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年輕人愛北上廣深,日本年輕人卻樂意到鄉下去

2020-12-25 虎嗅APP





在日本宮城縣氣仙沼市,我碰到的年輕人分兩類:一類本地長大、外地上學又回到家鄉的年輕人;另一類則是外地人,2011年大地震後來此定居。


加藤航就屬於後者。2015年,他從公司辭職,從東京郊區搬到氣仙沼市定居,開始了一份地方公務員的工作,現在是氣仙沼市「移住中心」的職員。一開始我以為,加藤來到氣仙沼市定居的理由是為災區重建奉獻愛,但聊過之後,我才發現他的想法並非如此單一。



加藤是典型的「平成一代」,社交媒體的自我介紹一欄列著他的喜好:神奇寶貝、海賊王、三月的獅子、夏威夷男孩、東京事變、吉卜力……


加藤出生在福井縣福井市——用他的話來說是個「沒什麼意思、不大不小的城市」,高中畢業後在大阪上大學。


2011年,加藤第一次來到氣仙沼市,他的身份是大學生志願者。不過,當時來到受海嘯重創的災區做志願者是出於公益心,並沒有扭轉他求職的方向。畢業後,加藤在東京市郊的一家大公司做了4年朝九晚五的上班族。


那麼,一個小城市出身、在大城市過上了「中產生活」的年輕人,為什麼會放棄東京的生活搬到這個只有六萬多人的小鎮來呢?


最基本的當然是經濟因素。



雖然東京的大學畢業生平均起薪達到了月薪20萬日元,但每個月房租的支出就要6萬到8萬日元,佔到了總收入的1/3。


而地處日本東北的氣仙沼市,雖然平均收入只有東京的六至七成,也就是12萬至14萬日元,但花銷就要比東京低很多。


就拿加藤本人來說,他在氣仙沼市的月收入雖然比在東京做上班族時有所減少,但還是略高於氣仙沼市當地的平均水平。而且現在,加藤與兩位朋友合住在月租3萬日元的小別墅裡,每月住房支出只有1萬日元,相當於在東京時的幾分之一。



工作也是年輕人選擇逃離大城市的原因。


雖然東京這樣的大城市機會多,但是日本企業的工作高度模式化,規則至上、程序為先,辦事守則規定得事無巨細,不給人多少發揮創造力的餘地,普通上班族的工作就是按部就班。


而且,時至今天,日企依然講究「年功序列」、論資排輩,薪資上漲,主要由入職年頭決定,職位晉升對於20出頭的年輕人來說顯得遙遙無期。日本勞務行政研究所的數字顯示,日本企業內升任「課長」的平均年齡為32.7歲,「部長」為39.4歲。


應酬也是職場生存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包括泡沫經濟時代遺留下來的「周末高爾夫」文化。做一個工薪族,等於將包括私人時間在內的全部奉獻給公司,而交換來的無非是一份獨自在城市生活的薪水而已。


來到氣仙沼市之後,加藤逃離了按部就班的工作。他現在工作的「移住中心」就是幫助有意願搬到這個漁港小鎮的人在此長期定居。雖然屬於公務員,但日常工作內容是舉辦活動、演講、販賣創意,經常出差、加班。合作對象從本地中學生到外國企業家,工作自由度大,狀態接近於創業公司,個人能力有很大的施展空間。



另外,大城市與小城市的生活也是截然不同的,就拿出行和吃飯這兩件事情來說:


在東京,養車、停車成本巨高,基本不在單身者的考慮範圍之內,平時只能依靠電車出行;而上班族解決吃飯問題,就像我們在日劇中看到的那樣,很多時候都依靠便利店來解決。


而來到了氣仙沼市,出行就可以自己開車了,當地最多的就是一百多萬日元左右的「K-Car」。氣仙沼市人口雖然只有6.3萬,但乘用車數達到4.8萬輛,基本達到「一張駕照一輛車」,也不用為停車位犯愁。


