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上花開 — 烏蘭布和「沙變土」試驗調查(下)

2020-12-16 中國網

9月6日,內蒙古烏蘭布和沙漠,沙漠中的試驗地綠意盎然。記者 萬難 攝

八月十八日,內蒙古烏蘭布和沙漠,試驗地裡結出了大西瓜。記者 萬難 攝

    三次試種皆失敗

    風沙如刀,「絞殺」著一切幼小的生命

    4月20日,項目組開始進行土壤化施工。

    他們要將沙子和植物性纖維黏合材料按照一定比例攪拌、混合,然後均勻地鋪在沙漠上。至於鋪設的厚度,要不斷反覆試驗,20釐米、15釐米、10釐米、5釐米……最終找到最適合當地種植的厚度。

    在數千畝的沙漠上鋪設混合材料,人工難以完成。嚴官成想到了撒布車和撒布機。但傳統的撒布機大多是用來撒布肥料的,如果用來撒布沙子,在液壓和驅動方面滿足不了。

    嚴官成設法聯繫到了一家生產撒布機的工廠,提出改裝要求。經過反覆試驗、修改,廠家還真生產出了國內第一臺專用於沙漠撒布的機器。

    撒布車也要改裝,輪胎、大梁等全部需更換。

    撒布完成之後,用旋耕機旋耕三五遍,便可以播種、澆水了。這原本順理成章的事,沒想到也困難重重。

    5月16日,項目組進行了第一次試種,播下了4.8畝大蔥種子。眼看著大蔥的幼苗長出地面,一場風颳來,幼苗無一存活。

    這是一段令人沮喪的日子。

    據項目組成員、重慶交通大學教授楊慶國回憶,那時幾乎每天都颳風,最大的風有9~10級。颳風時,沙吹到手背上,一陣刺痛。車開不動,連車漆都會被擦掉。在地面,風颳著沙仿佛刀割般,「絞殺」著一切幼小的生命。

    第一次試種失敗了。平整好的土地上,又堆積了十幾釐米高的沙。項目組只得進行第二次旋耕、播種、澆水。

    這一次,他們種上了玉米、高粱。楊慶國心想,玉米苗、高粱苗應當比大蔥有韌性。

    結果,一場風沙下來,照樣全部毀掉。

    項目組又進行第三次旋耕、播種……到了5月底,項目組反反覆覆試種了1000餘畝、十餘種植物,仍絲毫不見成效。原本意氣風發的一群人,都像缺水的向日葵,垂頭喪氣、無精打採。

    萬念俱灰之際,項目組又想到了一個新招兒——稻草製成草墊,播種後鋪上,然後在周邊安上用稻草製成的籬笆。

    6月20日,項目組又進行了第四次試種。

    這一次,他們的努力沒白費:一茬茬嫩芽,終於從烏蘭布和沙漠中長出來,漸漸茁壯。

    收穫的季節

    嚴官成接到一個電話,對方想收購「一萬畝」的牧草

    8月中旬,當筆者來到「一萬畝」時,這裡已儼然一片綠色的海洋——浩浩蕩蕩3000餘畝的地上,大蔥長壯了,玉米冒須了,小麥掛穗了,西瓜成熟了,御谷狼尾草長到兩米多高了……一陣風吹來,眼前就是一排排綠浪。

    「一萬畝」迎來了第一個收穫的季節。

    項目現場,100多號工人、研究人員平時吃的蔬菜,大多已能自給自足。

    作為一種優質牧草,御谷狼尾草可以收割了。嚴官成接到一家畜牧企業的電話,對方想以400元/噸的價格收購。御谷狼尾草每年可以割3~5次,初步估算,畝產超過10噸。

    「原本項目組只想做試驗,並沒有想要銷售。但既然客戶走到家門口了,何樂而不為呢?」嚴官成說,這也是對試驗項目的一種認可。

    而易志堅則更關注試驗的安全性、生物的多樣性,以及項目的經濟性。

    從今年4月開始,研究人員便按相關規範採集了「25畝」和「一萬畝」的沙土樣本,送往法定第三方檢測機構——西安國聯質量檢測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檢驗。

    檢驗數據表明:研究團隊4月19日提交的樣本中,苯、游離甲醛、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等7項指標全部合格;研究團隊6月30日提交的樣本中,銅、鋅、鉛、鉻等11項指標全部合格。

