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巴南區,陳永洪和老伴張宗玉盼望著孩子們能回家團聚。 記者 龍在全 攝
昨日中午,走進巴南道角經建村123號2—1,這間小兩室的房間裡顯得很冷清,今年76歲的陳永洪大爺和老伴張宗玉哪裡也沒去,一直守在電視旁,他們的3個兒子均在外打工,老兩口盼望著今年春節孩子們能回家團聚。
全家團聚已是10年前
陳大爺和老伴都是重慶工具機廠的退休職工,走進他們家的小屋,這裡找不到一點過年的喜慶,門口沒有貼春聯和「福」字,屋內找到一塊臘肉和香腸。陳大爺有點不好意思地說:「今年3個兒子都不回家過年,我們老兩口過年簡單點,就沒燻臘肉和灌香腸。」
「老伴比我小3歲,我們有3個兒子,最大的48歲,最小的40歲,老大和老二在杭州一歌廳打工,老么是車工,在深圳一家汽車廠上班。目前只有老二在杭州安家,並結婚生子,老大、老三至今還是單身。」陳大爺說,三兄弟出門打工一二十年,這些年聚少離多,一家人的大團聚還是2000年夏天在深圳實現,前年春節,老大老二回來看望摔傷的老伴,而老么已經有十多年沒回來過春節了。
盼望三個兒回家團聚
眼看著春節一天天臨近,陳大爺和老伴都盼著兒子們回來過年,但是前幾天陸續接到兒子們打來的電話,都說今年春節回不來了。
「老大老二說春節正是最忙的時候請不到假,今年不回來過年,老么說買不到火車票,只有節後才能回來……」說起3個兒子不回來過年,張宗玉的雙眼噙著眼淚,整個眼圈都紅了。「孩子有他們的難處,你別放在心上。」一旁的陳大爺趕緊安撫老伴。陳大爺說,孩子們在外打工,也不容易,有時老兩口想兒子,就打電話給他們。
「你們怎麼不去杭州過年呢?」「兩個人來回,需要不少錢,會給孩子增加負擔的。」雖然想兒子,但張宗玉還是替孩子著想,不想給他們增添負擔。
老父腳疼一直瞞著兒子
張宗玉股骨頭壞死多年,走路需靠一根拐杖,平時的買菜做飯,全靠陳大爺一人張羅。張宗玉透露說:「其實老伴的身體也不好,他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而且最近右腳底長了骨刺,走起路來也疼得很!」
「你兒子知道你腳底疼嗎?」「不知道,我怕他們擔心,沒有告訴他們?」說完,陳大爺的臉上流露出尷尬的神色。
由於老兩口腿腳不便,又沒有其他愛好,平時沒事時,老兩口都呆在屋裡看電視,在空蕩蕩的房間裡,兩個佝僂的身影相伴,一種孤寂感油然而生。
兒子為不能陪父母內疚
昨日下午,記者聯繫上陳大爺的二兒子和三兒子,得知父母盼著他們回家過年時,兩人都顯得十分內疚,許久說不出話來。
二兒子陳洪兵說,他在歌廳裡當主持,春節正是歌廳生意旺季,所以無法脫身回家過年,如果不是記者介紹家中情況,他還不知道父親腳疼,不能陪父母過年,作為兒子感覺很內疚。
「我也想回家過春節,以前請不到假,只有『五一』、『十一』才能回去,今年去買火車票,可去了幾次都沒買到票,只有節後才能回去了。」三兒子陳浩說。
陳浩告訴記者,想到父母年紀大了,他已經決定從廠裡辭職,準備回重慶找工作,同時也守在父母身邊盡孝,讓他們頤養天年。
商報熱線966965感謝劉女士提供線索
倡議書
遠方的遊子: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離過年的日子一天天的近了,還在外漂泊的人,你們想到父母那渴望見到子女的眼神了嗎?
遠在家鄉的父母,他們從不錯過子女所在城市的天氣預報;總是把子女的房間一遍一遍地打掃;總是隨身攜帶手機,不是離不開手機,而是怕子女電話打來接不到……有首歌曲裡唱著:「老人不圖兒女為家做多大貢獻,一輩子不容易就圖個平平安安,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其實,只要子女過得開心,常打電話回家,跟他們說說話,過年過節能跟他們一起過,他們就心滿意足了。
過年了,媽媽的頭髮是不是又白了不少,額頭是不是又添了不少的皺紋;爸爸的背是不是變得彎曲了,手上的老繭有沒有變得更多?現在,仿佛已經看到媽媽爸爸那雙期盼的眼神,臉上堆滿了開心等著子女回家。
「常回家看看」已正式寫入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自2013年7月1日起施行。這不但給了老年人一份法律權利,也給了兒女一份法律義務。在此本報向大家發出倡議,希望在外奔波的子女能在春節闔家團圓的日子,回家看看。這是任何物質都給予不了的幸福,是人間最簡單也最難能可貴的天倫之樂。
再忙,也要回家……不要讓父母期盼的眼睛失望。
重慶商報編輯部
相關新聞
帶上父母和孩子
旅行路上來團圓
每年一到春節,小兩口就會為回誰家過年犯愁。記者調查了解到,現在許多家庭都選擇外出旅行過年,帶上雙方父母和孩子,選擇一個大家都喜歡的地方,開開心心過年,成為春運裡特別引人羨慕的「全家福」。專家表示,過年的地點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家人團聚。
昨日,家住龍湖春森彼岸的歐瑞先生說,今年春節他準備將自己和妻子的父母接到三亞去玩,大家一起在旅行中團聚。
「我是武漢人,妻子是成都人,兩邊都要回,肯定來不及。」歐先生表示,去年剛和妻子結婚,今年是第一年要考慮回誰家過年的問題,小兩口從來沒吵過架,上周就因為這件事吵了一架。後來,歐先生建議將雙方父母接去三亞過年,沒想到妻子一口就答應了,雙方老人也覺得這個方法不錯。
家住天江鼎城的夏莉今年30歲,兒子已經5歲了,她告訴記者,她和丈夫都是重慶人,以前每年都要爭大年初一先回誰家,但是從前年開始,他們就帶著父母外出過年了,每年春節都會去不同的地方,今年準備去麗江。「不但解決了回誰家的問題,還解決了走親訪友的問題。」夏女士表示。
記者聯繫了幾家旅行社發現,目前有許多全家報名春節出遊的市民,雖然沒有專門的「家庭團」,但普通團和自駕團也可以滿足家庭集體出遊。
「比較自由又沒人打擾,比如你現在去麗江,10人就可以獨立成團。」途牛旅遊網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報價是根據客戶需求來定,住宿星級要求、景點數目不同價格就不同,而自駕方式也很適合家庭出遊,既可以享受旅途風光,也可以在途中培養親情。
重慶師範大學心理學教授周小燕表示,在旅行中團聚,顯示出年輕人的智慧,畢竟雙方老人都渴望孩子回家過年,在經濟條件許可的情況下,這確實是一種合家歡、大團圓的形式。春節重在喜慶、團圓,老人對這個團聚充滿無限的渴望,如果哪一方沒有團聚,都會非常失望,但愛是一種輕鬆,也是一種體諒,老人和年輕人要換位思考,選擇一種大家都能接受的方式團聚。
此外,老人也要學會安排自己的生活,不要把過年的喜慶,變成自我的折磨,這樣也會對兒女造成心理負擔。春節重要的是團聚,而不是在哪裡團聚,現代交通和通訊的發達,讓團聚變得更加容易,讓祝福和愛也能更及時送達。
商報記者 蔡力 實習生 李寒露 洪嘉
來源: 重慶商報 轉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