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與阮籍,誰是竹林七賢第一人,請你判定?

2020-12-19 東坡竹

#人生哲理#

竹林七賢中的阮籍和嵇康,在七賢中又是更出類拔萃之人。

阮籍的文學成就,首屈一指;並且阮籍善嘯,遠隔一二裡都能聽到他的男高音;

嵇康則被稱為竹林七賢的精神佼佼者,他們二人都是時人仰慕的君子。那麼,兩個人誰是竹林七賢第一人呢?

阮籍其人:

阮籍是不拘禮法之人,常常以青白眼示人。

青白眼就是黑眼珠和白眼珠,青眼示人就是正眼相待,對你很喜歡,很尊敬。白眼看人,就是看不起你,懶得理你,甚至蔑視你。

當時之人,得阮籍一青眼,則欣欣然;得一白眼,也會被時人議論紛紛,為什麼?

因為大家都是阮籍的粉絲,網紅啊……

青眼人皆喜,白眼人皆懼

阮籍的青白眼的最具殺傷力一次居然是在母親的喪事上,面對嵇康、嵇喜親兄弟兩個時:

《晉書》記載:阮籍的母親去世後,嵇喜,就是嵇康的哥哥,前來弔喪。阮籍不沒打招呼,還對喜歡名利的他白眼相加。嵇喜看到眼裡,很不高興,認為阮籍看不起自己,在靈前拜了一拜就走了。

嵇康去弔喪時,帶著酒和琴前去。阮籍一改白眼,對嵇康青眼相待。嵇康見聞母喪而吐血數升的阮籍憔悴不堪,只是與他彈琴對飲,來慰藉阮籍心中的傷痛。

們由此可見阮籍不拘禮法的個性,瞧不起那些熱衷功利的人。

兩人高下,可由他們分別拜訪同一位高士受到不同的禮遇談起:

一、嵇康訪高士孫登

《世說新語》記述高士孫登時,說嵇康與孫登共同生活了長達三年之久。嵇康以對待老師的禮節對待孫登,無話不談,極為融洽。

後來,嵇康被鍾會誣陷,在獄中曾作詩自責:……昔慚柳惠,今愧孫登。內負宿心,外赧良朋。」可見孫登在嵇康心目中地位很高,以致在生命即將終結時,嵇康後悔未能按照老師指的路走。

嵇康,鍾會稱之「臥龍」

二、阮籍訪孫登

阮籍聽說嵇康從學於孫登,也想去蘇門山拜訪孫登學嘯。

嘯就是吟嘯,今已失傳,卻是古人的最愛。據說阮籍善嘯,遠隔一二裡都能聽到他的男高音。

見到孫登,阮籍侃侃而談,上到三皇五代,再到儒家的道德主張、道家養生方法,但孫登卻仰著頭,一言不發。

時間久了,阮籍認為孫登沒什麼了不起,便發出十多聲嘯,嘯聲清韻響亮。孫登笑著說:「請君再嘯。」阮籍於是氣沉丹田,又發出優美的長嘯。嘯音還沒有,孫登已起身離去。

阮籍也興致已盡,便起身下山,誰知才到半山腰,便聽到嘯聲。

阮籍感覺聲音穿過樹林,越過山谷、枝葉也受到振動,一會兒猶若飄風暴雨,一會兒鸞鳳、孔雀繽紛而至,鸞鳳和鳴,宛如數部樂器在合奏。

阮籍才知道孫登實在是世外高人,嘆服不已。

由此可見,同是訪人,待遇懸殊:嵇康倍受孫登禮遇,阮籍卻受到冷落。

說詩談詞講人品,魏晉時的嵇康、阮籍是山一樣的巍峨,繞不過去。品味一番,自是別有一番滋味,非常適合詩詞愛好者。

那麼,為什麼嵇康受到孫登的禮遇,而阮籍受到孫登的冷遇呢?

1、嵇康,是聖之清者;阮籍則不是。

孟子說過: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

伯夷,是聖之清者的典範,這類人突出的特點是保持自己的清白,決不能讓自己的清白受一點點的汙穢。

而嵇康「為人也,巖巖若孤松之獨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將崩」。在司馬當政的高壓之下,嵇康遠離仕途,可謂聖之清者,當然得到世外高人孫登的禮遇。

而阮籍趨利避害,隱忍為官的經歷,難稱「聖之清者」

阮籍在司馬政權的高壓之下,在司馬懿身邊做過從事郎中;司馬師執政,阮籍做到散騎常侍。司馬昭時,做過東平相、步兵校尉等職位。

尤其是在好友嵇康被司馬昭殺掉之後,阮籍心中悲哀痛苦,也深知自己不可能像伯夷叔齊一樣不食周粟,如嵇康一樣笑對司馬家族的屠刀,自己是欲做「聖之清者」而不可得,只是苟且偷生罷了。

2、阮籍是像伊尹一樣的聖之任者嗎?

