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才是「陌生化」?

2021-02-18 詩評媒


【編者按】近日,《詩刊》編輯部在為錯別字辯解事件中說,對於同義字,用古字而不用現代常用字,可以製造語言的陌生化。「陌生化」到底是什麼東西?今天,詩評媒推出特約評論員李儀的教學課件,讓廣大詩友認識「陌生化」,避免寫作中被誤導。



什麼才是「陌生化」?

李儀(詩評媒特約評論員)

    不論寫詩還是進行散文寫作,在理論實踐上都會遇到陌生化的問題。特別是詩歌創作,許多人都會提到這個詞兒,而且大多是指詩歌語言的陌生化,好像不如此,寫不出好的詩歌。這話絕對了。

   

    不論散文還是詩歌,技巧的實質是什麼?我覺得可以理解一下俄國文學批評家施克洛夫斯基的一段話,他是上個世紀初俄國形式主義的代言人,是現在國內很多人都推崇的「陌生化」也就是「務求新奇」的代表人物。他在1917年發表的《藝術即手法》中說:「藝術的技巧就是使對象陌生,使形式變得困難,增加感覺的難度和時間的強度,因為感覺過程就是審美目的,必須設法延長,藝術是體驗對象的藝術構成的一種方式,而對象本身並不重要。」朦朧詩派代表人物北島曾認真地將這段話抄錄於筆記本上,並在創作中實踐這種思想。

    接著我說了自己的看法——

    其實這些話並不全都是真理,特別是他忽視了審美對象的作用,而完全變成了技巧的宣洩。作為客體,審美對象和審美主體互為意義。還有,從審美的角度出發,形式和內容不可分離,他完全割裂了這兩者的關係,使審美的感覺過程變得虛無縹緲。現在有一些新銳散文就是受了這種影響,單純追求形式,變成了形式主義的奴隸。如果真的玩弄技巧,我看也是死路一條。但是儘管如此,這段話還是很重要,它透露了技巧的一些實質,起碼他是要「文學應以不尋常的新方法反映舊思想或世俗的經驗,而迫使讀者重新觀看世界。」

    形式即藝術,要理解這句話,形式包括內容的組織構造和外在的語言表現。

    下面,我們就再進一步談談陌生化理論及其在創作實踐中的意義。

    首先,關於陌生化理論

    俄國形式主義是指1915年至1930年之前在俄國盛行的一股文學批評思潮,由於受到正統理論批判以及其自身缺陷,這一思潮很快消亡。但是,作為俄國形式主義的核心概念,陌生化理論是對文學創作最重要的一個理論貢獻,至今仍對文學創作具有具有重要的意義,促進文學創作不斷向深入發展。

    俄國形式主義有兩個理論基石,一個是施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論,一個是雅克布森關於文學研究的對象是作品的「文學性」的見解,這兩個理論實際上是兩個方面一個指向,都是單純強調文學自身的特點,無視生活的基礎,割裂形式和內容的關係。比如施克洛夫斯基在《作為手法的藝術》中有這樣的話:「我的文學理論是研究文學的內部規律。如果用工廠的情況作比喻,那麼,我感興趣的就不是世界棉紗市場的行情,不是託拉斯的政策,而只是棉紗的支數及其紡織方。」在這裡,他提出的是「藝術獨立於生活」,單純的把作品的「文學性」作為文學的研究對象,也就是研究的是從作品到作品,連什麼寫作背景和作者的基本情況都不屑一顧。

    另外,我還認為陌生化只限於操作上的理論,沒有真正說明文學的真相。因為施克洛夫斯基認為,文學絕對不是對生活的模仿,而是生活的變形。「一件事物被感受若干次後感覺過程便開始進入無意識的『自動化』領域,這時候事物就會『枯萎』,也就是說引不起人們足夠的注意力。」他指出:只有不斷地追求「陌生化」,不斷地更新我們對人生和世界的陳舊感覺,才能把人們從狹隘的日常關係的束縛下解放出來,採用「被人們創造性地扭曲並使之面目全非的獨特方式」來感受這個世界。人們平日熟視無睹的對象被作者強化、扭曲、顛倒、變形之後,熟悉的對象變得疏遠了,人們重新獲得新奇的感受與強烈的刺激,因而產生極大的閱讀快感。

    但是,他還提出,「藝術的目的是提供對陌生事物的感覺」,對這句話我覺得還可商榷,因為這句話要說的是,藝術的目的是拉長審美感覺,也就是過程。對這一點我們可以議論一下。

    我們都知道,藝術欣賞是一個審美過程,這個過程正常情況下要有三個階段,即準備階段、觀照階段和效應階段。請注意,這裡我說的是正常,當然還有非正常,就是沒有準備的審美經歷,比如在西北沙漠上坐車,昏昏沉沉的,突然車停了,你看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綠洲,樓臺亭閣,流水潺潺,這就很突然,但是你受到了震動,真美啊,為此你感慨不已,從而對西北地區有了新的認識,這就是審美效應。還比如在馬路上,一扭頭,突然看見一個美女,令你驚嘆,這也突然,因為你沒有準備,但這確實激發了你對美的認識。