    檢驗數據還表明:「25畝」的樣本中,微生物已非常豐富,接近附近農民耕地裡的正常土壤;「一萬畝」的樣本中,微生物的數量也與日俱增。

    微生物是肉眼無法看見的,但動植物的變化卻逃不過研究人員的眼睛。「蚱蜢、青蛙、野兔、鳥類漸漸多了起來,老鼠更是猖獗得很。」嚴官成說。

    無論如何,這都是可喜的變化。「這是對質疑者最有力的回應——科學原理和事實比什麼都重要,成果就擺在那裡。」重慶交通大學副教授彭凱說。

    最後是經濟性。通過測算,採用「沙變土」技術進行大規模沙漠改造的成本在1500元/畝至2700元/畝之間,離水源較近或有充足地下水的沙漠,都可以實現「沙變土」。該數據,遠遠低於內地每畝過萬元的土地復墾成本,以及其他沙區高達6萬元/畝的沙地修復成本。

    「目前我國沙漠化土地有26億畝,其中有6億畝是可以修復的。『沙變土』項目前景可期。」「沙變土」項目投資人之一的重慶博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熊新翔說。

    沙漠治理新革命

    「沙變土」或成為沙漠治理的有效手段

    「一萬畝」的初步成功,引起各界關注。

    烏蘭布和生態沙產業示範區產業發展局局長張虎生坦承,在茫茫黃沙中,有這麼一大片綠洲,效果確實震撼。單單就人的感官而言,「沙變土」項目的效果,是整個示範區最好的。

    「『沙變土』項目的推廣和實施,對於阿拉善盟全面落實綠色發展理念,阻止阿拉善三大沙漠『握手』,推動沙區群眾脫貧致富,實現沙產業高新技術新突破,具有重要意義。」阿拉善盟發改委主任羅志鐵說。

    國家林業局治沙辦主任潘迎珍在實地考察後感慨道:「如果不是親眼所見,難以置信。」在她的治沙經驗中,能在1年內將沙漠治理成如此景象,實屬罕見!

    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志華表示,運用力學原理實現沙子向土壤性能的逆轉,目前國際上沒有公開報導的先例。此項技術有望成為沙漠變綠洲的有效手段。

    各界充分肯定的同時,當地老百姓的生活也悄然發生著變化。

    張國富曾是一名治沙工人,從1968年起,便在阿拉善種樹、治沙。幾十年來,他和他的同事總共種了6萬畝,但長勢總不見好,「種了又死,死了又種,廣種薄收。」

    2002年,當地政府關停了旗內總計7個治沙站,一夜間,所有治沙工人都下崗了。張國富一人分得了29畝地,包括河灘地和沙漠,成了農民。

    2010年,因為建設黃河海勃灣水利樞紐工程,烏蘭素海嘎查的所有土地被當地政府徵收。張國富除獲得200多萬元的一次性賠償外,政府還按5000元/人/年的標準發放補助。

    「農民沒有土地就沒有了根。本地消費很高,就那點錢,只能坐吃山空。」張國富說。

    「沙變土」項目讓張國富看到了新的希望。項目組租用他家作為辦公室,一年向他支付房租2.6萬元;兒子在「一萬畝」開鏟車,每小時收入160元,一天的純利大致有四五百元;他還有1輛拖拉機租給項目組,一天也有百多元的純利;弟弟張國民之前也是治沙工人,現也在項目組做水電工,一個月能掙6600元。

    在「25畝」工作的薛飛斌,原本是鄂爾多斯人,因生態搬遷,他被安排到烏海市烏達區落戶。因為地少、環境惡劣,他家生活很是困難。

    多年前,他外出打工,一天也就掙10多元。如今,隔三岔五去「25畝」澆澆水、施施肥,一個月也能掙到五六千元,家庭狀況明顯改善。

    下一個目標

    在這個秋天,他們又完成了千餘畝的平場和播種

    在「一萬畝」一期3000餘畝試驗成功之後,嚴官成又開始了新的忙碌。

    8月12日起,近百人的團隊、數十臺機械設備又開進了黃沙之中——秋播開始了。按照計劃,在這個秋天,他們還要完成第二期1000餘畝沙漠的平場和播種。第三期播種將在明年內全部完成,從而使播種總面積突破1萬畝。

