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團聚已是10年前 爸媽盼打工子女常回家看看

2021-01-08 華夏經緯網

昨日,巴南區,陳永洪和老伴張宗玉盼望著孩子們能回家團聚。 記者 龍在全 攝

  昨日中午,走進巴南道角經建村123號2—1,這間小兩室的房間裡顯得很冷清,今年76歲的陳永洪大爺和老伴張宗玉哪裡也沒去,一直守在電視旁,他們的3個兒子均在外打工,老兩口盼望著今年春節孩子們能回家團聚。

  全家團聚已是10年前

  陳大爺和老伴都是重慶工具機廠的退休職工,走進他們家的小屋,這裡找不到一點過年的喜慶,門口沒有貼春聯和「福」字,屋內找到一塊臘肉和香腸。陳大爺有點不好意思地說:「今年3個兒子都不回家過年,我們老兩口過年簡單點,就沒燻臘肉和灌香腸。」

  「老伴比我小3歲,我們有3個兒子,最大的48歲,最小的40歲,老大和老二在杭州一歌廳打工,老么是車工,在深圳一家汽車廠上班。目前只有老二在杭州安家,並結婚生子,老大、老三至今還是單身。」陳大爺說,三兄弟出門打工一二十年,這些年聚少離多,一家人的大團聚還是2000年夏天在深圳實現,前年春節,老大老二回來看望摔傷的老伴,而老么已經有十多年沒回來過春節了。

  盼望三個兒回家團聚

  眼看著春節一天天臨近,陳大爺和老伴都盼著兒子們回來過年,但是前幾天陸續接到兒子們打來的電話,都說今年春節回不來了。

  「老大老二說春節正是最忙的時候請不到假,今年不回來過年,老么說買不到火車票,只有節後才能回來……」說起3個兒子不回來過年,張宗玉的雙眼噙著眼淚,整個眼圈都紅了。「孩子有他們的難處,你別放在心上。」一旁的陳大爺趕緊安撫老伴。陳大爺說,孩子們在外打工,也不容易,有時老兩口想兒子,就打電話給他們。

  「你們怎麼不去杭州過年呢?」「兩個人來回,需要不少錢,會給孩子增加負擔的。」雖然想兒子,但張宗玉還是替孩子著想,不想給他們增添負擔。

  老父腳疼一直瞞著兒子

  張宗玉股骨頭壞死多年,走路需靠一根拐杖,平時的買菜做飯,全靠陳大爺一人張羅。張宗玉透露說:「其實老伴的身體也不好,他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而且最近右腳底長了骨刺,走起路來也疼得很!」

  「你兒子知道你腳底疼嗎?」「不知道,我怕他們擔心,沒有告訴他們?」說完,陳大爺的臉上流露出尷尬的神色。

  由於老兩口腿腳不便,又沒有其他愛好,平時沒事時,老兩口都呆在屋裡看電視,在空蕩蕩的房間裡,兩個佝僂的身影相伴,一種孤寂感油然而生。

   兒子為不能陪父母內疚

  昨日下午,記者聯繫上陳大爺的二兒子和三兒子,得知父母盼著他們回家過年時,兩人都顯得十分內疚,許久說不出話來。

  二兒子陳洪兵說,他在歌廳裡當主持,春節正是歌廳生意旺季,所以無法脫身回家過年,如果不是記者介紹家中情況,他還不知道父親腳疼,不能陪父母過年,作為兒子感覺很內疚。

  「我也想回家過春節,以前請不到假,只有『五一』、『十一』才能回去,今年去買火車票,可去了幾次都沒買到票,只有節後才能回去了。」三兒子陳浩說。

  陳浩告訴記者,想到父母年紀大了,他已經決定從廠裡辭職,準備回重慶找工作,同時也守在父母身邊盡孝,讓他們頤養天年。

  商報熱線966965感謝劉女士提供線索

  倡議書

  遠方的遊子: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離過年的日子一天天的近了,還在外漂泊的人,你們想到父母那渴望見到子女的眼神了嗎?

