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其他的孩子一樣,我女兒討厭太多的家庭作業。一旦開始這個辛苦的過程,她就告訴我,「能不能不用寫?我的大腦已經精疲力盡了。」我只好心平氣和的安慰她,「你能不能不吃飯?能不能不睡覺?」
雖然我表面上在維護作業的必要性,但我本人對作業深惡痛絕。為什麼學校允許一個不到十歲的孩子做那麼多的作業?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做家庭作業幾乎沒有什麼好處,心理學研究表明,在孩子十歲左右的時候,大多數孩子仍然在學習如何包容發展自己的興趣,以達到一些長期目標。目標越是從外部衍生出來,孩子就越難放下自己想做的事情,繼而把別人的要求當成自己的目標。
因為強制性家庭作業的緣故,孩子可能會把適於自身發展的活動放在其次的位置,按照學校和老師的要求,壓制自己的衝動,放下自己的興趣,去做一些乏味和困難的事情,以達到一個抽象和無意義的目標——取得好成績,繼而進入好學校,接著找到好工作!
但是,堅持完成單調乏味的任務,以達到實現一個抽象而遙遠的目標的能力,並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家庭作業可以辦到的,也不是簡單的訓練可以辦到的,大部分成人的一生,也沒有辦法從抽象遙遠的目標來構建自己的發展計劃,為什麼學校卻要通過家庭作業這種隱喻來暗示孩子的一生?
說真的,我看不出太多價值。我讀書的時候幾乎沒有家庭作業,客觀來說是有的,非常少,即便如此,但我根本不鳥學校的作業,一個暑假我們都是放飛自我的。不過很奇怪,我們這些不寫作業的學生,與那些堅持寫作業的學生,在期末考試上,並不比他們差。
家庭作業的價值一直都是爭論的主題,從我個人來說,不會完全推翻家庭作業,它還是有一些好處的,但有限的好處跟太多家庭作業帶來的壞處相比,就像一個有限的數字在無限大面前,可以忽略為零了——如果太多的家庭作業讓孩子崩潰,我連學校都不會讓她去了,因為學校變成了監獄,而作業變成了監規,你得被強制的完成——當學習導向變成了一種明確的結果,而不是開發學生的智力和潛能,學習就變成了洗腦。
美聯社在2006年的時候有過一份調研,顯示不超過90分鐘的作業,對於提升測驗成績還是有一定幫助的,但學校布置的作業超過90分鐘,測驗成績就會下降。這個調研過去了十四年,作業都水漲船高了,但十四年的人類進化,適應了作業新常態嗎?
美國國家教育協會和美國家長教師聯誼會協會推薦一個作業標準,這個標準就是每晚讓孩子做十分鐘的作業,只有高中年級的才會達120分鐘,但是我們現在的孩子的作業,在小學階段就達到了三四個小時以上。菲尼克斯大學的一項關於作業的調研是這樣的:
老師布置作業的理由如下:
但是,根據老師的從業時間,布置作業又有不同:
是不是很有趣?說實話,我每天在路上,看著讀書的孩子背的書包,都是心驚肉跳的,那個書包簡直他們的個頭還大。就我個人來說,我對學習是熱愛的,我從小的時候就不喜歡作業,但我學習了很多東西,小學一年級開始,我就廣泛的閱讀課外書籍,文學作品,小學四年級的時候,我就辦了借書證,讀三國西遊記和資治通鑑,當然還有手工勞動,做簡單的物理實驗。但是,我們現在的小孩子根本沒時間讀課外書籍,沒有時間去打開另一扇門,沒有時間去嘗試能力中的另一種機會。
家庭作業就像每天的飯菜,你一頓只能吃一碗飯,結果別人要你吃三四碗,說這能長身體,結果是身體沒長上去,自己反而給撐死了。
我覺得現在很多人的思維單一,家庭作業這種概念要負上一定的責任。由學校和老師發起的家庭作業,實際上弱化了家庭的概念,強化了作業的意義。像作業這種事情有個清晰的概念,那就是收益遞減,花在作業上的時間越長,收益就越少,如果你覺得家庭作業只能給孩子帶來好處,那還要孩子睡覺幹什麼呢?
