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竹林深處人家》教學設計

2020-12-12 中公教師網

本文是一篇意境優美的散文,作者黃蒙田通過總分總的寫作手法,以及寓情於景的表達方式,從遠、近、高、下等不同方位角度,將江南竹鄉的美景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詩情畫意的文字不僅彰顯了作者浪漫積極的生活態度,更表達了作者對江南竹鄉中人與事的讚美與熱愛。中公教師考試研究院為大家提供了較為詳細的教學設計,以供參考。

一、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文中的詞語。

2.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等方式,品析本文優美的語言,體會江南竹鄉的美麗景色。

3.感受作品的內容美和語言美;在欣賞、感受自然美中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情感。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等方式,品析本文優美的語言,體會江南竹鄉的美麗景色。

教學難點:感受作品的內容美和語言美;在欣賞、感受自然美中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情感。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小組討論法等。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江南竹鄉,遠遠望去,一層又一層,數竿蒼翠擬龍形,峭拔鬚教此地生。無限野花開不得,半山寒色與春爭。多麼優美的鄉村竹林圖。今天我們跟隨散文家黃蒙田先生走進那深深的竹林,探訪一下竹鄉美景吧。(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感知大意

1.自讀課文,讀準字音,掃清閱讀障礙。

2.認讀生字:結合PPT,講解本文易錯生字詞

密密匝匝(zā) 山麓(lù) 山嵐(lán) 竹塢(wù) 匾簞(dān)

3.概括文章結構

第一部分(1—3):總寫遠望、近觀、居高臨下所見的竹林景致,寫出竹林茂密、深如海洋的特點。

第二部分(4—7):移步換景,描述了自己在竹鄉的見聞和感受,表現了江南竹鄉的美麗富饒。

第三部分(8):總寫江南竹鄉給作者留下的難以磨滅的印象,寫出作者對江南竹鄉的懷念之情。

(三)品析語句,合作交流

1.作者是如何寫竹林的?

明確:通過遠觀和近看來描寫竹林。(板書:遠觀 近看)

遠觀:作者遠望竹鄉。(1)從山麓到山頂全鋪著竹。竹海淹沒了房子、小徑和小橋流水。(2)風吹過時,竹海湧著起伏有勢的竹浪。竹林密得沒有層次,整個大自然仿佛由竹林構成。

近看:作者置身竹海。(1)小路兩旁竹林高大茂密,把路上的空蓋著,不見陽光,像走進竹海的海底隧道。(2)竹林的大路、小徑、竹樹都是差不多,路上沒有標誌,容易迷途。(3)叢叢竹樹遮擋山路,林中路盡處又有路,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

2.作者在竹林中穿行,為什麼說「仿佛在海底隧道裡通過」,又「很有點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這說明了竹林的什麼特點?

明確:作者深入竹海,看見兩旁高大的竹林密不見底,把路的上空蓋著,絲毫感覺不到外面的猛烈陽光,因此說「仿佛在海底隧道裡通過」。這表現了竹林高大茂密的特點。有時看到前面一叢竹擋著去路,以為已到盡頭,但是到了前面,那一叢竹忽然像機關布景似的移開,另一條山路便移了出來,所以說「很有點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這表現了竹林茂密、小徑曲折的特點。(板書:竹林茂密)

3.小組討論:畫家和護林員對竹海有什麼不同的觀點?作者怎樣寫竹的韻致?

明確:畫家,竹林茂密,找不出一點層次,如果要繪畫竹林景色,實在束手無策。護林員,竹林旺盛,意味著竹林和竹筍豐收,正是名副其實的竹鄉,值得高興。

視覺:作者遠觀竹海,竹林茂密;逐浪起伏,氣勢深沉;登上竹塢,極目四顧還是竹子。這是從視覺上描寫竹林的茂盛。(板書:視覺)

聽覺:作者在竹塢裡面對著遼闊的竹海,除了聽到近處微風吹拂竹葉的沙沙響聲,再聽不到別的聲音,這是從聽覺描寫竹林的寂靜。(板書:聽覺)

嗅覺:作者沏一杯碧螺春茶,茶裡面有一股清香竹的氣息,甚至連空氣也是充滿了竹的清香。這是用味覺、嗅覺描寫竹的氣息。(板書:嗅覺 竹韻悠遠)

4.竹鄉人家的生活與竹密不可分,試就課文內容說明。

明確:竹鄉人善於就地取材,住的、用的和吃的都用竹:

①用做建築材料:如房屋的棟梁、天棚、板壁、地板、門窗。

②製造家具和各種日常生活用品:如椅子、桌子、涼床、碗櫃、衣櫃、茶几、搖籃、雞籠、兔籠、鬥笠,甚至用竹子製造接山泉的水管,用竹箬製鞋。

③食物:竹筍、鹽扁尖筍,用泉水和竹葉煎鍋巴湯和用蠶豆煮新鮮筍飯,用竹管接來的山泉水沏碧螺春茶。

5.這裡的人民與竹子緊緊地聯繫在一起,竹林豐收,竹農的生活就會更豐富。那麼竹鄉人家的生活又是怎樣的呢?

