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地球所提出考慮結構面粗糙度影響的區域地震滑坡預測模型

2020-12-15 中國科學院

地質地球所提出考慮結構面粗糙度影響的區域地震滑坡預測模型

2020-05-08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字體:

語音播報

  地震滑坡是地震觸發的邊坡失穩事件,常常造成巨大的生命和財產損失。近年來,全球強震頻發,我國也是一個多山多地震的國家,長期面臨極高的地震滑坡風險,準確預測地震滑坡的空間分布對地震防災減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大量野外調查發現,在長期形成演化過程中,自然界中的邊坡由於河谷下切卸荷作用,淺表層常發育一組平行於坡面的卸荷裂隙(圖1),地震作用下邊坡失穩主要表現為沿邊坡淺表層卸荷裂隙的剪切滑動,因此評價邊坡動力穩定性的根本出路在於定量刻畫巖體結構面的抗剪強度。引入Newmark有限滑塊位移法來預測地震滑坡空間分布,是目前國際上應用最廣泛的地震滑坡空間預測模型。但Newmark模型未考慮巖體結構面的性狀對邊坡動力穩定性的控制作用,影響地震滑坡空間預測的精度,無法滿足地震防災減災的要求。

  針對上述問題,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頁巖氣與地質工程院重點實驗室博士研究生臧明東(現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從事博士後研究)所在的祁生文研究團隊在長期野外觀測和室內試驗的基礎上,從巖體結構效應的角度出發,引入Barton強度準則對Newmark模型進行改造,提出考慮結構面粗糙度(joint roughness coefficient,簡稱JRC)影響的區域地震滑坡預測模型,並將其應用於實際地震滑坡預測中。

  通過遙感影像解譯和大量野外實地驗證,研究人員發現2014年8月3日雲南省魯甸縣Mw6.1級地震誘發的1416處滑坡,並採用該滑坡數據集對預測模型進行測試和訓練,並對魯甸地震後潛在地震滑坡進行預測(圖2)。在模型訓練的基礎上,研究人員進一步提出能夠快速有效估計地震滑坡發生可能性的置信度曲線(圖3)。與傳統Newmark模型比較,該研究提出的方法提升了預測模型的普適性,且預測成功率更高。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Natural Hazards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

  論文連結 

   

圖1.坡淺表層卸荷裂隙示意圖

   

圖2.震滑坡空間分布預測圖

圖3.地震滑坡空間預測置信度曲線


  地震滑坡是地震觸發的邊坡失穩事件,常常造成巨大的生命和財產損失。近年來,全球強震頻發,我國也是一個多山多地震的國家,長期面臨極高的地震滑坡風險,準確預測地震滑坡的空間分布對地震防災減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大量野外調查發現,在長期形成演化過程中,自然界中的邊坡由於河谷下切卸荷作用,淺表層常發育一組平行於坡面的卸荷裂隙(圖1),地震作用下邊坡失穩主要表現為沿邊坡淺表層卸荷裂隙的剪切滑動,因此評價邊坡動力穩定性的根本出路在於定量刻畫巖體結構面的抗剪強度。引入Newmark有限滑塊位移法來預測地震滑坡空間分布,是目前國際上應用最廣泛的地震滑坡空間預測模型。但Newmark模型未考慮巖體結構面的性狀對邊坡動力穩定性的控制作用,影響地震滑坡空間預測的精度,無法滿足地震防災減災的要求。
  針對上述問題,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頁巖氣與地質工程院重點實驗室博士研究生臧明東(現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從事博士後研究)所在的祁生文研究團隊在長期野外觀測和室內試驗的基礎上,從巖體結構效應的角度出發,引入Barton強度準則對Newmark模型進行改造,提出考慮結構面粗糙度(joint roughness coefficient,簡稱JRC)影響的區域地震滑坡預測模型,並將其應用於實際地震滑坡預測中。
  通過遙感影像解譯和大量野外實地驗證,研究人員發現2014年8月3日雲南省魯甸縣Mw6.1級地震誘發的1416處滑坡,並採用該滑坡數據集對預測模型進行測試和訓練,並對魯甸地震後潛在地震滑坡進行預測(圖2)。在模型訓練的基礎上,研究人員進一步提出能夠快速有效估計地震滑坡發生可能性的置信度曲線(圖3)。與傳統Newmark模型比較,該研究提出的方法提升了預測模型的普適性,且預測成功率更高。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Natural Hazards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
  論文連結 
   
