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醫學-未來骨科增長最快的領域?國產廠家突破之路?

2020-12-14 思宇醫械觀察

文章來源:思宇醫械觀察

作者:Jackie

正文共:4321字 14圖

預計閱讀時間:11分鐘(建議先收藏再看^_^)

(圖片來源:Pexel)

運動醫學是什麼?

根據《中國醫學百科全書》定義,運動醫學是體育與醫學相結合的邊緣學科。

根據國際運動醫學會定義,運動醫學是研究運動與缺乏運動對機體生理病理影響的綜合學科。

廣義的講,運動醫學涉及運動營養、運動康復、醫務監督、運動創傷等。本文僅討論跟狹義的、也是目前創新較為活躍的起源於骨科創傷學的運動醫學。

(在正文開始前,思宇小編亂入提醒一下,生活中經常遇到朋友不知道「運動醫學科」的存在。其實現在很多醫院有「運動醫學科」,比較好的有北京的北醫三院、積水潭醫院、上海華山和六院等。大家如果遇到運動損傷,可以直接掛對應科室,及時治療。)

運動醫學起源於骨科創傷學,由於運動創傷處理的問題都與運動有關,在發病規律、診斷和治療原則、預後等方面又與普通創傷骨科有所不同,為了更好的處理運動性損傷,才將運動醫學從骨科中分離出來。1928年國際運動醫學聯合會成立,50年代以後,世界運動醫學發展較快,歐美相繼建立了許多運動醫學中心和研究所,一些大學也開展了運動醫學的科學研究。

我國的運動醫學始於上世紀50年代,1959年北京醫學院率先建立了運動醫學研究所,隨後全國各地也相繼成立了運動醫學研究機構。1978年中國運動醫學會成立,並於1980年加入國際運動醫學聯合會。

運動醫學VS傳統骨科

運動醫學和傳統的骨科相比是比較年輕的一門綜合性學科,它分支於骨科,但和康復醫學、生物力學、體育學相結合和交叉,所醫治的領域即骨與骨之間的連接處,例如肌腱、軟骨、半月板、韌帶等。

在治療的效果和方法方面,相對於傳統骨科,運動醫學更加重視對運動者的科學指導,以及在運動中骨與關節以及周圍組織的損傷進行有效的治療和康復。

運動醫學更加重視患者術後運動功能的恢復。而傳統的骨科其愈後要求是:普通人在發生損傷後,能夠恢復其日常的基本生活需求即可,不要求其恢復運動能力。二者對於患者愈後效果的要求上有很大不同。

全球運動醫學市場持續增長,增長率超傳統骨科,中國市場矚目

目前運動醫學市場已經覆蓋39個國家,日益增長的運動損傷將驅動其增長速度,2018年全球關節鏡(包括植入物和設備)市值接近60億美元,同比增長8%,高於傳統骨科市場增速(5%左右),按此年複合增長率,預計2024年全球運動醫學市場將超過90億美元,是未來骨科市場增長最快的細分領域。比如美國、中國等國家對體育行業的重視和訓練強度,運動損傷的年複合增長率為6-8%。其他驅動關節鏡市場的因素還包括肥胖率的增加、人口老齡化的不斷上升和降低患者成本及康復時間的微創技術。

運動醫學的發展基於關節鏡耗材和設備技術的革新,特別是關節鏡可以在更微小的切口下處理更為細小且嚴重的損傷,符合了現代醫學的發展趨勢。雖然為了降低手術失敗的發生率,全球醫保將降低賠付率,但是這一情況會隨著關節鏡手術適應症的增多,手術量需求的增長而得以彌補。另外,隨著中國、巴西等發展中國家對醫生關節鏡技術培訓的逐漸展開、新產品的引進、患者教育的普及,這些地域的關節鏡市場將快速發展起來。

(資料來源:Smith&Nephew 2018年年報,思宇醫械觀察整理)

就目前全球市場而言,預計2020年北美仍將佔據主導地位,收入佔比或達49.45%。這主要是由於大多數運動醫學公司在北美都設有生產部門及子公司,是整個市場的重要參與者。此外,政府為促進健身和體育運動所採取的宣傳活動,建設的完善醫療基礎設施,以及不斷增加的消費者支出都是促成該地區運動醫學發展的重要因素。

但預計未來增長最快的地區將是亞太地區,尤其會體現在中國市場。2015年至2021年預計中國運動醫學市場的年均複合增長率為23.4%。國內居民正在越來越多地參與體育運動,此外,部分居民還會把體育作為一項職業進行發展,人們對運動損傷和治療的認識也在不斷提高,這些都是市場的主要驅動力。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思宇醫械觀察整理)

