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論文:基於實測地震動的近實時地震滑坡預測方法(並附源程序)

2021-02-19 陸新徵課題組

論文連結: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98300421000236

開原始碼:

https://github.com/QingleCheng/Near-real-time-prompt-assessment-for-regional-EQIL

在地震發生後迅速準確評估震害對抗震救災意義重大,針對這一需求,我們課題組開展了系列研究工作,本文是該系列工作的最新一篇。除了建築震害外,地震導致的滑坡也可能造成重大人員和財產損失,因此本文嘗試利用實測地震動來提供震後滑坡的評估結果,該技術已經在近兩年來數十次地震中得到探索性應用。

地震滑坡快速預測對降低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有著重要意義。本文基於Newmark剛體滑塊法和實測地震動,提出了近實時地震滑坡快分析方法。該方法通過實測臺站地震動,利用地震動場構造方法確定目標區域地震動場;根據所提出的GLiM巖性數據和工程巖體的力學性質的對應關係確定目標處巖土體力學性質;利用Newmark剛體滑塊法確定每個位置處發生滑坡的概率。通過與實際地震和其他地震滑坡分析方法的對比,驗證了所提出方法的可靠性和合理性。

在剛剛發生的日本福島7.1級地震中,採用本文方法對本次地震滑坡進行了評估,分析結果參見(RED-ACT: 2月13日日本福島縣7.1級地震破壞力分析),重點區域的分析結果如圖01所示,美國地質調查局給出的分析結果如圖02所示,其中紅色方框為實際發生滑坡的區域(圖03)。可以看出,我們的分析結果表明該區域附近存在發生滑坡的高風險區,而PAGER分析結果表明該區域發生滑坡的概率非常低。

圖01 本方法對0213日本福島7.1級地震滑坡分析結果

圖02 PAGER系統對本次日本地震滑坡的分析結果

地震後往往會導致滑坡的發生,如1999年的集集地震,2008年的汶川地震等,滑坡會對山區的房屋、河道、道路以及管線等產生影響,往往會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地震滑坡快速預測對降低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有著重要意義

目前地震滑坡速報中常用的分析方法有:(1) 基於Newmark位移公式的預測方法,典型代表方法為美國地質調查局的PAGER系統裡所推薦的Godt模型;(2) 基於歷史地震滑坡的數據模型,該方法的典型代表為PAGER系統目前所採用的分析方法;(3) 基於模糊邏輯的分析模型。但現有研究存在如下問題:基於Newmark位移公式的區域地震滑坡方法以地震動強度指標為輸入,可選擇的地震動指標的組合很多且難以全面考慮地震動的全部特性;基於機器學習的方法依賴歷史地震滑坡數據,由於數據集有限,往往會導致某些數據集起主導作用,從而高估地震滑坡風險;基於模糊邏輯的分析方法中指標權重的選取主觀性較大。

而Newmark剛體滑塊分析方法廣泛用於地震滑坡分析中,該方法基於地震動時程,能充分考慮地震動的特性,不依賴於歷史地震動數據,適用於90%的地震滑坡情形,為地震滑坡分析中的主導方法。但現階段尚無該方法在區域地震滑坡快速分析中的應用,因此本文將基於Newmark剛體滑塊分析方法,提出一套客觀且不依賴歷史數據的地震滑坡快速預測方法

本研究基於實測地震動記錄和Newmark剛體滑塊位移法,提出了一套地震滑坡近實時預測方法,該方法的分析框架如圖1所示,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模塊:

(1)模塊1:地震動時程場構造

通過強震臺網快速獲取災區震中附近實測地面運動加速度記錄,並基於地震動反應譜構建方法和連續小波變換構造目標區域地震動場;

(2)模塊2:滑坡分析模型參數確定

根據所提出的GLiM全球巖性數據和工程巖體的力學性質的對應關係確定目標處巖土體的力學性質;根據全球數字高程模型通過求解坡度的算法確定目標區域坡度分布;

(3)模塊3:Newmark剛體滑塊法

對目標區域進行柵格化,輸入柵格處地震動記錄,對巖土體進行Newmark剛體滑塊法分析,即可得每個柵格處剛體位移,即可得到本次地震滑坡發生概率的預測結果,並可在GIS 平臺對分析結果進行展示。

