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臺灣陸委會呼籲大陸「政治歸政治,經濟歸經濟」,不要貿然停止在2010年6月29日籤署、即將屆滿十年的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此與過去民進黨在野時,嚴厲指責ECFA是「傾中賣臺」,對臺灣有害無益,並且利用ECFA後續籤署的《服務貿易協議》激化「反中」情結,引發「太陽花學運」,甚至也曾宣示「執政」後將廢除ECFA的立埸,形成強烈的對比。
與其他自由貿易協定(FTA)相同,ECFA也有終止條款。ECFA第16條規定,任一方可以書面通知對方要求終止協議,在30天內雙方應展開協商,若協商未能達成共識,則在書面通知180天內協定正式終止。國際上也有終止FTA的例子,通常是基於經濟的考量。例如川普總統認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對美國負面衝擊過大,所以在2017年1月上任後,立即宣布退出TPP,距離籤署還不到一年,TPP其他成員雖不樂見但也莫可奈何。
ECFA是兩岸關係正常化的基礎,ECFA一旦停止,不僅帶來經貿的衝擊,對於兩岸關係更是影響重大。目前兩岸關係不佳,且欠缺溝通互信和渠道,大陸若真要廢除ECFA以限縮兩岸經貿往來,臺灣也只能接受。
若ECFA終止,其核心早期收穫計劃也將停止。兩岸自2011年開始實施早收計劃降稅,大陸對臺灣開放539項早收產品,包括農產品、石化、紡織、機械及運輸工具等。臺灣則對大陸開放267項產品,包括機械、石化、運輸工具、紡織等產品。
2011年大陸早收產品的平均關稅率約9.5%,至2019年對其他非FTA區域的平均關稅率調降至7.3%,但仍然偏高。而臺灣早在2013年早收產品已經開始享受零關稅的紅利,未來ECFA若是終止,早收產品平均關稅會提高到7.3%,對於廠商是一沉重的負擔。
目前大陸與韓國、東協的FTA也已生效,這些產品大多已是零關稅,另外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也有可能在今年籤署,如果ECFA終止,臺灣對大陸出口將面臨明顯的關稅劣勢。
雖然臺灣對大陸出口主力資通訊產品早已零關稅,2019年臺灣對大陸早收產品出口約為196億美元,佔臺灣對大陸總出口的11.3%,總體來說影響不大,但早收項目中農產品、機械及紡織的出口,仍是以中小企業為主,對特定企業的衝擊,仍不可輕忽。
事實上,為了避免受中美貿易戰波及,臺灣企業將生產由大陸移回臺灣;為了擺脫對「紅色供應鏈」的依賴,臺灣企業降低在大陸投資而在臺灣加碼。未來臺灣應利用本身的優勢,搭配FTA的網絡,強化出口能量,鞏固臺灣成為亞太生產及營運的重要軸心,然而ECFA終止會減損臺灣在此方面的競爭力。
雖然民進黨「執政」後開始正面看待ECFA,甚至還希望雙方可以重新啟動未完成貨品貿易及服務貿易的談判,但目前兩岸連最基本的官方往來都已中斷,更遑論雙方上談判桌。而且對於臺灣參與區域經濟整合,民進黨當局「執政」前後立場不一致,必須自圓其說,目前部會之間卻時常不同調,也有待整合。例如臺灣陸委會認為ECFA對臺灣重要而且有益,希望大陸不要逕行終止;但是經貿部門早在ECFA可能終止的消息傳出,即在營造ECFA涵蓋產品範圍小,佔臺灣貿易比重低,對臺灣影響不大,希望可以淡化衝擊。
臺灣在推動區域經濟整合,立場時常自相矛盾。例如民進黨當局對於加入希望渺茫、但對臺灣影響很大的RCEP,通常雲淡風輕帶過,認為對臺灣衝擊有限。反觀對於影響力不及RCEP,臺灣還有些許機會加入的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卻強調其重要性,全力推動加入。此種不平衡心態會成為臺灣參與區域經濟整合的最大絆腳石。
來源:臺灣《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邱夢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