當然也不是。

孟子說:伊尹,聖之任者也。

聖之任者,就是無論在治世還是在亂世,都是兢兢業業,為國為民的人。

伊尹其人,是聖人裡面最負責任的。無論是輔佐積極有為的商湯還是昏庸無能的太甲,他都兢兢業業,盡職盡責。他先後輔佐4位君主,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

所以,伊尹後人尊為「聖之任者」。

阮籍有可能成為「聖之任者嗎?

不會,也絕不可能!

司馬家族要篡權,靠的是陰謀與暴力起家;骨子裡卻充滿怯懦和猜忌。

無論是弒殺皇帝曹髦,還是決絕地除掉嵇康,都是殺人不眨眼的劊子手。

司馬懿拋棄結髮妻子與不顧,司馬師則毒殺妻子滅掉妻族。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在這樣的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一段日子裡,劊子手的內心卻是怯懦和猜忌的,哪裡有地方讓你阮籍施展手腳,實現安邦治國的抱負呢?要你阮籍,就是讓你裝點門面罷了……

所以,阮籍之悲,時代使其不可能成為「聖之任者」。

當然阮籍之悲,是時代使然,不是阮籍的過錯。

《晉書·阮籍傳》記載,阮籍「觀楚漢戰處,嘆曰:『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意思說,時代無英雄,使無名之輩成了豪傑。

可以想像,年輕時的阮籍意氣風發,壯志凌雲。最後卻只能月夜哀嘆「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或獨駕一車,任其南北,到山窮水盡,顧八荒之表,慟哭而反。

各朝各代,像阮籍這樣的人,如身在曹營的徐庶,令人哀其不幸。

而像嵇康之人,如顧炎武、王國維、老舍等人,有臥龍之才,而又有可遠觀不可褻玩之節操,令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兩人高下,或許可以判定。

讀史令人明智,或許在改革的今天,你我當奮發有為,才不辜負青春韶華!

