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了包
壽司多被寫作「鮓」(zhà)或「鮨」(yì),兩個詞發音都是sushi,現在較多見是後者。這兩個詞都源自於漢語。「馴鮨」或「馴鮓」就是壽司的雛形,它與今天我們見到的壽司有很大的不同。由「馴鮓」發展到現在壽司,經歷了三個階段:「馴鮓——生馴——早馴」。
第一階段:馴鮓
所謂「馴」意思是經發酵以後成熟。「馴鮓」是指經過發酵以後成熟的魚。前面已經提到過「鮓」來自於漢語,中國古代同樣有「馴鮓」。《爾雅》中載,碎魚肉稱為鮨。劉熙的《釋名·釋飲食》中說:「鮓,菹(zū)也。以鹽米釀魚以為菹,熟而食之也。」菹的意思是醃製,這句話的大意就是以碎魚肉主料,拌入鹽和米,發酵成熟便可食用。南北朝賈思勰在《齊民要術》裡記載了「作魚鮓」的做法,第一步是選用新鮮鯉魚,去鱗切塊,撒鹽去水。第二布是將粳米煮成乾飯,置於盆中,以茱萸、橘皮、酒混和,製成「糝(sǎn)」。
第三步是將魚與糝疊放到甕中,一層魚一層糝,放好後以以竹葉和箬葉交錯置放其上。最後一步是置於屋內陰涼處任其發酵成熟,有酸味時,便可食用。東南亞地區同樣有將魚與飯一起食用的傳統。很難說清日本的馴鮓究竟起源於哪一個國家,可以肯定是與這些食用水稻的國家關係密切。
日本馴鮓大致出現在奈良時代(710-794),最初是專門的祭祀用品,需由德高望重的長者製作。做法與中國的很相似。大致上也是將用食鹽使肉質變硬後的魚和米飯漬放在一起,經長久置放後,發酵之後食用。發酵的過程一般長達數月,米飯變得黏稠且帶濃烈的酸味,人們食用時會把米飯丟棄只吃魚肉。這種難以腐壞的魚肉一直深受人們青睞。現在滋賀縣琵琶湖地區的鮒壽司和鰍壽司就是這種傳統的壽司。
第二階段:生馴
室町時代(1336-1573),壽司的製作工藝發生了本質的變革。馴鮓耗時久,米飯又會被浪費。人們開始直接在米飯中加入食鹽,再將它塞入已經發酵過的魚腹中,等待過4~15天便可一起食用魚和飯。由於時間沒有足夠長,發酵並不完全,魚飯到底是什麼口味就要有具體放了幾天和魚的種類來決定。不過米飯與魚同食已經為近代壽司的問世奠定了一個基本前提。
這一時期具有代表性的壽司是箱壽司。箱壽司也叫叫笹壽司、木條壽司,顧名思義其製作與木箱相關。首先配料鋪在箱子的最底層,然後放上米飯蓋上箱蓋壓實,最後將整塊的壽司取出切塊即可。
第三階段:早馴
江戶時代(1603-1867),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節奏加快,製作箱壽司極其浪費時間,新式壽司應運而生。「早馴」也叫「早壽司」,人們用醋來拌米飯,以醋的風味代替發酵酸味,省略了發酵過程。人們還以竹子和蘆葦編成的「簀(zé)子」取代木箱用作壽司製作工具。將魚和醋飯混後放在簀子,再捲起來,就成功地定型了。
用簀子卷出來的壽司也被稱作卷壽司,大小粗細各不相同。不過這一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壽司還屬握壽司,即用手將米飯握成小塊,然後加上各式佐料,直接食用的壽司。這也是日本最出名的手撕。製作握壽司的食材有很多,比如說魚、蔬菜、貝類等,食材不同,口味也不同。
總而言之,在第三個階段,現在日本盛行的壽司都已存在且不斷地發展成熟。進入現代,壽司又發展出來軍艦壽司、加州壽司等新種類,但大體上的變化不大。
參考資料:
太久保洋子:《江戶的食空間:從街頭攤販到將軍的餐桌,日本料理就是這麼來的》
王明月:《捲起來的藝術——日本壽司》,《早期教育(美術版)》,201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