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9673字,預計閱讀16分鐘
同行評議制度是英國高校科研評價體系REF(Research Excellence Framework,科研卓越框架)的精髓。
英國將要實施的REF2021吸取了先前同行評議制度經濟性、公平性、可靠性不足的經驗教訓並進行了相應改革,提高了對評審專家的信息技術和定量數據支持,調整了專家遴選制度,完善了跨學科研究評價體系,展現了計劃性、透明性、多樣性和靈活性等優勢。
這對提高中國科研評價中同行評議制度的科學性、透明性、公平性和可靠性,以及完善專家遴選機制、接受業界內外的公眾監督、突出科研成果實際價值、重視對跨學科合作研究的科研評價等方面有借鑑意義。
圖文無關
作者 | 樊秀娣(同濟大學教育評估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石雪怡(同濟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碩士生)
英國高校科研評價體系在1986年建立,迄今為止共進行了7次全國性的大規模高校科研評價。該體系兼具連續性和發展性,已成為促進國家創新發展戰略、提高科研成果質量的推動器。雖幾經發展變化,它以同行評議為主的評價方式卻被當作精髓保留並不斷完善。
當前我國學界對扭轉不科學的教育科研評價導向、破除「五唯」頑瘴痼疾已達成共識,破舊需立新,雖然大家都認可學術共同體內成員的同行評議制度是相對最為客觀、科學和公正的評價手段,但由於同行評議的成本高、專家遴選制度和監督機制的不夠完善,具體實施卻相當困難。
英國將要實施的高校科研評價REF2021,針對先前REF同行評議的經驗教訓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全面解析英國REF同行評議制度的發展歷程,尤其是REF2021中同行評議改革的動因、目的、做法和特點,以期對我國高校科研評價體系改革提供參考。
01
「科研卓越框架」(REF)
同行評議制度概況
英國「科研卓越框架」(REF)指的是在由英國高等教育基金會(Higher Education Funding Council, HEFC)對英國高等教育機構進行科研評價的框架體系,目前僅在2014年實行過一輪(即REF2014),下一次將在2021年舉行(即REF2021)。而在REF正式實施之前,英國高校科研評價體系經歷過兩次改革。
從RSE到RAE、再到REF的演變過程
20世紀80年代,英國在經濟惡化、高等教育規模擴張的背景下面臨巨大的財政壓力,柴契爾政府決定縮減高等教育經費投入,實施基於科研評價結果的績效撥款模式。
從1986年至今,英國已在全國範圍內實行了七次大規模的科研評價,每次間隔為4~6年。其發展經過了三個階段:
(1)科研選擇性評價階段(Research Selective Exercise, 簡稱RSE,1986年—1989年)。主要目的是基於評價結果進行合理的績效撥款,開始建立了由政府委託第三方評估機構的高校科研評價體系,按學科劃分評價單元。該階段評價單元數量過多,評價制度安排簡單,評價標準由專家自行決定,以同行評價為主。
(2)科研水平評價階段(Research Assessment Exercise,簡稱RAE ,1992年—2008年)。主要目的不僅包括績效撥款,更重要的是通過科研評價提升英國科研質量和科研實力,評價單元數量逐漸減少,根據評價單元劃分評審專家組,評價標準逐漸統一為「科研成果、科研環境、科研聲譽」,該階段仍以同行評價為主。
(3)科研卓越框架階段(Research Excellence Framework,簡稱REF,2009年至今)。在提高科研質量的基礎上進一步追求卓越和創新,注重科研成果對經濟、社會、文化的影響,首次將「科研影響力」納入評價指標體系。進一步縮減評價單元的數量,實行雙層評價小組模式,分為主、次專家組,更加注重跨學科和合作研究,實行以同行評議為主、文獻計量為輔的評價方式。
英國REF同行評議制度變革的緣由
英國同行評議調查組在向英國研究理事會提交的報告中對「同行評議」進行了嚴格的定義:「由從事該領域或接近該領域的專家來評定一項研究工作的學術水平或重要性的一種方法。」
