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籍:從胸懷大志如何變成放誕不羈?亂世竹林深處,寫下怎樣憂傷

2020-12-19 能靜居看歷史

撰文|趙滌生

月光如水的夜半,阮籍又失眠了。

「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薄帷鑑明月,清風吹我襟。孤鴻號外野,翔鳥鳴北林。徘徊將何見,憂思獨傷心。」這是阮籍眾多的《詠懷詩》的其中一首,從詩作角度來看,大評論家鍾嶸給予了極高的概括:「《詠懷》之作,可以陶性靈,發幽思。言在耳目之內,請寄八荒之表洋洋乎會與《風》《雅》,使人忘其鄙近,自致遠大,頗多感慨之詞。」文人阮籍,一直是魏晉風度的「集大成者」,尤其是性情和舉止乃至於交際無不透著那個時代最飄逸、孤傲的身影。

平靜的竹林深處隱藏不住亂世的憂傷。

這是一個真正的亂世,而最大的表現就是人心散亂。由於曹魏逐漸被司馬家族深度控制,隱藏在其中的危機,讓阮籍這樣的文人早已心驚膽戰。

阮籍,很小便失去父親,但是這種苦難成長經歷讓他很早就投入到學文習武的磨礪中來,對此,他在《詠懷詩》回憶說:「少年學擊劍,妙技過曲城」。阮籍性格孤僻,輕蕩,大約在十六七歲時,有一次隨其叔父阮熙到東郡,充州刺史王昶與他相見時,他「終日不開一言」,王昶「自以為不能測」。阮籍的報復有濟世之志,在登廣武城,觀楚、漢古戰場,對著空曠的山野慨嘆:「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

然而,阮籍所處的時代卻並未給他施展抱負的機會或者是熱情。

正始十年,司馬懿全面掌握曹魏,這種震蕩讓文人們如同驚弓之鳥,飛向曠野山林尋找片刻安寧。

於是七位峨冠博帶的文人紛紛走向竹林,開始另一種生存模式,他們終日飲酒、彈琴、賦詩,加上每個人格外的特點如嵇康還打鐵,阮籍還長嘯,這些風度讓他們成了一個集團,被後世謂之「竹林七賢」。

只不過不久,嵇康創造的「魏晉版非暴力不合作」的竹林模式終於以他的鮮血噴濺一地而悲壯收場。

「這是中國文化史上最黑暗的日子,居然還有太陽。」《遙遠的絕響》

孤獨的抑鬱症患者,逐漸用怪異舉止對抗整個社會的「明教」。

阮籍曾寫出一首《首陽山賦》,滿紙的悽涼、無奈,如同一場寒冷的秋雨淋溼在一個孤獨無助的行人身上。「時將暮而儔兮,慮悽愴而感心。」這種抑鬱,逐漸加重了阮籍的心病。此後,阮籍被迫走出竹林,失魂落魄卻舉止更加怪異,他的眼睛甚至可以翻出「青白眼」,頗有「你瞅啥?瞅你咋地」的鄙視一切的感覺。

《晉書》以生動的筆墨還原了阮籍的苦悶與憂傷:「或閉戶視書,累月不出」,「時率意獨駕,不由徑路,車跡所窮,輒慟哭而反。」多年後初唐文人王勃生動追憶了這段往事「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擺在阮籍的前面沒有路了,他曾經早年的夢想之路是高山大海的清風月朗,沒想遇到的卻是一個動輒得咎的陰暗冷酷的時代。

他不想見任何人,因為他的朋友或是被殺,或是被迫出去做官,一時之間他成了那個時代的孤獨症患者。出去透透氣,竟然發現,阮籍的人生已經沒有道路可以選擇,如同荒亂的車馬被一座山脈所阻隔,沒辦法,哀嚎流淚後不得不原路返回。