你喜歡嵇康還是阮籍,敬請發表高見。 精心原創,喜歡請轉發。

大學畢業,步入職場的的新人要不要像忍者?倪萍爆料為你現身說法

相關焦點

  • 乘風破浪的哥哥們,「古代男子天團」——竹林七賢:門面擔當嵇康
    他們分別是門面擔當嵇康;思想擔當向秀;智商擔當王戎;權力擔當山濤;詩壇大哥阮籍;音樂擔當阮鹹;酒鬼擔當劉伶。上一期我們講了詩壇大哥阮籍,我們來講講門面擔當嵇康。竹林七賢嵇康之死曹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的一天,魏晉名士、竹林七賢之首嵇康被殺。
  • 「竹林七賢」到底怪在哪
    竹林七賢指的是三國魏正始年間(240—249),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鹹七人,先有七賢之稱。因常在當時的山陽縣(今河南輝縣一帶)竹林之下,喝酒、縱歌,肆意酣暢,世謂七賢,後與地名竹林合稱。
  • 語文小知識: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賢分別是誰?
    竹林七賢指的是三國魏正始年間,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因常在當時的山陽縣(今河南輝縣一帶)竹林之下,喝酒、縱歌,肆意酣暢,世謂七賢,後與地名竹林合稱。阮籍容貌出眾,志氣豪邁,任性不羈,喜怒不形於色。博覽群書,尤好《老子》、《莊子》,嗜酒,善彈琴。
  • 竹林七賢的分崩離析:有三人拒不配合司馬昭,為何只有嵇康被殺?
    說起嵇康,我們一定會立刻想起「竹林七賢」這樣一個小群體,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也曾經分享過竹林七賢的一種獨特的生活狀態。在魏國政治的大後期,司馬昭成為唯一的霸主。對於這些文人,司馬昭一開始也是真心希望他們服從自己的,但人各有志,七賢們也各有算盤。其中不合作的有三個人,他們分別是阮籍、劉伶和嵇康。
  • 魏晉大才子阮籍六首詠懷詩,曲折隱晦,不愧竹林七賢之名士
    我國魏晉時期有「竹林七賢」,在歷代「竹林七賢」的排序中,阮籍總是名列第一。阮籍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兒子,父親也是一位牛人,兒子比肩父親。阮籍的詩多以詠懷詩為主,今天就一起來欣賞阮籍的六首非常有代表性的詩,感受他文字的魅力。
  • 歷史上的那些天團:喝酒唱歌、放蕩不羈的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指的是三國魏正始年間(240年—249年),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鹹七人,先有七賢之稱。因常在當時的山陽縣竹林之下,喝酒、縱歌,肆意酣暢,稱為竹林七賢。阮籍:青白眼的七賢之首阮籍出身名門,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兒子。阮籍不經常說話,卻常常用眼睛當道具,用「白眼」、「青眼」看人。對待討厭的人,用白眼;對待喜歡的人,用青眼。阮籍不但好酒,還好美女。
  • 酷我音樂國寶的奇妙之旅:彭冠英解密《竹林七賢與榮啟期》前世今生
    魏晉竹林七賢與春秋榮啟期曾席地對話?這並非現代人杜撰的穿越小說,早在南朝時期的《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畫像磚上就實現了。3月31日,由酷我音樂聯合中國青年報及各大博物館打造的明星電臺音頻節目《國寶的奇妙之旅》第18期上線,青年演員彭冠英化身《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畫像磚,第一人稱形式生動詮釋了這件南京博物院國寶相關的瑰麗傳奇。
  • 你愛男團,他愛女團,我獨愛「天團」竹林七賢
    魏晉之際,在古山陽(今河南修武縣)之地的嵇公竹林裡,聚集著一群文士,他們談玄清議,吟詠唱和,縱酒昏酣,遺落世事,以其鮮明的人生態度和獨特的處世方式,以脫俗之舉和非凡之作,影響了一個時代,影響著中國文化和傳統文人。他們就是被稱為竹林七賢的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阮鹹和王戎。
  • 周末,於山林之間尋「竹林七賢」|視頻
    視頻 | CCTV9記錄【引子】山穩固水潺流嵇康輕嘆《廣陵散》於今絕矣阮籍獨自駕車行到路盡頭嚎啕大哭 而後折返望穿雲煙的山濤酣暢醉臥的劉伶吟誦《思舊賦》的向秀在周末,透過圖像和鏡頭去追尋六朝模範他們是未泯的典範對純真生命保有深深渴望……(以上文字源自視頻,有調整)在國博遇見「竹林七賢與榮啟期
  • 韜晦顧問第23篇:魏晉竹林七賢的哲學思想
    而在當時韋斯巴薌的羅馬軍攻佔「聖城」耶路撒冷的西方歐洲,由於羅馬文明地處「地中海氣候」,而不像中國南方的「亞熱帶季風氣候」而盛產竹林。 「竹林七賢」是三國曹魏正始年間,即公元240年至250年間,秉承東漢末期「清議派」士大夫精神,卻又「似訴平生不得志」地無法入朝為官而實現自己政治抱負的七個賢士,即: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阮鹹七人。
