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溫暖的名字「伴你無礙」,這是上海首個視頻手語翻譯APP。暖黃背景下憨厚可愛的北極熊圖標,讓人很想打開這款手機應用。
它是聽障人士的福音。在政府服務窗口辦事、在銀行辦理業務、在醫院看病甚至遇到交通事故溝通處理時,聽障人士總是會遇到意想不到的溝通障礙。而今後,每當聽障人士需要與健聽者溝通時,可以在「伴你無礙」上求助,一鍵呼叫在線手語翻譯員,接到呼叫後手語翻譯員可通過視頻提供實時手語翻譯服務,幫助解決溝通障礙。
這款「聽障者神器」究竟是怎麼來的?
手語翻譯員實時等候
在楊浦區一個社區活動室裡,工作人員唐老師正在為一群聽障朋友演示這款視頻手語翻譯APP的使用方法:「就像用電子詞典在國外和當地人交流,可隨時隨地進行。」
他打著手語,模擬聽障人士辦理銀行業務,通過遠程視頻的方式向專業手語翻譯員發出「求助信號」。APP那一端,翻譯員秦小姐盡心盡責。遠在東北的她怎麼也沒有想到,僅僅依託一個APP,自己就能以擅長的技能,為她所關愛的聽障朋友們服務。
80多歲的聽障老人秦老伯看完演示後,打著手語說:「雖然年紀大了,但我還是想試用一下。」在唐老師的幫助下,他當場下載了APP。
「伴你無礙」APP去年12月1日上線,進入試運營階段。在沒有進行大規模宣傳的前提下,上線僅3天,就已為聽障人士提供了第一例手語翻譯服務;上線30天後,其視頻手語翻譯團隊的人數擴增至20人;今年1月20日,服務量達到單日最高142人次;1月25日,該APP順利完成公測,正式上線。
根據APP後臺統計,其視頻手語翻譯服務被應用最多的前三個場景分別是學習、工作培訓以及就醫。雖上線時間不長,但「伴你無礙」APP在某第三方平臺的下載量已近萬次。
王先生去醫院看病,由於溝通不便,只能依靠觀察手勢或唇形的方式,連猜帶蒙地揣度醫生、護士說話的意思。之前有一次,他還鬧過一個「烏龍」,將護士「想核對病歷卡上信息」的意思誤解為「你患了重大疾病」。這一次,他打開「伴你無礙」APP,請手語翻譯員幫忙溝通。在手語翻譯員的幫助下,雙方的溝通十分順暢。
目前,「伴你無礙」APP的視頻手語翻譯服務正以上海為核心輻射全國。無論什麼時候登錄APP,總會有來自全國各地的手語翻譯員實時在線提供服務。這些手語翻譯員的構成主要有三類:CODA(父母是聽障人士而自己卻是健全者),手語翻譯專業的畢業生,資深手語老師。這些愛心人士有平均3年以上手語翻譯經歷,他們的工作方式有兼職和全職兩種形式。聽障人士可通過事先預約和實時求助兩種方式獲得服務。
引入AI平臺更智能化
這款「聽障者神器」的研發者是上海漢雲信息諮詢服務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人員都有著10年以上通信及網際網路行業工作經驗。
營運長蘇煒鑫有著多年海外生活經歷,他說,剛到國外時覺得殘障人士特別多,機場、公交車站、地鐵站等公共場所,到處都能碰到。時間長了才知道,原來不是殘障人士人數多,而是因為國外有著相對完備的無障礙服務和設施,殘障人士出門和普通人一樣方便,所以他們也更加樂於走出家門。一次在國外機場轉機時,他曾看到一個坐輪椅的年輕人動作熟練地獨自上下飛機,而旁邊的人對此場景也是司空見慣。
對蘇煒鑫來說,他一直忘不了那個年輕人臉上自信的表情,在全社會的尊重和共同努力下,他可以正常出行,享受一個普通人的生活。而在觀察了國內的公共場所後,蘇煒鑫問了自己一個問題:「為什麼在國內的公共場所很少看見殘障人士?」
事實上,我國每13人中就有1位殘障人士,其中聽障者人數眾多。蘇煒鑫想用自己的專業技術及經營企業的資源,搭建一座聽障人士與外界溝通的橋梁,將手語翻譯服務上線。他找到另一位公司創始人聊這個想法。兩個人不謀而合,一個「要讓聽障者享受平等」的計劃啟動。
為研發和完善APP,蘇煒鑫主動從零開始學習各種知識,並走入聽障人士的圈子,探尋他們的需求點,全力協助他們建立無障礙環境。目前,團隊將主要精力放在視頻手語翻譯上,未來將陸續開放殘障人士各類專屬服務項目,希望在康復、金融等方面拓展外延服務。
此外,「伴你無礙」APP還將引進Al技術,使平臺更加智能化。通過在後臺分析聽障用戶數據,解決聽障人士生活痛點問題,並反哺到相關助殘的非政府組織中。
蘇煒鑫說,上海約有23萬聽障人士,但全市能被他們認可的手語翻譯員僅有30人左右。要解決專業手語翻譯員數量奇缺的問題,最根本的還是要推進手語翻譯職業化建設,讓手語翻譯從志願服務變成職業。
在我國,手語翻譯職業化還處於起步階段,缺乏成熟的鼓勵機制、專業評價標準以及市場機制等。為鼓勵和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加入手語翻譯員的隊伍,「伴你無礙」APP請知名公益組織的手語老師擔任平臺顧問,除建立內部培訓體系外,更希望能建立嚴格的職業評級標準和合理的薪酬制度,助推手語翻譯職業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