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學渣,酒鬼,文狐,被劃右派關牛棚,是這個女人治癒了他

2021-01-14 王官令儀話文史

文||王官令儀

汪曾祺

挖荸薺是小英子最愛幹的活兒……她自己愛幹這活兒,還拉了明子一起去。她老是故意用光腳去踩明子的腳。她挎著一籃子荸薺回去,在柔軟的田埂上留下一串腳印。明海看著她的腳印,傻了。五個小小的腳指頭,腳掌平平的,腳跟細細的,腳弓部分缺了一塊。明海身上有一種從來沒有過的感覺,他覺得心裡痒痒的。這一串美麗的腳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亂了。

這是汪曾祺小說《受戒》裡,描寫農家女孩小英子和小明子天真無邪的朦朧愛情的,每每讀來,都有一股淳樸氣息撲面而來,大學初讀時,小英子那一串細碎美麗的腳印,也曾擾亂了我的心。

汪曾祺是沈從文的學生,深得老師真傳,每當讀到《受戒》裡關於小英子天真爛漫的描寫,就不由想起了沈從文《邊城》裡的翠翠,她們都一樣的天真,純粹,善良,是讓人一看,就打心眼裡喜歡的那種姑娘。

也因此,汪曾祺被稱為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他的文字大都娓娓道來,平淡質樸,但總有一種別樣的美感。

汪曾祺和恩師沈從文

1920年,汪曾祺生於江蘇高郵一個舊式地主家庭,19歲之前,他基本都在江蘇讀書,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很多中學的教學秩序被擾亂,汪曾祺輾轉借讀於多所不同的學校,勉強完成了中學學業。

後來戰事吃緊,汪曾祺跟家人躲到了高郵附近的一個小村子裡,在村裡一個小庵裡住了大半年,這個小庵也被他寫進了後來的小說《受戒》裡。

1939年,19歲的汪曾祺歷盡艱辛,逃難來到了雲南昆明,以第一志願考入了西南聯大文學系。

逃難的路上,陪伴他的,只有兩本書。一本是屠格涅夫的《獵人筆記》,另一本是《沈從文選集》,後來汪曾祺說:「說得誇張一點,可以說這兩本書定了我的終身。」

對沈從文的文字,汪曾祺是喜愛至極。也正是沈從文的小說,改變了他對文學和小說的看法,堅定了創作的決心。

從上海轉香港,再經越南到昆明,一路奔波還得了嚴重的瘧疾,汪曾祺之所以如此大費周折一路向西,就是奔著自己偶像沈從文去的,當時沈從文就在西南聯大任中文系教授。

可是,在人才濟濟的西南聯大,汪曾祺卻成了一個經常逃課的學渣,大學學制四年,他卻讀了五年,因為他體育和英語掛了科,又補學了一年。最後,他連畢業證都沒拿到,只得到了一紙大學肄業證書。

當時西南聯大學風自由,上課和考試也都很隨意,但偏偏就出了很多大師,匯聚了那一時代最優秀的教授和學生。

至於有多隨意呢,汪曾祺曾寫文回憶道:

聯大教授講課從來無人幹涉,想講什麼就講什麼,想怎麼講就怎麼講。劉文典先生講了一年莊子,我只記住開頭一句:「《莊子》嘿,我是不懂的嘍,也沒有人懂。」

汪曾祺對自己不感興趣的課,比如英語等,能逃就逃,逃出去和同學一起泡茶館,聊文學,談理想……而對於喜歡的事,比如文學,則可以廢寢忘食,往往是發現一本好書,能在圖書館一直讀到天亮。

我在西南聯大是一個不用功的學生,常不上課,但是亂七八糟看了不少書。有一個時期每天晚上到系圖書館去看書。有時只我一個人。中文系在新校舍的西北角,牆外是墳地,非常安靜。

年輕時的汪曾祺

大學期間,汪曾祺讀了大量的中西方名著,並開始發表詩歌和小說。他的文筆很優美,老師沈從文非常喜歡,甚至給他的習作課打出120分的高分(滿分才100),並且幫他將作品寄往各大雜誌發表。