    每天早上6點半,烏蘭布和的天空霞光初現,工人們便起床,下到地裡去。

    大約7點,拖拉機、旋耕機、撒布機、平移灌溉機的轟鳴聲震徹大地。

    中午12點,工人們回到駐地——「貨櫃」裡,吃飯、午休。

    避過太陽最毒的階段,下午4點,工人又集體出工,直到晚上8點半收工。

    8月30日,項目組完成了1000多畝的秋播任務,一些之前不曾在「一萬畝」種植的新品種,比如楊樹、沙棗等喬灌木,枸杞、甘草等中草藥材,都陸續從沙裡長了出來……

    與此同時,易志堅又帶領研究團隊向新疆進軍了。他們在新疆有200餘畝試驗地,並於2017年7月開始播種。

    對於新疆的試驗,易志堅充滿信心:「相較而言,新疆的沙更細一點,風也小一點。即便起風了,也只會有揚塵,不會對植物造成很大傷害。」

    9月11日,《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高級別會議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舉行。《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是聯合國裡約可持續發展大會框架下的三大環境公約之一,旨在推動國際社會在防治荒漠化和緩解乾旱影響方面加強合作,而締約方大會是公約的最高決策機構。

    在大會期間舉辦的沙區生態文明建設暨「一帶一路」蒙元文化傳承高峰論壇上,研究團隊成員、重慶交通大學副教授趙朝華作的名為《沙漠土壤化快速生態恢復技術》的主題報告,引起了全球的高度關注。澳大利亞媒體稱:「這一突破有可能終止世界和中國國內的沙漠化。」

    來自沙特、阿聯等中東國家的政府代表,紛紛向「沙變土」項目組發出邀請。

    但易志堅卻認為「時機不到」。對於研究團隊而言,當下最為重要的,是試驗、試驗、再試驗。

    重慶交通大學副教授王敏介紹,研究團隊成員被分成了植物觀測和生物量測試組、灌溉量分析組、力學分析組、含水量測試組、土壤理化測試組等若干小組,正在努力獲取適合在「沙變土」中生長的植物類型,以及灌溉量等數據。

    「當更多的植物品種從沙漠裡生發出來,當更多的動物在沙漠綠洲中安家,當更多的微生物滋生,當更多數據印證『沙變土』的科學性和有效性,烏蘭布和沙漠治理試驗才算完成了階段性任務。」易志堅說。

