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合併體位性低血壓

2020-12-20 健康界

自主神經功能和壓力感受性反射在機體血壓調節中起著重要作用,隨著年齡增長上述功能減退,原發性高血壓發病率上升。由於發病機制上的密切關聯,體位性低血壓(orthostatic hypotension, OH)時常共存,有OH症狀者70%是高血壓患者,其次是糖尿病自主神經病變引起的OH。高血壓和體位性低血壓同時存在產生治療矛盾,這類病人的血壓控制是臨床上的一大難題。

體位性低血壓不是一個特殊疾病,而是血壓對許多原因的調節異常的表現。OH定義為由臥位起立後3分鐘內收縮壓下降20mmHg以上, 或收縮壓低於90mmHg, 或舒張壓下降10mmHg以上。

OH的病理生理機制

人從坐臥位轉為站立位時,由於重力作用,大量血壓積聚於下腹部和腿部,靜脈回流減少,心輸出量降低。大血管血流減少及動脈壓下降分別刺激心肺容量感受器和動脈壓力感受器,將信號傳入調節自主神經功能的腦幹中樞,興奮交感神經功能同時降低副交感神經的活性——內臟小靜脈反射性收縮,加速靜脈回流,加快心率,增強心肌收縮力。小動脈收縮增加外周阻力。在上述調節機制的作用下,最終收縮壓下降5~10mmHg,舒張壓上升2~5mmHg,而平均動脈壓基本維持不變。

上述自主神經系統的代償機制非常高效,因此正常人在快速體位改變時也不會感到不適。當全身血管擴張或嚴重血容量不足等機體無法代償時,會發生神經源性暈厥,典型表現為一過性黑蒙。

嚴重的OH常見於節後交感神經元的退行性疾病(如帕金森氏病、純自主神經衰竭)或調節交感神經激動的中央通路丟失(多系統萎縮),使血管內去甲腎上腺素受體激活能力缺陷導致,此種OH稱為神經源性直立性低血壓(neurologic OH, nOH),也稱結構性OH。

結構性OH相對少見,臨床常見的是由糖尿病和高血壓引起的自主神經病變與降壓藥物的不良反應相疊加所致的功能性OH。

控制OH的重要意義

OH是常見的內科疾病,在護理院中發生率為18~54%,醫院住院患者中高達60%

OH是65歲以上人群發生跌倒的重要因素,嚴重降低生活質量

OH是心血管疾病的預測因素,發生OH增加全因死亡率

對於存在OH症狀的高血壓患者,醫生有時會錯誤地考慮停用降壓藥物。需要注意的是,未經控制的高血壓增加OH的發生率。社區健康人群中OH的發生率約為2%,控制良好的高血壓患者中為5%,但血壓控制不佳的患者中高達19%。nOH的典型表現是仰臥位高血壓(neurologic supine hypertension, nSH),由於壓力―利尿鈉機制,夜尿增多(可達2L),因此在晨起時體位性低血壓最為嚴重。

OH的治療

OH治療的目標是緩解症狀,使患者恢復正常的活動功能,提高生活質量,而不應強調達到正常血壓。理想的治療手段應能升高患者站立位時的血壓而不影響臥位的血壓。

去除誘發因素

避免使用利尿藥、α-1受體拮抗劑、硝酸酯類等損害自主神經反射機制的降壓藥,而應使用ACEI/ARB類或鈣通道阻滯劑。

此外要避免服用抗抑鬱藥尤其是三環類製劑(阿米替林等)和酚噻嗪類掠精神病藥(氯丙嗪等)。

(來源:神經源性直立性低血壓與相關仰臥位高血壓的篩查、診斷和治療專家共識)

治療餐後低血壓

由於患者存在自主神經病變,食物消化引發內臟循環血流增多可引起與站立時相似的血流動力學改變,血壓波谷常出現於餐後30min。所有合併OH的高血壓患者都應進行餐後低血壓的篩查,陽性者可服用阿卡波糖(在餐前即刻吞服或與第一口食物一起咀嚼服用),延緩葡萄糖吸收可有效緩解症狀而不需使用升壓藥物。