國內運動醫學市場競爭愈加激烈

據調研統計,中國運動醫學終端市場2019年約26億人民幣,年增長率超過25%。儘管市場發展迅速,但由於進口產品先入為主,中國運動醫學市場目前仍處於進口廠家壟斷的狀況。進口廠家佔據了近90%的市場份額。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思宇醫械觀察整理)

國產品牌發展緩慢,其原因主要是受限於技術壁壘,對市場認知不足,產品註冊周期長等因素。隨著國內醫保限價,和國家戰略大力發展國產醫療器械,骨科領域國產產品逐漸擠壓進口品牌市場,創傷領域國產的產品銷售份額已經實現反超,這也為國產運動醫學未來的發展給予充分的發展空間。

國產企業目前正積極布局運動醫學領域,上市公司中,凱利泰(利格泰)、大博醫療、春立醫療,威高等均在積極布局,但產品線較全的僅有凱利泰(利格泰),非上市公司德美醫療、杭州銳健、天星博邁迪產品較全,整體來看,國產企業發展雖處於初始階段,但已具備了與外資競爭的能力,國產替代有望開啟。

國內運動醫學廠家布局情況(已取得註冊證)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思宇醫械觀察整理)

國產運動醫學賽道上的突出玩家

1.利格泰

上海利格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14年,是一家專業從事運動醫療器械、生物醫學材料研究開發和生產銷售的高科技有限公司。總部位於張江高新青浦園區,註冊資本2000萬元。公司現有廠房面積約為4500平方米,含有1500平方米的萬級淨化生產車間,200平方米的萬級無菌檢驗室。公司主要提供運動醫學產業的整體解決方案。

融資情況:

- 2017年11月,利格泰獲得本草資本戰略投資

- 2019年7月,利格泰獲得徵和惠通千萬級人民幣戰略投資

- 2020年3月,獲得上海凱利泰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千萬元人民幣C戰略投資

利格泰與上市醫械公司上海凱利泰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凱利泰)存在關聯關係。作為國內骨科類產品的領先企業,凱利泰在產品、渠道、專家資源、醫院覆蓋、研發儲備、國際合作等各方面均處行內優勢地位。其產品銷售覆蓋已達2000餘家醫院。將來,憑藉凱利泰成熟的銷售渠道、運營模式以及互補的產品布局,利格泰的技術創新優勢或將得以充分發揮,同時雙方的合作也將打造運動醫學領域內全系列植入物的閉環產業鏈。

2.德美醫療

德美醫療成立於2015年6月,是一家骨科手術器械及康復類醫療器械研發商。德美醫療旗下擁有醫品匯、德美運動醫學康復室、德美研發中心等項目,利用超聲波理療設備、肌筋膜鬆懈術、關節鬆動術、肌力和本體感受訓練等技術,為用戶提供退行性疾病、韌帶撕裂、習慣性扭傷以及頸腰椎疾病等術前、術後檢測設備及康複方案。德美製造是一家專業設計和製造運動醫學手術器械、術中耗材和康復產品的廠商,自2015年成立以來致力於關節鏡手術和運動康復產品的研發生產,借鑑國際先進的技術理念。

融資情況:

- 2016年9月,德美醫療曾獲得清控銀杏數千萬元A輪融資

- 2018年4月,完成數千萬元人民幣B輪,由元生創投領投、博行跟投。

- 2019年8月,完成數千萬元人民幣C輪,由啟明創投領、博行跟投。

- 2020年9月,完成超億元人民幣D輪融資。本輪融資由高瓴創投領投,啟明創投、元生創投、博行資本跟投。

自創立以來,德美醫療發展令人矚目,短短五年間取得9張註冊證,擁有多項國際專利,十幾項中國發明專利,數十項實用新型專利。與國內外500餘家客戶和機構達成合作關係。

3.天星博邁迪

北京天星博邁迪醫療器械有限公司,成立於2017年6月,與具有數十年運動醫學產品製造經驗的廣州天鷹精密儀器有限公司形成戰略合作夥伴,共同成立天星公司,專注致力在膝關節、肩關節、踝關節、肘關節、髖關節六大關節領域為運動醫學、創傷骨科醫生提供整體的臨床解決方案。