商業肯定不如東京發達,但新鮮食材隨手可得。當地人說:「本地人往往是去東京上大學,才頭一回見識到白色的烏賊。鮮度高的烏賊刺身是透明的,這是理所當然的。秋刀魚、鰹魚根本不用買,都是打撈上來免費分給大家吃。」


回歸地方的不止加藤航一個。我還見到了另一位95後女孩熊谷未祐。她就是氣仙沼市本地人,從仙臺的大學畢業後回到氣仙沼本地企業就職。


她原本打算在仙臺找一份媒體廣告業的工作,沒有什麼特別的理由,無非是想像中這個行業比較光鮮。找工作的過程中,個人價值的危機感凸顯——茫然地在大城市工作,月薪勉強購付房租及日常支出,然而幸福感缺失,仿佛「漂浮」於社會,漫無目的。


而如今交通便捷、信息通暢,鄉下足以提供與城市水準相當的現代生活。回到地方對於日本的年輕人來說不是一個需要艱難掙扎的決定。



東京與鄉下,將兩種生活描繪出來就不難發現,對於日本「平成一代」而言,回歸鄉下是一次以改變生活方式為目的主動選擇。離開城市不是逃跑,選擇鄉下也並非純粹在暢想田園牧歌。與「在城市討生活艱難只能退回鄉下」的假設相反,新一波下鄉潮是「進」而非「退」,拒絕不加思考隨波逐流的「城市螺絲釘」生活,來鄉下追求個性化價值。


其實,在近些年,「地方消滅」一直是讓日本人恐慌的詞彙。東京一強集中,地方人口銳減,早已是顯而易見的趨勢。


2014年「增田報告」及其後《地方消滅》一書的出版,將恐慌推向了高點。前巖手縣知事、前內閣官僚增田寬也在報告中指出:日本必須面對「人口減少社會」的現實,並預言到2040年日本全國896個市村町會因人口減少而瀕臨消失。


同年,日本國土交通省發表的2050年國土計劃報告得出類似結論:到2050年,日本全國1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數量將從94個減少至69個,「無居住化」地區大幅增加,人口集中於東京、關西、名古屋三大都市圈。


對日本而言,鄉村人口減少不是新問題。早在經濟騰飛的上世紀60、70年代,城市化發展就引起了人口向城市的大規模移動。農業人口成了老婆婆老爺爺、小鎮的商店街空空蕩蕩、空置的房屋、廢棄的鐵路和無人車站……



所以,安倍內閣成立「城市、人口、工作創生本部」,並通過《地方創生法案》,設立支援基金,建立「地方創生特區」,將「地方創生」定位為主要的人口、經濟政策之一。推動人口向地方回流,背後有著中央的強勢政策引導。


但當下的大都市已經不能為年輕人提供可與經濟騰飛時代相提並論的「無限可能性」。堅守大城市的意義不再,地方的魅力提升。根據2017年「故鄉納稅機構」對東京居民的「地方移居意向調查」,48.5%的受訪者表示對移居鄉下有所關心。考慮移住理由的包括「自然環境好」、「旅行時留下了好印象」、「自己的故鄉或曾經居住過」、「食物美味」、「生活成本低」等。



在「地方創生」政策的下,中央及地方政府、民間NPO提供移住諮詢、短期試住體驗,甚至免費分配空房子。


「地方活性化Project」社長望月孝告訴我,即便是短期的實習也可能給人帶來價值觀的轉變。參加農業體驗後,決定攜全家移居鄉村,這樣的例子不少見。


在大城市打零工為生不知不覺過了30歲,難以找到長期穩定的職位,來到鄉下30歲依然被視為非常年輕,尋找紮根土地的新生活為時不晚。


「地方振興協力隊」便是近十年來日本政府重點推行的項目之一。以地方自治體定期僱傭的形式,提供免費住宅、15~18萬日元的月薪,幫助從外地來的移住者融入當地,從事農業、環保、教育、地方振興活動。國家與地方自治體不惜投重金投入,吸引二三十歲的年輕人來到鄉村,希望三年期滿後他們仍能留在當地。


