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別只會發火暴躁,「非暴力溝通」法則,家長要了解

2020-12-20 騰訊網

「媽媽這都是為了你好,你怎麼就是不明白呢?」

「你要是再出去玩,我就打斷你的腿!」

「媽媽,你能不能別發火了,我真的好難過……」

……

誠然,在生活中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時,一遇到不如意的事,就希望通過發火的方式來傾瀉自己的不滿,以為這種方式能夠更讓孩子接受,更能讓孩子明白事情的嚴重性。

但殊不知在這一次又一次的怒火中,之間的關係也隨之而淡薄。那麼怎樣做,才能既達到目的又不傷了彼此的感情呢?親愛的家長,非暴力溝通法則,了解一下?

舉個例子:

張朝的媽媽是個十足的火藥桶,平時一有什麼事不順她心,她就希望通過「發火」的方式來傾訴自己的不滿。

在單位裡是這樣,在家庭生活中也同樣如此,每次張朝成績不理想,亦或者在外面犯下什麼罪過時,她總會向孩子大吼,有的時候甚至還會暴揍孩子一頓。

小的時候這樣做可能影響看不出來,但長大以後,尤其是隨著張朝叛逆期的到來,每次媽媽對兒子發火時,張朝都會十分惱怒,有一次他竟然還順嘴罵了媽媽一句,這讓媽媽很是不理解,自己明明是為了兒子好,為什麼反過頭來自己卻成為罪人呢?

其實像材料中張朝媽媽這樣的家長,在現實生活中不在少數。他們習慣於通過發火來解決問題,那麼說到底,他們為什麼總喜歡這樣呢?難道這樣做真的有什麼妙處嗎?

01.為什麼有些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喜歡發火呢?

由於脾氣性格的問題。當然每種家庭所適用的家庭模式也與家長的性格脾氣存在不可避免的聯繫,這些家長之所以總喜歡發火,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性格。

一般來說,他們脾氣多暴躁,性格比較火爆,總按不住自己的性子。

面對孩子淘氣一事,他們也希望通過發火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想法,進而達成目的。但其實,這種想法和做法很大程度上在傷害著孩子的內心。

「我這一切都是為了你好」。誠然,除了性格問題以外,很多家長之所以會這樣,也是源於他那一顆「一切都是為了你好」的心。打著這樣的幌子來教育孩子,衝孩子發火,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他們的邏輯裡,正是因為我一切都是為了你好,所以我才會用如此暴力直接的方式來讓你「回頭是岸」,而你卻不理解,這不就是傷了我的心嗎?

其實這種邏輯完全顛覆了事實的真相,也十分滑稽可笑。

舉個例子:

在電視劇《小歡喜》中飾演方一凡媽媽的童文潔,就是一位脾氣十分火爆的媽媽,每次兒子成績不理想,亦或者在外面搗亂時,她總會通過發火暴揍孩子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但是事情真的圓滿解決了嗎?並不是!孩子該搗亂還搗亂,該學習差還學習差,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她沒有從根源上解決問題,只是通過發火來傾訴自己的不滿,並沒有把事情的原委一點點看清楚。

從前文中我們提到的一個概念,那就是非暴力溝通法則,既然有這個「非」字,那就意味著它和暴力溝通存在著明顯的差別。說到底它究竟是什麼?又應該如何使用?使用起來又有什麼好處呢?

02.什麼是非暴力溝通法則,使用這個能有什麼好處呢?

其實所謂的非暴力溝通法則含義非常明顯,那就是:家長不應再使用暴力的方式來解決問題,而應該嘗試著放下拳頭,以聆聽的方式來了解事情的原委,進而表達自己的思想,或擁抱或親吻抑或者淡淡的溝通,通過這種更溫和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或許效果要事半功倍。

為什麼要使用這種法則呢?道理很簡單,首先它不採用暴力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一來避免了矛盾衝突,二來又使親子關係得到了緩和,孩子在其中也能得到充分的尊重。

如果孩子感受到自己被尊重、被理解了,他就不會劍拔弩張的和父母吼叫,同樣,問題也不會變得極端化,解決起來也會比較容易。

另外,使用這種教育法則可以更好的營造民主和諧的家庭環境。家長們要明白,家庭環境是十分重要的,倘若不能營造一個更和諧民主的環境,孩子久處其中必然,會產生許多心理問題。