    因此,從接受美學的角度說,藝術的目的就在於激發人們的情感,喚起人們心靈的律動。所以,不管是戲劇還是繪畫,不管是抒情還是敘事,不管是偵探還是愛情,不管是中國還是外國,藝術傳播的最後一個環節最重要,也就是他帶給受眾一種什麼樣的感受,是否對心靈有所觸動,讓你對生活有了新的理解,比如興奮,比如悲憫,比如受到某種啟示。

    還需要指出,就是我國古代詩人也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說法,這在文學創作語言的認識上與陌生化理論說的是同一回事,可見人們在創作上對這種特性早就有所認識。

    我這樣強調,當然不是否定這種理論,而是要有所揚棄,從形式技巧上認可這種理論。「藝術的技巧就是使對象陌生,使形式變得困難,增加感覺的難度和時間長度。」這是理論提出者的話。我們要記住的是:在文學創作中,應該要注意創造一種對事物的特別感覺,將本來熟悉的對象變得陌生,使讀者在欣賞過程中感受到藝術的新穎別致,經過一定的審美過程完成審美感受活動,這是藝術加工和處理必不可少的方法。

    第二,要把陌生化理論放到創作實踐中來認識

    陌生化理論的實際價值就在寫作實踐上,我們應該給以正確把握。

    我覺得應該這樣認識:在文學創作中,陌生化體現的是一種特殊形式,即「一反常態」,以作者或人物似乎都未見過此事物,不得不以陌生的眼光如實地描寫它,以消除人們熟悉的「模式反應」,進而使讀者產生某種新奇感的構思和寫作方式。當然,它不能解釋整個文學作品,沒有體現陌生化特徵的作品太多了。

    既然說陌生化就是「一反常態」,那麼我們就好理解了,比如變形誇張,比如舊的元素給以新的組合,所謂混搭,比如打破順序,等等,都屬於陌生化處理。比如帕蒂古麗那篇散文的「你」,採用了很少見的第二人稱;比如秋天到了,寫詩時不直接說,而是說「雨水截住了夏天」;比如街頭女鞋廣告中的那個超長的細鞋跟,和女模特紅得嚇人的唇膏,也是陌生化的手法。比如話劇的對話,京劇的念白,總是提著氣說,因為有舞臺,不如此不行,如果在臺上跟普通人說話一樣,那就不會產生效果。還有,有話不好好說,人家問路「東單市場哪走?」,正常是「過路口右拐。」你偏詩興大發,說:「在鞋跟敲響一地足音的地方。」這些都屬於陌生化的手法。這樣講,你們會笑起來,對嘍,這就是陌生化。

    說白了,具體到寫作中,所謂陌生化的實質,就是作者將本來清晰的事物,人們習以為常的事物不直接說,而是從側面說,甚至設置懸念,埋下伏筆,從而引領讀者一步步的走進去,去揭開面紗,獲得意外收穫的寫作方法,從而使作品達到引人入勝的的特殊審美效果。在這當中,打破常規,出其不意,使得文章不平庸呆板,充滿活力是關鍵。實踐證明,「陌生化」運用得越成功,就越能喚醒讀者的感受。 

