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郎平體育文化與政策研究中心在北師大正式揭牌,郎平被授予研究中心主任的聘書。郎平開玩笑說自己身體是半殘,但好在腦子不殘,所以要用頭腦多做一些貢獻,「積累多了是經驗,經驗多了可以應變,應變多了就是智慧」。
緣起母校
「一天背80個單詞比打球還難」
郎平與北師大的緣分要追溯到1985年。當時郎平退役進入北京師範大學外語系攻讀英語專業。「我不像大家那樣高中畢業馬上就進入大學,我滯後了一點,因為那段時間在中國女排的訓練比賽非常緊張。在退出中國女排之後我進入了北師大。從之前每天八九個小時的訓練轉到校園生活,感到非常不習慣。」
入學時,郎平住八人間,都是上下鋪,在大家的照顧下睡了下鋪。回憶
起當時的學習生活,郎平說:「那時候每天要記80個單詞,對我來說這些基本上全都是生詞。對我來講這太難了。」對於郎平這樣的世界冠軍,北師大因材施教,讓她免修體育課和政治課,在每天下午下課之後還安排了專門的老師輔導郎平,惡補聽力課和語法課。郎平說:「開始覺得這真的比打球還要難,腦袋總是沉沉的。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到了後面自己就受益了。」
「從北師大畢業之後我去美國讀研究生,出國之後逐漸感受到在北師大打下的英文基礎是至關重要的。」在國外讀研究生時,郎平選擇了義大利語作為第二外語,「因為當時義大利的聯賽水平是最高的,我希望去義大利打球或者當教練」。郎平坦言,自己後來能夠有很多機會在世界各地做教練,語言是非常重要的工具,「感謝母校給我的這些知識,我也希望現在的老師對學生嚴格要求。」
心系校園
「專業排球館要向普通學生開放」
北京師範大學郎平體育文化與政策研究中心成立於今年3月份,中心力圖有效整合北師大和國內外相關大學、體育機構、運動隊、企業等資源,將體育人才的培養培訓、跨學科的學術研究、體育文化的傳播和交流及體育政策諮詢等功能融為一體,成為體育文化傳播中心和國家體育政策的高級智庫。
對郎平而言,最切實的方向是先推進校園排球的普及發展,「北師大的女足和女籃都是全國冠軍,
我也希望能幫助北師大組建一支高水平的女排隊伍,給學校體育文化增添更多的亮點。」她還補充道:「因為我也走過了很多的國家,在不同的國家有很多好的經驗,我希望能做一個積累和總結,把這些好的東西運用到我們的排球系統和普及方面。因為隨著年齡的增大,我也不可能永遠站在第一線,退下來以後希望能有更多的機會,為中國排球的普及和推動做一些貢獻。」
對於一些酷愛排球卻又受到場地限制的同學的提問,郎平說:「北師大的場館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美國男女排和男女籃的訓練場地,條件非常好,我們也會跟學校有一個很好溝通,儘可能將更多的時間開放面對普通的學生,我們的校園排球不僅僅是為一支校隊服務的。」郎平還談到了美國的校園排球,很多學校都提供了獎學金,而且更多是培養學生的興趣,而沒有過早地向專業化發展,所以校園排球還是大有可為的。
帶動聯賽
「排球職業化需要商業合作」
中國女排奪得世界盃冠軍,新的「黃金一代」逐漸成長,這正是中國排球向前跨越發展的大好時機,然而中國排球聯賽卻出現了「後退」的跡象。
今年早些時候,有消息稱排管中心正醞釀職業化改革,而這個改革計劃的初稿已經討論完成,基本會在2016-2017賽季的全國排球聯賽實現準入制,已經有了一些職業聯賽的味道。然而這半年來出現了很多變化,由於種種原因,中視體育和361゜
方面沒有談妥,雖然排協也做了斡旋,但依然無濟於事,新賽季的排球聯賽「裸奔」已經成為現實。不過由於聯賽還有中視體育託底,還不至於無法辦下去,但是361゜的退出導致所有參賽隊都處於沒有裝備的窘狀,很多球隊只能先用上賽季的球衣。
郎平自2009年回國執教恆大女排的那一天起,就致力於推動排球聯賽向職業化過渡,「我覺得恆大女排為中國排球貢獻很大,是恆大第一個邀請了世界上最有名的運動員來到我們的聯賽,大家有了一個交流的平臺,對我們的水平促進很有幫助。在中國的三大球中,排球還是一個很尖端的項目,有很好的成績,在職業化的發展上逐漸摸索吧,希望儘量少走一些彎路,在保持我們優勢的同時,儘量加大商業化的進程,這樣才能把排球做大。商業的介入並不僅僅是贊助商,我覺得應該叫合作夥伴,我們要抱著一種合作的心態,一起把排球做好。」
無暇顧家
「備戰裡約期待新手湧現」
中國女排已經於9月底解散,然而原本應該享受假期的郎平並沒有得到太多的休息時間,在過去的半個多月裡,她還處理了很多事情,「這個中心其實我們已經籌備了一年了,但是一直沒有一個相對安靜的時間來正式做,所以我也就拿出了一些自己的假期來把這個事情完成。」
郎平將於本月底赴美國看望久別的女兒白浪,而之前她的安排依然不
少,「我還要去看一兩支隊伍的訓練,然後才能開始我的休假。」當然大家都很關心郎平已經找到自己幸福的這個消息,對此郎平也大方地表示,大家的祝福她已經收到了,但是目前時間還沒有定,定下來她會告訴大家。
其實供郎平休假的時間並不多,裡約的備戰已經開始,在假期她還會繼續研究很多對手的錄像,並且記錄下心得。另外由
於今年的傷病出現得非常密集,因此康復環節被特別提到,「我們這些受傷的運動員,雖然沒有參加聯賽,但是她們每天都在進行康復和技術訓練的準備,明年里約奧運會的複合型團隊的人員組成我們也要儘早確認。另外我們還要在聯賽中觀察隊員的狀態,是不是有更多新手湧現等等,整個工作已經圍繞裡約的備戰緊鑼密鼓了。」
京華時報記者劉旭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