沈從文說,他比我寫得還好。

誰會想到,這個只是大學肄業的學生,會成為西南聯大培養的最有才華的作家。

西南聯大畢業後,汪曾祺迫於生計,在昆明北郊觀音寺一個由聯大同學辦的「中國建設中學」當教師,期間寫了不少短篇小說,最主要的是,他在這裡收穫了自己的愛情:施松卿。

施松卿

施松卿是馬來西亞華僑領袖施成燦的女兒,當年也是西南聯大學生,和汪曾祺同年。剛開始,她在物理系,和楊振寧一個班,但不幸的是讀書期間她得了肺結核,而且病情嚴重,不得不休學回香港養病一年,一年後回來,物理自然是跟不上了,就轉到了外文系。

在大學時,汪曾祺和施松卿雖然彼此知道,但並不認識。

說到施松卿,汪曾祺戲謔說:都說外文系有個林黛玉式的美人,遠遠地看過。長得真是清秀,可是病歪歪的!

施松卿美麗大方,自然不乏追求者,但她一概看不上。後來據他們的女兒汪明回憶說:

一次,爸爸媽媽聊起聯大的事情,媽媽對我們說:「中文系的人土死了,穿著長衫,一點樣子也沒有,外文系的女生誰看得上!」我們問:「那你怎麼看上爸爸了?」媽媽很得意地說:「有才!一眼就能看出來。」

都說情人眼裡出西施,就是這樣兩個互相看不慣卻同樣有趣的人,走到了一起,演繹了一段令人羨慕的愛情佳話。

汪曾祺和施松卿結婚照

汪曾祺愛喝酒,施松卿高興的時候,管他叫「酒仙」,不高興的時候,又變成了「酒鬼」。

長女汪明在《汪曾祺:泡在酒裡的老頭》一文中,講了一件趣事,她三四歲的時候,就受到了爸爸關於酒的「啟蒙」。

晚飯時,由於保姆菜還沒做好,汪曾祺就端了一碟油炸花生,一杯滿滿的白酒邊吃邊喝起來,這可饞壞了坐在旁邊的女兒。

我拼命地咽口水。爸笑起來,把我抱到腿上,極有耐心地夾了幾粒花生米餵給我。用筷子指指杯子:「想不想嘗嘗世界上最香的東西?」我傻乎乎地點頭。爸用筷子頭在酒杯裡沾了,送到我的嘴裡——又辣又嗆,嘴裡就像要燒起來一樣!我被辣得沒有辦法,只好號啕起來。媽聞聲趕來,又急又氣:「汪曾祺!你自己已經是個酒鬼,不要再害我的孩子!」

這哪像是真的生氣,倒像是夫妻間的一種打情罵俏。

1948年汪曾祺和施松卿夫婦

後來,汪曾祺因一篇文章被劃成了右派,還被關進過「牛棚」,在他最失意艱難的日子裡,是施松卿撐起了一家人的生活,這讓汪曾祺倍感溫暖,也因此,他後來的文字裡,字裡行間都是這種生活的愛意和溫暖。

汪曾祺在《隨遇而安》中寫道:

我當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

汪曾祺說:

「我想成為一個溫柔的人,因為曾被溫柔的人那樣對待,深深了解那種被溫柔相待的感覺。」

他寫道:

「那一年,花開得不是最好,可是還好,我遇到你;那一年,花開得好極了,好像專是為了你;那一年,花開得很遲,還好,有你。」

還有什麼可說的呢,這樣溫情感人的文字,沒有被愛情和生活溫柔對待過的人,是寫不出來的。

汪曾祺夫婦和三個孩子

我最喜歡的汪曾祺的小說《受戒》和《大淖記事》,就都是他在60餘歲時寫的,但是字裡行間卻看不出歲月的痕跡,尤其是《受戒》裡小英子和小明子情竇初開時朦朧的愛,真的是溫暖了時光。

也許,正是受了自己和施松卿的美妙愛情的感染,汪曾祺才會寫出這麼純真自然的愛情來,他筆下的愛情是那樣純淨又令人嚮往。

當然,汪曾祺的散文也和他的小說一樣,娓娓道來,滿是溫情。也是,只有經過了苦難洗鍊,愛情撫慰的人,才會有這樣豁達恬淡的心態,才會寫出如詩如畫的文字。

汪曾祺這個老頭很有趣

人生如夢,我投入的確是真情。世界先愛了我,我不能不愛它。——《人間草木》如果你來訪我,我不在,請和我門外的花坐一會兒,它們很溫暖,我注視它們很多很多日子了。——《人間草木》