家庭作業的概念應該涉及到機會的平衡——讀書學習的機會,與其他自我,意願的發展機會應該等同視之,而不是僅僅把家庭作業限定在作業層面上。在家庭時間,孩子應該有社區娛樂、運動、愛好發揮、充足的睡眠、社交聯繫、情感需求,等等。
客觀來說:
家庭作業應該平衡孩子的生活目標與存在意義,而不是讓孩子成為一個單向度的人——不寫作業就沒有前途,不寫作業就是你沒學好,不寫作業就是你蠢。永遠不要說,為什麼別的孩子能完成作業而你不能?這種話不僅顯得無知,還傷害了孩子的自尊。
如果家庭作業讓孩子感到害怕,那教育肯定是出了問題的。教育是為了讓孩子對學習熱愛,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家庭作業顯然對很多孩子有不利的影響。本來這是學校與孩子之間的問題,但現在把家長也扯進來,我們被告知,如果我們不能檢查孩子的作業,幫助他們完成作業,我們就是把孩子置於不利的位置。
坦白說,在一個家庭裡面,尤其是女性,承擔了大部分的育兒和家庭工作,而長時間的家庭也給女性本已沉重的家庭負擔,又增加了額外的時間與壓力。而對於那些工作時間更長,回家精疲力盡的低收入父母來說,幫助他們的孩子做更多的工作根本不現實。
我們現在的孩子每天從天亮就到學校,天黑了回家,這麼長時的學習時間還不夠?在學校的生活結束之後,孩子就應該成為孩子,而不是把學校的生活搬回家來延續到半夜。作為家長,我覺得孩子就應該有個孩子的樣子,而不是從他們小的時候開始,就讓他們以成人的姿態去面對這個危機四伏的社會,這對孩子有什麼好處?
要求孩子做太多的作業,不客氣的說,就是在阻礙孩子的正常發展,太多的作業破壞了孩子的智力和個人傾向中最健康的部分。
對於小初階段的孩子來說,典型而健康的孩子應該傾向於高活躍度,他們要學習新的生活技能,理解新的想法與信息,這是他們學習生活的階段,而不是寫作業的階段。只有當他們對所學的東西有興趣的時候,學習效果才是最好的。
心理學家安·倫寧格的研究表明,當嬰兒在你給他的東西前表現出興趣的時候,嬰兒會全面的檢查物體的外表;心理學家蘇珊娜·希迪的研究表明,當學齡兒童對有興趣的故事進行閱讀時,他們對故事的記憶和理解力更強……
大量的研究表明,兒童的興趣和有效掌握技能與他面對的內容相關。這就意味著教育的方式方法要進行深刻的改革,尤其是家庭作業。事實上,依賴家庭作業來提升學習的理解力和成績,既不現實也很殘忍,還沒有科學依據支持。
杜克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哈裡斯 · 庫珀曾對六十多項關於作業的研究進行回顧分析,他跟我們一樣都不反對家庭作業,但他根據相關薈萃研究和回顧分析給了一個建議:十分鐘。另外,布朗大學阿爾珀特醫學院,研究家庭作業的首席研究員普萊斯曼博士也曾說,「家庭作業在過去的二十年裡發生了劇變,一個趨勢是,年齡越小的孩子,作業越來越多;而且家庭作業的定義已經過時,家庭作業應該包括所有有助於自身發展和成功的活動,而不僅僅是寫作業。」
一些家長反對家庭作業,並不是反對作業本身,而是反對家庭作業的量,量變了,性質就變了。我讀書的時候背著一個帆布書包,現在的學生上學背著旅行箱,但這不能說你背著旅行箱上學就一定比背著帆布書包上學的人要聰明,要有才學。
現在的問題是要平衡家庭作業,每當我看到孩子寫作業的時候,我都替她著急。所以平衡家庭作業不僅是減輕學生的壓力,也是減輕家長的壓力。
2017年的時候,佛羅裡達馬裡恩縣的新任校長海蒂·邁爾有一項開創性的教學舉措,她禁止學校裡學生寫家庭作業,而是要求學生每晚進行閱讀,讀有益的課外書籍。海蒂·邁爾一下子就成了新聞人物。還有維吉尼亞理工大學果園學校校長馬克 · 特裡菲利奧,他建議學生晚上進行閱讀,戶外活動和陪伴家人。後來的研究報告指出:學生的學業並沒有落後,反而有時間在家裡成為富有創造力的思想家,追隨自己的激情。(報導發表在華盛頓郵報2017年2月26日)
家庭作業,少即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