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烏海5月31日電 題:黃河與烏蘭布和沙漠的四公裡綠色「拉鋸」戰
作者烏瑤
在內蒙古烏海市烏達區烏蘭淖爾鎮北部,一條公路把烏蘭布和沙漠一分為二,一邊是黃澄澄的沙丘一眼望不到邊,一邊是一條佔地2680畝、長4.28公裡的防護林帶。這條防護林帶沿當地海勃灣水利樞紐工程庫區淹沒線邊緣建造,東面6公裡處就是黃河。
黃河是中國人的「母親河」,近年來,對黃河的開發、治理等問題備受國內外關注。烏蘭布和沙漠是中國八大沙漠之一,東近黃河,約萬餘平方公裡。
「項目為的就是改善當地生態環境,防止烏蘭布和沙漠東侵南移進入黃河。現在樹早就植完了,但我們走不了。因為我們除了種樹,更要管護這片綠色。」內蒙古烏海道路綠化管理站站長史學剛告訴記者。
說起這片綠色的來之不易,史學剛很是感慨:「我們剛開始來實地考察嚇了一跳,沒有路、沒有水、沒有電,到處都是高低起伏的茫茫黃色沙丘。我們最早的行進方式就是爬上沙丘,然後再滑下來。當時心裡就犯嘀咕,這地方咋能種樹呢麼!」
項目於2012年動工,時間緊,任務重。大家邊修路邊整理土地、扎草方格,之後打機井,拉電線,種樹。不到五公裡的路,前期準備花了1個多月。
不管條件多艱苦,樹還是種起來了,防護林帶種了九排樹,此外還種有大片的梭梭林、胡楊林等。據統計,到目前為止,已投入經費4200餘萬元(人民幣,下同),完成實際造林面積2650畝。其中防護林共5萬餘株,佔地448畝;灌木佔地最大,達1201畝;胡楊林7萬餘株,近1000畝。「因立地條件差,在這裡種樹成本高、成活率低。但為了保護庫區安全和生態環境,無論如何也得種。」史站長感慨道。
當地養護人員告訴記者,本工程是三年期工程,第一年就完成85%。後兩年主要是補種。這裡的樹存活率要比城市低很多,春天補種,平時養護就是工作。「三年期到了,我們也走不了,走了樹咋辦?」
「樹還有假活現象,我們每年春天種樹,秋天驗收。第二天春天再補種。這一顆顆樹都是我們工作人員數出來的。」這裡唯一的女性養護工作人員丁夢春告訴記者。
對林木的養護說起來簡單,幹起來既繁瑣又辛苦,在沙漠裡工作更是受罪。現在養護由6個工作人員負責,中午不回家,吃住在臨時指揮部,大家平時全都穿運動服、黑黑瘦瘦。記者採訪中了解到:這裡風大的時候沙子颳得眼睛都睜不開;每天都要蹲在路旁侍弄樹木;負責2000餘畝樹木的病蟲害防治;馬路對面的沙子幾乎天天要過界;房子裡中午熱的人都受不了;下班回家車經常會陷在沙窩裡;夜晚還要巡邏保證水泵、管路的正常運轉、避免丟失,冬天也不例外……
這裡建了6個泵站負責供水,每個泵輻射周邊500畝地,每棵樹下都埋著滴灌管,以便定期澆水。「不同樹種周期不同,像防護林是一周一澆,灌木是兩周一回。你看外面種的楊樹,暑伏天三天不澆水葉子就黃了。」
防護林內側沿庫區淹沒線還種有成片胡楊林、梭梭林。「胡楊林種在水位高的地方,梭梭等紮下根後就不用澆水了。胡楊精神是我們一直倡導的;梭梭是沙漠耐寒植物,好養,而且以後還能嫁接蓯蓉呢。」史站長說起來也很是期待。
在項目區中間位置用彩鋼搭起的簡易指揮部裡,桌椅板凳上浮著一層厚厚的沙,外面的風很大,吹得房子都有點晃悠,牆也譁啦譁啦地響。屋外的樹被吹得感覺都要飛出去了。「今天天氣預報說是4-7級風,這樣的風在我們這裡是常事。有時候風大到不僅能吹飛樹木,我們的房頂還被掀跑過。」工作人員趙文韜告訴記者。
史站長說,對於這片樹,最怕的就是大風。風很怪,有時候專吹樹根,有時候專吹樹冠。「風大、靠近沙漠、土壤基薄……這些都是樹木成活率低的原因。」
在烏海湖蓄水量足夠保障周邊用水後,這近5公裡的綠色分界線就更「穩定」了。「到時候有水有樹,可能就要建旅遊區了。」趙文韜很是感慨。
採訪過程中,記者獲悉,目前阿拉善盟正在道路的另一邊修景觀公路,路邊也計劃植樹。未來等勃灣水利樞紐工程庫區蓄水到淹沒線,當地生態也會逐漸變好,也計劃將這裡打造成休閒、度假的好去處。
到了那時,這片護林帶就不再是分界線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