2012年的日劇《遲開的向日葵》中的生田鬥真就是一名地域協力隊員。在東京做了七年派遣員工,29歲時移居高知縣四萬十市,在風景秀美的小鎮重啟人生,找到了城市裡體會不到的近距離的人情關懷。結果是工作穩定了、住房解決了、女朋友找到了,也就樂意留下了。



從前,回鄉下被認為是城市生活失敗者的迫不得已之舉。而現在的鄉下並不是城市失敗者的收容所。移住專題雜誌《TURNS》上,不單純介紹移居事例或描繪地方生活的魅力,「移居」和手工藝、藝術設計、創業聯繫在一起,被當做一種時尚生活方式販賣。「積極的移住」成了新下鄉潮的關鍵詞。


過去多見老年人退休後搬到鄉下度過晚年,現在則是年輕人對移居的關心明顯提升。客觀上,收入差距仍然存在,是選擇收入絕對值高的大城市,還是選擇生活方式更加柔軟多樣的小地方?日本年輕人選擇後者的越來越多。



相關焦點

  • 出行教育與地方振興——日本大都市裡的年輕人跑到鄉下去幹什麼?
    溫都訊3月13日晚上,一場主題為《出行教育與地方振興——日本大都市裡的年輕人跑到鄉下去幹什麼?》的講座在市區無料書鋪開講,主講人為跨領域從業者李勝博,其時髦前沿的教育理念和幽默風趣的演講風格吸引了全市範圍內50餘名粉絲到場聽講。
  • 打工的人越來越少,鄉下也沒年輕人,人都到哪裡去了?
    現在鄉下很少年輕人已經是全國的普遍現象了,工廠天天都在喊招不到工人,而鄉下又沒有了年輕人,人去那裡了呢?隨著打工開始慢慢流行,農村的年輕人就開始逐漸走向外面,最開始大家掙了錢還會回到家鄉修房子,因為葉落意是要歸根嗎,但慢慢的後面年輕人出去以後就不再想回來,從一開始的在鎮裡安家,然後到縣城安家,最後在更大的城市安家,這樣農村的人口逐漸減少了。
  • 年輕人就業城市如何選擇:「北上廣深」還是新一線城市?
    年輕人新就業或者再就業面臨如何選擇就業城市的問題。本文提出分析建議,供大學畢業生或正在找新工作以及計劃換工作的年輕人參考。1.新一線城市吸引力越來越大。一線城市就是「北上廣深」:北京、上海、廣州、深圳。二線城市主要指各省會城市和部分直轄市。新一線城市是指近幾年發展較快的部分二線城市和地區級城市。根據有關機構最新研究結果,2020年15座「新一線」城市按排名高低依次是:成都、重慶、杭州、武漢、西安、天津、蘇州、南京、鄭州、長沙、東莞、瀋陽、青島、合肥、佛山。
  • 為何年輕人都跑去大理?不願去北上廣工作,是逃避還是文藝感作怪
    導語:為何年輕人都跑去大理?不願去北上廣工作,是逃避還是文藝感作怪說道如今的旅遊城市,我們都會想到蘇杭北京等著名的旅遊城市,然而有一個城市而被很多的年輕人喜歡和熱愛,那就是雲南的大理,相信去過大理的人都會被哪裡的寧靜和恬靜生活所吸引,以至於很多的文藝青年把大理稱之為「藝術的城市」,然而近些年我們不難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跑去大理生活,過著清晨喝茶,晚來吹風的生活
  • 還在談論「逃離北上廣深」?這屆年輕人早就不這麼想了
    離開北上廣,還是繼續留下?疫情之下,「逃離北上廣」這個老話題又一次引發了廣泛討論。多位接受了「深響」採訪的北上廣年輕人也表示,疫情並未改變其對北上廣的態度,無論離開還是留下,疫情只是放大了此前的考慮或者傾向,並非決定因素。
  • 北上廣失寵,年輕人都愛往這兒跑,工資……
    近日,58英才招聘研究院和BOSS分別發布了「2018年一季度人才報告」,最新數據顯示,95後求職北上廣不再是首選,越來越多年輕人開始去近日,58同城發布的《2018年一季度人才招聘報告》顯示出,北上廣不再是年輕求職者首選,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去深圳、成都等地求職。
