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海明 | 文
馬丁·路德·金說,「I have a dream」,中文譯作「我有一個夢想」,明顯多了個「個」。同理,那邊說「a car」,這邊說「一輛車」;那邊說「two men」,這邊說「兩個人」……這似乎表明中文比英文多了些「廢話」。
中文也有不「廢話」的,不過那是從前。清人林嗣環有精短的《口技》一文,入選中學語文課本,裡面有「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的句子。如今的中小學生在作文裡寫「我有一桌」「給我搬一椅過來」「他送給我一扇」,老師是要打叉叉的,因為缺少了量詞。
在現代漢語的語境下,量詞基本上不是個事兒,也並不瘋狂——雖然有些老外學起來有坑爹的感覺。一個人,一匹馬,一頭牛,一隻羊……基本都屬於慣常的搭配,習慣了就好。
再進一步是比較專業的區別。比如說,同樣是說醫生,「一個醫生」是平常話,「一名醫生」側重在統計,「一位醫生」就尊重多了;如果用「一小撮醫生」,那這些醫生已經很危險了。
還進一步就是玩文字遊戲的高級階段。我家有個壞小子,四歲多,不喜看書,喜歡聽人講故事。有一次,我照著一本繪本給他講小象的故事。聽到小象捲起「一鼻子玩具」,他突然哈哈大笑起來,把「一鼻子玩具」重複了好些次。這之後每次講這個故事,同樣的事情都會發生。我相信他是體會到了這個用法的妙處的。
量詞確實可以玩些花活。月亮,「一個月亮」不錯,顯俗;「一輪明月」就高級些了。「一條小船」沒錯,也顯俗,「一葉扁舟」就文藝起來了。明人張岱有文《湖心亭賞雪》,其中有「湖上影子,唯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這量詞的水平已經可以飛升了。
量詞,可以顯水平。
還可以顯氣勢。
有記載稱,康有為研究經籍,每天早上抱一批書,向桌子上一放,拿著一把鋒利的鐵錐子,猛力向下一紮,錐穿兩本書,當天就讀兩本書,錐穿三本書,當天就讀三本書,每天不讀完這「一錐書」,決不休息。這情形,在電視劇《走向共和》裡有,發生在他到北京應考的時候。
康有為有挑頭公車上書的大勇之事,「一錐書」也顯得氣勢不凡,按現在通用的網絡用語,是「牛逼閃閃屌炸天」。
以上都是扯閒篇。今年5月,財新網刊發「億元司長魏鵬遠的艱難仕途」。魏大人家藏億元現金、清點時燒壞四臺點鈔機的事,立即傳遍大江南北、長城內外。
大批人民群眾自然歡欣鼓舞,喜大普奔,拍手稱快,但也有一小撮理工科宅男不相信這事是真的。他們的疑問是,1億元現金放家裡,能佔多大地方?放得下嗎?經過計算,他們得出了結論:如果1億元都是由100元人民幣組成的,體積約為1.19立方米;摞起來有100米高。
如此看來,這些錢應當被稱為「1立方米錢」,或「100米錢」。
真所謂強中更有強中手,最近有媒體稱,某落馬的軍中大老虎,家裡搜出「1噸」的現金。
「1噸錢」是多少錢? 有請一小撮理工宅男出場!
每個月的15日,我都很期待手機裡傳來的那一聲「嘟」——工資入帳了。除了「元」,我原本不知道「錢」前面還可以加上如此多的名堂。
作為一個前語文老師,我向這些創造性地豐富了語文的人士,表達我衷心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