    春風又度玉門關。無論如何,「沙變土」試驗,開創了人類在沙漠中快速、規模化種植和修復生態的先例,為全世界的沙漠治理展示了一種全新的可能。

    連結>>

    「沙變土」項目大事記

    2009年

    易志堅和研究團隊通過室內、室外實驗,得到大量驗證和數據,形成了理論框架

    2013年

    研究團隊在重慶開始進行模擬沙漠環境的種植試驗

    2016年5月

    烏蘭布和「25畝」種植試驗展開

    2016年8月

    項目前期理論研究成果在中科院權威刊物《中國科學》上發表

    2016年9月

    項目前期應用成果在中國工程院院刊《工程》上發表;截至目前,項目已獲得16項中國發明專利授權,申請國際發明專利6項,其中已獲得澳大利亞授權

    重慶市科委對項目進行專家諮詢,獲得肯定

    2016年12月

    科技部農村司組織專家對項目進行論證

    2017年1月

    國家林業局治沙辦組織專家對項目進行諮詢論證

    2017年2月

    烏蘭布和「一萬畝」種植試驗一期展開

    2017年3月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數理科學部組織專家進行諮詢論證

    2017年7月

    研究團隊在新疆展開試驗

    2017年8月

    烏蘭布和「一萬畝」種植試驗二期展開

相關焦點

  • 漠上花開 — 烏蘭布和「沙變土」試驗調查(上)
    ■「沙變土」試驗,開創了人類在沙漠中快速、規模化種植和修復生態的先例,為全世界的沙漠治理展示了一種全新的可能。2009年,易志堅和研究團隊在做力學研究時發現,幹土壤是固體狀態,溼土壤是流變狀態。土壤在固體狀態和流變狀態之間是可以轉換的,並擁有自修復和自調節的能力。    「大地像母親,其實就是因為土壤擁有這些特性。」易志堅解釋道,因為擁有自修復屬性,土壤在固體狀態下發生破壞,能在流變狀態下得到修復,才能生生不息、年復一年地生長植物;因為有了自調節屬性,才能讓植物根系進入土壤並讓其生長。
  • 漠上花開
    借一線語文教師的視角和筆觸,說一說他們眼中具有文學天賦的孩子們的寫作風格;這些語文名師也將從文學角度解讀作品中的寫作亮點。真誠歡迎全市各校與我們聯繫,投稿郵箱:316618183@qq.com。不遠處便是敦煌研究院,一代代文物保護者和研究者為了這壁畫不辭艱苦遠道而來,匯聚於此,以自己的心力化作融融春水,將她圍繞。我還想再借著這風飄得更遠,然而思緒卻被即將陷入平地的夕陽牽扯回來,夕陽逝去的一剎那,餘光照滿整座沙山,山上的人就像一株小草,小草的影子被光拉得越來越長,直到年歲的盡頭。
  • 甘肅民勤以「沙」為媒引賓客 「漠上花開」興旅遊經濟
    馬愛彬 攝中新網蘭州5月27日電 (崔琳 馬愛彬)「特色美食、文藝演出、徒步賞景……沙棗花旅遊節,不僅讓我感受到沙漠戈壁的熱情奔放、沙漠水鄉的柔情繾綣,同樣讓我對甘肅民勤縣生態建設取得的成績感到震撼和敬佩。」遊客郭志軍27日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表示。
  • 一位力學教授的腦洞:到沙漠去,把沙變成土
    02 從混凝土到「沙變土」2008 年提出設想,2009 年開始研究。在別人看來這是水變油的天馬行空。但易志堅從一開始就知道這件事情肯定能成。沙子為什麼能夠土壤化?首先要先回到土壤來看。易志堅站在烏蘭布和沙漠裡演示這個已經成為現實過程。
  • 中國海軍在西沙「點沙成土」,戰略意義重大,引南海各國關注
    日前,三沙市永興島「沙變土」試驗田喜獲豐收,半畝沙灘收割小白菜、生菜、娃娃菜等7種蔬菜700多公斤,這一技術的大面積推廣,有望解決駐島礁軍民吃青菜難題。 我國西沙群島為珊瑚沙地構造,沙地中含有大量的鹽和鹼,且缺少淡水,蔬菜很難存活。
  • 漠上花開,重慶人造夢烏蘭布和沙漠,將千畝沙漠變良田!
    烏蘭布和沙漠是中國八大沙漠之一,位於內蒙古西部的阿拉善地區。這片沙漠的形成主要是人為破壞和惡劣的當地氣候造成的。事實上,在過去這片沙漠是有植被的,但由於人們不斷地砍伐樹木和破壞草原,土地表面失去了植被覆蓋,而且這裡的降雨量很少,蒸發快,所以導致更多的土地荒蕪。很難想像,周圍的居民該如何生活在這片連仙人掌都難以生存的土地上。
  • 當力學和邊緣計算遇見沙漠:6000畝農田現身烏蘭布和