生命最後的近20年時間,是汪曾祺創作的高峰期,也是他文學成就最卓著的時候,人情練達即文章,他將自己洗鍊後的樂觀豁達,融進了輕鬆雋永的文字裡。

晚年的汪曾祺和施松卿,相視而笑,依然是愛情最初的樣子

1997年,77歲的汪曾祺因病去世,今年,正好是他的百年誕辰。至今他的作品熱度不減,依然是無數熱愛生活的人茶餘飯後手不釋卷的讀物,尤其是他的短篇小說集《受戒》,散文集《人家草木》等。

汪曾祺一生經歷了無數苦難和挫折,受過各種不公正待遇,儘管如此,他始終保持平靜曠達的心態,並且創造了積極樂觀詩意的文學人生。

「是一文狐,修煉成老精。」賈平凹如此評價汪曾祺。

著名作家阿城說:

有一天在朋友處翻舊雜誌,忽然翻到80年一本雜誌上的《受戒》,看後感覺如玉,心想這姓汪的好像是個坐飛船出去又回來的早年兄弟。

人情練達即文章,晚年汪曾祺在書房

今天特別安利我非常喜歡的汪曾祺小說集《受戒》,除了《受戒》外,裡面還收錄了膾炙人口的《大淖記事》等短篇小說。

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令人倍感疲憊,我們需要一本能拉我們慢下來靜靜感受生活的作品,而汪曾祺的作品,是不二之選。

汪曾祺說:

「我希望我的作品能有益於世道人心,能使人感情滋潤,讓人覺得生活是美好的。人,是美的、有詩意的,你很辛苦、很累了,那麼坐下來歇一會兒,喝一杯不涼不燙的清茶,讀一點我的作品。」

在這樣浮躁的世界裡,為生活所累,疲於奔波的我們,都應該讀一讀汪老頭的書。汪曾祺的書,真的會讓我們的心靈慢下來,沉浸在柔軟的時光裡,被愛和溫暖輕輕撫慰。

好書不貴,不到一頓飯的錢,無論是自己買來品讀收藏,還是送給孩子當禮物,都是既實惠又意義非凡!