在眾多國產運動醫學廠家中,天星擁有最多的運動醫學領域註冊證,已有PEEK錨釘、金屬錨釘、固定袢板、可調節袢板、PEEK帶鞘界面螺釘、高強度帶針縫線、半月板雙針、刨削動力系統、等離子射頻、影像系統、刨刀、磨頭、膝/肩關節手術器械、肩關節多功能固定支架等多種產品通過了NMPA(國家藥監局)的批准上市,已經組成運動醫學整體臨床解決方案,涵蓋膝、肩、髖、足踝及小關節,成為目前唯一能夠提供運動醫學整體臨床解決方案的國產企業。

同時,天星組建了天星學院,承載轉化和教育職能,轉化即是與臨床醫生合作轉化專利,合作開發新產品;教育則是與中國運動醫學醫生合作,從一線醫院到縣級醫院,組織線上及線下培訓,開展學術教育的同時,也培養醫生的產品使用習慣。

4.銳健

杭州銳健馬斯汀醫療器材有限公司成立於2013年,是高端骨科專用器械、切削工具、塑料工具和植入器件的一站式系統方案供應商。具有多年外企產品代工製造經驗,專注於人工關節,脊柱,創傷及運動醫學領域。銳健通過了解客戶需求並持續擴展增值服務和解決方案,依靠在骨科領域的工程技術經驗、精密機加工能力、後處理能力以及經確認的特殊過程等系統性資源,支持OEM客戶不斷克服在行業發展中遇到的挑戰。同時運用最新的技術打造醫學教育平臺,與醫療機構合作成立多種形式的培訓中心。

小結

按產品註冊證及產品線完成度,上述四家暫時位於國產運動醫學廠家第一梯隊,在此賽道上的國產廠家還有依靠傳統骨科發展運動醫學的大廠,如春立醫療、威高骨科、大博醫療、納通醫療,另外還有運怡醫療、青島九遠、中安泰華、瑞朗泰科等新勢力廠家。運動醫學進口替代才剛剛開始,即使行業第一梯隊的廠家,目前也只是在完成進口產品的仿製,如果想實現進口替代,與進口產品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競爭,國產廠家需要重視與醫生合作,做出技術上有競爭力的產品,適合中國市場的產品,同時輔以強大的營銷推廣能力,為醫生提供多層次培訓,幫助醫生掌握運動醫學手術的同時培養用戶習慣,鑄就品牌護城河,才是破局的最佳路徑。醫療器械的推廣在於品牌,品牌效應的建立需要不僅僅是技術積累,還需要市場培育來得到用戶的認可。

期待未來,國產運動醫學企業能在外企壟斷的市場中有所突破。

編輯|戚萬琪

排版|Mia

歡迎加入骨科讀者群,交流骨科創新~

-延伸閱讀-

行研|百億美元運動醫學市場,本土企業如何攻破外企堡壘?盤點|下一個藍海!全球運動醫學五大頂級玩家!行業|隱形億萬富翁!為何他能創立世界上最大的運動醫學公司?

免責聲明:

本文所載信息來源於公開資料或訪談,思宇醫械觀察不保證其準確性與完整性。本文所載信息、材料或分析只提供給收件人作參考之用,不是或不應被出售、購買或認購證券及其他金融工具的要約或要約邀請。 收件人不應單純依靠此文而取代個人的獨立判斷。思宇醫械觀察及其僱員對因使用本文及其內容而引致的損失不負任何責任。