    騰訊雲數據中心的高級工程師劉靈豐承接下了這個任務。從深圳到重慶再到烏蘭布和,她一路體驗,真實地感受到了沙漠變良田的過程。 在多次試驗中,他的團隊提煉出了可以改變沙子狀態的物質,這是一種白色粉末,他們稱之為約束材料。 在重慶,劉靈豐第一次看到易志堅團隊的試驗田。這裡收集著粗的、細的,各種顆粒度的沙,甚至還有垃圾粉碎以後的小顆粒。神奇的是,在添加了約束力材料後,裡面都生長著植物。她對這個項目的信任程度又多了一些。後來,她把改造過和沒改造過的沙帶回了深圳,開始做實驗,種下了那兩顆蒜。
  • 精品推薦:付向宏作品《漠上雙駝》
    大漠,我們想到的都是漫天飛揚著塵沙的地方,一望無垠。每個人也都會幻想自己在沙漠中找到綠洲。那裡鶯歌燕舞,溪水悠悠。如果說在大漠中找到的綠洲如果有樹我想應該是胡楊林,如果能夠帶你找到這個地方的應該是駱駝。
  • 沙漠變綠洲背後:力學的價值和邊緣計算的助攻
    沙漠土壤化科研項目在內蒙古烏蘭布和沙漠的試驗基地沙子為什麼能夠土壤化?一邊是草原大面積退化的沙地,一邊是長勢良好的農田。——這是位於內蒙古烏蘭布和沙漠試驗基地裡的秋日景象。試驗基地裡種上了玉米、瓜果蔬菜、中草藥、草、喬木灌木等百餘種植物,還吸引來了大量蝴蝶、螞蟻、鳥、老鼠、青蛙和蟾蜍等動物安家其中,偶爾還有狐狸和獾光顧。
  • 黃河與烏蘭布和沙漠的四公裡綠色「拉鋸」戰
    中新社烏海5月31日電 題:黃河與烏蘭布和沙漠的四公裡綠色「拉鋸」戰  作者烏瑤  在內蒙古烏海市烏達區烏蘭淖爾鎮北部,一條公路把烏蘭布和沙漠一分為二,一邊是黃澄澄的沙丘一眼望不到邊,一邊是一條佔地2680畝、長4.28公裡的防護林帶。這條防護林帶沿當地海勃灣水利樞紐工程庫區淹沒線邊緣建造,東面6公裡處就是黃河。
  • 谷歌地圖發現烏蘭布和人造「綠洲」 原來是聖牧有機牧場
    烏蘭布和——蒙古語意寓為「紅色公牛」,以此為地名命名的烏蘭布和沙漠是我國八大沙漠之一。正如其名,這片沙漠如「公牛」般難以馴服,綿延1萬餘平方公裡。而最近,谷歌地圖卻在這片荒蕪之地發現了一片人造「綠洲」,清晰可見成圓圈狀態分布的數十片綠地,成為沙漠裡一道獨特的風景。
  • 圖文:黃金外景地—烏蘭布統草原(1)
    圖文:黃金外景地—烏蘭布統草原(1)   10月3日,大型電視連續劇《漢武大帝》劇組在內蒙古烏蘭布統草原上拍攝。烏蘭布統草原位於內蒙古赤峰市克什克騰旗境內,擁有森林、草原、沙地、湖泊和奇峰、怪石景觀,近年來贏得了影視界導演的青睞,《康熙王朝》、《還珠格格》、《三國演義》、《射鵰英雄傳》等100多部影視作品中迷人的草原景色均出自這裡。新華社記者 張領 攝
  • 內蒙古旅遊:烏蘭布統草原-北京周邊金秋豔美熱烈,自駕攻略!
    烏蘭布統草原秋日烏蘭布統大草原簡介烏蘭布統大草原曾是清朝皇家木蘭圍場區,和周邊的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御道口草原、紅松窪草原連成一片紅山軍馬場住宿草原上的環境都差不多,但有一些新開的民宿可以體驗,比如沐野和陌上花開。
  • 甘肅民勤造「沙漠旅遊」廊道:「劈沙成途」讓風沙線變風景線
    崔琳 攝   中新網蘭州5月31日電 (馬愛彬)5月底,行進在甘肅武威市民勤縣「沙漠旅遊」廊道中的民眾欣喜地看到,黏土、礫石、土工編織袋等防沙治沙新材料打成的網格狀的沙障將流動、半流動的沙丘捆綁得服服帖帖。眺望遠處,延伸至天際間的穿沙公路,仿佛是一幅生態畫卷中躍動的音符。
  • 七月的烏蘭布統大草原美翻了,自駕遊的首選地,一路穿越草原!
    一路上藍天白雲,綠草如毯,不知名的野花遍地綻放,遠處的羊群和馬匹在悠閒地散步食草,一條晶瑩閃亮的河水如玉帶般在草叢中蜿蜒遠去。偶有鳥雀飛過,留下一串嘰嘰喳喳的叫聲。口鼻間吸入的空氣帶有花草的清甜,微風豔陽下,有一種微醺的感覺。此刻只想長久地躺在草地上,沒有人打擾,靜靜地看著白雲從眼前飄過!
  • 內蒙古阿拉善盟通過技術集成治沙用沙:沙漠裡長出「金」產業
    阿拉善地處內蒙古自治區最西部,27萬平方公裡的版圖上分布著巴丹吉林、騰格里、烏蘭布和三大沙漠,孕育了肉蓯蓉、鎖陽、黑果枸杞等特色沙生植物資源,是全國沙漠最為集中、沙生植物資源最為多樣的地區之一。阿拉善盟聚沙成寶、化害為利,大力發展沙產業,逆向拉動生態建設,全盟已建成「3個百萬畝」林沙產業基地,規模以上沙產業企業達到39家,研發中高端產品70多款,申報發明專利43項,沙產業發展呈現出勃勃生機。  金秋時節,阿拉善宏魁蓯蓉集團沙生植物試驗示範園內一片金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