OH的非藥物治療

體位改變的動作宜慢,起床後應在床邊坐一段時間再站起。

nOH者日間避免仰臥。

長期站立時,腿部勿保持一個姿勢不動,可通過小腿用力促進靜脈血回流。

下腹部是站立時血液聚集的主要位置,因此腹帶是有效的治療措施,起效迅速。患者在站立前佩戴腹帶,為提供足夠的局部壓力,鬆緊應為站立位時患者能夠耐受的最緊的程度。改為坐位後脫下腹帶。

增加水的攝入量,單次飲400ml的水,使門靜脈系統形成低滲環境,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強,促進加壓反射

OH的藥物治療

臨床上多使用選擇性升高站立位血壓的藥物或半衰期很短的升壓藥治療OH,儘量避免造成仰臥位高血壓。

利用內源性交感神經活動的藥物——對直立位的升壓作用更明顯

吡啶斯(pyridostigmine):膽鹼酯酶抑制劑,促進自主神經節的膽鹼能神經傳遞。對輕度受影響的患者尤其有效,但對嚴重神經源性OH患者效果較差。

託莫西汀(atomoxetine):阻斷去甲腎上腺素的突觸再攝取,增強去甲腎上腺素功能。

其他升壓藥

米多君(midodrine):α-1受體激動劑,其半衰期相對較短可使自主神經功能衰竭患者的血壓迅速升高,指導患者在每次服藥後3-4小時內不要躺下,以避免仰臥高血壓。若確實需要休息,應囑患者抬高床頭。

屈昔多巴(droxidopa):去甲腎上腺素前體藥物,口服後通過多巴脫羧酶(L-芳香族胺基酸脫羧酶)轉化為去甲腎上腺素,該酶在帕金森病的治療中將左旋多巴轉化為多巴胺。主要適用為原發性自主神經衰竭的OH,屈昔多巴能有效地提高直立血壓,但同樣應注意仰臥位高血壓。

nSH的降壓治療

治療OH的藥物可能加大發生nSH的風險。患者夜間休息應抬高床頭,若使用藥物降壓,原則是使用速效降壓藥(如可樂寧),減少高血壓引起的夜間促鈉排洩作用,以防晨起時發生體位性低血壓。

參考文獻

[1] 趙婷,金煜,劉小利, 等.神經源性直立性低血壓與相關仰臥位高血壓的篩查、診斷和治療專家共識[J].中華老年病研究電子雜誌,2017,4(2):16-27.

[2] Biaggioni, Italo.Orthostatic Hypotension in the Hypertensive Patient[J]. American Journal of Hypertension,2018,31(12):1255-1259.

[3] 張永紅,趙仁華,薛元明. 2型糖尿病合併高血壓對自主及周圍神經病變的影響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3,16(7):752-754.

[4] 裴麗英.體位性低血壓[J].中國社區醫師,2003,19(18):19.

[5] 楊玉菡,蔣雨平.屈昔多巴的臨床應用進展[J].中國臨床神經科學,2017,25(6):680-688.

[6] Cheshire WP. Chemical pharmacotherapy for the treatment of orthostatic hypotension[J]. Expert Opin Pharmacother 2019;20(2):187-199.


