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量詞,增色中文表達

2020-12-11 量詞達人

中英文詞性比較,英文缺量詞。中文博大精深,量詞的使用或豐富或精妙。當然用好量詞需要懂得量詞使用的基本語法規則,經過長期積累,不斷使用,達到運用自如精確表達。如此,為一段講話或一篇文章加分增色。

中文中數量詞並稱,大部分情形下形影不離,你在我在。一般是數量詞+名詞,如:一峰駱駝;或者數量詞+名詞性詞組,如:幾峰正在沙漠中前行的駱駝。有時量詞習慣性省略,如:一(位、名)教授,一(所)學校。

有部分名詞有固定的搭配,如:一隻蝴蝶,一匹馬,一頭驢,一條(尾)魚,一片嘴唇,一株麥子,一朵花,一粒米,一道湯,一把湯匙,一盤錄影帶,一帖膏藥,一服(劑)藥,一枚戒指,一座塔,一扇窗,一面牆,一艘艦,一支(枝)筆,一方硯臺,一則日記,一首詩,一支曲,一通電話,一陣掌聲,一發子彈,一朵雲,一場雨,一門炮,一挺機槍,一筆生意,一粒(串)葡萄,一管(支)牙膏,一方手帕,一輪皎月,一縷煙,一臺戲,一堂課,一盤磨,一頂帳篷,一趟火車,一片地,一手好字,一宗心事,一記耳光,一則新聞,一尊佛像,一孔窯,一抹夕陽。用好固定搭配的量詞,多看多用。拿不準,可以百度百度百科一下。

部分名詞有一兩個常用搭配,不同的語境下,產生不同量詞搭配,如名詞:錢,人。古人說取錢有道,錢的量詞煞是豐富:一筆錢,一毫錢,一釐錢,一分錢,一塊(元)錢,一角錢,一堆錢,一封錢,一桌錢,一屋錢,一地錢,一手錢,一車錢,一貫錢,一沓錢,一匝錢,不一而足。人的量詞與錢相比不遑多讓,如:一個人,一車人,一屋人,一桌人,等等。無所不能的網友可以留言補充。

量詞"個"可以搭配許多名詞,是應用最廣泛的量詞。一篇文章一般是逗號最多,但不可能一逗到底;一篇文章量詞使用"個"的地方比較多,但應該可以換字換詞表達,凸顯豐富精準。使用固定量詞的搭配,或者根據上下文,選擇最適合的量詞,這樣文章的全文更接近地道的中文。

