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後低血壓全介紹?本文給出6個建議,預防改善餐後低血壓

2020-12-25 李藥師談健康

今天來為大家介紹下餐後低血壓的問題。

本來是有高血壓的情況,結果在吃完飯後2小時內,經常出現頭暈、乏力、視物模糊,跌倒等情況,同時測量發現血壓值偏低,那您很可能是出現了餐後低血壓的問題。

如果餐後2小時內收縮壓下降超過20mmhg,或者餐前收縮壓100,而餐後收縮壓低於90的情況,或者餐後血壓下降為達到上述標準,但餐後仍然出現心腦血管缺血相關症狀的情況,都可以算作是餐後低血壓的問題。餐後低血壓多發生老年人身上,特別是有高血壓問題的老年朋友,更應該注意餐後低血壓的發生風險。

除了餐後低血壓以外,還有一種老年高血壓患者容易出現的問題,就是體位性低血壓,但相比體位性低血壓問題,餐後低血壓出現的機率更高,因此,更應該引起我們的關注。

很多朋友不理解,本來是高血壓,餐後血壓怎麼又偏低了呢?豈不是不用吃降壓藥了?其實餐後低血壓屬於一種人體血壓調節出現問題的血壓異常波動情況,一般情況下,我們進餐後,為了更好的消化食物,消化系統獲得的供血會比餐前加大,而其他器官中的血液相對就會減少,從而導致血壓有下降的趨勢,但是我們的身體是很聰明的,它能夠及時的感受到這種血液供給不足導致血壓下降,觸發身體的血壓調節機制,通過加大心率,適度收縮血管等機制來保持我們的血壓問題和其他臟器的供血,但很多高齡的老年朋友,身體對於血壓的調節能力降低,對於血壓調節的反射性能力降低或喪失,自主神經的調節功能也出現失調問題,餐後這種維持血壓的能力就下降了,從而導致餐後低血壓的發生。

通過上述介紹大家就可以明白,餐後低血壓與吃不吃降壓藥沒有任何關係,餐後低血壓帶來的風險是身體其他臟器血液的供應不足以及血壓波動引起的身體健康風險的加大。一項隨訪超過4年半的臨床研究表明,老年人出現餐後低血壓,收縮壓降到120以下的情況,全因死亡率比無餐後低血壓的情況,升高了69%。

在一日三餐中,早餐後出現餐後低血壓的機率最大,而早餐或午餐後血壓下降的幅度,一般都明顯大於晚餐後,餐後收縮壓一般會下降20~40mmhg,而嚴重者甚至可以達到90mmhg,餐前血壓越高的患者,餐後發生低血壓的風險機率越大,血壓下降幅度也越大,多發生於餐後30~60分鐘,持續時間可長達30分鐘~120分鐘。

到底應該如何預防和管理餐後低血壓的問題呢?為大家簡單說幾點——

1. 飲水療法,對於存在自主神經血壓調節功能障礙的朋友,建議可以在餐前喝點水來預防餐後低血壓,飲水量推薦在350ml~480ml之間,研究發現,餐前飲水能夠減少餐後低血壓的發生風險,和有效減少相關症狀。但需要注意的是,需要限制飲水的嚴重心衰患者和終末期腎病患者不適用。

2. 少食多餐,有餐後低血壓問題的朋友,不妨試試少食多餐的方式,減少血液向消化器官的轉移量和持續時間,有助於改善和減少餐後低血壓風險。

3. 少吃碳水化合物,研究表明,碳水化合物在胃內的排空最快,而攝入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更容易導致餐後血壓的迅速下降,我們很多朋友,早餐往往以碳水化合物為主,這也是引起早餐後低血壓發生率較高的原因之一。有餐後低血壓問題的朋友,不妨在餐飲結構中,減少碳水化合物,適量增加蛋白質等其他營養的比例。

4. 餐後運動,建議有餐後低血壓問題的朋友,不妨在餐後試著進行20~30分鐘的低強度運動,如步行等,餐後低強度的運動,有助於預防和改善餐後低血壓。一定要注意強度控制,高強度的運動會起到相反的作用,另外在運動時,也一定要注意避免跌倒風險。

5. 控制好血壓,前面我們已經談到,有高血壓問題的老年人,出現餐後低血壓的風險更大,而餐前血壓越高,餐後低血壓的情況往往也越嚴重,因此,控制好血壓是預防出現餐後低血壓,和控制好餐後低血壓的重要方面。合理選擇長效降壓藥,長效平穩控制血壓,錯開服藥時間,儘量避免藥物的藥效達峰時間與餐後低血壓時間重合。

6. 對於同時合併有糖尿病的老年朋友,服用α糖苷酶抑制劑阿卡波糖50mg,可以有助於減低餐後胃腸道的血流量,減少餐後收縮壓的降低,有效控制餐後低血壓相關症狀。對於有糖尿病問題,同時又有餐後低血壓的老年朋友,可以考慮服用該類藥物控制餐後低血壓風險。