相關焦點

  • 為什麼高血壓患者出現低血壓更危險
    低血壓是指血壓低於正常水平的血壓,即低於90/60 mmHg。高血壓對人體產生危害,同樣,低血壓也會對人體產生危害,尤其是高血壓患者。因為血壓的驟然降低比持續高血壓水平狀態更危險。特別是一些老年高血壓患者,突然發生低血壓可能會是危險的先兆,會造成一些重要臟器如心、腎、腦的血液低灌注,甚至會有生命危險。
  • 躺下高血壓,站起低血壓怎麼回事?這幾種情況需注意
    高血壓患者居然還會被低血壓找上,這究竟是怎麼回事?老大爺的家人也納悶,就把他帶去醫院檢查,結果更讓人疑惑。老人在站起來的時候血壓很低,最低時收縮壓小於90mmHg,舒張壓小於60mmHg,但一躺下血壓就高到嚇人,最高時收縮壓達180mmHg,舒張壓達100mmHg。 醫生說,這種高血壓叫做直立性低血壓伴臥位高血壓,臨床並不少見。
  • 體位性低血壓是怎麼一回事?如何緩解和康復?
    因此,人經過多年的直立之後,心功能就會異常,不僅是心功能異常,腦動脈還會硬化,還會出現動脈粥樣硬化,低血壓,高血壓,或者是體位性低血壓,即直立後的腦供血不足。那麼,兒童和老年人為什麼易出現體位性低血壓?那就是兒童的心功能還未成熟,老年人的心功能異常和老年人的腦血管已經硬化。
  • 警惕體位性低血壓
    有可能是直立性/體位性低血壓通俗易懂來說,就是在突然站立的情況下,頭部的位置迅速升高,心臟還沒來得及把足夠的血液運輸到大腦,大腦暫時性的缺氧,產生暈眩或者昏倒等現象。在醫學上叫做直立性低血壓或者稱為體位性低血壓。體位性低血壓分為突發性和繼發性兩種。
  • 體位性低血壓無處不在,手術中尤其危險!
    下地、血壓低、高血壓、頭暈……,我努力地把這些線索聯繫著。突然我想到一個病,確切的說應該是一種症狀,叫做直立性低血壓。醫學術語,稱之為體位性低血壓。是由於體位的改變,如從平臥位突然轉為直立,或長時間站立發生的腦供血不足引起的低血壓。主要表現是突然變為直立體位時血壓偏低,還可伴有站立不穩,視力模糊,頭暈目眩,軟弱無力,大小便失禁等,嚴重時會發生暈厥。
  • 血壓低於這個數,可能比高血壓更危險!這類低血壓60%的老年人都有...
    常言道「高血壓猛如虎」,尤其現如今高血壓患者數量龐大,且逐漸趨於年輕化,讓更多人有了恐懼之心,都希望血壓低一點、再低一點就好了。但血壓太低可能比高血壓更危險!生活中深受低血壓困擾的人不在少數,前段時間就有很多粉絲在留言想了解關於低血壓的健康知識。今天可可就給安排上!
  • 高血壓成為低血壓?醫生提醒:避免這6種情況出現低血壓更危險
    昨天從急診收了一位高血壓、心絞痛的患者,他來醫院的時候已經從高血壓變成了低血壓。如果說長期的高血壓會有風險,會導致心腦血管疾病,那麼低血壓會在很短時間內就出現危險,因為低血壓簡單的理解就是休克。這就是一個典型的高血壓,沒有正確對待導致低血壓的病例。高血壓患者,什麼情況下會導致低血壓呢?
  • 這些藥物可引起體位性低血壓
    作者:廣東省藥學會 惠州市第三人民醫院 主管藥師 蔡燕輝 體位性低血壓(直立性低血壓) 指由臥位轉為直立位時(或頭部傾斜60°以上)收縮壓下降≥20mmHg和(或)舒張壓下降≥10mmHg。
  • 福建一大爺躺下高血壓,站起來又變成低血壓……
    老伯躺下高血壓、站起低血壓今年77歲的李老伯患輕度高血壓兩年多,最近一年,他經常感到走路乏力、頭暈。由於休息後症狀可減輕,李老伯沒有特別在意這事。哪知前段時間李老伯走路時頭暈加重,兩次摔倒在地,人事不省,數秒後又自行醒來。家人擔心地帶李老伯去社區衛生所看病,醫生測量發現,他的血壓才90/55mmHg左右,暈倒很可能是和低血壓有關。
  • 老年人高血壓的特點及有效管理
    老年人動脈壁僵硬度增加,而壓力感受器敏感度下降,自主神經系統調節功能減退,這就使老年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更易隨情緒、季節和體位的變化而變化,表現為體位性低血壓、體位性高血壓、清晨高血壓和餐後低血壓。 3、假性高血壓增多。 指日常的袖帶法所測血壓高於有創的動脈內側壓,多見於動脈嚴重鈣化的老年人。