英國是同行評議制度的發源地, 1665年英國皇家學會創立了《哲學會刊》,採用由會員對論文手稿進行審查的機制,開創了全世界同行評議的先河。同行評議制度從此成為英國科研評價的模板。
英國在1986年首次進行的大規模RSE高校科研評價時就採用同行評議模式,RSE評價結果顯示同行評議制度為英國政府對高校撥款提供了合理依據,提高了科研質量水平。因此在這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英國一直堅持以同行評議為主的科研評價體系。
到了21世紀初,英國逐漸意識到單純以同行評議為主的RAE體系存在許多問題,比如成本高、耗時長、主觀性強。因此,英國起初決定完全用文獻計量法來替代同行評議制度,並於2008年—2009年間對英國22所高校採用了三種文獻計量法進行試點實驗,發現基於文獻計量法得出的評價結果不能精準反映被評價機構的科研水平,但它的確能為同行評議提供信息支撐。因此在REF2014和即將開始的REF2021中,均採用同行評議為主、文獻計量為輔的方式。
雖引入了文獻計量指標,但REF2014明確說明計量指標的作用只在於幫助評審專家對研究成果質量做出初步判斷,同行評議的主要地位不能撼動。正如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的詹姆斯·威爾登教授所說,「計量指標只能作為同行評議的補充而不是代替,同行評議不完美,但這是我們目前能想到的最好的辦法」。
REF2014同行評議制度的基本組成
同行評議主要由「評價主體、評價對象、評價標準、評價主體的遴選方式」這四個要素構成,REF2014同行評議制度具體也可分為以下四部分。
評價主體
REF2014中的評價主體是主、次專家組和「平等與多樣性諮詢小組(Equality and Diversity Advisory Panel,簡稱EDAP)」。次專家組實施具體評價,主專家組和EDAP起管理、協助和指導作用。
REF2014按學科特徵將全體參評學科劃分為4大類,組成4個主專家組,分別是「醫藥生命科學類、數理工程類、社會科學類、人文藝術類」。4個主專家組下設36 個次專家組,每一個次專家組都對應一個獨立的評價單元。
主專家組負責制定評價標準和專家工作方式,監督次專家組的評價過程,審核次專家組的評價結果並籤字確認;次專家組負責具體評審工作的展開,撰寫初步的評價結果報告並提交給主專家組審閱。EDAP負責提高評審專家的代表性(多樣性)和保證評價過程與結果的公平性。
評價對象
評價對象是全英國範圍內的高等教育機構,具體是對各高等教育機構在各評價單元內提交的科研材料進行評價,需提交的材料包括「科研人員信息」「科研成果信息」「影響力案例研究」「影響力模板」「環境數據」「環境模板」,以此衡量英國各高校在不同學科方面的科研水平。
評價標準
評審專家根據英國高等教育機構提交的科研材料,從科研成果(65%)、科研影響力(20%)與科研環境(15%)三個方面對高校各學科的科研水平進行打分和排名。
科研成果指的是以各種形式公開發表的研究成果,評價標準是「原創性、嚴謹性、重要性」。
科研影響力主要指研究成果在學術以外,為經濟、社會、文化、公共政策或服務、健康、生活環境或質量帶來的影響、變化或益處,評價標準是「範圍和重要性」。
科研環境指的是院校在支持研究活動和在學科建設方面所採取的戰略、為研究人員提供的資源以及院校的基礎設施建設等,評價標準是「活力和可持續性」。
專家遴選方式
主、次專家組主席是通過個人申請後,由HEFC選擇確定的,其餘專家組成員由英國具有提名資格的1950個機構提名後再由基金會確定,這些機構需要在官網上填寫提名表格。除此之外也允許專家組成員的內部推薦。
REF2014同行評議制度存在的問題
經濟性較低:成本高昂
經濟性指的是同行評議過程中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以及時間的多少。
REF2014的成本相比於RAE2001、RAE2008有較大幅度的上漲。英格蘭高等教育撥款委員會(Higher Education Funding Council for England, HEFCE)2015年發布的報告顯示,RAE2008總成本約為4700萬英鎊,僅佔全國科研經費的0.5%,而REF2014總成本達2.46億英鎊,佔全國科研經費的比例高達2.4%。