  圖1.坡淺表層卸荷裂隙示意圖
   
  圖2.震滑坡空間分布預測圖
  圖3.地震滑坡空間預測置信度曲線
  

列印 責任編輯:程博

相關焦點

  • 新論文:基於實測地震動的近實時地震滑坡預測方法(並附源程序)
    該方法通過實測臺站地震動,利用地震動場構造方法確定目標區域地震動場;根據所提出的GLiM巖性數據和工程巖體的力學性質的對應關係確定目標處巖土體力學性質;利用Newmark剛體滑塊法確定每個位置處發生滑坡的概率。通過與實際地震和其他地震滑坡分析方法的對比,驗證了所提出方法的可靠性和合理性。
  • 地質地球所提出鑽探井壁失穩地質風險預測方法---中國科學院
    人工智慧地質大數據分析是新興交叉學科,其核心是在物理規律約束下,通過建立數學模型,採用數據科學方法,分析和挖掘有價值的核心信息及關鍵證據,以解決地質學的認知、發現、決策及評價等理論和地質資源探測中的實際問題。  深地非常規資源鑽探地質風險的鑽前預測是一個難題,其中,鑽井井壁失穩是鑽探地質與工程風險的核心關注點之一。
  • 地震、滑坡和泥石流並存,為什麼我國雲貴高原地質災害多發?
    自然災害是指發生在地球的系統中,能夠造成人們生命和財產損失的自然事件。自然災害的發生涉及多種因素,其中自然原因是自然災害發生的主導原因,而人類活動造成的人為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變自然災害發生的頻率、影響範圍和危害的程度。
  • 地震可以預測嗎?新模型顯示:離預測地震發生的時間又近了一步
    由於地球板塊複雜的構造,一直以來,地震預測是一個棘手的領域,但美國杜克大學的工程師們正在採取「必要步驟」,幫助預防未來的災難。我們知道,不同強度的地震沿著所謂的斷層線爆發,在那裡,兩大塊地球板塊猛烈地相互滑動,巖石在巖石上的強力研磨產生了大量的摩擦、熱量和化學反應。
  • 與地質專家面對面,解鎖地球的秘密
    他要講解的是關於地球內部溫度的知識。「我們生活在地表所感受到的溫暖都要歸功於太陽,但地球自身的熱量不全都是從太陽獲得的。」李啟東解說道,實驗證明太陽的照射只能影響地下十幾米以內的溫度,隨著深度的增加,地球的溫度也在增加,而在最深的地核溫度可以達到6500℃,這已經與太陽表面的溫度相當了!聽到這裡,同學們不約而同地面露疑惑,這麼多的熱量是從哪兒來的呢?
  • 地質地球所建立分離Pn波幾何擴展和衰減的非線性優化方法
    Pn波通常是區域範圍內的初至震相,該震相的傳播涉及Moho界面的折射和上地幔頂部P波速度梯度等影響。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深部結構與過程研究室副研究員趙連鋒及其合作者利用朝鮮核爆的觀測資料(圖1),研究了Pn
  • 專家解釋地震後四川地質災害頻發原因
    已發生的地質災害中,滑坡288起,崩塌170起,泥石流84起,另外還包括了小部分地裂縫等災害。從地域來看,傳統的地質災害多發區達州、遂寧等地災害發生數量仍偏高,分別達到64起和39起,而原本地質災害發生數量較少,但受地震影響較大的地區地質災害發生數量猛增,其中僅綿陽一市就發生76起,數量居全省之首,就連原本很難見地質災害蹤影的成都市也發生25起。
  • 湖南地震史考 訪湖南省地質研究所教授童潛明
    還有1月12日的海地,2月27日的智利……地球似乎被調成了「振動狀態」,讓所有居民隱隱不安。  而湖南,雖然感覺過2005年的九江和2008年汶川的震顫,在心裡始終覺得地震離我們遙遠。其實在379年前(明崇禎四年),在常德澧縣,也曾發生過與4日高雄同等震級的破壞性地震,史稱常德地震。我們腳下的土地,其實並不如想像中那樣安全和平靜。
  • 地震原理新論——兼述地震預測的科學基礎(上)
    此文影響廣泛,地震不可預測論已成為國際地球科學界的主流觀點。1999 年,英國地震學家 I. Main 在 Nature 雜誌網站發起了一次辯論,重點討論是否還應將地震預測作為科學研究目標。很多國際知名學者參加了討論。參與者發表了不同見解,多數意見認為,沒有觀測到可靠的前兆現象,準確的短期預測不可能。但是,參與者們贊同並呼籲加強震源和前兆物理的研究。
  • 建國以來,中國人是怎麼預測地震的?
    「如此強烈的地震都漏報了,這說明科學界對很多重大理論問題的研究還遠遠不夠,也是對中國地震工作者信心的毀滅性打擊。」在接受《環球科學》採訪時,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秦四清說,「畢竟在這之前,中國的地震預測已有成功先例,準確預測曾被認為指日可待。」但現實沒有如果,研究還要繼續,對汶川地震的反思因而成為隨後研究的重點。
  • 專業介紹——地球物理學
    球物理學 (英文:Geophysics),是地球科學的主要學科之一,是通過定量的物理方法(如:地震彈性波、重力、地磁、地電、地熱和放射能等方法)研究地球以及尋找地球內部礦藏資源的一門綜合性學科,研究範圍包括地球的地殼、地幔、地核和大氣層 。