因此採用這種方式間接的構造如此美好的烏託邦,不僅對家庭、對孩子也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而且相比於暴力溝通,非暴力的方式實行起來會更加容易,因為它不需要家長劍拔弩張,不需要家長一股腦的把負能量全部傾斜出來,而是希望家長能夠靜靜的坐下來聽孩子說,進而表達自己的思想。

同時,家長也可以予以反饋,這種方式更簡單更有效,相比於前者,家長為什麼不把自己溫柔的一面展露出來,並推動事情的圓滿解決呢?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非暴力溝通法則既然這麼好,家長在平時又應該如何正確的運用它呢?或許明白了以下這幾點後,您就知道該怎麼做了。

03.家長在平時應該如何運用非暴力溝通法則呢?

首先家長要做的第一點就是要仔細觀察孩子的行為動機,換句話說,要理解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

如果孩子真的做了壞事,又是故意的,那麼家長就要採取相應的措施,如果孩子是無意的或者孩子另有苦衷,家長就要耐心的傾聽。

總之,只有在感受觀察完整件事情的原委後,家長才能做出下面的決策,也才能實行不一樣的方略。

與此同時,在了解完事情的前後因果關係後,家長就要開始進行溝通了。這個溝通一定得是平心靜氣的,一定得是在平和完心態之後再進行的,如果一味的強行去溝通,效果自然就不言而喻了。

所以在這個時候,家長的態度轉變非常關鍵,同樣,孩子的情緒變化以及是否配合也是溝通環節中的重中之重。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溝通的過程中,家長也可以嘗試著運用一些非語言的溝通技巧,比如說適當的用溫和的眼神看著孩子,又或者必要的時候給孩子一個擁抱等等。

這種方式更溫柔、更直接,同時也非常有效,而且還在某種程度上推進了溝通環節的進行。其實所謂的非暴力,更大程度上是折射出家長的愛與關懷,只有給到足夠的愛與關懷,問題的解決也就不顯得那麼困難了。