同時REF2014中英國高等教育基金會(HEFC)實施科研評價的內部成本為1712萬英鎊,相比RAE2008的1500萬英鎊,名義增加率(不排除通貨膨脹的影響)為20%,實際增加率(排除通貨膨脹的影響)為7%。
公平性較低:專家組成員代表性不足
公平性指的是同行評議過程要保證評價對象得到客觀和無偏見的評價。
專家組成員的代表性(多樣性)是「專家組成員的構成是否反映了研究活動和人員在不同類型學校、性別、年齡(職業生涯周期)和族裔等方面的分布特徵,以及其選擇過程是否公平、公開」。
專家組成員的高代表性能最大程度地減少評價中主觀偏見和利益衝突帶來的消極影響,是評價過程公平客觀的重要保障。
根據REF2014專家組成員多樣性的分析報告和英國2013年—2014年全國高等教育從業人員的數據,REF2014專家組成員在性別、民族構成、殘疾情況方面的代表性不足:
性別上,專家組女性成員佔比33%,低於全國學術研究人員中女性44.6%的佔比;民族構成上,專家組白種人佔比97%,高於學術研究人員白種人86.6%的佔比;專家組中接納了1%的殘疾成員,也遠低於學術研究人員殘疾人3.8%的比例。
可靠性較低:對跨學科研究不夠重視
可靠性指的是同行評議得到某一評價結果的概率,如果出現該結果的概率越大,那麼該評價結果的可靠性也越高。
一般情況下,同行評議中的評審專家總是運用同一「範式」進行評價,這導致趨同性起主導作用,因此結果也就較為可靠。但REF2014遭到的質疑是不同學科的評審專家並未對跨學科研究的概念、評價標準、評價指標和評價方法達成共識。這種同行評議中不同範式的運用使高校對結果的可靠性存在懷疑,因此英國許多高等教育機構都在盡力避免提交跨學科研究成果。
英國薩塞克斯大學(University of Sussex)在2016年對英國的2183位科研人員、367位高等教育機構的戰略領導者、94位高等教育資金撥款機構工作人員進行的調查顯示,相比於最低12%、最高18%的贊同率,有最低34%、最高57%的科研人員不贊同「REF鼓勵跨學科研究的提交」;分別有52%和55%的大型、中小型高等教育機構戰略領導者認為REF2014低估了跨學科研究的價值;42%和30%的主要、次要撥款機構工作人員贊同REF2014低估了跨學科研究的價值,而對應的反對率分別只有11%和9%。
02
REF2021
同行評議制度改革的主要內容
針對REF2014同行評議制度在實踐中表現出的種種問題,英國REF官方對此給予高度重視並明確將在REF2021中做出相應改革,其中不乏創新亮點(見表1)。
REF2021在「評價主體」和「專家遴選方式」這兩個同行評議制度構成要素上的改革創新,反映出REF官方對先前同行評議制度經濟性、公平性、可靠性不足的反思和對解決方法的探索。
(來源:「江蘇高教」微信公眾號)
加強對專家的信息技術和定量數據支持
REF2021新增了評估系統專家用戶組和引用數據專家用戶組。
評估系統專家用戶組的職責是對信息技術系統的設計提供諮詢意見,該信息系統被用作高校提交評價材料、專家實施在線評價、審計評價材料和提交評價報告。該小組有34個成員,分別來自34個次專家組。
引用數據專家用戶組目前有13個成員,他們的職責是幫助次專家組尋找合理使用引用數據的方法。REF2021採用定性與定量結合的綜合評價方法,該小組需要在正式評價階段向各次專家組提供高校提交的科研成果的引用數等定量數據,作為同行評議的參考。但引用數據本身具有局限性,對人文藝術類成果、跨學科研究成果、非英語寫作的研究成果往往並不適用,因此該小組需要結合科研成果的實際情況對評審專家的引用數據的運用提供針對性指導,保證同行評議的公平性和結果的客觀性,總體上發揮好引用數據對同行評議過程的支撐作用。
這兩個新增的小組通過為專家提供同行評議信息系統的建設和定量數據獲取、處理、應用方面的支持,來簡化評價程序,減少專家組的工作量,從而降低成本,提高同行評議的經濟性。
調整專家遴選制度
REF2021的評審專家是先由英國具有提名資格的2154個機構提名後再由英國高等教育基金會進行遴選並最終任命的,並首次實行兩階段的遴選,在提名程序的前、中、後均加入提高專家組成員代表性(多樣性)的措施規定,以提高同行評議的公平性。