相關焦點

  • 「餐後低血壓」警惕餐後危險時刻,6個方法避免脾虛低血壓的發生
    像這種吃完飯身體出現發困的情況,可能是出現了餐後低血壓當我們吃完飯,血液會湧進胃裡幫助食物進行消化,起到促進作用,相對來講,身體其它部位的血流量就會減少,血壓有輕微的浮動。這是正常情況,但對於高血壓的患者來說,身體器官衰老導致敏感度降低引起腦部供血不足,出現頭暈腦重的情況。
  • 老年人應警惕餐後低血壓
    前一段時間病房來了一位高血壓患者,主訴每次飯後都頭暈明顯,測血壓明顯降低,平臥休息後血壓才逐漸上升。根據入院後監測血壓,發現患者為典型的「餐後低血壓(PPH)」。那麼什麼是「餐後低血壓」呢?又該怎麼預防呢?
  • 預防餐後低血壓,看看你能做些什麼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醫院門診經常有餐後血壓偏低,且伴隨頭暈、胸悶、出冷汗等不適的患者就醫,尤以老年人多見。   醫學上將餐後2小時內血壓下降超過20毫米汞柱,或餐後收縮壓(高壓)低於90毫米汞柱,同時出現一系列不適表現者視為餐後低血壓。   此病是怎麼得的?有何不利影響?該怎樣防治?   一位65歲男性,患高血壓病多年,平時口服降壓藥物維持治療,曾多次於進餐後發生胸悶、頭昏、乏力、心慌、面色蒼白,並有幾次險些摔倒,休息後緩解。
  • 老年人小心餐後低血壓
    調整飲食預防餐後低血壓1 服用降壓藥 打好時間差對於有餐後低血壓的患者,應該調整降壓藥物和服藥時間,避免藥物作用的尖峰時段重疊在餐後低血壓發生的時段,一般高血壓患者都是在早上起床後就服用降壓藥物,餐後低血壓患者則應避免餐前服用降壓藥物,而在兩餐之間服用。此外,還要注意監測血壓。
  • 餐後低血壓,怎樣應對?
    餐後低血壓,從用餐細節預防 人是鋼,飯是鐵,不吃飯,人會餓暈。但是,有些人,卻會因為吃下1碗香噴噴的羊肉泡饃或熱乾麵,打著飽嗝,剛站起身,沒走幾步就暈倒。據說,這種情況,很多是由於餐後低血壓所引起。餐後低血壓是如何發生的?哪些人應該重點預防?需要如何應對呢?咱們現在來解析。
  • 餐後低血壓是咋回事(名醫講堂)
    餐後低血壓就是指用餐之後出現的低血壓,其診斷標準是「餐後收縮壓(高壓)下降20毫米汞柱」或「收縮壓(高壓)由餐前≥100毫米汞柱降至餐後近幾年,臨床上餐後低血壓的發病率有明顯增高趨勢,特別是在老年人群中較為常見,尤其是高血壓、糖尿病及各種自主神經功能失調的患者
  • 吃飽後就困,可能是低血壓?做好3件事減少低血壓的發生
    餐後低血壓是很多老年人經常出現的一種疾病,很多老年人在進食2小時內出現血壓下降,並且伴有頭暈、虛弱還想睡覺的感覺。而有大多數老年人在出現低血壓後可以通過自身調整恢復血壓水平,不過也有一些老年人在餐後血壓降低的數值比較大,而且恢復的時間也比較慢,從而導致一些其他心腦疾病的發生,如大腦缺氧,心臟缺血等情況。症狀嚴重的患者還會誘發心絞痛或者心肌梗塞等。
  • 孕期低血壓會導致胎兒流產或早產?孕婦該如何預防低血壓?
    2、孕前有低血壓如果準媽媽在懷孕之前就有低血壓的問題,懷孕期間很容易也會被低血壓所苦。低血壓有可能會導致胎兒缺乏氧氣,需要特別留意。懷孕期間應經常檢測血壓。5、靜脈回流太差懷孕期間如果孕婦的靜脈回流太差,像是缺乏運動、長期臥床、下肢循環不佳者,都有可能會出現低血壓的情況。二、如何預防及治療低血壓?
  • 福建一大爺躺下高血壓,站起來又變成低血壓……
    臥位高血壓主要與動脈硬化相關,直立低血壓則主要與交感神經釋放去甲腎上腺素不足有關。」林建珍說。如何預防?林建珍提醒,體位改變時有頭暈症狀的病人,要特別注意測量立、臥位血壓,排除臥位血壓過高,或者立位血壓過低的情況。及早發現、及早幹預,可避免出現暈倒等意外時再就醫,也可避免出現只考慮臥位高血壓治療,而忽視直立低血壓的情況。
  • 孕期低血壓怎麼辦?教你幾個改善孕期低血壓的好方法
    不少孕媽在孕期有眩暈、睏乏的症狀,尤其是貧血的孕媽在28周之後要注意監測自己的血壓狀況,以免引起低血壓。低血壓對胎兒的影響不大,如果孕媽媽經常眩暈就要引起重視了,避免血壓引起的休克造成寶寶缺氧。孕期低血壓一般有兩種原因:一是因為貧血或其他疾病引起的,二是因為長期臥姿不對造成的「仰臥位低血壓綜合症」。如果是前者,需要聽從醫囑,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如果是後者,改變臥姿的同時合理安排飲食即可。在這裡給大家幾個改善孕期低血壓的好方法:1、合理膳食,保證營養全面、均衡、足量。