這條路是就是司馬家族的路。

名教已死,此時的阮籍不知道比西方的尼採喊出這句痛心的話不知要早出多少年,因此他選擇「任自然」。

嵇康提出的「越名教而任自然」「薄湯武而非周孔」後,這條竹林精神核心的兩句話被阮籍以實際行動去施行,為了不再重複被殺,阮籍選擇了更為巧妙的方式進行表達。

阮籍瘦弱的身影發出的言行在那個劇烈震蕩的時代掀起了一陣陣浪潮,他所反對的名教實際上就是司馬家族的權力架構。

此後他瘋狂酗酒,他可以坦然與嫂子說話,也敢肆意地醉倒在鄰家美婦的身旁,甚至可以為一位素未相識而早逝的妙齡少女的靈前痛哭失聲。在極端強調禮法的司馬家族時期,阮籍竟然在母喪期間,飲酒吃肉,然後卻大口吐血,「廢頓良久」。

當有人對他提出尖銳批評之時,他從容回答說:「禮豈為我輩設邪?」我這樣的人豈能是那些禮法所能束縛了的?

然而,與嵇康相比,阮籍身上明顯多了許多周旋和技巧。

嵇康是「遠邁不群」、「高情遠趣。率然玄遠。」,而他被殺的藉口是不孝,而真正的原因就是嵇康拒絕與司馬家族合作而遭到嫉恨:「大將軍(司馬昭)欲闢康,康既有絕世之言,有從子不善,避之河東……因自說不堪流俗而非湯武,大將軍怒焉。」《三國志》

同樣,阮籍也遇到了這樣的問題。

有一種痛苦是不想做官,卻天天被逼著做官,阮籍顯然對此深有體會。司馬家族,深刻知道,這些文人如同帝國的潮水,不能不進行疏導或者收攏,無論他們的名聲和自覺,都不是一般人所能代替的。

於是阮籍以另外一種方式進行逃避,那就是大量飲酒「籍本有濟世志,屬魏、晉之際,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與世事,遂酣飲為常。」顯然《晉書》以「天下多故」隱晦的寫出了阮籍的苦衷與大背景的兇險。

阮籍雖然狂,卻非常會把握尺度,與司馬昭相處,他表現得相當智慧。凡是涉及敏感話題時,阮籍總是選擇不回答或者模稜兩可的態度。以至於司馬昭對他印象相當不錯,以至於發出:「然天下之至慎者,其唯阮嗣宗乎?」的感嘆。

兩件小事最能體現阮籍的高明,為了不與司馬昭發生親密關係,對於司馬昭提出與阮籍結成親家的事,阮籍採取了「六十日大醉」的方式進行拒絕。「文帝初欲為武帝求婚於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對於要不要做司馬昭的官,阮籍的處理仿佛更加巧妙了。

未等司馬昭要求他出山,而是他自己主動釋放信號理由是聽說那裡有許多美酒:「及文帝輔政,籍嘗從容言於帝曰:籍平生曾遊東平,樂其風土。」司馬昭喜出望外,「帝大悅,即拜為東平相」,「大悅」即出乎意外的相當高興,可見阮籍在司馬昭的心裡位置。於是一頭毛驢的背託著阮籍來到了東平。

時光跨越數百年,李太白用瀟灑的筆墨再度回顧了阮籍的風流身影。

「阮籍為太守,騎驢上東平,剖竹十日間,一朝風化清。」只是在這個位置上做了十天,便將政務處理的乾乾淨淨,以至於後世用為稱美地方長官清政簡俗的典故。他所能改變的不是那個世界,而是他的內心。

老莊的浩瀚空靈,讓他全身心浸潤其中,以追求逍遙之境,擺脫恐懼、逃離束縛。作為最清醒的一位,他默然觀看天下大局,瞭然於心。

阮籍重病之際,還不斷收到司馬昭要其支持稱帝的表態信的催促,他早已知道這種局面早已形成臨死之前,他終於寫出《勸進表》,仿佛只能這樣才能告訴那個時代,自己一個將死之人,絕非為了功名,而是某種意義上的達觀或者是大勢所趨。有趣的是,阮籍的兒子一直模仿他的風度,顯得更為任性放誕,但卻多次遭到阮籍的批評,因此可知,阮籍的一生是無法複製和模仿的,而他把自己活成的模樣完全是迫不得已。在他深情寫出《詠懷詩》的那一刻,或許早已給出了厚重的答案。