將遴選分為普選階段和增補階段
普選階段(2017年到2018年初)向社會廣泛徵求專家組成員的提名,承擔遴選責任的主、次專家組主席,要提前接受強制的消除無意識偏見的培訓。遴選標準不僅包括精通相關學科的專業知識,還要精通評估理論和具備豐富的評價經驗,同時也青睞具有國際專業知識技能、使用過科研成果和從科研成果獲益的其他專業人士。
增補階段(2020年),根據已經招納的專家組成員的背景和專業知識結構,要求有針對性地提名與遴選屬於「代表性不足群體」的新成員。
在提名程序的前、中、後均加入提高專家組成員代表性和平等性的措施規定
提名前,在REF2021官網公布REF2014專家組成員代表性的報告與目前英國高等教育機構員工的年齡、性別、種族、殘疾狀況等詳細數據供提名機構參考,允許任何對研究的開展、質量或使用感興趣的協會或組織參與提名,保證參與提名主體的廣泛性和平等性。
提名中,提名機構在填寫提名對象信息的時候,需要說明他們是如何將平等性和多樣性納入考慮範圍的。
提名後,利用提名中收集到的被提名者的個人信息,去比較他們和先前已經任命成員在多樣性方面的差異,有意識地遴選與任命屬於代表性不足群體的成員。
最後會對所有成功任命者的代表性(多樣性)進行分析,並在官網上實時更新。
完善跨學科研究評價體系
成立跨學科研究諮詢小組
REF2021針對先前跨學科研究受到忽視的狀況,新成立了跨學科研究諮詢小組(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Advisory Panel,IDAP)對跨學科研究評價進行整體管理與規劃,根本目的是保證跨學科研究評價結果的可靠性。其成員不僅需要多學科背景、跨學科研究經驗,還要有積極的合作精神與創新意識。
IDAP主要採取的措施有:
一是為「跨學科研究」下準確定義,明確其主要特點,使評審專家能快速識別跨學科研究成果。
二是IDAP保證對跨學科研究的評價標準與現有單一學科研究成果的評價標準並行不悖,並協助校準各學科評審專家在評價標準、方法和流程理解上的偏差,從而保障評價結果的相對公正和公平。
三是規定跨學科研究不會由專門的「跨學科研究專家組」來評價,而是在現有的次專家組內部進行評價,IDAP負責監督評價過程。這確保跨學科研究成果不被排除在主流研究之外。
四是為主、次專家組配備跨學科研究評價指導者。保證每個主專家組至少有一名來自IDAP的成員,對跨學科研究評價承擔特殊職責;保證每個次專家組至少有兩名成員作為「跨學科研究評審員」,來監督和參與該評價單元中提交的跨學科研究的評價。
減少評價單元
REF2021將36個評價單元精簡成34個評價單元,同時學科專業的劃分也由REF2014的53個變成48個。主要變化是將B類中的航空、機械、電氣工程等專業歸入一般工程類中。這有利於統一相近學科的評價標準,促進跨學科科研合作,提高科研成果的綜合化。
03
REF2021同行評議制度的特點
計劃性
雖然REF2021正式評價階段要到2020年才開始,但在2017年就公布了專家組未來五年的所有工作安排,對同行評議的全過程進行提前規劃,共分為三個階段。
一是2018年的標準制定階段,制定詳細的專家評價指南和評價標準,進行普選階段的專家遴選。
二是2019年—2020年的提交階段,英國高等教育機構提交評價材料,進行增補階段的專家遴選。
三是2020年—2021年的正式評價階段,評審專家進行正式評價並公布結果。官網上REF2021同行評議的制度規定文件的最終形成均經歷了「草擬、商討、收集反饋、正式發布」這四個階段,體現了規划過程的客觀性和嚴謹性。
透明性
REF2021的透明性體現在三方面。一是參與人員和機構遴選的透明性。二是官方文件制定過程的透明性。三是評價流程的透明性。
基於公平性的多樣性
REF2021仍秉持英國科研評價的傳統,政府不直接參與評價,而是委託第三方評估機構——英國高等教育基金會(HEFC)進行,保證評價的客觀公正。同時REF2021科學設置評價標準和專家遴選制度,在保障公平性的基礎上追求多樣性。
第一,專門成立了跨學科研究諮詢小組(IDAP),防止跨學科研究受到與單一學科研究相比不公正的評價,在保證對跨學科研究評價標準與現有標準並行不悖的基礎上,又具備自己的特點。