以下將對框架中各方法進行介紹。

2.1 適用於區域地震滑坡輸入的地震動時程場快速構建方法

本研究採用基於實測地震記錄的區域地震動場模擬方法構建地震滑坡分析的地震動輸入場。該方法主要包括三個步驟,如圖 2所示:(1) 根據強震臺網獲取災區實測地震動記錄;(2) 根據臺站記錄構建目標插值臺站組,對實測臺站記錄反應譜進行反距離加權插值,確定臺站覆蓋區域內未知點的地震動反應譜;(3) 選取插值臺站組內距離未知點最近的臺站記錄作為種子地震動,根據步驟2得到的反應譜和連續小波變換修正種子地震動得到未知點處的地面運動。在確定未知點處反應譜後,本研究利用連續小波變換修正最近點臺站記錄得到未知點處的地面動,詳細方法可以參考新論文:基於實測地震記錄的區域地震動場模擬方法

2.2 區域範圍Newmark剛體滑塊法模型參數確定

本文所採用廣泛應用的GLiM (global lithological map)資料庫獲取目標區域的巖性分類,該資料庫整合了92個區域高解析度的巖性資料庫,提供了全球範圍的巖性矢量分布圖,GLiM給出了每種分類的詳細解釋及所包含的細分類別,如鬆散的沉積物(Unconsolidated sediment, su)包含沙丘、衝積沉積物、黃土等。典型的示例地區日本的巖性分布如圖3所示。

本文根據文獻將巖土體分為四類(稱之為工程巖土體分類),即堅硬巖組、較堅硬巖組、較軟巖組和極軟巖組,每種分類下詳細的巖石種類及巖土體的力學性質(內聚力、內摩擦角和重度)如表1所示,並且內聚力和內摩擦角服從高斯分布,均值和標準差見表1。極軟巖組包含黏土層、湖河沉積物等,與GLiM資料庫中的鬆散的沉積物(su)對應,以此類推,本文建立了GLiM資料庫分類與工程巖土體分類的對應關係,如表1所示,根據所建立的對應關係即可利用GLiM資料庫確定目標區域巖土體的力學性質。同時,可以通過蒙特卡羅模擬來考慮巖土體力學參數的不確定性,建議每次分析進行1000次模擬,取中位值作為滑坡剛體位移的計算結果。

表1 工程巖土體分類與GLiM巖性資料庫分類對應關係

坡度數據的獲取是計算Newmark剛體滑塊法的關鍵之一,本文採用廣泛使用的ASTER GDEMV2 數字高程模型資料庫獲取目標區域的高程數據,該資料庫提供了全球範圍內空間解析度為30米的數字高程模型,通過GIS平臺進行求解坡度處理,即可得到坡度分布。

本文採用Newmark剛體滑塊法作為區域地震滑坡的分析模型,該方法假設滑坡體內部不發生位移(圖4(a)),作用在滑塊上的加速度超過滑坡體臨界加速度ac的部分將會產生永久位移(圖4(b)),如式(1)所示,根據永久位移D的大小判定滑坡發生風險的高低。滑坡體臨界加速度ac根據式(2)(3)來確定。

Newmark剛體滑塊法需要地震動時程作為輸入,為簡化分析,基於不同地震動強度指標和地震動資料庫的Newmark位移公式相繼被提出。Newmark位移公式利用大量地震動記錄作為Newmark剛體位移法的輸入,設定不同的屈服加速度,得到滑塊永久位移與地震動強度指標的關係。本文選取了9組廣泛使用的Newmark位移公式,公式基本介紹如表 2所示,採用NGA-West1地震動資料庫中10,653條地震動(矩震級:4.2-7.9)作為輸入,以不同比例的地震動PGA作為滑坡體的屈服加速度,對比分析了Newmark位移公式與Newmark剛體滑塊法的分析結果,其中比值在0.5~1.5之間地震動所佔比例如表 3所示。從表 3可以看出,Newmark位移公式基本能把握Newmark剛體滑塊的位移趨勢,但也難以全面考慮不同地震動和屈服加速度下的滑塊位移的計算結果。總體上,Newmark位移公式中採用的地震動強度指標越多,其位移公式在不同地震動和屈服加速度上的表現越好,例如Saygili08_3,這也進一步說明了時程分析的必要性。由於不同位移公式基於不同的地震動資料庫,因此,這些公式在應用的時候需要考慮公式應用範圍的限制(如震級範圍等),而這往往會限制位移公式在地震滑坡預測中的應用。比如,Hsieh11_1和Hsieh11_2模型因為回歸數據範圍較小的原因導致其表現不如其他模型。