相關焦點

  • 阮籍:滿腔惆悵,莫若坐地飲酒
    阮籍做事情很專注,讀書的時候,就累月不出門,專心讀書;出去遊玩,只有玩過癮了才想起來回家;他彈得一手好琴,彈到動情處,往往會忘記自己。阮籍的哥哥阮文業很佩服這個弟弟,覺得弟弟哪裡都比自己強。左鄰右舍也覺得阮籍有過人之處,都對阮籍豎大拇指。阮籍年輕的時候,發明了一種待人處世的方式:青白眼。《晉書•阮籍傳》記載「籍又能為青白眼。見禮俗之士,以白眼對之。常言「禮豈為我設耶?」
  • 嵇康與阮籍,誰是竹林七賢第一人,請你判定?
    #人生哲理#竹林七賢中的阮籍和嵇康阮籍的文學成就,首屈一指;並且阮籍善嘯,遠隔一二裡都能聽到他的男高音;嵇康則被稱為竹林七賢的精神佼佼者,他們二人都是時人仰慕的君子。那麼,兩個人誰是竹林七賢第一人呢?阮籍不沒打招呼,還對喜歡名利的他白眼相加。嵇喜看到眼裡,很不高興,認為阮籍看不起自己,在靈前拜了一拜就走了。嵇康去弔喪時,帶著酒和琴前去。阮籍一改白眼,對嵇康青眼相待。嵇康見聞母喪而吐血數升的阮籍憔悴不堪,只是與他彈琴對飲,來慰藉阮籍心中的傷痛。
  • 酒中的快則 品海亞姆《魯拜集》與阮籍《詠懷詩》
    他的一生都關注時事,儘管晚年的他返回故鄉,可是詩人依然幫助王室預測事件,內心愁苦萬分,憂傷難解,對外還要小心應對,這樣的內心撕扯讓他精疲力盡,惟酒可以解憂,平時飲酒有節制與規矩的他有時也會發出:如果我喝醉了酒就讓它醉吧,解毒藥是酒的言論。詩人終生未婚,也沒有遺產,死後他的學生將他葬在郊外的桃林裡。
  • 不讀懂阮籍,不足以談風度
    於是,這一年,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第一偶像天團「竹林七賢」,分崩離析。阮籍也結束了他逍遙山林,笑傲江湖的最美好的一段時光。「竹林七賢」有三個帶頭大哥:山濤是發起者,他是司馬家的表親;嵇康是領袖之一,但他是曹家的女婿;只有阮籍兩不相干。和山濤的順從,嵇康的反抗不同,阮籍依然保持著自己率性自由的風度。
  • 魏晉大才子阮籍六首詠懷詩,曲折隱晦,不愧竹林七賢之名士
    我國魏晉時期有「竹林七賢」,在歷代「竹林七賢」的排序中,阮籍總是名列第一。阮籍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兒子,父親也是一位牛人,兒子比肩父親。阮籍的詩多以詠懷詩為主,今天就一起來欣賞阮籍的六首非常有代表性的詩,感受他文字的魅力。
  • 狂人阮籍:放浪形骸的紅塵過客,嚎啕大哭的真男人
    公元263年,司馬昭封位晉公,按照慣例,司馬昭是要謙虛推辭一番的,這時候臣子們就要上表勸進,阮籍也寫下了《為鄭衝勸晉王箋》,在「勸進表」中有這樣幾句:      明公宜承聖旨,受茲介福,允當天人。元功盛勳光光如彼,國士嘉祚巍巍如此,內外協同,靡愆靡違。
  • 「竹林七賢」到底怪在哪
    竹林七賢指的是三國魏正始年間(240—249),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鹹七人,先有七賢之稱。因常在當時的山陽縣(今河南輝縣一帶)竹林之下,喝酒、縱歌,肆意酣暢,世謂七賢,後與地名竹林合稱。
