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名為《轉:請立即停止使用微波爐》的文章近幾個月在網上被大量轉發。網傳此文出處是《人民日報》,文中列舉數項微波爐對人體有害並且會致癌的證據。文章還提出警告:如果您用微波爐煮熱的食物,則會把癌細胞養得肥肥壯壯的;癌細胞會很高興吃,還不會說謝謝;最後連您的身體也會一起吃掉,也許還可以讓您散盡家產及痛不欲生。
借著權威媒體的公信力,這篇文章的閱讀量超過4255萬。然而,令人疑惑的是,這篇文章口口聲聲說轉載自《人民日報》,但對原文刊發日期和版面等基本信息隻字未提,行文格式也與傳統新聞寫作模式大相逕庭。
《人民日報》真的刊發過這篇文章?使用微波爐真會讓人痛不欲生?解放日報·上觀記者對此展開調查。
有人冒《人民日報》之名造謠
記者根據「微波爐」、「致癌」等關鍵詞進行資料庫搜索發現,《人民日報》從未刊發過任何有關「叫停使用微波爐」的文章。
隨後,記者向人民網「求真」欄目求證。相關負責人經過查證後表示,《人民日報》確實從未刊發過這篇叫停使用微波爐的文章;相反,《人民日報》早在4年前就對「微波爐致癌」說進行過闢謠。根據線索,記者在2012年5月16日刊發的《人民日報》第4版上找到了《微波爐加熱食品會致癌嗎?專家表示,只要使用得法,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一文。
《人民日報》2012年5月16日第四版截圖
可以確定,網上熱傳的文章是借著《人民日報》名義傳播,「轉載自《人民日報》」的說法純屬造謠。
微波加熱食物不會產生化學變化
《轉:請立即停止使用微波爐》文章聲稱,德國、瑞士等國家對微波爐造成人體傷害方面作了許多研究,得出了10大負面結論,其中包括:微波爐加熱食物,除了產生致癌物之外,它還產生一堆不能為身體所吸收利用的不知名副產品;這些副產品是永久性地殘存於人體內,使男女荷爾蒙分泌量減低或改變。使用微波爐加熱,食物中礦物質、維生素及營養會大量減少,或改變成致癌物,以及許多不能為身體所分解的合成物。微波爐烹煮的食物,使蔬菜中的礦物質,改變成會破壞人體的自由基……
這些說法可信嗎?我們來看一看微波爐的工作原理。
網友繪製的微波爐加熱原理圖
微波功率應用及測量技術專家、電子科技大學教授張兆鏜指出,食物多由脂肪、蛋白質、維生素等物質組成,食物中的水,在吸收了微波能量後,發生高速旋轉振動,從而相互摩擦產生熱量。現在的微波爐發出的微波一般是2.45GHz,也就是說,食物中分子每秒振動24.5億次,在短時間內產生足夠的熱量。也就是說,微波爐加熱方法是物理變化,其能量遠不足以使分子的化學鍵發生改變。張兆鏜還表示,微波爐1947年發明於美國,至今還沒有過因微波爐食品導致癌變的流行病學報告。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副教授範志紅也表示:「微波只是加熱食物中的水分子,食品並未發生化學變化,不會產生致癌物。」
至於「微波加熱,營養會流失」的說法,倒是沒錯。有一些水溶性營養成分,比如說維C、維B等維生素,確實會隨著高溫水蒸氣而流失。但這並非微波爐加熱的問題,所有加熱食物的方式都會造成這樣的營養流失,而微波爐在各方面的加熱條件要比普通的蒸鍋好,流失的營養反而還要少一些。
所謂「重大證據」被人惡意篡改
《轉:請立即停止使用微波爐》文章還「引經據典」稱,「微波爐致癌說」起源於1991年一場公眾矚目的官司。一位名叫諾瑪·樂維特的婦女去醫院進行髖部更換手術。手術很成功,但諾瑪卻死了。原來,諾瑪死於一次輸血之後,血液是經過微波爐加溫的。這是第一次有重大證據表明用微波爐加熱物品對被加熱的物品的化學性質造成了根本的破壞。
文章就此作出推斷:微波爐的作用遠不止於把物體加熱那麼簡單。食物的分子吸收大量的能量,足以分解蛋白質的分子結構,導致通常情況下不會發生的分子異變。結果,許多新的奇怪的分子出現了。
那麼,真有這樣一場官司嗎?
記者調查發現,諾瑪·樂維特的這場官司確實存在,但是結論卻被篡改了。事實是:美國法院經過多方調查,判決死者的死因並非由於微波爐加熱後的血液產生了毒性,而是加熱時間控制不得當,使血液產生了溶血現象,即紅細胞破裂,血紅蛋白逸出。現在,依舊可以看到當時的庭審記錄。不難發現,現在醫學界已禁止用普通微波爐融化冷凍的血漿,原因正在於其加熱時,可能會由於受熱不均勻,出現局部過熱,導致溶血現象發生。
可見,這個所謂的「重大證據」,也是被惡意篡改出來的。
查明出處:謠言源頭來自國外
截止發稿前,記者從網上找到了這則謠言的出處——是一則外國謠言。
從外文文章的排版和10大負面結論來看,此文就是《轉:請立即停止使用微波爐》一文的原版。
事態至此,也算真相大白。
[ P仔提醒 ] 微波容器不合格,可能產生致癌物
調查中,P仔注意到,確有一些媒體公開報導稱,微波爐加熱出來食物含有致癌物質。這又是咋回事呢?
原來,這說的是微波爐加熱容器的安全性。微波爐加熱食物本來不會產生致癌物,但是如果盛裝的容器不合格,就很有可能產生致癌物。
基於「容器會產生致癌物」的說法,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測定了各種塑料容器在正常微波爐加熱中可能釋放到食物中的有害物質的量,要求這個量低於動物實驗確定的有害劑量的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才可以標註為「可微波加熱」。所以,正規廠家生產並標註了「可微波加熱」的塑料容器,是相對安全的。
P仔查詢上海、江蘇兩地質監部門在今年3月公布的抽檢報告發現:部分密胺餐具耐汙染性指標不合格,鮮豔圖案的多款密胺餐具被檢出含鉛。為此,質監部門提醒:密胺餐具不能放入微波爐使用,加熱易使甲醛遷移。
專家建議,微波爐加熱食物,使用陶瓷或者玻璃容器是不錯的選擇。
上海闢謠平臺郵箱:shwlpy@qq.com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雍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