相關焦點

  • 骨科運動醫學:增長最快的骨科細分領域,國產率卻不到2%
    前10年的增長對於運動醫學來說還僅僅是個開始,目前,國內60%-70%的運動醫學手術依然集中在三甲醫院,接下來將有更多的醫院和城市普及運動醫學專科,運動醫學還將保持高速增長態勢。運動醫學已經成為骨科增長最快的細分領域。除了高增長外,運動醫學這個細分市場的另一大特點就是進口壟斷,2017年,國內運動醫學市場國產佔有率不足2%。
  • 百億美元運動醫學市場,春立醫療(01858)等本土企業迎來契機?
    運動醫學作為大骨科重要的細分領域,佔骨科整體市場10%以上份額,而且是未來骨科市場增長最快的細分領域之一。1、產品類型分析從產品類型的角度來細分,膝關節產品佔了最大的份額。在運動中膝蓋受傷是非常常見的,因為過度的跑步和跳躍會導致膝關節的磨損和撕裂。根據英國運動醫學雜誌的統計,膝蓋受傷約佔運動損傷總數的41%。
  • 行研|百億美元運動醫學市場,本土企業如何攻破外企堡壘?
    運動醫學作為大骨科重要的細分領域,佔骨科整體市場10%以上份額,而且是未來骨科市場增長最快的細分領域之一。1、產品類型分析從產品類型的角度來細分,膝關節產品佔了最大的份額。在運動中膝蓋受傷是非常常見的,因為過度的跑步和跳躍會導致膝關節的磨損和撕裂。根據英國運動醫學雜誌的統計,膝蓋受傷約佔運動損傷總數的41%。
  • 集採背景下,國產骨科耗材的喜與憂
    國內骨科器械市場仍有較大拓展空間 骨科醫療器械細分為人工關節(髖、膝、手足小關節)、脊柱、創傷、運動醫學、骨生物材料等五大領域。從全球市場來看,2018年全球骨科醫療器械市場規模約為510億美元,位列醫療器械行業四大領域之一(其它三個領域為IVD診斷、心血管、醫學影像)。
  • 中國骨科行業市場現狀及未來發展
    二、骨科概念及其學術分類從治療的角度劃分,骨科醫療器械可以分為創傷類、脊柱類、關節類、足踝類。創傷類是最普遍的,也是最基礎的,其次有脊柱類、關節類,現在出來一個新興的足踝科,現在在一些大型的醫院分類更細,有些甚至將脊柱類還細分為頸椎、腰椎等。
  • 骨科行業深度報告:水大魚大,老齡化與政策驅動
    整個強生骨科發展路徑看,強生醫療 1960 年併購 Codman 切入神經外科,1970 年代開始進入關節領域,直到 1998 年強生通過 併購 DEPUY 奠定了在骨科的地位;2003 年,強生與運動醫學廠家 Mitek 合作,豐富 了其骨科新的領域,自此,強生的骨科覆蓋了創傷、脊柱、關節、運動醫學和神經外 科。
  • 百億美元運動醫學市場深度研究
    90億美元的市值預期佔2018年全球骨科市場380億美元的近1/4,且在預測期內運動醫學的市場增速遠高與傳統骨科市場增速和骨科耗材市場增速。運動醫學會否成為大骨科市場下一個支柱行業?2021年中國運動醫學相關市場將達到人民幣39.1億元,年均增長速度超過22%。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全民健身運動成為一種時尚,越來越多的人將參與到體育鍛鍊中來。
  • 骨科康復與運動醫學品牌「優復門診」完成5000萬元B輪融資,長嶺...
    【獵雲網北京】10月9日報導獵雲網近日獲悉,骨科康復與運動醫學品牌「優復門診」宣布完成5000萬元B輪融資,由長嶺資本領投,經緯中國跟投。長嶺資本管理合伙人蔣曉冬表示:「隨著國民的生活質量提高,運動醫學與骨科康復服務的需求日益增長,新的支付方式、用戶群體和新的消費習慣也在催生行業的變革。因此,長嶺資本十分看好運動康復領域的發展和消費需求的成熟。
  • 骨科行業:耗材集採將大幅擴圍 如何影響行業長期發展?
    創傷作為競爭最充分的領域,前五大公司合計市場份額為 40%,其中第一大廠商強生醫療佔據僅為 15%,國產龍頭大博醫療佔比不到 6%。許多小企業憑藉在某些區域的優勢可以實現一定的收入,但多數企業收入不足一億元,整體競爭力較弱。
  • 大博醫療高值耗材國家集採大勢所趨,400億骨科龍頭未來如何?
    、脊柱類及神經外科類等三類植入耗材,未來公司除了計劃增加人工關節、運動醫學等骨科產品,還將拓展顱頜面外科、普外科、微創外科及齒科等領域。行業概況 公司主營醫用高值耗材的生產、研發與銷售,主要產品為骨科創傷類、脊柱類及神經外科類等三類植入耗材,合計佔公司營業收入比例近 90%。未來公司除了計劃增加人工關節、運動醫學等骨科產品,還將拓展顱頜面外科、普外科、微創外科及齒科等領域。
  • 青島大學附屬醫院「山東省骨科與運動康復臨床醫學研究...