於歷史中見天地,於文化中見真知。

我是王官令儀,專注文史、評論寫作,喜歡就關注我吧@王官令儀話文史,我們一起品讀精彩的歷史故事和人物。

相關焦點

  • 汪曾祺被定為右派臉帶微笑
    後來他的一篇散文說:「我寫了多次檢查,一次比一次更沒有內容,更不深刻,但是我知道,就要收場了,因為大家都累了。」最後,領導宣布,汪曾祺定為「一般右派」,下放農村勞動。罪名定下,不用開會了。汪先生如釋重負,回到家,跟太太說:「定成右派了」,臉上帶著奇怪的微笑。他後來說:「我也不知道我為什麼要笑。」(六)《隨遇而安》是汪先生的名作。
  • 懷念汪曾祺|如果覺得活著沒意思,就讀一讀汪曾祺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開播時,有網友說:如果汪曾祺先生還在世,他是這部片子最好的製作人。汪曾祺是誰?如果你是一個吃貨,同時還對語文課本有印象的話。想必,一定記得高郵的鹹鴨蛋吧!今天是5月16日,23年前,汪曾祺先生走了。他喜歡吃,他筆下的文字,讓你發現,人間草木皆可愛。如果你覺得生活沒意思,那你就讀一讀汪曾祺吧!
  • 汪曾祺,為什麼說他是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最後一個士大夫
    2018年,在亞馬遜年度紙質作家榜上,他排名第三。他就是汪曾祺。有人說他是「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他則自稱是「中國式的抒情的人道主義者」。而我認為,賈平凹的評價最貼切:「一文狐,修煉成老精。」一汪曾祺出生於1920年的元宵節。
  • 汪曾祺:泡在酒裡的老頭
    泡在酒裡的老頭汪明(汪曾祺長女)媽媽高興的時候,管爸叫「酒仙」,不高興的時候,又變成了「酒鬼」。做酒仙時,散淡灑脫,詩也溢彩,文也雋永,書也飄逸, 畫也傳神;當酒鬼時,口吐狂言,歪倒醉臥,毫無風度。仙也好,鬼也罷,他這一輩子,說是在酒裡「泡」過來的,真是不算誇張。據爸說,他在十來歲時已經在他父親的縱容下,能夠頗有規模地飲酒。打那時起,一發不可收拾,酒差不多成了他的命根子。很難想像,若有三天五日見不到酒,他的日子該如何打發。
  • 10000個段子手,也抵不過一個汪曾祺
    第三罪——怕老婆或許是因為婚禮辦得太草率,又或許是汪曾祺三次被打成右派,施松卿都不離不棄,撐起一個家,汪曾祺頗有內疚,變得「怕老婆」。前面「果麥麥」說,汪曾祺愛用括號,其實有一處括號,就是汪曾祺被老婆逼著加的。
  • 汪曾祺經典散文集《山河故人》揭示純粹文人是怎樣煉成的
    他對民間文學很有感情,不過在1958年,他被錯劃成右派,下放到長城外面的一個農業科學研究所勞動將近四年,「比較切實地看到中國的農村和中國的農民是怎麼回事」。1962年,摘掉右派帽子後,他被調到北京京劇團當編劇,這是他工作的最後一站。
  • 《收穫》開放書架 · 紀念 | 汪曾祺:隨遇而安
    文 | 汪曾祺 我當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 我不是一九五七年打成右派的,是一九五八年「補課」補上的,因為本系統指標不夠。劃右派還要有「指標」,這也有點奇怪。這指標不知是一個什麼人所規定的。 一九五七年我曾經因為一些言論而受到批判,那是作為思想問題來批判的。
  • 時代的小菜:汪曾祺美食地圖
    汪曾祺說後院的老頭兒,搖煤球的姿勢好看,搖出的煤球也甚圓。圖 | 攝圖網在老北京,搖煤球的大體有兩類人:一是來自定興的,搖煤球是他們的祖傳手藝;另一類人,則是在特殊時期出現的,他們通常是被打成「右派」的「壞分子」,即便很多年後,小區裡裝了管道通了氣兒,煤氣站裡還有不少當年被打成「右派」的老員工。
  • 汪曾祺:好的家庭教育,要「沒大沒小」
    小時候,汪曾祺的國文成績一直是全班第一。經常得到老師的好評,父親就拿出去給人看。 汪曾祺的數學學得不好,父親也從來不責怪,只要能及格,就行了。 他小時候愛畫畫,父親也從不指點他。只不過父親畫畫的時候,他就會在旁邊看,其餘的時候,汪曾祺便在一邊亂翻畫譜,瞎抹。
  • 那年西南聯大校花,身邊都是楊振寧鄧稼先,卻被學渣汪曾祺追到手
    由於沈從文極度賞識,把汪曾祺當作自己的得意門生,經常鼓勵汪曾祺寫作,並在校刊發表,讓汪曾祺成為西南聯大小有名氣的大才子,擁有一大票讀者。他後來的妻子施松卿就是其中之一。其中有兩個在大學就已經很有名氣的青年才俊向她求愛,施松卿都沒有接受,誰也想不到,這位校花級的女子被一個掛科留級的「學渣」追到了手。
  • 書·薦|人走茶涼,這話並不適用於他——汪曾祺誕辰100周年