  • 竹林七賢言行舉止怪異荒誕,為何還被奉為名士?
    這七人就是:阮籍、阮鹹、嵇康、向秀、山濤、劉伶、王戎。那,"竹林七賢"何以集才華與怪異於一身,得到世人認可呢?一、"竹林七賢"的和而不同"竹林七賢"其實都不是山陽人,根據相關史載,只有譙國銍縣人嵇康(224年一263年)多"居山陽"。阮籍(210年一263年)和阮鹹(222年一278年)是陳留尉氏人,阮籍是阮鹹的叔叔,兩人是叔侄關係。
  • 大帥哥嵇康39歲去世,為何畫像老的他媽都不認識!
    三千太學生集體上書,請朝廷留下將要被殺之人,以為太學老師,沒有回信。那個在等待處決的男子,身長玉立,回頭看了看日影,還有一段時間吧!便招呼人群中的一人送上來一張琴,他從容不迫地擺好,撫琴一首《廣陵散》。所有人痴痴呆呆地沉醉於悠揚琴聲中,若萬壑松風,深谷龍吟。真是秋雲暗幾重,天色都暗淡無光。
  • 作者是竹林七賢之一,這首古詩堪稱經典,不愧為傳世佳作
    竹林七賢更是風流瀟灑、不滯於物,他們不僅喜歡特立獨行,而且常聚在一起喝酒縱歌,超然物外。他們各自身懷絕技,嵇康善鼓琴、山濤喜評論,向秀精詩賦、劉伶嗜美酒,不一而足。下面介紹的作者是竹林七賢之一,這首古詩堪稱經典,不愧為傳世佳作。
  • 阮籍:從胸懷大志如何變成放誕不羈?亂世竹林深處,寫下怎樣憂傷
    這是阮籍眾多的《詠懷詩》的其中一首,從詩作角度來看,大評論家鍾嶸給予了極高的概括:「《詠懷》之作,可以陶性靈,發幽思。言在耳目之內,請寄八荒之表洋洋乎會與《風》《雅》,使人忘其鄙近,自致遠大,頗多感慨之詞。」文人阮籍,一直是魏晉風度的「集大成者」,尤其是性情和舉止乃至於交際無不透著那個時代最飄逸、孤傲的身影。平靜的竹林深處隱藏不住亂世的憂傷。
  • 不讀懂阮籍,不足以談風度
    於是,這一年,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第一偶像天團「竹林七賢」,分崩離析。阮籍也結束了他逍遙山林,笑傲江湖的最美好的一段時光。「竹林七賢」有三個帶頭大哥:山濤是發起者,他是司馬家的表親;嵇康是領袖之一,但他是曹家的女婿;只有阮籍兩不相干。和山濤的順從,嵇康的反抗不同,阮籍依然保持著自己率性自由的風度。
  • 江春入舊年——嵇康與廣陵
    正始末年,嵇康居山陽,「所與神交者惟陳留阮籍、河內山濤,豫其流者河內向秀、沛國劉伶、籍兄子鹹、琅邪王戎,遂為竹林之遊」,肆意酣暢,共倡玄學新風,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審貴賤而通物情」,世謂「竹林七賢」。  據史書記載,嵇康曾經在洛陽西邊遊玩,晚上夜宿華陽亭,引琴彈奏。夜半時分,突然有客人拜訪,自稱古人,他與嵇康一同談論音律,辭致清辯,於是索琴而彈,聲調美妙絕倫。
  • 淡泊名利,嫉惡如仇,自由灑脫,堪稱竹林七賢之首
    嵇康作為竹林七賢之一,儘管少年時期家境不好,但是他在玄學、文學等方面造詣卻很高,著名的樂曲《廣陵散》就是他所彈。雖然嵇康對於仕途並沒有什麼嚮往,也曾任過中散大夫,還娶了曹操的曾孫女長樂亭主。嵇康撫琴年少時期,嵇康十分喜愛看書,對很多方面都有涉獵。因為尊崇老莊,嵇康的言行十分豁達,一般注重打扮。嵇康十分推崇「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生活理念,吹拉彈唱,寄情於山水之間,對於山間隱士的生活十分嚮往,淡泊名利,不願出仕為官。當時還是大將軍的司馬昭想要讓嵇康成為自己的屬官,為了躲避入仕他逃到了河東。就算是司隸校尉前去拜訪,照樣會受到嵇康的冷遇。
  • 修武縣內古代竹林七賢飲酒作詩的竹林,現今如何,消失的吳澤陂
    魏、晉迄今,「竹林七賢」的隱居遊會之地究在何處?在歷史界、學術界也曾有幾種說法。唐、宋之後,特別是明、清以來,學術界的看法漸趨一致,大多數研究者都認定:該地就在今河南省修武縣的世界地質公園—雲臺山百家巖景區一帶。
  • 三國嵇康生的灑脫,活得更灑脫,死的卻很意外
    他帶領了一幫小弟,組成了幫派,就是後來我們所熟知的「竹林七賢」。這就是我們普通人無法達到的境界,我們一心想著往上爬,他們想著逍遙快活!不能比也,不能比也! 竹林七賢 古琴,繪畫,書法,詩賦。這些都是他們每天要「玩」的項目!作為首領,嵇康更是玩的一手好琴!廣為流傳的就是嵇康的《廣陵散》。
  • 阮籍三部曲之老年退隱:軟弱的抗爭,終究只是蛛網上的脆弱蝴蝶
    在「竹林七賢」之中,阮籍屬於比較軟弱的文人代表,在司馬昭的壓迫之下,他不斷尋求著避禍處世的方法,尋求與司馬家族的平衡,這也是很多人看不起他的一點。在兩種思想的交織之下,阮籍的老年生活可以說充滿了妥協與抗爭。司馬昭對阮籍「不尊禮法」的縱容與偏愛和嵇康不一樣的是,司馬昭對阮籍似乎相當照顧,而關於這點我們可以從「嵇康喪母」這件事情能夠側面地觀察出來。中國傳統儒家思想以「忠孝」作為重要的考核指標,試想一個連自己父母都不孝順的人,你又怎麼能指望他忠於國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