明確:富足、歡樂、祥和、勞碌、寧靜、樸素。(板書:居民——寧靜樸素)

(四)拓展延伸,小結作業

1.文章寫竹林,凸顯怎樣的主題?

明確:作者刻意描繪竹林深處人家,其用意是讚揚山村居民,自食其力,過著寧靜樸素的生活。另一方面,他們默默地耕耘,種植竹林,為國家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2.小結:學生總結談收穫。

3.作業:尋找其他的寫景狀物散文對比閱讀,積累優美語句。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這堂課整體上是成功的,整個課堂教學體現了教師的主導地位,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能夠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習,但學生自主學習探究體現得不夠明顯,很大程度上還是由老師牽著走,如何讓學生更自覺地自我探究,這也是我課後思考的問題。

中公講師解析

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招聘考試」

回復【時政】即可查看每日時政新聞+時政模擬

回復【資料】即可免費獲取各省備考秘籍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教師面試乾貨 | 初中語文《竹林深處人家》教案
    很多同學不知道初中語文教案如何寫,因此以本文作為初中語文教案模版,給大家參考。希望大家了解初中語文教案的寫法     本文是一篇意境優美的散文,作者黃蒙田通過總分總的寫作手法,以及寓情於景的表達方式,從遠、近、高、下等不同方位角度,將江南竹鄉的美景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詩情畫意的文字不僅彰顯了作者浪漫積極的生活態度,更表達了作者對江南竹鄉中人與事的讚美與熱愛。
  • 【面試】教學設計分享:初中語文《竹林深處人家》
    中公教師考試研究院為大家提供了較為詳細的教學設計,以供參考。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文中的詞語。2.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等方式,品析本文優美的語言,體會江南竹鄉的美麗景色。3.感受作品的內容美和語言美;在欣賞、感受自然美中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情感。教學重點: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等方式,品析本文優美的語言,體會江南竹鄉的美麗景色。
  • 延邊教招面試有道——初中語文《竹林深處人家》教學設計
    中公教師考試研究院為大家提供了較為詳細的教學設計,以供參考。一、教學目標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文中的詞語。2.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等方式,品析本文優美的語言,體會江南竹鄉的美麗景色。3.感受作品的內容美和語言美;在欣賞、感受自然美中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情感。
  •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
    (4)試講10分鐘左右2、初中語文《口技》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1.概括文章描寫的主要場面;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提高閱讀古文的能力。2.通過品讀文章,學習口技表演中各種聲音的生動逼真的描摹並且體會正面描寫和側面烘託相結合的寫作手法及其表現作用。
  • 港臺語文研究 劉恩樵:臺灣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三種基本課型
    劉恩樵老師近年來承擔的江蘇省級課題港臺中小學語文教學的研究,獲得了江蘇省第三屆精品課題稱號。本公眾號將陸續推出該課題的多項研究成果,以饗讀者。為此,很多老師也在積極探尋閱讀教學的新路子。鼓勵與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多元研讀,旨在「讓課堂湧現出各種不同的聲音」,就是一種很好的嘗試。此課例就是與中小學教師研修團隊經常合作的大學教授與一線老師切磋語文教學策略時研討的課例,在臺灣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類似的經典課題還有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耿志堅在初中課堂執教的《五柳先生傳》課例等。
  • 小說教學|淺談初中語文經典小說文本的教學設計
    語文工作室第13期淺談初中語文經典小說文本的教學設計——以《變色龍》教學設計構想為例夏書傑/文《變色龍》是一篇短篇小說。二、閱讀層次上,可按照理解、鑑賞與評價三層次設計《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2011版)說:「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鑽研文本,在主動積極得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 初中語文語文版版教案|課件|試題|試卷.初一到初三全套6冊(word和ppt格式,可編輯可列印)
    初中語文語文版初一到初三全套6冊----初中語文語文版初中語文語文版七年級上冊
  • 生活勵志短詩:竹林深處
    題目:竹林深處雖然你現在遍布世界,但在我心中,你只屬於我的祖國,和我有關。當你成為一片竹林,人們仰望天空的目光裡,都能看到你的影子時,你還是那麼沉寂,任由秋風吹過來落葉,任由白雪棲息在深處。———-環球慢旅程2020年10月10日 愛爾蘭關於「竹林深處」這首詩的一點說明,今天早晨醒來,環球慢旅程看到一張竹林的圖片,陽光照著綠意蔥蔥鬱鬱的竹葉,閃耀著夢幻般的紫色光影。由此想到了幾年前在日本旅遊時看到嵐山竹林的記憶。
  • 竹林深處幸福日子長
    坐落在秦嶺餘脈的竹林,原是一個自然資源匱乏、遠近皆知的窮山村。改革開放之初,400多戶人家散居六嶺六溝,1000多畝耕地不是掛在山腰就是臥在溝底,2000多人吃水要到4公裡外的山下肩挑驢馱。  抓住改革開放的大好時機,竹林人苦幹實幹大踏步走上了致富道路,一年一變樣、一步一層天。