  • 認識我們的地球 -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地球是什麼樣子的?有多大?有多重?趣說地質學--認識我們的地球作者:王清晨/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已退休)好奇心和求知慾是人類的本性,也是科學進步的源動力。剛才提到的泰勒斯曾為演繹幾何學作出開創性貢獻,畢達哥拉斯則提出了數學哲學觀,主張「數即萬物」,把事物所具有的量看成事物的本質和原因。希臘人成功地把天文學、地理學、光學、力學等科學領域數學化。古希臘愛奧尼亞學者攸多克索(Eudoxe,公元前395~前342年)和亞里斯多德是同代人,贊同地球是圓球的觀點。
  • 地質地球所提出斑巖銅礦礦化蝕變分帶成因模型
    但已有的模式不能解釋和預測礦化蝕變分帶的空間結構,例如為什麼富礦的鉀化帶不是位於成礦斑巖體的中心、而是位於中內帶。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固體礦產資源研究室徐興旺副研究員等人在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院創新項目與國家基金項目資助下,針對這一科學問題,基於新發現的黃銅礦石英脈內的梳狀構造、及斑巖巖漿與成礦流體結晶固化和自蝕變過程的體積變化,提出含礦斑巖巖漿結晶過程的流體構造作用與礦化蝕變分帶機制。
  • 美國地質調查局2019財年預算及投入重點
    如下文所強調,2019年的預算投入反映了美國地調局要開展的研究和開發的工具能夠與當前需要解決的複雜問題和需要提供的關鍵服務保持一致,同時降低了整體計劃成本。美國地質調查局提供的信息,用於識別能源和礦物資源、發現和保護地下水、預測地震破壞、識別災害、指導交通規劃、服務自然資源管理人員、提高人們生活質量和經濟活力。
  • 四川蘆山7.0級地震看對防範山區地震地質災害的啟示
    震後的考察發現,震害的分布與多支斷裂褶皺密切相關,所以影響帶更寬。分別在大川-雙石斷裂附近的太平鎮至雙石鎮,上裡西斷裂以西的龍門鄉到蘆山縣城等地造成大量的房屋破壞、損壞和部分倒塌,道路受損等(圖2)。震後航片覆蓋的範圍內,識別出地震引起的滑坡或崩塌約3883處,(許衝、等,2014),滑坡密度大的地區在寶興縣城至太平鎮、龍門鄉以及雙石鎮至上裡鎮西一帶,分布範圍沿構造線方向長約40km,垂直構造帶方向寬約35km(圖2)。蘆山地震造成的建築物破壞,以及數千處滑坡或崩塌大多分布於逆斷層(盲斷層)帶的上盤。震害和引發的滑坡等地質災害除構造變形的直接因素外,與地貌的關係性也同樣密切。
  • 荊州地質構造全解讀 2012地震災害不會來
    1960年以來,我市境內發生地震近80次,平均每年兩次。其中中等強度地震有1988年松滋4.2級地震、2007年3月松滋3.2級地震,2007年4月李埠4.2級地震。  我市城區以及所轄松滋市、石首市、洪湖市、公安縣、江陵縣、監利縣的建設工程抗震設防烈度均為六度,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一組,設計地震加速度值0.05g .
  • 中科院發展中國家科技培訓班「地震次生山地災害風險評估與預測...
    培訓內容緊緊圍繞「地震次生山地災害風險評估與預測預警」主題展開,中國科技大學陳曉非院士、成都山地所崔鵬院士、英國卡迪夫大學Tristram Hales 博士、民政部國家減災中心副研究員林月冠、香港大學嶽中琦教授、成都理工大學許強教授與範宣梅副教授
  • 地震探源:能否利用地磁異常預測地震
    這支地震地磁測量隊由安徽省地震局地震工程院的專家和技術骨幹組成,具有精湛野外觀測技術和豐富現場工作經驗。此次出徵四川,測量隊將承擔對汶川縣以南東西500公裡、南北700公裡區域的地震地磁測量工作,負責收集珍貴的第一手地震現場資料,捕捉此次地震在該區域引起的地球內部結構變化在地球磁場方面的變化,為下一步的地震科學研究提供地球物理場背景等基礎資料。
  • 由一次破壞性地震揪出背後四大「幫兇」,看中國地震帶,地震...
    新疆新源—和靜6. 6級地震地質災害分布圖  首先,讓我們看看震區所處的地理地貌位置。從地貌上看,地震所在區域屬於博羅科努山、阿吾拉勒山和那拉提山交匯部位的高山區,這裡山勢陡峻挺拔,山區裡面有許多的「V」字型河谷、衝溝,兩岸的邊坡相對較陡,甚至有的邊坡的坡面近乎直立,如此陡峭、起伏的地形,給滑坡、崩塌等災害的發生創造了條件。  此外,地層巖石性質是產生崩塌和滑坡的物質條件。在一定條件下,各種巖性都有可能構成崩塌和滑坡,只是所形成崩塌和滑坡的規模大小不同。
  • 全睿嫻院士為守護地球發聲 頁巖氣頁巖油研究引發海內外廣泛關注
    如果到現在大家還是視而不見,避而不談,不主動去呼籲和制止這樣可怕的破壞地球的行為,後果將不堪設想,人類只能自食其果。」近來年全球頻頻發生的山火、蝗災、新冠以及異常天氣所導致的洪水、泥石流、山體滑坡等,這還不足以引起全人類的反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