  • 低血壓比高血壓更可怕?導致低血壓的7大因素,早知道早防範!
    高血壓讓人害怕,但是低血壓可能也會有危險。血壓可能下降的原因有多種,比如過敏反應,脫水和心臟問題。如果感到疲倦,頭暈或其他症狀,則可能是血壓降低的表現。有一些方法可以改善低血壓的情況,比如多喝水,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入等。 導致血壓低的原因有哪些?
  • 餐後低血壓全介紹?本文給出6個建議,預防改善餐後低血壓
    今天來為大家介紹下餐後低血壓的問題。本來是有高血壓的情況,結果在吃完飯後2小時內,經常出現頭暈、乏力、視物模糊,跌倒等情況,同時測量發現血壓值偏低,那您很可能是出現了餐後低血壓的問題。如果餐後2小時內收縮壓下降超過20mmhg,或者餐前收縮壓100,而餐後收縮壓低於90的情況,或者餐後血壓下降為達到上述標準,但餐後仍然出現心腦血管缺血相關症狀的情況,都可以算作是餐後低血壓的問題。餐後低血壓多發生老年人身上,特別是有高血壓問題的老年朋友,更應該注意餐後低血壓的發生風險。
  • 高壓低於90,低壓低於60是不是低血壓?長期低血壓有沒有危險
    我們每天都在說高血壓,高血壓,高血壓確實有危害,但高血壓如果幾天,或者幾個月,甚至幾年不管高血壓,可能也不會突然出事情,或大多數人短期不會出現嚴重後果。 可是低血壓不同,持續低血壓,會在短時間對身體造成比較嚴重的傷害,大家都聽說過休休克吧,簡單說,低血壓就是休克,足見低血壓更危重,所以如果發現低血壓需要更加關注。
  • 高血壓患者不能只盯著血壓高低,8種血壓波動才是管控重點
    5個成年人1個高血壓,與之相對應的更悲觀的健康事實是,2012年對高血壓的知曉率為46.5%,治療率41.1%,控制率僅13.8%。很多人不知道高血壓的常識,已經病了沒有治療,開始治療的大多沒有得到有效控制。
  • 誰說降壓治療增加體位性低血壓風險,最新研究得出相反結論!
    降壓治療可降低高血壓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但同時人們也擔心其會增加體位性低血壓(OH)的風險。OH為跌倒、骨折、暈厥、痴呆、卒中及死亡的重要影響因素。近日,在美國心臟協會(AHA)高血壓理事會科學會議 2020上發表的薈萃分析打消了人們的顧慮。
  • 可能是低血壓,這麼做來改善
    ,根據我國近年來進行的大規模的流行病學研究發現,我國每五個人就有一個人是高血壓,尤其是家中的老人患病機率很大,由於高血壓突發心臟病、中風的風險較大,所以大家可能都會認為高血壓很危險,而低血壓就相對安全了。
  • 原發性高血壓能懷孕嗎?
    原發性高血壓的患者是可以懷孕的,所以說有高血壓的女性不要過於擔心,只要將血壓控制在理想範圍以內,沒有其他嚴重的併發症,是不影響正常懷孕的。但是建議對計劃妊娠的女性,要在計劃妊娠前六個月,將降壓藥物換成對胎兒影響較小的藥物,以免對胎兒產生影響。
  • 老年人小心餐後低血壓
    其實,老年高血壓患者中像宋大媽這樣的情況並不少見。這是餐後低血壓,吃飽飯就頭暈乏力犯困的症狀是身體向我們發出的低血壓警示信號。低血壓可引發多種危險餐後低血壓的發生和老年人心腦血管動脈硬化、心臟功能減退以及各種血壓調節機制減退有關。
  • 教你5招來預防體位性低血壓
    其實,一般來說,這種症狀往往既不是貧血,也不是低血糖,而是體位性低血壓。此時,肯定有人就會問,那麼體位性低血壓是什麼?什麼是體位性低血壓?體位性低血壓又稱為直立性低血壓,是指患者平臥時血壓正常,直立後血壓迅速顯著下降,出現全腦供血不足的症狀,如頭重腳輕、視力模糊、頭暈,甚至暈厥,少數患者有心絞痛表現。
  • 高血壓突然變為低血壓,要怎麼辦?
    高血壓患者早期常會有頭暈、頭痛、頸項板緊、疲勞、心悸等症狀,常在勞累、精神緊張、情緒波動後發生血壓升高,一般休息後會恢復正常。但隨著病程的延長、血壓的明顯持續升高,可能會出現各種症狀,甚至有可能會出現一些併發症,例如腎病、心臟病、腦出血等。日常生活中,高血壓為什麼會突然變為低血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