  遠在家鄉的父母,他們從不錯過子女所在城市的天氣預報;總是把子女的房間一遍一遍地打掃;總是隨身攜帶手機,不是離不開手機,而是怕子女電話打來接不到……有首歌曲裡唱著:「老人不圖兒女為家做多大貢獻,一輩子不容易就圖個平平安安,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其實,只要子女過得開心,常打電話回家,跟他們說說話,過年過節能跟他們一起過,他們就心滿意足了。

  過年了,媽媽的頭髮是不是又白了不少,額頭是不是又添了不少的皺紋;爸爸的背是不是變得彎曲了,手上的老繭有沒有變得更多?現在,仿佛已經看到媽媽爸爸那雙期盼的眼神,臉上堆滿了開心等著子女回家。

  「常回家看看」已正式寫入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自2013年7月1日起施行。這不但給了老年人一份法律權利,也給了兒女一份法律義務。在此本報向大家發出倡議,希望在外奔波的子女能在春節闔家團圓的日子,回家看看。這是任何物質都給予不了的幸福,是人間最簡單也最難能可貴的天倫之樂。

  再忙,也要回家……不要讓父母期盼的眼睛失望。

  重慶商報編輯部

  相關新聞

  帶上父母和孩子

  旅行路上來團圓

  每年一到春節,小兩口就會為回誰家過年犯愁。記者調查了解到,現在許多家庭都選擇外出旅行過年,帶上雙方父母和孩子,選擇一個大家都喜歡的地方,開開心心過年,成為春運裡特別引人羨慕的「全家福」。專家表示,過年的地點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家人團聚。

  昨日,家住龍湖春森彼岸的歐瑞先生說,今年春節他準備將自己和妻子的父母接到三亞去玩,大家一起在旅行中團聚。

  「我是武漢人,妻子是成都人,兩邊都要回,肯定來不及。」歐先生表示,去年剛和妻子結婚,今年是第一年要考慮回誰家過年的問題,小兩口從來沒吵過架,上周就因為這件事吵了一架。後來,歐先生建議將雙方父母接去三亞過年,沒想到妻子一口就答應了,雙方老人也覺得這個方法不錯。

  家住天江鼎城的夏莉今年30歲,兒子已經5歲了,她告訴記者,她和丈夫都是重慶人,以前每年都要爭大年初一先回誰家,但是從前年開始,他們就帶著父母外出過年了,每年春節都會去不同的地方,今年準備去麗江。「不但解決了回誰家的問題,還解決了走親訪友的問題。」夏女士表示。

  記者聯繫了幾家旅行社發現,目前有許多全家報名春節出遊的市民,雖然沒有專門的「家庭團」,但普通團和自駕團也可以滿足家庭集體出遊。

  「比較自由又沒人打擾,比如你現在去麗江,10人就可以獨立成團。」途牛旅遊網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報價是根據客戶需求來定,住宿星級要求、景點數目不同價格就不同,而自駕方式也很適合家庭出遊,既可以享受旅途風光,也可以在途中培養親情。

  重慶師範大學心理學教授周小燕表示,在旅行中團聚,顯示出年輕人的智慧,畢竟雙方老人都渴望孩子回家過年,在經濟條件許可的情況下,這確實是一種合家歡、大團圓的形式。春節重在喜慶、團圓,老人對這個團聚充滿無限的渴望,如果哪一方沒有團聚,都會非常失望,但愛是一種輕鬆,也是一種體諒,老人和年輕人要換位思考,選擇一種大家都能接受的方式團聚。

  此外,老人也要學會安排自己的生活,不要把過年的喜慶,變成自我的折磨,這樣也會對兒女造成心理負擔。春節重要的是團聚,而不是在哪裡團聚,現代交通和通訊的發達,讓團聚變得更加容易,讓祝福和愛也能更及時送達。

