭州打工,隨後小夫妻有了愛情的結晶。兒子出生後,兩人把兒子留在家裡由父母照看,繼續到杭州打工。在此期間,夫妻二人產生矛盾,妻子負氣去了鄭州,而凌心濤也自此和家裡斷了聯繫。2015年,在凌心濤缺席的情況下,經法院判決,妻子和他離了婚。面對兒子破碎的小家庭,凌廣聚和妻子雖然心痛不已,但也無可奈何,經協商兒媳把3歲的兒子留給了公公婆婆,老兩口挑起了撫養孫子的擔子。

凌廣聚和妻子還沒走出二兒子家庭破碎的陰影,不幸又接踵而至。2018年,農曆臘月二十九,正是家家戶戶喜迎新春佳節的時候,其大兒子患胃癌治療無效去世了。凌家在淚水中度過了一個悽涼的春節。2019年,大兒媳改嫁,把6歲的兒子留給了公婆。自此,這個特殊家庭的兩老兩少相依為命、艱難度日。

C

花甲之年,再當「爸媽」

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處。兩個孫子沒有了爸爸媽媽,凌廣聚夫妻倆是既當爺爺奶奶又當爸爸媽媽。談起如今的家庭生活,凌廣聚不禁淚流滿面。兩個兒子的不幸家庭讓凌廣聚和妻子備感心酸,但他倆卻不得不打起精神來撫養兩個孫子。

這些年,為了找到二兒子,凌廣聚跑遍了大江南北,多方求助,可始終沒有獲得兒子的信息。凌廣聚曾跑到杭州兒子打工的工廠打探。經查看監控視頻,2013年10月16日13時許,凌心濤從杭州下沙區一工藝廠大門口乘摩的離開,自此失去音訊。此後,凌廣聚邊打工邊尋找兒子,身體不好的妻子則在家照顧兩個孫子。在新疆打工期間,給別人開貨車的凌廣聚至今還被拖欠一個月的工資,為人老實的他也頗感無奈。這兩年,凌廣聚在家附近開貨車,既要照顧體弱多病的妻子,還要操心兩個孫子的生活,抽空還去尋找兒子,為此常常耽誤拉貨,一個月也掙不了多少錢。

陝西、江蘇、北京、浙江……只要有兒子的信息,凌廣聚就前去尋找,找回兒子不僅寄託著他和老伴的希望,也是為了幫孫子找回爸爸。凌廣聚說:「為兩個兒子娶媳婦、蓋房子欠了不少債,大兒子治病也花了不少錢,兩個小家庭的破碎讓我是人財兩空,現在如果不是兩個孫子,我感覺這生活實在是沒有希望,簡直讓人生不如死,真不知道上輩子做了什麼虧心事,讓我們過這種生活。」

D

父母之愛,難以彌補

這些年的艱難生活,讓凌廣聚感覺苦不堪言。如今,兩個孫子已經上小學,夫妻倆趕到力不從心的是輔導不了他們的功課,只能靠孩子自己。

為了彌補兩個孫子缺失的父愛和母愛,凌廣聚夫妻倆省吃儉用,但在孫子身上從不吝嗇。凌廣聚說:「孩子那麼小就沒有了爸爸媽媽,不管是吃的穿的,我要讓他們和別的孩子一樣,希望這樣做能彌補我心裡的愧疚。」

雖然孩子們在物質生活上得到了一些彌補,但缺失的父母之愛是爺爺奶奶給不了的。一次,孫子在奶奶面前說想爸爸媽媽了,奶奶不由得悲從心來,止不住嚎啕大哭。孫子嚇壞了,哭著上前邊給奶奶擦眼淚邊說:「奶奶你別哭,奶奶你別哭,我再也不說想爸爸媽媽了。」此後,懂事的孩子再也沒有提起過爸爸媽媽。

凌廣聚說:「我兒子凌心濤1987年出生,雖然性格內向,但心地善良,我時常教育孩子不要貪佔小便宜,出門在外莫與他人有爭執。從兒子失蹤這幾年的情況來看,也不像誤入傳銷組織,因為他從來沒有向家裡的親朋好友打電話要過錢。」