    今年是汪曾祺誕辰100周年。整整100年前,「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誕生了。知道他的人都知道,不知道他的人肯定也聽說過一句話:「人走茶涼。」沒錯,這話是汪曾祺發明的。但這話並不適用於他自己,他離開我們20多年來,作品依然不斷重印再版,出版量比他在世時還要大。他這杯茶,還熱,並將繼續熱下去。
  • 汪曾祺:淡到極致也是濃
    整體課程,將會講述100期這樣的深度內容,今天將講述汪曾祺先生的文稿和音頻,免費呈現給大家。歡迎各位參加,收聽後面更為精彩的課程。今年是汪曾祺老先生誕辰100周年,我想和大家聊一聊這個可愛的老頭。西南聯大老師在戶外上課汪曾祺文章的背景,大多是亂世。但他對「亂世」這個大背景,偏偏沒興趣,他對亂世的政治、民生、經濟、教育、醫療、軍事,統統都沒興趣。
  • 汪曾祺小說品讀:一碗白粥、五味小菜,飽含人生味
    隨著戰事日緊,汪曾祺隨祖父、父親到離高郵城稍遠的一個村莊的小庵裡避難半年,他在《》裡描寫了這個小庵,將和尚們的凡俗生活寫得趣味盎然。鴨子四面八方,從蘆葦縫裡,好像來爭搶什麼東西似的,拼命地拍著翅膀,挺著脖子,一起奔向他那裡小船的四圍來。本來平靜遼闊的湖面,驟然熱鬧起來,一湖都是鴨子。不知道為什麼,高興極了,喜歡極了,放開喉嚨大叫:"呱呱呱呱呱……"不停地把頭沒進水裡,爪子伸出水面亂劃,翻來翻去,像一個一個小瘋子......看看差不多到齊了,篙子一抬,嘴裡曼聲唱著,鴨子馬上又安靜了,文文雅雅,擺擺搖搖,向岸邊遊來,舒閒整齊有致。
  • 我心中的「老頭兒」汪曾祺——《汪曾祺全集》分享會
    他前承五四新文化傳統、師從沈從文,後啟尋根文學回歸民族傳統的思潮。他的創作,小說、散文、戲劇、文論、新舊體詩等諸體兼備,皆取得很高藝術成就,堪稱文體家;又兼及書畫,多有題跋,以博雅名世。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位士大夫」,代表作有《受戒》《大淖記事》等。賈平凹評汪曾祺:「是一文狐,修煉成老精」。
  • 跟汪曾祺一比,網際網路雞湯只有甩街的份
    了解汪曾祺的讀者深以為然,這個老頭兒,可「不簡單」。汪曾祺的率真、好玩,離不開故鄉的浸染。他跟你聊吃的時候,可以讓人「讀過之後,大半夜的,一定要弄點什麼吃了才舒心」。他談日常小事,會讓你覺得「人一定要有點玩心,否則會在無形中迷失自己」。
  • 汪曾祺說:家人閒坐,燈火可親——日日有小暖,至味在人間
    而承載著記憶的「家味」,會在某些疲憊、脆弱的瞬間,穿心而過,治癒我們的鄉愁。年關將至,離家在外的你,距離歸期還有多久?記憶中的家味還清晰嗎?這個冬天,我們邀請了三位朋友,記錄屬於他們的「家味」故事。汪曾祺說:家人閒坐,燈火可親。小時候的冬天,沒有戶外娛樂,晚飯後,家人閒坐在一起。
  • 《大淖記事》:從寫法、人物、故事結局看汪曾祺的質樸自然之風格
    但是汪曾祺不這樣做。他的小說裡總是對人性的陰暗面有著悲憫心和包容心。他從不刻意評判人性的弱點,只客觀描寫人物的行為,其餘的一切都留給讀者。在汪曾祺的另一部短篇小說《受戒》裡,幾乎都沒有一個「惡」的典型代表人物,全篇處處都是和諧,哪怕是在本應吃齋念佛的寺廟裡,和尚們的生活也到處充滿了煙火氣息,對於吃葷戀愛這等人類的本性並不打壓。
  • 汪曾祺:小說中你的樣子
    汪曾祺年青時曾將《復仇》這個題目寫了兩遍,兩篇小說都收入《汪曾祺全集》中,因為情節雖大致相同,敘事及細節卻頗有變化,但兩篇小說的結尾幾乎是一樣的——那個從小到大為仇恨所飼養、以復仇為唯一生活目標的少年,背負著母親囑託,江湖漂泊、苦苦追尋多年,終於在一個廟裡找到仇人,在與之咫尺相見的一瞬間,突然,他放下了手中的劍。之前緊繃著的敘事張力,鬆弛了,原宥了,釋然了,放下了。朵朵蓮花開。
  • 我的「右派」老師們
    我至今不知道他犯的什麼十惡不赦之罪,也不敢想像,他那高大偉岸的身軀何以竟然會死於牢獄之苦。教我們文學課的段華庭是剛畢業的年輕老師,他帶著眼鏡,身材挺拔,上課的時候,雙腿站得筆直。他用標準的普通話講課,這使我們這些聽慣了地方話的學生感到新鮮,頓生景仰。他板書雋永而秀美,講課娓娓動聽,一般的語言,經段老師一講,就變得很美,很動聽,這給我這個喜歡文學的學生增添了濃重的興趣。
  • 古代女人搽臉的粉是不是米做的?汪曾祺對吃很有研究
    飲食知己朱德熙 賣書買酒為他解憂愁在汪曾祺所有的朋友中,應以語言學家朱德熙為最重要。可以說汪曾祺是把朱德熙作為人生知音來對待的,他的一些作品的寫作,有時並非為了大眾讀者,恐怕只是面對這位知己而寫。這與汪老的一句話同理,即「我悄悄地寫,你們悄悄地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