第二,改進了專家遴選制度,分成普選階段和增補階段兩次進行,在保障提名過程公平公正的基礎上充分考慮被提名專家的代表性(多樣性),尤其關注在REF2014中代表性不足的女性、黑人、殘疾評審專家的招納情況。
靈活性
一是對同行評議制度整體的反思。REF2021籌備工作組早在2017年9月就針對REF2014官方總結報告中的經驗教訓進行反思,並對REF2021同行評議制度的基本框架進行初步規劃,同年發布《對REF2021的初步決定》。
二是對專家遴選制度的反思。REF2021將專家遴選劃分成兩階段,增補階段根據普選階段中已經招納的專家組成員的代表性和專業知識結構,靈活改變專家遴選標準,此外官方發布的《REF2021專家組成員的背景分析》《對提名機構平等和多樣性模板的反思》對目前階段評審專家的代表性和機構提交的提名模板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反思。
三是對評價標準的反思。跨學科研究諮詢小組(IDAP)在《跨學科研究諮詢小組:對標準制定階段的反思》中修正了之前對跨學科研究的評價標準,降低了在「重要性和原創性」方面的要求。
04
REF同行評議制度改革的啟示
儘管先前REF同行評議制度在經濟性、公平性、可靠性方面存在種種問題,英國許多高等教育機構還是對REF的整個運作過程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正如英國國家學術院(British Academy)主席尼古拉斯·斯特恩所評價的,REF在提高英國高校科學研究的卓越性、社會影響力和國際競爭性方面成績斐然。
REF2021同行評議制度可為我國科研評價體系的建設提供思考和啟示。
完善專家遴選機制
合格的評審專家是保障評價結果科學性的關鍵因素。REF建立了全國統一的專家遴選機制,遴選標準不僅關注專家的學術水平和評價水平,也注重其跨學科研究素質。遴選中會邀請社會機構廣泛參與評審專家的提名,這些提名機構包括專業協會、學會和科研成果的使用單位(研究委員會、企業、政府部門和非政府組織等)。
此外REF2021非常注重專家組成員的代表性(多樣性),努力使專家組成員的構成與科研人員在不同類型高等教育機構、性別、年齡和族裔等方面的分布特徵相似,以便於形成多角度、多層次的評價認知。英國規劃嚴密的專家遴選機制保證了其同行評議制度的科學性。
目前我國科研評價體系總體比較分散,在專家遴選過程中沒有統一標準,各評估機構往往各行其是,自定規則和標準遴選專家,有些評估機構甚至直接根據名氣、資歷、職稱等進行選擇。
應借鑑REF2021,從國家層面構建一套完整的科研評價體系,並從三方面對專家遴選制度加以改進:
提高同行評議的透明度
保證同行評議的透明性是監督活動進行的前提。REF2021設立了專門的官方網站,做到同行評議全過程信息的公開透明。比如提前公布專家遴選標準、提名程序,在評價中及時公布階段性進展、結果、會議記錄甚至是每個高校提交的材料。REF這樣的做法最大限度地防範了各種弄虛作假的不法行為,提升同行評議的公信力和說服力。
目前我國很少有評估機構設立專門的科研評價官方網站,公眾無法在網上查閱規定文件和評價過程的有關信息。要彰顯同行評議的權威性和公信力,加強相關管理和監督是必不可少的。
第一,我國需要建設科研管理信息公開平臺,做到制度規劃文件的提前公布和評價過程信息的及時公布。
第二,完善多方監督機制。作為第一負責人的評審主辦方首先要承擔管控職責,對同行評議的各個環節要精心籌劃,嚴格把控。尤其是對於評審專家的管理,一定要從前期的遴選、培訓,到中期的檢查、督促,及至後期的考核、反饋等做好全程監管。
利益相關者也需要擁有質疑權力。因為專家對科研成果的評判會涉及高等教育資源的配置,所以本著對學術公正以及個人和機構聲譽的追求,利益相關者如果發現評審中存在問題可以及時表明態度並加以求證。
廣泛吸引社會公眾參與監督。同行評議不光是小團體內的學術價值評判和利益分配,社會公眾有權了解事實真相和參與監督。客觀上,當今科學研究中的學術造假、營私舞弊等案件大多是被社會大眾揭發的。為此,同行評議必須向社會大眾公開、透明,接受業界內外的公眾監督。
注重定量數據對同行評議的支撐