  商報記者 蔡力 實習生 李寒露 洪嘉

來源: 重慶商報  轉自:新華網

相關焦點

  • 端午節全家團聚,大姑姐做了一桌家宴,兒媳決定接婆婆回家養老
    在眾多的節日中,端午節是一個重大節日,那些出嫁的女人總會在這一天回娘家團聚。 然而過節熱鬧,不過也挺忙人,特別對於那些在廚房掌勺的人來說,這個天氣做飯很是辛苦。如今生活條件好了,大家小日子都過得不錯,但是過節需要有儀式感,全家團圓更加值得多做幾個好菜慶祝,大夥吃的無非是個氣氛。
  • 老太起訴四子女"常回家看看" 調解雖成親情不再
    凡傳統節日、母親生日必須回家與母親團圓,大兒子必須承擔與其他子女輪流照顧母親的義務……長達15年,兩次上法庭,最終等到「常回家看看」老年人保護法規定。重慶常回家看看第一案以法庭現場調解和解收場,很多重慶法律界人士均提前預測準確。  昨天,長壽區法院葛蘭巡迴法庭,來到老人所在的堰耳村村委會會議室,開庭審理此案。
  • 常回家看看成法定義務 網友吐槽探親假無法落實
    從今日起,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正式施行,在起草之初就引發巨大爭議的「常回家看看」相關條款在網上再掀熱議。眾多網友集體吐槽,認為在要求子女回家探望父母的同時,企業單位也必須保障員工的探親休假權。
  • 年關將至,「反向春運」已成趨勢,農民不再回家過年,怎麼回事?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年關將至,「反向春運」已成趨勢,農民不願再回家過年,咋回事?一年一度的春節馬上又要到了,2020年春運即將來臨,而有些農民工,卻不急於購買回家的車票,這又是為什麼呢?按照實際情況來說,春運一般是農民工朋友們回家的高峰期,畢竟農民工在城市沒有落腳地,只有回到農村的老家才是對他們來說最幸福的事情。但是近些年,卻出現了在外打工的農民不回家,反倒是把自己在農村老家的父母、子女接到城市來過年,這樣的情況也就被稱為「反向春運」了。而「反向春運''這樣的現象,在國內的大城市裡出現的就更為明顯,比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地。
  • 各方熱議「常回家看看」入法
    東方IC供圖 據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透露,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修訂工作眼下已基本完成,民政部將於近期上報國務院法制辦。佔我國總人口數14%的1.67億老年人將通過修訂後的新老年法受益。現行《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自1996年10月1日起施行,至今已14年。
  • "常回家看看"與"刪除10天育嬰假"
    在草案形成過程中有較大爭議的「常回家看看」精神慰藉條款,寫進了草案(6月27日《新京報》)。  從某種角度上,這兩部法規在精神上有相互駁斥之處。一方面《條例》擔心「10天育嬰假」會不利於經濟發展;另一方面,《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修訂草案)》要求子女「常回家看看」,以慰藉居家老人,但問題是,「常回家看看」首先就涉及到一個假期問題,如果大家都只能通過請假甚至辭職去實現「常回家看看」,這不但讓「常回家看看」成了無水之源,恐怕連家裡的老人都不得安心吧?更何況,員工在經濟形勢普遍不景氣的前提下「常回家看看」,會不會也「不利於經濟的發展」呢?
  • 八旬老人狀告女兒要求其「常回家看看」法院判決已送達
    作為子女,本該常回家看望父母,近日,盧氏縣87歲的楊大爺就因此事,將自己的長女楊某告上法庭,只要求判決女兒能「常回家看看」。隨著法律完善,法院要求子女定期探望父母的判決,並不鮮見。但法院的判決文書並不代表案件的實際終結,現實中,這類判決「常回家看看」的案件似乎難有完滿的結局。最終如何判決?會去看望老人嗎?
  • 二姐16歲外出打工後失蹤,8年後接到一個電話,全家泣不成聲!
    那時,我大姐讀高中,她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懂事的二姐眼看大姐就要參加高考了,她說反正自己不是讀書的料,不如早點出去打工幫補家裡,父母不同意,因為那時二姐才剛過完16歲生日。豈料二姐去意已決,她收拾了簡單的行李,留下一封信,跟著鄰村的一個姐妹,就踏上了打工的旅程。
  • 暑假幫小候鳥與父母團聚 杭州鄰裡社區的夏令營辦了10年
    姐妹兩個做完作業了,會看看電視再玩一會,她們經常玩的遊戲是掰手腕。別看妹妹人小搗蛋,學習成績還不錯。妹妹遞給記者的成績單,期末考試,數學97分、語文81分,老師的評語也是給了「聰明、全面發展」的高評價,「平常我語文能考90多分,期末沒考好。」妹妹嘟囔了一句。「還有,下周是我生日。」由於爸媽長時間不在家,妹妹說,自己只過過兩次生日,下周就是她8歲的生日。
  • 男子濟南打工700天未回家 給孩子買一麻袋禮物
    文/片 本報見習記者 蔣龍龍  39歲的閆進全來自河南項城賈嶺鎮大劉村,已經在濟南打工12年,但回家不超過10次。記者近日跟隨他一同走了他的回鄉路,八個小時後趕到了他的項城老家。對閆進全來說,在城市安家是他的夢想所在。  他上一次回家,還是前年春節  閆進全在濟南從事建築工程防水工作。