  • 為什麼要去北上廣深,一切都是為了孩子!
    然而,去哪裡工作這個問題,已經不再是問問長輩朋友親戚就能做出決定的!對於任何一個對未來有所迷茫的「窮二代」,都建議你拼了命也要逃回北上廣深!為什麼不能待在小城市?有一點可以確定,中國的人口的紅利時代已經過去了。那麼將有哪些地區來填補中國人口,尤其是勞動人口的短缺呢?反正不會是北上廣深!
  • 「昭和養鬼平成養豚」,日本年輕人的低欲望生活,誰該背鍋?
    日本在現代有一句話叫做,昭和養鬼平成養豚,了解日本歷史的人對這句話可能深有體會,昭和是日本天皇的年號,第二次世界大戰席捲世界,日本為此死了很多人即所謂養鬼。但是上面提到的這些詞彙,最早並非出現在中國,而是來自10年前我們的鄰國日本,當年的全日本從精英到平民的輿論上,都充斥著近似的言論,上世紀50到70年代,日本經濟出現了騰飛,這讓日本從一個身無分文的戰敗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 年輕人逃回、逃離北上廣案例:來回兩端都是迷茫
    (CFP/圖)  是選擇在北上廣,被擠得像沙丁魚,還是選擇在老家當死鹹魚?逃離大城市的壓力後,他們迷失於小城市的平庸與固化。  在他們對城市做出選擇的背面,是城市對他們的選擇:北上廣抑或是小城市,都拒絕這批經濟上以及心靈上,均處於無根狀態的人。  這些年輕人左右為難的旅程背後,是幾乎一代普通青年艱難安放的前途與希望。
  • 為什麼說北上廣深房子是硬通貨?看看紐約東京怎麼說!
    但是這兩年提出房住不炒、今年房地產企業三道紅線等政策,全國部分城市房價已經有下滑趨勢,尤其是天津,但是北上廣深的房價一直維持在高位,並沒怎麼跌,今後還能不能投資,會不會成為硬通貨,我們同差不多相同規模的紐約、東京相比一下。
  • 「延遲退休」新方案來了:臨退人員點頭,年輕人反倒不樂意了?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按照人社部2014年的規劃,2020年將是相關方案浮出水面的關鍵年;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延遲退休牽扯甚廣,不僅關係到大量臨退人員,還有其背後的億萬家庭。正因如此,延遲退休方案的「醞釀期」被拉得很長,好在如今終於有些眉目了。
  • 中國最受日本人歡迎的城市,並不是北上廣深,而是來自江蘇!
    再加上旅遊業的蓬勃發展,讓很多對中國充滿了好奇心的外國人紛紛走進中國,想要看看中國目前的發展,體驗中國習俗文化,遊覽中國的大好河山。在這些大量的外國遊客中,最多的想必就是日本人了。在我們國內,有一座城市非常受日本人歡迎,或許很多小夥伴會猜想是北上廣深,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據相關數據顯示,中國最受日本人歡迎的城市,並非北上廣深,而是來自江蘇的這一城市。
  • 逃離北上廣的人都去哪兒了?
    如剛剛大家談到的房價的問題,年輕人會感嘆他的工資無論如何漲都追不上北上廣的房價;同時當他結婚有孩子之後,北上廣這幾個地方非常有限的教育資源;戶口問題也是年輕人需要面臨的。除了這些需要花錢買的東西,甚至那些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免費的資源,例如空氣,都變成了奢侈品。4、這些廣大的年輕人在城市的推力下又去到哪裡了呢?很多年輕人回到了三四線城市,他們並沒有從此就過上安然的生活。