  • 在懷念青春的時刻,寫下憂傷的文字
    在懷念青春的時刻,寫下憂傷的文字在獨處的時刻,聽著熟悉的歌曲,你一個人,望著屬於自己的天空,心中久久不能平靜,在這個偌大的城市裡,一個人眺望著心中的遠方,回憶著曾經經歷的一切,心中感慨萬千,曾經那些溫暖的畫面,在時光深處愈發清晰
  • 竹林七賢言行舉止怪異荒誕,為何還被奉為名士?
    這七人就是:阮籍、阮鹹、嵇康、向秀、山濤、劉伶、王戎。那,"竹林七賢"何以集才華與怪異於一身,得到世人認可呢?一、"竹林七賢"的和而不同"竹林七賢"其實都不是山陽人,根據相關史載,只有譙國銍縣人嵇康(224年一263年)多"居山陽"。阮籍(210年一263年)和阮鹹(222年一278年)是陳留尉氏人,阮籍是阮鹹的叔叔,兩人是叔侄關係。
  • 作者是竹林七賢之一,這首古詩堪稱經典,不愧為傳世佳作
    竹林七賢更是風流瀟灑、不滯於物,他們不僅喜歡特立獨行,而且常聚在一起喝酒縱歌,超然物外。他們各自身懷絕技,嵇康善鼓琴、山濤喜評論,向秀精詩賦、劉伶嗜美酒,不一而足。下面介紹的作者是竹林七賢之一,這首古詩堪稱經典,不愧為傳世佳作。
  • 初中語文《竹林深處人家》教學設計
    (三)品析語句,合作交流1.作者是如何寫竹林的?明確:通過遠觀和近看來描寫竹林。(板書:遠觀 近看)遠觀:作者遠望竹鄉。(1)從山麓到山頂全鋪著竹。竹海淹沒了房子、小徑和小橋流水。(2)風吹過時,竹海湧著起伏有勢的竹浪。竹林密得沒有層次,整個大自然仿佛由竹林構成。近看:作者置身竹海。
  • 阮籍:狂浪是一種態度,真名士自當風流
    不過,我們今天要說的阮籍先生,就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真名士。阮籍出身名門,其父就是當初被曹操放火燒山入了曹氏集團的阮瑀,也是曹魏時期著名的建安七子。阮籍秉承了父親的文採,勤奮好學天賦異稟,八歲時就能寫詩文,後習琴,還練就了世無所及的長嘯。喜歡讀書、旅遊,擅長詩樂,多才多藝,且「籍容貌瑰傑」,就是放在當代,也是眾人仰慕的男神級別的人物了。
  • 阮籍的「白眼」丨雲從龍
    魏晉大神阮籍,中國文化史上極負盛名的「竹林七賢」中的那個阮籍。史書記載,阮籍出生於建安十五年(220)。這一年,雖然名義上還是東漢王朝,但實際上,華夏大地分崩離析,被曹操、孫權、劉備為主要代表的大小軍閥操控著,戰亂不斷,人民生活極度困苦。北方的曹操實力最強,他聲稱要掃清寰宇,匡扶漢室。
  • 讀阮籍的《詠懷》,深夜詠懷,含蓄隱晦地表明自己的心志
    這是魏晉時期著名的詩人阮籍題下的一首詠懷詩。全詩語言含蓄蘊藉,格調孤寂寥落,意境高深開闊,情感基調憂愁悲傷,抒發了詩人心中深深的愁緒與憂思。但最巧妙地地方也在於此,詩人抒發心中深沉沉重的憂思與傷心,但是卻不點明自己究竟為何事而愁,因為什麼而夜不成寐輾轉反側,以至於深夜時分重新起來彈奏琴弦,排遣心中那份憂思與傷感。
  • 生活勵志短詩:竹林深處