    中國教育在線訊 日前,山東省科技廳、省財政廳、省衛建委、省藥監局四部門聯合下發《關於認定2020年度省級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的通知》。青島大學附屬醫院「山東省骨科與運動康復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正式獲批,青島實現了山東省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零的突破。目前,青島市已獲國家級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分中心3家,省級臨床醫學研究中心1家。
  • 《藥聞社》「十倍」深度原創二:大博醫療超高毛利率堪稱骨科器械中...
    此前,藥聞社分析了凱萊英(002821.SZ)未來可能成為10倍股的形態。而大博醫療在骨科醫療器械領域也有著自己的一席之地,屬於小而美且能夠不斷提高行業集中度和市佔率的醫療器械企業。大博醫療2017年9月25日上市,發行價為11.56元,初始市值為46.5億元。
  • 氫醫學聯盟丨共同珍惜來之不易的國產吸氫機產業的崛起之路!
    目前我國有很多領域的某些科技在世界已處於先進行列,甚至是領先地位,比如國產手機在去年就已經用上了5G,蘋果直到剛剛發布的iphone12才得以實現,意識到中國科技逐步領先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不斷通過貿易戰、貿易禁令等方式對中國高科技封鎖,這一行為被形象的成為「卡脖子」。
  • 國產醫療器械上市公司Top15,群雄逐鹿!
    - 創傷類產品收入佔比逐年下降,增長空間更大的脊柱類和微創外科類產品收入佔比連年上升,產品線更加均衡。- 未來將加快人工關節假體項目的投產,推出具有創新性的人工關節假體產品,成為公司新的利潤增長點。- 作為公司增速最快的細分領域,公司將積極布局微創外科市場,加快微創外科新產品的推出及市場的推廣。
  • 口腔種植市場國產品牌佔10% 大博醫療擬定增10億布局「種牙」
    大博醫療產品主要包括骨科創傷類植入耗材、脊柱類植入耗材、關節類植入耗材、運動醫學及神經外科類植入耗材、微創外科類耗材、口腔種植類植入耗材等。其中,創傷類產品、脊柱類產品為其主要產品,今年上半年兩者合計約佔大博醫療87%的營業收入。骨科創傷類產品給大博醫療帶來了高毛利率,上半年大博醫療毛利率達85.63%。而大博醫療此次的募投項目之一把目光瞄向了「種牙」。
  • 創新醫療器械切換升級,全面提速|2020醫療健康領域年報
    2020年影像私募融資事件回顧,數據來源:浩悅資本資料庫根據公開渠道資料整理04 骨科【小散亂有望打破,關節、運醫各領風騷】骨科2020年共發生29起私募融資事件,主要集中在人工關節、運動醫學、脊柱微創等細分板塊。IPO事件1起,三友醫療(688085.SH)上交所科創板上市。
  • 【科室報考指南】運動醫學
    四、報考熱度運動醫學的報考熱度是逐年增加,可能因為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這一領域未來的發展前途比較好。隨著越來越多的骨科醫生轉向這一領域,隨著越來越多的醫院創建了運動醫學這一個科室,也所著關節鏡的普及,很多同學漸漸了解到運動醫學的創傷領域就是骨科醫生,並且相對於骨科醫生來說,勞累程度較低。這就造成了運動醫學一年比一年火熱,當然現在運動醫學的火熱程度還趕不上骨科,但是一些運動醫學較好的醫院,例如北醫三院,與骨科差距不大。今年北醫三院專碩錄取的三個考生考研初試成績都在370以上,複試比例是六進三。
  • 國產運動品牌的「科技革新」之路
    2020年,在遇到重重阻礙的國產運動品牌來到了新的舞臺,以科技定局。其實,諸如安踏、李寧這樣的頭部國產運動品牌都有著深厚的品牌積澱,正在經歷著從專業運動裝備到國潮品牌的轉型之路。但打造國潮品牌不是一蹴而就,需要「隨時而動」,因此大家都難分伯仲。
  • |CHD|耗材|集採|骨科|數據|顫儀|-健康界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和中國產業信息網數據,2013-2018年複合增長率達到22.41%,在骨科植入細分市場中增速最快,2018年我國關節植入市場規模為73億元,同比增長21.67%。2019年中國骨科植入醫療器械市場規模為304億元,同比增長16%。
  • 醫療器械行業深度報告:強勁增長依舊,技術與渠道定成敗
    未來存量衛生資源的增長將主要來自於私營和社會辦醫療衛生機構的快 速增加。與扶持社會辦醫政策相配套的是民營醫院醫用設備配置的放開。3.3 未來行業企業價值判斷的基礎是細分領域能否實現進口替代 3.3.1 諸多領域已經實現技術突破 受益於器械行業原創技術的基本穩定,國內企業通過跟隨性研發策略,已經逐漸在 很多領域取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