很多時候,家長們都把問題想的太複雜了,其實孩子的問題哪有那麼困難?家長只有放下成見、放下暴力,給孩子更多的愛與溫暖,相信春天一定會來,問題一定會被解決。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解讀《非暴力溝通》2:忍不住要發火時,該如何溝通?
    一定會有一些家長說:「但是我的心是好的,出發點是關心孩子呢。」沒錯!為什麼我們就是心懷關愛,但說出來的東西卻總會傷人?《非暴力溝通》指出了答案:因為我們總有一種傾向,下意識地關注如何更有效率地解決問題,從而忘記了關注彼此的感受。
  • 孩子叛逆不聽管教,打罵只會適得其反,不妨試試「非暴力溝通」
    在孩子眼裡,家長就是無理由地施展暴力,並且將恐懼種在他的內心裏面,而惡果則是由孩子和家長几人共同承擔。育兒專家對這樣的現象有所表示:孩子叛逆不聽管教,打罵只會適得其反,不妨試試"非暴力溝通"。 什麼是「非暴力溝通」?
  • 怎麼說話,孩子才願意聽?家長應該掌握的非暴力溝通方式。
    家長是一份不容易勝任的工作,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費盡了心血,卻常常只換來孩子的沉默或對抗。當孩子漸漸長大,家長似乎越來越難以和他們溝通。「提醒你多少遍了,要認真書寫,怎麼總是忘記?給我擦了重寫。」「為什麼你的房間總是亂七八糟,趕快收拾!」
  • 溝通是親子間的橋梁,有效溝通,家長要學會「長頸鹿語言」
    阿坤的爸爸是個暴躁性子,因此在輔導作業前其實就做好了心理工作,但當情緒上頭還是沒忍住,對孩子大聲吼叫。要說阿坤爸爸對兒子不關心、對教育不重視嗎?顯然不是的,愛之深責之切,但習慣用言語或行為斥責孩子並不是好的方式。
  • 家長怎麼說,孩子才願意聽?運用「非暴力溝通」,親子關係更親近
    二、非暴力溝通,讓孩子從家長的語言中受益看似無力的語言表達,實際上給予孩子更多的力量。當孩子們遇到問題或者犯錯的時候,父母如果使用暴力溝通,會直接使孩子降低內心的自信,甚至會變得非常自卑。但是當孩子們從父母柔和的語氣,並且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了解內心世界想法的溝通過程時,孩子們能夠從這些語言中得到肯定和尊重,因此變得更加自信和勇敢。以後面對問題也會勇敢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時可以和家長自由溝通,中間不再有任何拘束。孩子會在家長的語言中獲得更多的溝通方式,也會得到更多的社交手段。
  • 教育孩子只想大吼?不如試試「4C法則」,教育的前提是會溝通
    大家可能會發現,不管脾氣再怎麼好的人,只要有了孩子,他就會逐漸變得暴躁,每天都要吼孩子幾次才覺得解氣。但是這也不能都怪家長,無論是誰將同一件事重複了無數次之後,發現孩子還是不長記性,都會有些情緒失控。communication(溝通),就是要求家長在跟孩子溝通的時候要保持一顆平常心,不要讓自己的情緒波動傷害到孩子,比起那些激烈的語言,鼓勵的語言更能帶給孩子前進的動力。
  • 「媽媽你能不能別發火了」,家長脾氣暴躁孩子無助恐慌,傷難治癒
    很多困在家庭矛盾中的父母,沒有一個合理的宣洩渠道,最終就把這份暴躁轉移給了孩子,暴躁的父母會讓幼小的孩子更加覺得無助和惶恐,這不但不有利於事情的解決,反而會給家庭氛圍籠罩上一層更加陰冷的氛圍。「媽媽,你能不能別發火了」,喪偶式育兒壓垮寶媽,娃成了出氣筒
  • 孩子越來越叛逆,不服從管教,家長可以試試「非暴力溝通」
    孩子到了2歲之後,會進入叛逆期,在這個階段,孩子的自我意識變強,不想受到家長的約束,會變得特別的叛逆。其實每個孩子都會經歷這個階段,會讓家長感到特別頭疼,面對不服從管教的孩子,家長首先要從「溝通方式」上進行改變。
  • 非暴力溝通 | 你與孩子的溝通方式,決定了你與孩子的距離
    借5則動物寓言故事,為孩子示範如何運用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點,解決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問題。02這本書當下的價值是什麼?它的目標讀者是誰?讀者為什麼要關心這個問題?生活中,人們的語言常常隱藏著許多暴力,父母、夥伴與他人的暴力語言常常會令孩子在不經意間受傷,同時孩子們也會耳濡目染,同樣以暴力語言傷害身邊的人。「非暴力溝通中心」成立五十多年以來,已協助世界各地成千上萬的成年人處理情緒反應與人際溝通的難題,義大利分社更是應學員們的要求,進一步將幫助對象擴大到了兒童。
  • 《非暴力溝通》四步驟,教會家長不再與孩子「相愛相殺」
    當我讀到這本《非暴力溝通》,很多困惑瞬間明了,原來很多家長之所以跟孩子整天吵吵吵,不是不愛,而是不會愛。非暴力溝通被稱為「愛的語言」,當我們學會用「愛的語言」與孩子交流,收穫的也一定是孩子給我們的愛。下面我將結合非暴力溝通的方法,例舉一個生活中常見的小事兒,談談我讀本書的收穫——首先,要明確「暴力溝通」是怎麼來的?它有四個因素,請看案例:當孩子問:「媽,我上完今天的網課,搜個電影看,行嗎?」你會怎麼回答?