    題目:竹林深處雖然你現在遍布世界,但在我心中,你只屬於我的祖國,和我有關。當你成為一片竹林,人們仰望天空的目光裡,都能看到你的影子時,你還是那麼沉寂,任由秋風吹過來落葉,任由白雪棲息在深處。———-環球慢旅程2020年10月10日 愛爾蘭關於「竹林深處」這首詩的一點說明,今天早晨醒來,環球慢旅程看到一張竹林的圖片,陽光照著綠意蔥蔥鬱鬱的竹葉,閃耀著夢幻般的紫色光影。由此想到了幾年前在日本旅遊時看到嵐山竹林的記憶。
  • 教師面試乾貨 | 初中語文《竹林深處人家》教案
    很多同學不知道初中語文教案如何寫,因此以本文作為初中語文教案模版,給大家參考。希望大家了解初中語文教案的寫法     本文是一篇意境優美的散文,作者黃蒙田通過總分總的寫作手法,以及寓情於景的表達方式,從遠、近、高、下等不同方位角度,將江南竹鄉的美景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詩情畫意的文字不僅彰顯了作者浪漫積極的生活態度,更表達了作者對江南竹鄉中人與事的讚美與熱愛。
  • 阮籍三部曲之老年退隱:軟弱的抗爭,終究只是蛛網上的脆弱蝴蝶
    在「竹林七賢」之中,阮籍屬於比較軟弱的文人代表,在司馬昭的壓迫之下,他不斷尋求著避禍處世的方法,尋求與司馬家族的平衡,這也是很多人看不起他的一點。他非但不追究阮籍逾越禮法之事,反而還想讓阮籍的女兒嫁給自己的兒子司馬炎(也就是後來的晉武帝)結為親家。從這件事情上,司馬昭的小算盤可以說打得精妙:只要阮籍答應了這門親事,那麼阮籍就相當於代表整個中原地區的文人向司馬家族進行妥協:從此之後我就是司馬家的一條忠犬,主人讓我咬誰我就咬誰。
  • 【面試】教學設計分享:初中語文《竹林深處人家》
    (三)品析語句,合作交流1.作者是如何寫竹林的?明確:通過遠觀和近看來描寫竹林。(板書:遠觀 近看)遠觀:作者遠望竹鄉。(1)從山麓到山頂全鋪著竹。竹海淹沒了房子、小徑和小橋流水。(2)風吹過時,竹海湧著起伏有勢的竹浪。竹林密得沒有層次,整個大自然仿佛由竹林構成。近看:作者置身竹海。
  • 語文小知識: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賢分別是誰?
    竹林七賢指的是三國魏正始年間,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因常在當時的山陽縣(今河南輝縣一帶)竹林之下,喝酒、縱歌,肆意酣暢,世謂七賢,後與地名竹林合稱。阮籍容貌出眾,志氣豪邁,任性不羈,喜怒不形於色。博覽群書,尤好《老子》、《莊子》,嗜酒,善彈琴。
  • 酒海拾遺,獨特的避世酒文化——阮籍
    魏晉名士多嗜酒如命,如果非要排個名,那第一必是阮籍。阮籍好酒到了什麼程度?據說阮籍為了能喝到好酒,甚至辭掉了幕僚職務,而去當個小小的步兵校尉。理由嘛,僅僅是因為前任步兵校尉留下了數百斛美酒。阮籍不僅喜歡飲酒,更是把它當成明哲保身的政治工具。晉文帝司馬昭想通過聯姻的方式拉攏阮籍,正好阮籍有個女兒,所以便以司馬昭兒子的名義向阮籍提親。司馬昭在朝中位高權重,如果阮籍直接拒絕聯姻,自然免不了被滅族的危險。但如果答應了,豈不是同流合汙了。在這種情況下,阮籍看了看他最愛的美酒,決定把自己灌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