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庭覺是影響嬰幼兒成長和學習發展最重要的一種能力。前庭是臉的正前方,傳達視聽嗅味觸等訊息,這些訊息的處理中心在後頸部腦幹(大腦中樞神經)前方的前庭神經核。核心部分八個前庭神經核,位於大腦後下方,腦幹前部,也就是後腦勺的位置,呈倒三角狀。周圍神經系統叫前庭,由三根半規管形成的立體空間。前庭覺是大腦功能的門檻,是孩子保持注意力的源泉。
前庭感受器官位於內耳,包括三對互成直角的半規管、橢圓囊和球囊。是人體對運動狀態和頭在空間位置的感受器。
調節性障礙:
高敏:容易暈、怕晃、怕倒立、怕旋轉、重力不安症
低敏:旋轉不會暈,走路歪歪扭扭,追視困難
尋求,喜歡旋轉、蕩鞦韆、衝動、好動不安、喜歡繞圈跑
區辨障礙:方向感、速度感差,容易摔倒
運用障礙:雙側協調困難、專注力差、手眼不協調
前庭覺的發展較早,在孩子胎兒期第九周就開始發育,所以說準媽媽在懷孕期間缺乏運動,也很可能造成孩子前庭覺的失調。嬰幼兒期間的爬行的抬頭動作,搖抱旋轉動作以及有效的活動量都很有效的刺激的前庭覺的發展,使得前庭覺的功能得到了有效的發揮。
前庭覺不良的孩子會造成孩子的專注力不好,學齡前的孩子可能會表現不出或不明顯,孩子升入小學後孩子需要在課上安靜坐一節課,如果注意力不集中,專注力不好,會造成孩子學習成績跟不上,造成孩子自卑自信心不足,嚴重影響孩子以後的學業乃至事業發展。
除了平躺以外,絕大部分的時間前庭系統都在執行任務。換言之,前庭系統與許多神經系統的運作息息相關。例如:上課專注的凝視,就是前庭動覺與視覺兩者共同作用的結果。現在我們來一起學習前庭系統與其它神經系統間的關係:
前庭系統與視覺系統:
人在凝視時,需要頭頸穩定不動;追視移動的目標時,需要頭頸穩定的移動,如此捕捉的影像才會清晰。前庭系統將地心引力的強弱信息提供給視覺系統,形成遠近、高低、前後、左右等方位概念,此即「空間視知覺」。
前庭系統與聽覺系統:
這兩個系統的接收器都在內耳,併合而為第八對腦神經,彼此功能上有相輔相成之效。
前庭系統與動覺系統:
前庭刺激引發肌肉張力提高,帶動肌腱、韌帶、骨骼與關節做出平衡動作,並維持姿勢。前庭平衡覺與動覺的信息整合,掌握四肢在三維空間的位置,形成有意義的身體知覺。
前庭系統與雙側統合:
前庭系統的神經纖維把信息分別送到左右大腦半球,對促進身體的雙側統合助益很大,在學習複雜動作時,讓身體反應靈敏。
前庭系統與情緒中樞:
前庭系統有神經纖維連接情緒中樞,所以前庭刺激能影響情緒,包括正面與負面的各種情緒,如興奮、緊張、平靜等。
接下來和大家分享一些比較有效的前庭覺訓練方法以及訓練時應該注意的事項。
在治療前庭失調的許多方法中,刺激內耳前庭是一種卓有成效的矯治方法。可以讓孩子接受以下各種運動的訓練來刺激前庭平衡能力的發展:
①旋轉運動:
旋轉圓筒(抱筒)、旋轉木馬、旋轉座椅。這些項目會比較強烈的刺激孩子的前庭感受器,讓孩子產生比較強烈的暈眩感,進而刺激前庭神經的發育。操作時一定要注意旋轉的力度,尤其是對前庭敏感的孩子,開始的時候一定要慢一些,等孩子適應後再逐步提高強度與時間。在家中可以以抱著旋轉或者讓孩子自己旋轉來代替,前庭敏感的孩子可以通過轉移注意力的方式來緩解其暈眩感。
②搖晃運動:
採取俯臥位、仰臥位、側臥位、頭腳顛倒等體位進行鞦韆、吊床、大龍球等遊戲。操作時要注意孩子安全,尤其是仰臥位與頭腳顛倒時,孩子很難自我保護,需要操作者一定要保護好孩子。開始搖晃時也應以由慢到快的順序,並且觀察和詢問孩子的反應,幅度也是由小到大,先前後晃再左右晃。如果孩子有些害怕,也可以通過轉移注意力的方式來減輕孩子的恐懼心理。
③平衡運動:
走平衡木、平衡板等。操作時做好防護工作,提醒孩子注意力集中,目光一定集中在所走的器材上,開始可以輔助其保持平衡,之後要逐步撤去輔助。
④跳躍性運動:
蹦床、翻滾、墊上運動等。跳床時可以加入一些接拋球和投擲的項目,鍛鍊其手眼協調。做前滾翻的時候,一定提醒孩子保護好頭部與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