  • 劉忠良:年輕人,你是來北上廣深做下腳料嗎?
    隨著城市化工業化的進程,中國絕大多數年輕人已經不在農村,2010年人口普查顯示總和生育率已經降低到1.18,而北京不足0.71,上海不足0.74,全國倒數前兩名。如果有分城市人口數據,估計廣州和深圳生育率也是特低。這說明什麼問題?大城市壓力太大了,所以生育率特別低。  按照1.2左右的生育率,全國人口每過一代減少45%。
  • 日本年輕人愛把別人當傻瓜
    《輕視他人的年輕人》的封面     在近期日本暢銷書的排行榜上,《輕視他人的年輕人》一書頗為吸引眼球,面世僅3個月就加印8次,銷量突破了該書從心理學的角度入手,切入日本年輕人「乾裂」的情感世界,分析他們自我膨脹、自我萎縮、極端輕視他人等心理變化,揭示出日本社會已然進入「除了自己都是傻瓜」的時代。     這本書的作者速水敏彥是日本名古屋大學研究生院的教授,主攻教育心理學。速水敏彥在《輕視他人的年輕人》一書的序言中說,令人極為不可思議的是,眼下日本年輕人「乾裂」的情感世界裡存在著兩種截然相反的心理變化。
  • 不上班的年輕人,在日本鄉下做什麼?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
    1960年代開始,日本鄉村的年輕人大量湧入東京、大阪等大城市工作。年輕人口的流失使不少鄉村面臨財政危機、「地方消失」等困境。據《人民日報》報導,日本的民間機構日本創成會議曾在2014年發布報告稱,至2040年日本將近半數的地方,年輕女性(20-39歲)人口將減少逾半。更有預測表示,到2040年,全日本將有近900個小鎮和村莊「消失」。 津和野也面臨同樣的問題。
  • 北上廣深年輕人,全靠flag支稜著
    我們走進了幾位北上廣深年輕人的生活,實地調查有著不同年齡、職業和興趣的TA們到底在立什麼flag。當然,也順便問問被flag瘋狂打臉的感覺到底有多疼。北京,位於海澱區中關村附近的一所著名高校內,21歲的大三學生小李正面臨著瘋狂內卷。某老師布置的期末作業要求寫3k字左右小論文,小李恰好在第2950字時完美結尾了。
  • 日本「限制級」影院,年輕人不愛去,卻受身經百戰的老人喜歡
    現如今人們的生活條件變得比以前好很多,家長們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吃苦,從小就對其嬌生慣養,因此也造成了現在的年輕人非常懂得享受。以前人們看的電影人物都是黑白的,現在不僅沒有黑白電影了,影院老闆為了讓自己的生意變得更受歡迎,把影院裝修得就像酒店一樣。
  • 你逃離北上廣的時候,香港年輕人正忙著移民臺灣
    你逃離北上廣的時候香港年輕人正忙著移民臺灣------每年到這個時候,就有成千上萬的人選擇「逃離北上廣」,回到老家或者二三線城市,開始一段新的生活。當大陸年輕人逃離北上廣的時候,香港的年輕人,正忙著移民臺灣。
  • 外媒:中國多少年輕人不願結婚
    美國《石英》雜誌稱,中國父母最大的恐懼之一,就是年輕人正在擺脫婚姻。中國民政部發布的統計公報顯示,2015年全國共有1213.4萬對青年男女依法辦理結婚登記,這一人數較2014年減少了近100萬對。在增長10年後,中國結婚人數已經連續兩年減少。    這並非中國特有的情況,年輕人推遲結婚已成為一種全球趨勢。近年來,美國、日本等大多數經合組織成員經歷了類似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