  • 「非暴力溝通」核心內容
    暴力溝通的四種常見模式想要了解非暴力溝通模式能給我們帶來哪些好處,首先,我們就得先看看與之對應的暴力溝通。了解了什麼是暴力溝通,它會產生哪些危害,這樣我們才會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避免使用它。比如說,在我們小時候,父母經常會用「看看別人家的孩子」這句話,來把自己的孩子和別的孩子做比較。我們都很討厭聽到這句話,因為家長總是覺得別人家的孩子比我們更優秀、更懂事。但是聽到這樣的比較後,我們常常會很不開心,情緒很低落,覺得自己真的比別人家的孩子差了很多,進而陷入到痛苦地自我否定中。
  • 好書推薦:《非暴力溝通》
    用「笨」「聰明」這樣含有價值判斷的語言去給孩子貼標籤,只會讓孩子有天只會認為聰明是天生了,後天的努力機會沒有意義。實際上,努力的最做好一件事情,努力的去成為自己要成為的人才應該是我們給孩子應該灌輸的理念。最可怕的是,有時候根本意識不到自己說了什麼話。只管情緒的發洩。因為那個時候最重要的自己發洩的需要。語言是否合適根本不在乎。
  • 學習愛的表達:《非暴力溝通》
    學習愛的表達:非暴力溝通本文已獲授權轉載,來源無書:(ID:nonobo)非暴力溝通是美國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提出的一種溝通方式。他認為,要建立一個和平的世界就需要消除那些責備、羞辱、批評和苛求的語言。這類語言往往以習慣性思維為基礎,妨礙人們愛心的流露,容易導致暴力。
  • 孩子期待和父母非暴力溝通
    然而,「笨死了」「就知道玩」「丟人」「是人都比你強」「一點兒不討喜」卻是不少父母的口頭禪,傷害孩子的情感、自尊,嚴重挫傷親子關係。如何用愛的語言跟孩子溝通,美國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提出的非暴力溝通理論給人許多啟發。異化的溝通忽視彼此感受和需求盧森堡博士師從人本主義心理學之父羅傑斯,是國際非暴力溝通中心創始人。
  • 為什麼家長說話孩子總是不聽?家長不如嘗試「非暴力溝通法」
    在對孩子進行施教的時候,很多父母始終保持對孩子的真心相對,卻換來孩子的逆反心理和叛逆行為,讓家長感到傷心之餘還很無奈,尤其是當孩子處於某個叛逆的成長時期,好像跟孩子溝通比登天還難。很多家長都會自己身上找原因,有些家長雖然本著為孩子好的意願,可是卻在溝通方式上過於強硬的態度,會被孩子認為家長是想強迫自己,並非真的愛自己。
  • 培養孩子健康發展的九大教育法則,家長一定要知道
    性格好,孩子在學習生活中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煩,更能吃苦,不輕易放棄。孩子性格身心的發展,不是無跡可尋,只要用心,家長一定可以讓孩子健康成長。這九條培養孩子健康發展的黃金教育法則,家長們趕緊學起來吧!
  • 孩子叛逆不服管教,父母可用「非暴力溝通」,讓孩子更聽話
    父母的"非暴力溝通"主要有三個做法:經常性與孩子進行溝通每個孩子都會產生負面的情緒,而在這個時候,父母不可以採用大喊大叫的做法,這樣只會讓孩子的負面情緒無限量放大,從而變得更加不聽話所以作為父母首先應該跟孩子進行溝通,並且在溝通的時候保持絕對的耐心。其實父母想要孩子能夠跟自己更好的溝通,那麼就應該經常性跟孩子進行了解,只有明白孩子的需求和想法,那父母才能對症下藥。
  • 別拿「孩子還小」當理由,教育孩子,家長要學會使用漏鬥法則
    管孩子要趁早,家長別總是以&34;為藉口,習慣性逃避問題。合格的家長要懂得運用科學的教育方法——漏鬥法則,避免把孩子養成&34;。美國作家蓋瑞提出,家長給予孩子自由要視孩子的成熟度情況而定。在孩子年幼時,家長可以緊緊握住孩子的手,給孩子比較少的自由。
  • 《非暴力溝通》:用愛和孩子對話
    課堂上如果孩子掌握的不順我們的心意,或許再耐心的我們仍忍不住想要發火以前,在和教師朋友們聊天的過程中,更多的是抱怨孩子的不聽話,不努力。雖然在《Marva Collin『s way》中也感受了這位偉大的黑人女教師是如何用愛去感化那些「不可教」的學生的,但遇到不聽話的孩子依然很苦惱。
  • 女兒一小時只寫3個字,陶虹忍著沒發火,教育孩子需要先管理情緒
    ,家長們才有停下來的趨勢;這樣的我們生活中很常見的教育方法其實是不對的,或者說是不怎麼合理的,在教育孩子前,家長們其實是要先冷靜然後處理好自己的不良情緒的。我的朋友非常贊同陶虹的處理方法,她對我說:教育孩子不是隨心所欲,如果教育這件事情真的每一位父母天生都掌握得很好,怎麼還會有家長看育兒書呢?她還告訴我:對待小孩子一定要有耐心,並且要細心,體貼地照顧孩子的情緒和心理,很多時候,家長的怒火和脾氣會非常影響孩子的。對孩子發火,並不是一種好的教育方法,因為家長的不良情緒很可能會傷害到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