定量數據與同行評議的合理結合是減少成本,提高科研評價客觀性的必由之路。REF2021實行「同行評價為主,計量指標為輔」的方式,建立的評估系統和引用數據專家用戶組為主、次專家組提供評議過程中的信息系統的建設和定量數據獲取、處理和應用方面的支持。REF2021的定量數據主要來自於英國高等教育統計局(HESA)和指定的第三方數據公司,除此之外任何其他來源的數據都是無效的。
這些豐富的數據資源成為REF順利運行的基石,不僅提高了同行評議的客觀性,也降低了高等教育機構準備評價材料的成本,減少了專家進行評價所投入的時間精力。
但官方同時又強調,要重視科研成果原創性,突出科研成果的實際價值,不得考慮期刊的影響因子或期刊級別分區,慎看他引數,堅持定量數據僅能作為同行評議專家的參考。
當前我國科研評價改革已步入深水區,儘管 「三評」(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和「破五唯」運動如火如荼地展開,但我國高校科研評價仍以論文數量、被引率、期刊影響因子等定量數據作為主要評價指標,這種「一刀切」的方式使同行評議的主體地位被忽視,出現了「SCI至上」等嚴峻問題。
這可從兩方面加以改進。第一,政府需充分利用公共數據資源來構建國家教育科研統計資料庫,各評估機構也要建立支持同行評議的信息技術系統,保證數據來源的可靠性和便捷性,同時也要對評審專家進行數據處理和應用的培訓。第二,構建分類評價體系。
重視對跨學科合作研究的科研評價
對跨學科成果的公平對待是確保同行評議公正性和可靠性的關鍵之處。REF2021的基本原則是「包括跨學科合作研究在內的所有形式的科學研究及其成果都要被公平對待」。
為貫徹這一原則,REF2021減少了評價單元,促進了相近學科的交流,體現了「學科融合」的思想。同時又新成立了跨學科研究諮詢小組IDAP,來保證對跨學科研究評價的公平性和合理性。此外也鼓勵在不同高校和學科間開展的合作研究,評價結果由合作研究者共享而不論署名的先後。
跨學科研究在解決全球經濟、政治、生態等領域的各種複雜問題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我國高校雖然早已認識到各學科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性,但由於人事關係、業務系統和績效考核等條塊分割因素,目前跨學科科研合作往往僅停留在前期申報課題上,在科研成果的協同創新方面並不理想。
我國同行評議制度也缺乏專門針對跨學科研究的評價程序,僅僅通過微調以往的評價程序來勉強應對,再加上濃厚的「第一作者」情節,成果署名靠後者往往不受重視,跨學科合作研究也因此受到冷落。
此外,現行同行評議專家大多缺少多學科視角,而跨學科研究往往是原始創新的發源地,那些專業口徑過窄的專家難以承擔相應評價任務。
為此,我國應該借鑑REF2021中的協同創新理念,在遴選同行評議專家時要注意專家的多學科背景和是否具有對跨學科研究的評價經驗,明確跨學科研究的定義和特點,為其制定單獨的評價標準和方法,將不同高校和不同學科之間的協同創新程度納入高校科研評價指標體系。
總而言之,我國亟須通過建立促進跨學科合作的同行評議制度來確保跨學科研究的順利開展並取得實質性成果。
本文獲授權轉自「江蘇高教」微信公眾號(id:jiangsugaojiao),原題為《【原創速遞】樊秀娣,石雪怡 | 英國「科研卓越框架」同行評議制度的改革及啟示》。原文刊載於《江蘇高教》2020年第9期24-31。囿於篇幅限制,原文關鍵詞、參考文獻等從略,如需轉載、引用,請聯繫「江蘇高教」微信公眾號、參考《江蘇高教》2020年第9期刊載原文。一讀EDU編輯部對原文略有編輯、調整,點擊頁面左下角「閱讀原文」即可瀏覽「江蘇高教」微信公眾號推送原文。
歡迎關注一讀EDU微信公眾號(ID:yidu_edu),獲取更多教育資訊
一讀EDU是方略研究院旗下專業的研究性媒體,方略研究院是踐行教育研究的全球智庫,總部設於北京,在世界多地設有分站。研究院曾參與多項國家科技部、教育部、教育廳、國內外高校教育研究課題與諮詢項目,專注於為教育研究和決策者提供雙一流、國際化、人才培養、教育質量保障等主題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