  • ...兒子 老人 蠟筆畫 回家過年 膽囊炎 護理員 子女-社會新聞-東方網
    蠟筆畫了一座房,寫了一句話:「希望兒女常來看看」。  蠟筆畫了一座房,寫了一句話:「希望兒女常來看看」。這是74歲大娘崔秀貞的新年願望,可這個願望落空了。從新年起,老人就盼著4個兒子能接她回家過年住一段時間,哪怕到養老院來看看她也行,可是至今也沒等到。  老人嘴上起泡,一頓只吃兩酒盅飯。  養老院院長說,從去年7月至今,只見過一個兒子在大娘病時來過一次。現在大娘欠下7個月、上萬元養老院費用,院裡都不敢跟老人說,「老人心裡有個洞,這個洞只有兒女親情能填滿。
  • 「常回家看看」有點難:探親假成空談?
    「常回家看看」寫入法律的同時,我國也規定了單位應保障贍養人探親休假的權利。「探親假」出臺32年緣何「遇冷」?「常回家看看」何時不再「霧裡看花」?有假不敢請,父母陷「空巢」「每年就春節回家呆幾天,平時一個人在家,很冷清,生病也只能自己照顧自己。」談起兒子的假期,廣西南寧的韋春樹臉上充滿了無奈。
  • 八旬老人狀告女兒,要求判決「常回家看看」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房琳 閭斌 通訊員 趙富林 姚德鑫作為子女,本該常回家看望父母,近日,盧氏縣87歲的楊大爺就因此事,將自己的長女楊某告上法庭,只要求判決女兒能「常回家看看」。原來,現年87歲的楊大爺育有3個子女,其中現年56歲的楊某系其長女。
  • 23年前母親什麼失蹤,外賣小哥的願望就是能找到母親團聚
    27年前張明的母親在他2歲時離奇失蹤了,聽附近的鄰居說那時候張明才兩歲,甚至才剛剛學會喊媽媽。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張明的母親王鳳華會離奇失蹤呢?18年前在外婆的葬禮上,母親回到了老家,奔喪那次年僅11歲的張明和母親擦肩而過,事後有親友告訴張明,那是她的母親,張明才恍然大悟,而他始終想不明白為何母親會將他視作陌生人。
  • 回家探親、全家旅遊-各種各樣的春節打算:親情使然
    水母網1月26日訊(記者 欒靜 攝影 孫泓煒)眼看新春佳節日益臨近,不少人早已做好了打算,回老家、全家旅遊、去酒店吃一頓……各種各樣的打算不外乎倆字:親情。本來嘛,春節就是個團圓的節日。劉先生動員母親,現在北方的氣溫較南方低許多,第一年到南方可以過一個不同意義的春節,深圳離港澳那麼近,全家還可以去觀光一番。可無論怎麼遊說,母親就是篤定了要回老家煙臺,並說:南方的年與北方風俗不一樣,一年到頭在外面,過節了要歸根,看看親朋好友,街坊鄰居那才是「過年」。無奈之下,劉先生一家4口於前幾天從深圳飛回煙臺,等初七再飛回去上班。
  • 4歲嗜血症男孩病房裡畫畫 盼爸媽早點帶他回家
    這樣的消息對於他的爸媽來說無疑是睛天霹靂,本想著將孩子送進幼兒園後,兩個人就可以好好在外打拼幾年,家裡的日子就會越來越好,但只有3歲大的席文澤在被查出患有嗜血細胞綜合症後,帶給他們全家的打擊是可想而知的。席文澤的爸媽剛開始時並不相信活潑可愛的兒子會得這種病,以為是醫生誤診,並再次帶著兒子來北京的醫院進行檢查,但結果仍是嗜血細胞綜合症。
  • 鼓勵子女常回家看看 鄞州一老社區推出「孝心停車位」
    中國寧波網記者王博 通訊員王玲 範光明「常回家看看」,正如一首歌裡所唱的,對於很多上了年紀的父母來說,最期盼的不是子女給多少錢,買多少禮,而是子女們回家的陪伴。在鄞州區明樓街道東海社區,近期推出了一批「孝心停車位」,專供周末回家探望父母的年輕人使用。東海社區始建於20世紀90年代初,小區共有160個停車位,可登記在冊的機動車有400多輛,經常「一位難求」。不僅如此,這裡的常住居民,也以老年人居多。每逢周末,不少老人總會起個大早,不光去買菜,還要搬著小板凳給子女佔停車位。
  • 女兒回家了!一聲「爸媽」後都哭了
    《大河報》9月17日AⅠ·08版面    □房琳閭斌趙富林賈若虛文圖    9月17日,大河報曾以《法院判決已送達倆月回家看看爸》為題,報導了盧氏一八旬老人狀告女兒,要求其「常回家看看」的事情。
  • 「常回家看看」靠道德還是靠法律?
    作者 田方  原標題 法律能強制「常回家看看」嗎  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規定,家庭成員應當關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視、冷落老年人。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家庭成員,應當經常看望或者問候老年人。
  • 哈爾濱農民韓國打工日記:3年沒回家,每年攢15萬!
    通過張喜柱在韓國安山市的打工生活,可以窺見「冰哥、冰妹」一家幾口,甚至全村上陣赴韓打工的原因。打工辛苦,但一年能攢15萬「早晨5點半上工,一天幹12小時活,挺累的。」韓國安山是一座新興工業城市,它距離首爾很近,車程僅50公裡。張喜柱和同村的10來個老鄉,在安山市建築工地做木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