凌廣聚想對兒子說:「不管你在外面過得好不好,也不管你在外掙沒掙到錢,爸爸媽媽和孩子都盼望你早點回家,你哥哥已經不在了,這個家不能再沒有你。」

目前,二兒子凌心濤的相關信息已在南陽市微警局肖振宇尋親工作室發布,肖振宇正積極開展尋找工作。

如果你有凌心濤的相關信息,請告訴我們,讓這個家庭爸爸的兒子和兒子的爸爸能早日回家。

· ENJOY ·

記者 王勇 文/圖

編輯 蔡婧

審核 高如衡

相關焦點

  • 程曉明離家19年杳無音訊 父母身體不佳只盼兒歸
    近日,程曉陽求助楚天都市報《幫到底》欄目,希望弟弟早日回家,父母日夜思念成疾,盼望生前再見兒子一面。衛校畢業後沒找到工作1980年3月16日,程曉明出生在仙桃市沔城回族鎮,今年已經40歲了。而程曉陽對弟弟的記憶,依然停留在19年前。那一年,21歲的弟弟國字臉,單眼皮,濃眉毛,有旁腮,眼睛有假性近視,講話有點結巴。
  • 《大學生兒子失蹤16年,古稀父母哭瞎雙眼盼兒歸》後續:南紅義父母親趕赴源渦村蹲守尋兒
    2月15日,三晉都市報公眾號以《大學生兒子失蹤16年,古稀父母哭瞎雙眼盼兒歸》為題,刊發了新絳縣古交鄉南李村南根柱的大兒子與父母一別16年,之後音訊全無的消息,引發了眾多熱心讀者的關注。2月15日,三晉都市報公眾號以《大學生兒子失蹤16年,古稀父母哭瞎雙眼盼兒歸》為題,刊發了新絳縣古交鄉南李村南根柱的大兒子與父母一別16年,之後音訊全無的消息,引發了眾多熱心讀者的關注。
  • 婺源的柿子又紅了,慈母盼兒歸,「柿」情畫意染紅了歲月!
    深秋,村口旁家家戶戶門前掛滿著的柿子,就像是一個個大紅燈籠,給盼兒歸的母親以指引。這,何曾不是兒子歸來的指路燈?婺源,一個聽起來就很神秘而美麗的地方,就像是隱世的另外一個國度。柿子紅了,慈母盼兒歸一年一度的柿子又紅遍了婺源縣小村落的半邊天。村頭依舊是那條可愛的白狗,蹲守在有些年份的石磨上,偶爾對著來往的人群搖搖尾巴,仿佛整個村落都是它的看護對象一般。
  • 晉江打工男子身世惹人憐 好心同事幫尋親終團圓
    晉江打工男子身世惹人憐 好心同事幫尋親終團圓 qz.fjsen.com 2012-01-20 07:27  吳佳弘 李秋雲 黃謹 來源:東南網    我來說兩句
  • 失蹤17年,九江母親每年在兒生日當天煮一碗長壽麵盼兒歸
    離家出走17年至今無音訊,望擴散!》這篇文章刷爆了。更多的網友被文章中母親寫給兒子及妹妹寫給哥哥的信戳中淚點,紛紛留言,希望大家一起努力,早日讓這家人團聚。劉秀娥拿著兒子的身份證和信。17年前留下一張紙條後悄悄離家出走江潤紅1984年10月8日出生,都昌縣周溪鎮輸湖大舍村一組人。
  • 尋親路漫漫,寒冬有溫暖!流浪14年,他和父母終於擁抱在一起
    一名流浪多年的男子被民警巡邏發現,送往鹹陽市救助站後,經工作人員不懈努力,近日,這名男子終於踏上回家的路,與家人有了這場闊別14年後的重聚。住院治療期間,工作人員對其的尋親工作也在同時展開,他們經常前往醫院耐心詢問該男子的身份信息,最終,只說出了一個名字「史財安」。根據這一信息,鹹陽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通過查詢戶籍,發布尋親啟事;採集DNA血樣信息跟蹤比對;在全國救助網尋親平臺及門戶網站發布尋親信息;通過人臉識別系統進行比對。
  • 詩詞:空巢老人盼兒歸,望眼欲穿臨雪飛