  • 可能是低血壓,這麼做來改善
    其實人體血壓是呈現動態變化的,不同時間血壓是有一定變化的,不過也有一定的規律性,比如血壓一般在夜裡比較低,早晨起床後慢慢升高,直到中午變成最高。人體理想的血壓值是收縮壓低於120毫米汞柱,舒張壓低於80毫米汞柱。(收縮壓指的是血壓數值的最高數字,心臟收縮泵出血液是,動脈內壁的壓力;舒張壓是指血壓數值的最低數字,心臟舒張後充滿血液時,動脈血管內壁的壓力。)
  • 高血壓合併體位性低血壓
    (來源:神經源性直立性低血壓與相關仰臥位高血壓的篩查、診斷和治療專家共識)治療餐後低血壓由於患者存在自主神經病變,食物消化引發內臟循環血流增多可引起與站立時相似的血流動力學改變,血壓波谷常出現於餐後30min。
  • 六個小方法,遠離餐後危險時刻!
    餐後低血壓的診斷標準如果您的餐後血壓符合以下述3條中任意1條者,即可診斷餐後低血壓:(1)餐後2小時內收縮壓(高壓)較餐前下降≥20mmHg>(2)餐前收縮壓(高壓)≥100mmHg,而餐後收縮壓(高壓)<90mmHg(3)餐後血壓下降未達到上述標準,但臨床上出現頭暈、暈厥等症狀者亦可診斷為餐後低血壓
  • 躺下高血壓,站起低血壓怎麼回事?這幾種情況需注意
    (1)餐後低血壓 餐後低血壓也叫PPH,指在進餐2h內收縮壓比餐前下降≥20mmHg或餐前收縮壓≥100mmHg,而餐後收縮壓<90mmHg,若進餐後收縮壓下降幅度雖未達到上述標準,但超過血流自身調節能力而出現頭暈、暈厥等,也屬於PPH 範疇。
  • 孕晚期仰臥位低血壓症候群的預防護理
    孕期準媽媽低血壓常見的原因有兩種,一種是因為孕婦貧血或其他疾病造成;另外一種則是懷孕後仰臥引起的低血壓稱為「仰臥位低血壓症候群」,主要是因為仰臥位時增大的子宮(包括胎兒、羊水、胎盤)容易壓迫孕婦下腔靜脈,從而影響血液回流到心臟,使血壓下降。
  • 低血壓的症狀 低血壓吃什麼
    測血壓是我們在做體檢和檢查身體的時候必要的一個環節,有的人會出現低血壓的現象。今天小編給大家講一講低血壓的症狀有哪些、低血壓吃什麼好以及如何預防低血壓。一起了解一下。5、肢體麻木常見現象為手指,腳趾麻木,一般經過治療後症狀會有所減輕。如果是比較嚴重的,如持續時間長,而且固定出現於某一肢體,並伴有肢體乏力,抽筋,跳時,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 教你5招來預防體位性低血壓
    其實,一般來說,這種症狀往往既不是貧血,也不是低血糖,而是體位性低血壓。此時,肯定有人就會問,那麼體位性低血壓是什麼?什麼是體位性低血壓?體位性低血壓又稱為直立性低血壓,是指患者平臥時血壓正常,直立後血壓迅速顯著下降,出現全腦供血不足的症狀,如頭重腳輕、視力模糊、頭暈,甚至暈厥,少數患者有心絞痛表現。
  • 這類低血壓60%的老年人都有...
    生活中深受低血壓困擾的人不在少數,前段時間就有很多粉絲在留言想了解關於低血壓的健康知識。今天可可就給安排上!低血壓到底是怎麼回事?它有多危險?應該怎樣改善或治療?老年體位性低血壓的非藥物治療2 餐後低血壓餐後低血壓,是指餐後2小時內收縮壓下降≥20mmHg;或餐前收縮壓≥100mmHg,而餐後收縮壓下降至90mmHg以下。人體可表現為餐後頭暈、黑蒙、意識模糊、跌倒以及心悸等一系列症狀。
  • 什麼是低血壓 低血壓的危害有哪些
    低血壓,我們經常遇到的一種病症,人們往往忽略了低血壓的危害。那麼什麼是低血壓?它在人體中佔據的位置又是什麼樣?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了解一下引起低血壓的原因有哪些。大家一起看一看吧。什麼是低血壓低血壓病是由於人體內的血壓低於正常人。
  • 老年人餐後頭暈、犯困,甚至暈厥!咋回事?
    餐後低血壓 餐後低血壓(postprandial hypotension,PPH)是一種只存在於老年人的疾病,主要表現為餐後血壓較餐前明顯下降,下降嚴重且急劇者可伴隨頭暈、黑曚、跌倒、暈厥及休克等症狀,是心血管事件、腦卒中和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