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巴蜀小學,家政課上同學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炒菜。 記者 徐元賓
重慶市教委主任周旭:學業成績不是唯一評判標準,應多考量學生的動手能力低年級學生沒有家庭作業和教輔材料,放學了甚至連書包都不用背回家。昨天,在巴蜀小學召開的我市主城區「減負」經驗交流會上,來自主城各區的校長們紛紛表示,「減負」實施以來,同學們的課業負擔輕了。市教委主任周旭對此表示,下一步,我市的初中生、小學生還要走出校園,每學年參加至少2~4天的社會實踐活動。
小學生課堂上炒「回鍋肉」昨天下午,巴蜀小學,全校3000多名學生打破年級界限,根據自己的喜好走班開展「課程輔助活動」課。在學校的「家佳居生活館」裡,幾十名同學正在這裡上生活家政課。在約30平米大小的生活館裡,沿牆放著電磁爐、炒鍋、鍋鏟等。在老師的指導下,同學們正熱火朝天地炒著回鍋肉。「回鍋肉是『川菜之王』,一定要學會!」12歲的謝瑤渝挽起袖子,率先露了一手:下油、放幾個幹辣椒、濾起、倒五花肉、蒜苗、紅椒青椒、豆瓣醬、翻炒……動作相當麻利。
據了解,生活家政課只是該校課程輔助活動的一種。類似的課堂有78個,其中包括巧手繡、故事大王、動漫創意、棋藝、跟我走世界學英語和音樂欣賞等,每個學生都能選擇到自己喜歡的活動。每周兩節課,學生可以選兩種喜歡的課程。
低年級書包不用帶回家為了給學生真正減負,該校規定,全校學生不帶家庭作業回家。讓老師上每堂課時,留出8分鐘時間讓學生完成課堂練習,還通過學校的拓展時間,讓學生在學校完成家庭作業。不僅如此,在學校的語文和數學兩個科目的課堂教學中,1~6年級都不允許教輔資料進教室。學校一年級的學生放學後,將書包放在教室不背回家。
同樣,北部新區星光學校也通過「書包不帶回家」給學生減負;在人民小學,1~2年級學生這學期也完全沒有了書寫的家庭作業,而是看書、鍛鍊和家務勞動。
小學生要參加社會實踐周旭說,「減負十條規定」實施至今,很多學校通過不同的制度減輕學生課業負擔,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一些學校作業量依然偏大,機械性、重複性作業多,同時,部分學校午休時間仍安排學生做作業、教師集中輔導等。
周旭強調,「減負」以後,學校每天下午安排1節課外輔助活動課。不僅如此,小學3~6年級學生,每學年要參加2~4天社會活動,初中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時間每學年不少於4天。
學業成績不是唯一標準實施「減負」後是否會影響教學質量?對於一些家長的擔憂,周旭表示,減負的根本目的在於提高教育質量,「減負」不是做減法,而是做加法。
他同時要求,各區縣要建立學校質量考核和過程性評價體系,改變單純以學業成績作為唯一標準的評價方式,多考量孩子的動手能力、思維能力、創新精神和道德水平,從而全面對學生學業水平情況進行監控。(記者秦健 重慶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