    李js空巢老人盼兒歸,望眼欲穿臨雪飛。摩託穿梭皆不是,爹難見崽盈濁淚。《老來福》(打油詩)作者周長春老來菸酒茶,閒賞詩賦花。翹首以待看,兒子何時到?安居樂鄧海松[ 老馬人生在晚景 ]紅樓老馬福門庭, 綠水青山村鄉情。悠閒自信香菸噴, 人生晚餐夜遊晨。
  • 「回家不只是回家」家親常無憂,盼兒歸,兒雖歸,一日見不得幾回
    【回家不只是回家】家親常無憂,盼兒歸,兒雖歸,一日見不得幾回一晃2020年就要結束了,收穫的許多,也失去了許多。2020年和2021的更替,年年春節,外出工作的人們,也將陸續回鄉……自我畢業踏出社會,已經過去好多年了,嚮往著外面的世界多麼美好,亦或是渴望脫離雙親的監管,這些年來,廣州、深圳、佛山四處闖蕩。一年下來,也曾回過幾次家,都說常回家看看,雙親鬢髮漸白,也是今年才發現,不禁有很多感慨。
  • 他因沉迷網遊,高一休學外出打工,卻帶給全家6年生不如死的折磨
    安徽太和縣的王國唐對此深有體會,因為他那聰明伶俐的兒子,就沉迷網遊,前途盡毀。 王國唐家住安徽省太和縣,膝下育有一兒一女,兒子王宇生於1997年12月6日。為了維持一家生計,平時他外出打工,妻子在家照看孩子,一家人日子過的其樂融融。
  • 3歲走失父母苦尋23年 公安機關幫忙尋親一家團圓
    1994年,泗縣黃圩鎮三關村許良培夫婦,在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和平鎮一建築工地打工,丈夫許良培在工地上幹活,妻子陳月琴帶著3歲兒子許春帥在工地食堂做飯,為便於在做飯時能隨時看到在一旁玩耍的兒子,陳月琴特意把做飯的工棚四周都扒了洞,以觀察孩子的舉動。可就在陳月琴的時時提防之下,厄運還是發生了。
  • 八旬老母親26載盼兒歸 湘大扶貧隊千裡尋親把夢圓
    湘大駐村幫扶工作隊幫82歲的龍永英接回失散多年的兒子,這一天,她盼了26年。紅網時刻通訊員 馬志遠 記者 賀衛玲 報導「風雨兼程近1000公裡,只為圓八旬老人26年來的夢!此時,500公裡外的張家坪村,徹夜未眠的龍永英在家翹首以盼——湘大駐村幫扶工作隊將幫她接回失散多年的兒子,母子即將重逢。龍永英今年已82歲,這一天,她盼了26年。湘潭大學駐村幫扶工作隊於2018年進駐張家坪村,在扶貧走訪中,郭鳳安了解到龍永英的小兒子鄧光友於1994年誤入傳銷組織與家人失去聯繫,再無音訊。
  • 七年之痛終化解 八旬老父盼兒歸
    七年之痛終化解 八旬老父盼兒歸 2020-12-18 11: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全家團聚已是10年前 爸媽盼打工子女常回家看看
    陳大爺說,三兄弟出門打工一二十年,這些年聚少離多,一家人的大團聚還是2000年夏天在深圳實現,前年春節,老大老二回來看望摔傷的老伴,而老么已經有十多年沒回來過春節了。  盼望三個兒回家團聚  眼看著春節一天天臨近,陳大爺和老伴都盼著兒子們回來過年,但是前幾天陸續接到兒子們打來的電話,都說今年春節回不來了。
  • 【綏中】起爭執兒子一走27年,她特牽掛村頭盼兒歸
    當天晚上,李福光沒有回家,楊文珍沒當回事兒,以為兒子到親戚家住了,等氣兒消了就回來了。沒想到過了幾天,還是不見兒子的影子,楊文珍一家人四處打聽,結果一點兒消息也沒有。  「我女兒是帶著莫大的遺憾走的,臨走時,她的一句『媽,早點兒接弟弟回家』的話讓我痛徹心扉。」楊文珍說。  楊文珍追悔莫及,整天以淚洗面,但世上沒有賣後悔藥的。逢年過節,她更加想念兒子,看著兒子的照片,她捶胸頓足,有時還抽自己的嘴巴。
