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為人父母之後,依然沒有收斂自己爆炸的脾氣,反而在家庭負擔和孩子的壓力之下,脾氣變得愈發暴躁。
很多困在家庭矛盾中的父母,沒有一個合理的宣洩渠道,最終就把這份暴躁轉移給了孩子,暴躁的父母會讓幼小的孩子更加覺得無助和惶恐,這不但不有利於事情的解決,反而會給家庭氛圍籠罩上一層更加陰冷的氛圍。
小敏是一位年僅25歲的年輕媽媽,她有一個三歲的小寶寶。
小敏的丈夫工作很忙並不能時常回家,照顧家庭與孩子的重擔,就全部落在了小敏的肩頭,小敏一向堅韌而忍耐,總是盡全力承擔起這份責任。
可是,現實的重擔卻讓堅強的小敏不堪重負,於是小敏的脾氣變得愈加暴躁,甚至還把這份暴躁遷怒於幼小的孩子身上。
過年前夕,小敏一個人承擔起家庭大掃除的工作。
在需要打掃屋頂的時候,小敏的身高夠不到,所以就拉了一把椅子過來,然後讓寶寶過來幫忙扶一下。
三歲的寶寶不懂事,看這椅子就想搖一搖玩兒,站在椅子上打掃屋頂的小敏看到這一幕,一股火氣衝了上來,小敏爬下凳子之後,就開始大聲呵斥寶寶。
不明所以的寶寶委屈地掉下了眼淚,張開胳膊要抱抱,可憐巴巴地對媽媽說:「媽媽,你能不能別生氣了?你發火的時候,我特別害怕。」
一聽到這句話,正在氣頭上的小敏一下子心軟了,而且也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是不是過於暴躁了?小敏越想越難過,越想越悔恨,於是一把抱住了寶寶開始痛哭,這個時候的寶寶反而懂事地拍拍媽媽的頭,企圖安慰她。
我們不是要全盤否定父母對於孩子的貢獻,而是稍微談一談脾氣暴躁的父母,對於孩子會形成哪些傷害?
一、影響孩子的人際交往
都說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孩子的一言一行都帶上了父母渲染的色彩。
一對性格陰鬱的父母,很難培養出一個陽光可愛的小孩,父母作為孩子最親近的人,對於孩子的影響也是最為深刻的。在日常相處中,父母的三觀和情感態度都會傳達給敏感的孩子們。
孩子們雖然年幼,但是對於一些事情的模仿能力,卻比大人們想像中的強很多,如果父母總是對孩子亂發脾氣,孩子們也會自然而然地學會這種宣洩情緒的辦法,從而在與小朋友的交往當中運用。
這種不良的情緒宣洩辦法,肯定會影響孩子的人際關係,讓自己的孩子在與小朋友的相處中處於被動地位,久而久之,孩子們覺得自己被小朋友排擠了,自然就越來越內向,也不喜歡和別人接觸。
二、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著名的精神病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曾經說過:「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而不幸的人一輩子都在治癒童年。」
如果一個孩子的父母總是脾氣大又暴躁,那麼這個孩子的童年必然會被染上一層灰色的色彩。父母本來應該做孩子的好榜樣,最後卻成了孩子不快樂童年的始作俑者,這樣的父母對於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極為不利的。
薩提亞心理觀點的提出者——約翰·貝曼曾經講過:「夫妻雙方如果總以指責和爭吵解決問題,孩子就不會有高的自尊,也不會尊重自己和別人,這種創傷可能會導致一個人一生都沒有安全感和渴望愛。」
孩子們在童年時,沒有感受到來自父母的積極陽光與關懷,那麼在長大之後必然會在這方面進行自我彌補。
很多職業都要求從業者,擁有相關的能夠證明執業能力的證明,教師要有教師資格證,會計需要會計證,護士也需要護士從業證。
這是對於從業者的要求,也是對於這個行業的保護。
相關能力證書是一個人在此方面能力的底線保證,可是做父母卻從來不需要培訓和考試,只要年齡和身體條件達標,幾乎人人都可以做父母。
親愛的家長朋友們,雖然做父母不需要考試,但是我們不能停止學習的步伐,只有健康科學的育兒之道,才能夠給孩子建立一個溫暖的成長環境。
網上曾經流行這樣一句話:「現在幹什麼都需要考證,唯獨做父母並不需要。」
這句話表達了很多網友對於父母的不滿和無奈,他們並不是自己選擇來到這個世界上,最後卻要承受一部分無知父母給自己帶來的傷害,希望您不是那樣的父母。
留言板話題:你生氣時,會把孩子當成出氣筒嗎?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