  • 關於初中語文教學構架的幾點看法
    關於初中語文教學構架的幾點看法 文/趙家樁 初中語文教學構架的方向主要有兩種:單純的基礎知識傳授;在傳授基礎知識的同時著重於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今天我主要分別從這兩個方面來解析初中語文教學構架的一些框架型構建。一、「語文」的簡單詮釋。
  • 淺析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多元化教學方法
    [摘 要]新課改的初中語文學科目標已經體現出了多元化的教學要求,要求從知識與能力到過程與方法到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一脈相承的。從多元化教學的基本理念分析,以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具體事例探討多元化教學中教師應該如何把控教學過程,並於新的多元化教學之中為學生建立多元的評價標準。
  • 【教學】陸志平︱語文大單元教學的設計思路
    如前所述,語文教材的內容是豐富的,教育的價值也是多重的。面對每個單元的多重教學目標,單元教學可以有不同的教學設計。分項設計不同的教學活動是常見的做法,大單元設計則是以語文素養為本,有機整合提煉單元主題與目標,使教學目標更加集中,統領單元的情境、任務等設計,更加自然流暢地實現單元的多重教育價值。這種素養為本的有機整合又是以學習語言運用為基礎的。
  • 「遠山的迴響」竹林深處有人家
    偏僻、原始,在湖南益陽市桃江縣,最窮的鄉村大都散布在深山老林之中,陶淑元一家世代也都生活在這高山竹林之下。眼前數不清的竹子,高高低低,總讓人看不清盡頭。在遇到扶貧辦主任胡喜明之前,陶淑元覺得,她這輩子「到頭了」。
  • 淺談初中語文開放式閱讀教學
    如我在教學《春》這課時,就設計了這樣的導語:「一提到春,我們就會想到新的生命,無窮的力量,內心洋溢的喜悅,煥發萌動的,蓬勃生機的老人、小孩、男人、女人們都出來了;有的散步、放風箏、耕種、插秧……好一派春天的新氣象……」學生聽到這,怎能不心潮澎湃,激情飛揚。
  •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多元化教學方法具有哪些作用?
    傳統的語文教學方式比較單一,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利於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難以使教學質量得到保證。所以,為了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初中的語文教學水平,可以將多元化的教學方法應用到語文教學當中,提升語文的教學質量。
  • 「白雲生處有人家」還是「白雲深處有人家」?一字之差考倒了誰?
    一個閱卷老師出來上廁所遇到我,隨口問了我一句,問我《山行》裡的那句詩「白雲生處有人家」到底應該用哪個「生」?她怎麼看到好多學生都把填空題,「白雲生處有人家」,這句話裡的 「生」寫錯。也不知道哪個老師教的。我也是隨口問了句,學生寫的是哪一個「生」?深遠的「深」?還是學生的「生」?她就說有好多學生寫學生的「生」,全部扣一分。我一聽,瞬間石化,為什麼扣一分?
  • 劉望華‖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互動教學方式的探索
    如何提升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是許多語文教師畢生探討的問題。本文提出將互動教學模式應用到初中語文教學中,並基於教學理念、合作學習,互動形式三個方面的內容來論述相關的建議。關鍵詞:互動教學;初中語文;應用 新課程改革更加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以及側重引導進行自主的思考,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已經難以適應當前社會發展的需求。
  • 胸有丘壑,遊刃有餘 —《初中語文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試題分析
    【導讀】華圖寧夏教師招聘考試網同步未知發布:胸有丘壑,遊刃有餘 —《初中語文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試題分析,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如有疑問請加【2019寧夏教師招聘考試交流群匯總】 ,更多資訊請關注寧夏教師微信公眾號(ningxiajsht),寧夏教師招聘考試培訓諮詢電話:0951-6028571/6027571 18295188220,微信號:ht18295188220   胸有丘壑,遊刃有餘 ——初中語文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試題分析 華圖教師事業部 教學研發小組 無邊落木蕭蕭下
  • 初中語文《我愛這土地》教學設計
    中公教師考試研究院為你們提供了較為詳細的教學設計以供參考。一、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了解本首詩歌的寫作背景,領會詩歌的象徵意義【過程與方法】熟讀成誦,把握詩歌的節奏和旋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把握詩歌的愛國主題,加深對愛國的理解二、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理解關鍵詩句,從而理解詩人的愛國情感【教學難點】領會詩歌的象徵手法並且理解其中的象徵意義三、教學方法
  • 關於開展初中語文「整體性教學」優秀成果獎評選工作的通知
    各教研單位、各學校、各名師工作室、各位教研員、各位教師:為引領廣大語文教師用好統編語文教材,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深入開展初中語文「整體性教學」研究。經研究決定,遼寧省基礎教育教研培訓中心聯合基礎教育論壇雜誌社共同組織開展初中語文「整體性教學」優秀成果獎評選工作。現將有關事宜通知如下:一、評選內容範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