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40個世界糧食日,糧食的價值遠比我們想像中要更寶貴。
珍惜每一粒糧食,就是對這個世界最好的貢獻。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這是我們每個中國人從小背誦的詩句。
現在的孩子從小衣食無憂,對於糧食沒有很深的認識,但我們還是要讓孩子都懂節約的道理,讓孩子意識到每一粒糧食都來之不易,浪費是一種可恥的行為。
這不但是對勞動者的一種尊重,也是我們對於社會應有的一種責任。
要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除了學校教育外,家長在家也要堅持不懈的督促培養。
藉由「世界糧食日」,爸爸媽媽和孩子可以一起學習相關知識,一起行動,做一個有「糧心」的人。
01親子共讀
1979年11月,第20屆聯合國糧農組織大會決議確定,1981年10月16日(聯合國糧農組織 FAO創建紀念日)為首屆世界糧食日。此後每年的這一天都作為「世界糧食日」,其宗旨在於喚起全世界對發展糧食和農業生產的高度重視。
我們今天能吃飽飯,得感謝一個人——「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老先生,他的雜交水稻解決了14億中國人的吃飯問題。
袁隆平的一生,都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和推廣。
02學會珍惜
浪費糧食的孩子,往往不知道食物是怎樣產生出來的,他們只知道有錢就可以買到很多食物。
俗話說,一粒米需要7斤4兩水的滋養,一碗飯相當於吃下三四叢稻子,一碗飯是很多很多心血和汗水凝聚的。
建議父母有機會帶孩子去農村,看一下農民是怎樣播種、鋤草、施肥、澆水的,讓孩子體驗「粒粒皆辛苦」。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生命是由生活體驗組成的。」
通過勞動體驗,孩子們更加明白糧食之於生命的重要意義。
03言傳身教
在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5》中有一期,節目組給出的早餐是饅頭、雞蛋和白粥。
由於吳尊的兩個孩子長期在汶萊生活,不太習慣中國的飲食。
Max剛吃了一口,就把饅頭遞給了吳尊,吳尊接過饅頭就吃了下去。
neinei嘗過饅頭之後,也覺得不好吃,她好奇地問吳尊:「你喜歡嗎?」
吳尊很自然地回答喜歡。
neinei不理解,明明是不好吃的東西,為什么爸爸還要吃進肚子裡?她又問吳尊:「為什麼你什麼都吃?」
吳尊一邊吃著饅頭一邊跟neinei解釋:很多人要吃很多東西,都沒有東西吃,你們不能浪費,有些人只吃白粥,沒有饅頭,沒有雞蛋,什麼都沒有,所以你們要乖。
對於neinei這個年齡來說,爸爸的解釋她不一定全部明白,但在接下去的節目中,姐弟倆對待食物的態度認真多了。
不禁為吳尊的教育方式點讚。
吳尊沒有哄騙孩子們說饅頭有多好吃,而是讓孩子們明白:在世界上的其他地方,還有很多人連飯都吃不飽,要學會珍惜。
一粟一米,當思來之不易。
從現在做起,珍惜糧食,杜絕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