    李 儀:天津作協會員,散文家,詩評人,有散文自選集《在西北行走》和散文教學課件精選《李儀·聊散文》出版。

相關焦點

  • 王崧舟:「陌生化」課堂模式創新策略(四)
    比如說導入陌生化,比如說點撥陌生化,比如練筆陌生化,比如拓展陌生化。下面我們簡單地舉幾個例子來說明,不同的教學方式的陌生化。首先來看,導入陌生化。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一冊有一篇課文叫《只有一個地球》。《只有一個地球》這篇課文教學,有的老師是這樣導入的——同學們,我們都知道,地球是生命的搖籃,是人類共同的母親。然而今天的地球卻是滿目瘡痍。
  • 滿分作文《在樹上》出名,作文培訓師:這是陌生化寫法,很便宜的
    有的作文培訓花樣迭出,什麼秒變法、高級詞彙法,還有一短一長法、四字句法等等。其實,這些全部都是「陌生化」衍生出來的品種。什麼叫陌生化?它原本是一個著名文學理論,我們可以直接從字面上來理解它的意思。對於寫作而言,就是用新奇的東西來給讀者以感官的刺激或情感的震動。
  • 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中的陌生化寫法,是作文培訓師的法寶
    有的作文培訓花樣迭出,什麼秒變法、高級詞彙法,還有一短一長法、四字句法等等。其實,這些全部都是「陌生化」衍生出來的品種。什麼叫陌生化?阿來的小說《塵埃落定》,就用了陌生化的手法。小說是從一個傻子的視角來寫的,敘述的角度很新奇,裡面的許多句子也特別新奇有趣,是從別的任何書上沒見過且可能再也見不到的。比如:是的,上天叫我看見,叫我聽見,叫我置身其中,又叫我超然物外,上天是為了這個目的,才讓我看起來像個傻子的。
  • 讀《聽聽那冷雨》余光中如何利用語言的陌生化,實現文學藝術突破
    導言:語言的陌生化,就是追求一種語言的新奇,和反常態的效果,是對語言的常規性和經驗的徹底顛覆。陌生化的途徑有很多,比如詞序顛倒,語音變異、修辭陌生化等等。語言陌生化的藝術體驗:說到語言陌生化,具體在字詞及其語言的外在表現上,其實就是我們上學學語法時,被老師指出的那些「病句」或「錯詞」。然而為什麼有些作家要執著於語言陌生化?語言陌生化的藝術價值是如何呈現給我們的,對我們的影響又會是什麼?
  • 陌生化美學視角審視電影,以及片名翻譯技巧,會產生怎樣的張力
    電影片名作為影視作品給觀眾的第一印象,往往採用一些陌生化手法以延長觀眾對電影片名的審美難度和審美時長,從而在電影觀眾心理留下更為深刻的印象。誠如朱剛指出的,陌生化理論「跨出了語言文學的範疇,而把它放在了『感知』的層面上。
  • 「第四堵牆」布萊希特——陌生化間離效果
    陌生化方法在戲劇表演上,布萊希特提出了「間離方法」,又稱「陌生化方法」。這是他提出的一個新的美學概念,又是一種新的表演理論和方法。所謂「間離方法」就是戲劇要高於生活,利用藝術方法把平常的事物變得不平常,揭示事物的因果,暴露事物的矛盾,展現人們改變現實的可能性。
  • 「陌生化接觸——海報裝置藝術展」於恭王府博物館盛大揭幕
    6月30日,由恭王府博物館展覽活動部、北京青年戲劇工作者協會主辦,恭王府博物館書畫創作與研究中心承辦的著名設計師、視覺藝術家聶競竹《陌生化接觸:海報裝置藝術展》於恭王府博物館嘉樂堂盛大揭幕,本次展覽特邀學術主持孟京輝、展覽統籌張建、策展人周望、遠東。
  • 2016年高考作文人物素材必須「陌生化」處理
    近幾年的作文高分考生則避開了各種常見的人物素材,進行了「陌生化」處理。
  • 《「試論詩神」第九節課講稿 -從「陌生化」到被破壞的詩》 | 王煒
    但,回顧別爾嘉耶夫觀點的意義,至少在於我們會認識到:「陌生化」的問題在其開端時期,就已經不完全是一個美學問題。並且,也因此,一個稱得上「寫作者」的人——尤其「現代寫作者」(現代主義對「特質」的推崇,也有必要進行觀念史的回顧)——才不能適應模仿化的文學。
  • 教研新幹線 語文的詩意構建:美讀、復沓和陌生化——王崧舟《去年的樹》賞析
    樹長得____,鳥兒呢,長得____),寫下想像中的「樹」和「鳥兒」的樣子。第二次:想像鳥兒跟樹、樹根、大門、小女孩對話時的心情與動作,把它寫下來。第三次:面對著用自己的朋友的身體點燃的燈火,鳥兒會有什麼心裡話?寫下來。(賞析:王崧舟所設計的3次練筆,均意在服務朗讀而非提高寫作水平。
  • 愛消失時,美不存在,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
    因為事實恰恰相反:只有當愛消失時,美才不存在。愛讓我們輕易地接納對方的不完美。愛並不在乎我們的臉上多了幾道皺紋,皮膚比過去鬆弛,或是腰部肥了一圈。相愛時,我們不在平這類微不足道的事,而會看重不受時間或年齡影響的內在美。倒不是說愛情是盲目的,相反,愛看得出,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
  • 點評2020浙江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語言陌生化是語言畸形
    各個培訓機構和作文的指導書也都推崇「語言的陌生化」,也就是不說尋常話,不說人們一下子就能看懂的話。某道精品課在抖音狂轟濫炸的作文課廣告就是如此之流。很多人將浙江的這篇滿分作文和2001的江蘇滿分作文《赤兔之死》相提並論。但是《赤兔之死》雖然使用文言文風格寫就,但是不用翻譯就能讀懂,而且讀起來朗朗上口,現代表達和古文風韻相得益彰。
  • 文學作品中的張力是什麼意思?
    同時需要指出的是評論裡把陌生化和張力混活了。張力多數時候是文本層面分析修辭的ン而陌生化主要指的是能夠引起主觀審美層面奇異反應的表達效果。儘管形式主義和新批評有比較相同的理論傾向,但是術語是沒有辦法混用的。陌生化又稱為反常化,奇異化。
  • 2020浙江《生活在樹上》原文翻譯和獨家點評:語言陌生化是作文的俗流
    各個培訓機構和作文的指導書也都推崇「語言的陌生化」,也就是不說尋常話,不說人們一下子就能看懂的話。某道精品課在抖音狂轟濫炸的作文課廣告就是如此之流。很多人將浙江的這篇滿分作文和2001的江蘇滿分作文《赤兔之死》相提並論。但是《赤兔之死》雖然使用文言文風格寫就,但是不用翻譯就能讀懂,而且讀起來朗朗上口,現代表達和古文風韻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