  • 晚上在家睡覺,2歲多的兒子被偷, 38年後終被找到
    被拐38年的蘇義峰終於找到了自己的家……9月17日下午,在省市警方和媒體的見證下,蘇義峰迴到陝西安康,見到了親生父母。親人重逢的場面十分感人,臺上哭成一片,臺下群眾悄悄抹淚。缺少家庭的溫暖,蘇義峰在上初一的時候患上抑鬱症,他決定逃出家門,一邊打工一邊尋找自己的親生父母。在外打工期間,聽說公安機關可以對被拐賣人員通過DNA血樣的方式尋親,蘇義峰就找到警方採血。
  • 一年燈火盼人歸·6063次 久別盼重逢 又怕時光太匆匆
    一年燈火盼人歸·6063次 久別盼重逢 又怕時光太匆匆 社會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9年01月31日 11:39 A-A+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來看今天的《新春走基層》「一年燈火盼人歸
  • 堅持多年家人終於找到了你
    龍龍在警方的見證下與父母相見小時候一起玩的夥伴叫阿峰,龍龍伯父在集市賣水果,龍龍經常去集市伯父攤前玩,問伯父要水果吃,龍龍最喜歡吃紅燒肉,1995年龍龍曾跟媽媽一起到深圳爸爸打工的地方待過兩個多月。媽媽抱著當年在集市上走散的兒子兒子失蹤後,父母在鄉鎮周邊到處尋找,他們逢人便打聽,有人說他們的孩子可能被拐到了外地,甚至在某外地看到了和龍龍極其相像的孩子,家人經常聞風而去看個究竟,每次都是以失落而歸,身心備受打擊。
  • 棄子二十多年後尋親,孩子不認親生父母,血緣與養育哪個重要?
    血比水濃,父母之前,世間無與倫比,生育我們的父母對我們的恩情,是世界上最大的恩賜。那麼,假如生育你的父母,在你幾歲的時候拋棄你了呢?再在你與養父母和諧的生活了二十多年後,你的親生父母又來找你尋親來了,這時候你會怎麼選擇呢?血緣之恩與養育之恩孰輕孰重?了解下面的故事,我想你會有自己的思考。
  • 26歲美國帥小夥回寧夏尋親:我想見一見我的親生父母
    6歲時,他與養父外出走失,後流落至河南被送進洛陽社會福利院。2001年5月,靳家成被美國一名婦女領養,現居美國。為了幫助靳家成找到親生父母,現在美國和中國的養父母攜手,為兒子尋親。此後,靳高科工作之餘,常回老家給養子送營養品、生活費,抽空陪伴兒子。6歲時隨養父外出走失對於在張樹村的這段美好生活,靳家成記憶猶新。正是憑著這份記憶,才讓他長大後從大洋彼岸的美國尋訪到中國寧夏的隆德縣,找到了養父靳高科。
  • 二姐16歲外出打工後失蹤,8年後接到一個電話,全家泣不成聲!
    我們家境不太好,父母供三個孩子讀書感到比較吃力。那時,我大姐讀高中,她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懂事的二姐眼看大姐就要參加高考了,她說反正自己不是讀書的料,不如早點出去打工幫補家裡,父母不同意,因為那時二姐才剛過完16歲生日。豈料二姐去意已決,她收拾了簡單的行李,留下一封信,跟著鄰村的一個姐妹,就踏上了打工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