當然,萬事萬物與時俱進。量詞的使用莫不如此,一批新量詞新用法也會應運而生。中文的特性使它具有這種擔當。

百度百科,成為我的一字一詞之師。同樣,讀者網友也可以成為我的一字一詞之師。在此拋磚引玉,希望每位使用中文者:用好量詞,增色中文表達。

相關焦點

  • 量詞用對了,表達更順暢
    你有沒有注意過自己用的最多的量詞是什麼?用的最多的是最準確的嗎?你會用什麼量詞描述上面這幅圖的花?我經常聽到有的家長對孩子說「寶寶,快看,這朵花多漂亮啊!」而看到這樣的花朵,我一般會對孩子說:「寶寶,快看這簇花,好漂亮啊!」量詞,是小學語文的一個重要問題。正確的使用量詞,可以使語句更生動,充滿色彩。比如:「兩位青年工人協助民警抓住了一夥歹徒。」量詞「位」具有尊敬的感情色彩;而量詞「夥」,卻具有鄙視的感情色彩,形象,生動的表明了句子的意思。那麼如何帶著孩子學習量詞呢?
  • 老外學中文 深入挖掘量詞教學法
    老外學中文深入挖掘量詞教學法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量詞是難點之一,也是老外學中文的重中之重,該如何讓學習者更好更快地理解這些量詞?如何有效提升量詞的教學效果?近義量詞「雙、對、 副"使用十分相似但又有不同,如何選擇適當的量詞,就必須要了解這些量詞認知發展脈絡、搭配習慣等。
  • 【學習】有趣的日語量詞,你用對了嗎?
    因為,中文裡形容動物的量詞「只」、「匹」、「頭」等等,在日語裡並不完全適用。比如日語中我們說「一匹老鼠」而不是「一隻老鼠」,是不是感嘆日本的老鼠如此之「大」?其實,日本還有許多量詞的用法讓我們摸不到頭腦,一起來看看都有哪些。
  • 有趣的日語量詞,你都會用嗎?
    因為,中文裡形容動物的量詞「只」、「匹」、「頭」等等,在日語裡並不完全適用。比如日語中我們說「一匹老鼠」而不是「一隻老鼠」,是不是感嘆日本的老鼠如此之「大」?其實,日本還有許多量詞的用法讓我們摸不到頭腦,一起來看看都有哪些。細長的東西,比如筆、木頭、酒瓶等,量詞用「本」。那我們所說的「一本書」,它所對應的日語量詞是什麼呢?答案是「冊」。
  • 有趣的日語量詞,你用對了嗎?
    如果帶著中式思維去學習日語中的量詞,恐怕會經常懷疑「我真的認識這個動物嗎?」因為,中文裡形容動物的量詞「只」、「匹」、「頭」等等,在日語裡並不完全適用。細長的東西,比如筆、木頭、酒瓶等,量詞用「本」。那我們所說的「一本書」,它所對應的日語量詞是什麼呢?答案是「冊」。
  • 日語量詞:為什麼數兔子要用「羽」,據說與兔子肉的口感有關
    日語與中文類似,也有種類繁多的「數量單位詞」,比如一本、一頭、一匹等等。不過,如果帶著中式思維去學習日語中的量詞,恐怕會摸不到頭腦。因為中文裡形容動物的量詞「只」、「匹」、「頭」等等,在日語裡並不完全適用。比如日語中說「一匹老鼠」而不是「一隻老鼠」。
  • 韓語入門|數詞和量詞的使用
    基本看過韓劇的小夥伴都知道,韓語裡數詞有兩種,就和我們中文裡會數字「123」和「一二三」,但是韓語裡數詞使用方法和中文的卻不同。以下是本篇學習內容:數詞的表達方法量詞數詞和量詞怎麼搭配使用數詞在韓國語中,有兩種表示數量的詞,一種是固有詞,一種是漢字詞
  • 日語語法初級入門—量詞的使用需注意
    數詞和量詞如何搭配使用也是日語語法學習的一個重要內容,和中文一樣,在日語中要表達數量,也是在數字之後加上量詞。比如60人,用日語表達就是60人います;三冊書,用日語表達是本が3冊あります。日語學習學習量詞首先要了解日語中量詞的含義,包括量詞的使用規律和修辭色彩,因為有的量詞可以表達多個意思。
  • 瘋狂的量詞
    汪海明 | 文  馬丁·路德·金說,「I have a dream」,中文譯作「我有一個夢想」,明顯多了個「個」。同理,那邊說「a car」,這邊說「一輛車」;那邊說「two men」,這邊說「兩個人」……這似乎表明中文比英文多了些「廢話」。
  • 圓的東西量詞都用粒?
    活動組織者們事後在臉書上用中英文同時發表聲明,對此錯誤道歉。但其實,這並不是新加坡「講華語運動」第一次鬧出笑話,甚至其他新加坡公營機構也曾犯過不少語言相關的錯誤。香港01新聞網做了以下的一些匯總:1. 「圓的東西量詞都用粒」,所以是「一粒地球」?
  • 零基礎學英語:英語中的量詞詳講
    顧名思義,量詞就是通常用來表示人、事物或動作的數量單位的詞。它是語言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是和中文的量詞相比較,英語中的量詞有更細緻的分類。   在漢譯英中,量詞並非完全對應,一對多或者多對一的情況都存在,中文的量詞轉換成英文的表達要根據具體的場景和名詞來決定。
  • 2016考研英語作文備考:量詞在寫作中的作用
    量詞在英語寫作中使用頻率很高。在批改作文的時候,我發現一個令人沮喪的現象:很多參加寫作測試的考生,儘管學了不少年英文,但是除了a lot of以外,幾乎不會寫任何與數量相關的英語表達。  這也難怪,英語量詞用法和中文量詞用法從來就不是對等的,例如說,英語的表達是a man的時候(特指),中文翻譯為「一個人」。
  • 漲姿勢:英語這麼多變態量詞 你都會用嗎?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分類詞彙>正文漲姿勢:英語這麼多變態量詞 你都會用嗎? 2017-05-09 14:13 來源:新東方網整理 作者:   外國人學中文,最頭大的有一項就是量詞:What?
  • 你知道日語中量詞怎麼用嗎?
    中文中稱為量詞,在日語中稱為助數詞。盒狀物品:行李,香菸等18曲(きょく)歌曲,音樂等19件(けん)事情20組(きみ)班級、小組、成對、成套的東西21尾(お)魚蝦.總的來說,日語的量詞比漢語中的量詞搭配範圍更廣泛
  • 「屁股」原來真的是個量詞
    這一系列操作成功治好了大家多年的社恐,還讓我們一夜之間變「閏土」——即吃土的二次方!前一陣兒微博上還出現了一個新熱搜:「原來屁股是量詞」,因為欠了「一屁股債」。好奇心滿滿的小編一查,原來「屁股」還真是一個量詞。
  • 英文量詞究竟怎麼用!
    漢語中的量詞非常的多,英語中的也不少,今天就好好來學一下一些特定的量詞,不要再用錯哦。
  • 日語中數美人魚應該用哪個量詞,「一人」還是「一匹」?
    在日語中數人的量詞是「~人」或「~名」,比如,「親子三人」「何名様でしょうか」;而很多生物,無論是哺乳類、爬蟲類、兩棲類、魚類甚至昆蟲,都是使用量詞「~匹」(註:大型動物多用「頭」,鳥類和兔子多用「羽」)。那麼在一些作品中出現的空想生物,比如《海賊王》中的「人魚」應該用哪個量詞呢。
  • 小學語文量詞大全,非常全面,孩子衝刺複習的好用資料!
    語文這門學科,要想考出優秀的成績,那就必須要有紮實基礎,因為語文本身就是一門靠積累的學科,語文成績好的孩子,基礎知識總是比較牢固。知識是層次深入的,基礎知識沒掌握,就沒有鑰匙解開複雜的迷宮。對於語文而言,拼音字母、標點符號、量詞等的運用都是入門知識,是孩子剛學語文剛掌握的知識。在這裡面,字母文字這類都是學習重點,學生們在學習的時候所花費的精力是最多的。
  • 4.1 謂詞和量詞
    如果在上述橫線空位的情形下,我們並不確定空位該由哪個個體常項來填充,那麼此時我們用符號「x」來表達這一點,而類似「x」這樣的表達空位的符號,我們定義其為個體變項(變元)(individual variable)。個體變元通常由字母「x-z」來表示。 個體常項和個體變項都是個體詞。
  • 文言用此法——名詞用如量詞
    現代語裡名詞用如量詞的很多,尤其是物量詞。如:一筐土、一車糞、一屋子人、一桌子菜、兩瓶墨水、三袋子米……文言中由於數詞可以代替量詞,所以量詞不多,因而名詞用量詞的情況與名詞的使動和意動同樣在文言文中也很少。但是在部分文言文中名詞用如量詞情況在《孟子》和《論語》中文章確時而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