本節以20180906北海道地震為例說明本文方法的具體實現過程。本次地震造成的滑坡主要發生在圖5所示的四個臺站構成的四邊形內部,因此選取該區域作為本案例的分析區域。通過日本強震臺網K-NET/ KiK-net獲取了4個臺站的地震動記錄。運用圖5中四個臺站構建該四邊形內部地震動場,建立0.82 km×1.11 km的網格點,利用地震動場構造方法生成每個網格點處的地震動。為實現近實時震害評估,對於四邊形內部每個柵格點(解析度約為160 m),利用所構造的地震動場的網格點處最近的地震動作為輸入,進而運用Newmark剛體滑塊法計算每個柵格點的滑坡體位移,即可以給出本次地震滑坡的分析結果。

圖5和6給出了本文的預測結果與實際震後滑坡的分布的對比,以及與其他廣泛使用的滑坡預測模型分析結果的對比,幾種分析模型之間的對比如表4所示。為了定量說明不同分析方法與實際滑坡分布的相似程度,採用物體檢測中廣泛使用的準確度指標IoU對不同方法進行了對比,如表5所示。從圖5、6和表5中可以看出,本文的預測的滑坡分布相比於PAGER和Godt模型預測結果,與實際地震滑坡分布更為接近。

圖5 本文計算結果與PAGER模型結果及實際滑坡分布對比

圖6 本文計算結果與Godt模型結果及實際滑坡分布對比

本文基於實測地面運動記錄和Newmark剛體滑塊法,提出了一套近實時的地震滑坡預測方法。該方法:通過強震臺網獲取震後災區實測地面運動記錄,並基於反距離權重插值和連續小波變換構造目標區域地震動場;根據數字高程模型得到目標區域坡度分布;根據所提出的GLiM巖性數據和工程巖體的力學性質的對應關係確定目標處巖土體力學性質;利用Newmark剛體滑塊法確定每個位置處是否發生滑坡。通過311日本地震和2016年熊本地震對本文方法進行了驗證,最後以2018年北海道地震為例說明了本文方法的具體實現過程。主要結論有:

(1)本文方法基於實測地震動和Newmark剛體滑塊法,能夠得到較為準確的震害預測結果;

(2)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基於實測地震動,相較於基於地震動強度指標的傳統方法更能充分考慮地震動的特性對滑坡的影響;

(3)本文方法能在震後短時間內給出滑坡計算結果,為震後災區地震滑坡的預測提供了重要手段。

可聯繫作者獲取原文:

chengql16@mails.tsinghua.edu.cn

程慶樂

相關焦點

  • 地質地球所提出考慮結構面粗糙度影響的區域地震滑坡預測模型
    近年來,全球強震頻發,我國也是一個多山多地震的國家,長期面臨極高的地震滑坡風險,準確預測地震滑坡的空間分布對地震防災減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與傳統Newmark模型比較,該研究提出的方法提升了預測模型的普適性,且預測成功率更高。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Natural Hazards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  論文連結
  • 地震原理新論——兼述地震預測的科學基礎(上)
    近數十年來,物理學的發展促使人們以新視點去觀察和認識物質世界。將物理學新觀念用於地震的研究,也必將獲得對地震原理的深入認識,有利於實現地震的科學預測。地震是一種給人類造成巨大生命和財產損失的自然災害,中國受地震災害損失尤為嚴重。20世紀中,地震共導致我國 60多萬人死亡,即平均每天有近 20人歿於地震災害。長期以來,人們作了很大努力,試圖實現地震預報,以減輕地震所造成的損失。
  • 地震可以預測嗎?新模型顯示:離預測地震發生的時間又近了一步
    當這些巖石互相滑動時,它們會在地表產生一系列的震動,那麼我們能預測地震發生的準確時間嗎?一般來說,最大的地震,即所謂的主震,發生在震中,通常在前震之前會有較弱的前震。然而,地質學家要到大地震來襲之後才能分辨出兩者的區別,正因為如此,地震預測在任何程度上都不可能準確。
  • 基於人工智慧技術的地震監測系統將是未來預報地震的發展新方向
    基於人工智慧技術的地震監測系統將是未來預報地震的發展新方向 佚名 發表於 2020-03-31 14:02:38 人工智慧地震監測系統上線
  • 地震探源:能否利用地磁異常預測地震
    編者按:   5·12汶川大地震給人們的生命財產帶來了巨大損失。痛定思痛,人們對與地震相關的科學問題異常關注。今天,本報以專集的形式,特別向讀者朋友摘要介紹一些專家學者研究探討地震防震的論文,以饗讀者。
  • 建國以來,中國人是怎麼預測地震的?
    在地震觀測領域,該觀測網曾被廣泛視為可以與美國GPS觀測網、日本GPS觀測網鼎足而立的世界第三大地震觀測網。熱情一直延續到了新世紀。中國地震局公布的《中國地震科研課題總覽》顯示,新世紀前5年,國家計委、科技部、中國地震局和地震科學聯合基金會下達和資助的地震相關研究課題就有1 214項之多。在一個科研領域的投入如此之大,在中國歷史上也堪稱罕見。
  • 中科院發展中國家科技培訓班「地震次生山地災害風險評估與預測...
    、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副研究員馮強、四川大學顧林生教授、第寶鋒副教授、成都山地所研究員蘇立君和陳寧生等分別就「基於強地面運動模擬的震害預測」、「一帶一路山地災害風險控制」、四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經驗與教訓」、「地震次生災害與人類聚落風險及適應性研究」、「滑坡與崩塌防治技術」、
  • 李四光預測了四個地震,三個都發生了?這些地震謠言別再傳了
    時至今日,關於地震的流言依然盛行:李四光預測過特大地震,地震可以提前一小時預警,路面開裂都是地震造成的,磁鐵可以預測地震……等等。銘記災難,莫傳謠言。汶川地震12周年,「科學闢謠平臺」聯合「中國地震臺網速報」推出「地震科學流言榜」。
  • 未來生存空間——候風地動儀的成功與地震預測的失敗
    著有《中國人口發展史》、《統一與分裂:中國歷史的啟示》、《中國移民史》、《未來生存空間·自然空間》、《葛劍雄自選集》、《行路集》、《碎石集》、《千秋興亡》、《長城的價值》等著作及論文百餘篇。       實際上,人類探索地震奧秘的努力早就開始了。前面提到,2100多年前的伯陽甫就試圖解釋造成地震的原因,儘管今天看來他的解釋顯得過於離奇。
  • 北京地震前有「地震雲」?「日暈」能預測地震?其實沒關聯
    北京地震前有「地震雲」?「日暈」能預測地震?有傳言將氣象變化與地震關聯,稱「地震前天空中出現了『地震雲』」「日暈過後會有旱災、地震等災難」。那麼,「地震雲」「日暈」能預測地震嗎?根本不存在所謂的「地震雲」 今日,應急管理部和中國地震臺網速報官方微博相繼闢謠。事實上根本不存在所謂「地震雲」,「地震雲學說」從未被主流科學界接納。看似怪異的「放射雲」「魚鱗雲」等都只是常見的雲彩。
  • 唐山又發地震?地震是如何產生的呢?
    唐山發生地震?地震是怎樣產生的呢?如何儘量逃脫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07月12日06時38分在河北唐山市古冶區(北緯39.78度,東經118.44度)發生5.1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有網友表示,在地震發生前,電視裡彈出了預警信息。
  • 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09研究生招生簡章
    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原中國地震局分析預報中心)是我國公益類非營利性科研機構,主要任務是通過對地震過程的觀測、模擬和預測理論及方法研究,探索地震孕育、發生和發展規律,促進地震科學發展,為地震監測預報和防震減災服務。  地震預測研究所現有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研究員20人,副研究員、高級工程師56人。
  • 首屆AETA地震預測AI算法大賽頒獎典禮暨川陝甘第一屆AETA地震監測預測學術會議圓滿舉行
    最後雍珊珊博士和王新安教授分別做了《基於AETA的地震臨震預測》和《地震是可以預測的!---AETA地震預測現狀與展望》學術報告。雍珊珊博士做學術報告王新安教授做學術報告 王老師說地震是地球活動的大事件,巨大的能量釋放必將在一個區域內通過多種形式和形態出現前兆信號。
  • 日本科學家從空中電子密度變化中讀出地震預測信號
    中國成功預測海城地震之後一年,同樣的技術卻未能預測另一場更大的地震(唐山大地震),後者導致了二十幾萬人死亡。日本坐落於板塊運動頻發的環太平洋火山帶上,在付出了相當大的努力後,日本科學家發現一種前兆只適用於一場地震,無法用來預測下次地震。大自然似乎在不斷改變規則。20世紀90年代末期,美國基於先前地震的模式,預測了加利福尼亞州的帕克菲爾德附近將發生地震。
  • 地震防災減災措施您知道多少?
    惠州市地處東南沿海地震帶相對活躍的中段,屬於全國24個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之一,全市多數地區處於地震基本烈度6度設防區。自1970年以來,我市發生地震近百次,最近影響比較大的地震為2007年3月7日在惠東近海發生的3.7級地震,同年10月23日在龍門縣左潭鎮發生了3.2級地震。
  • 梳理地震預測指標 推進科學預測地震
    為深化會商制度改革,不斷完善、提高會商研判的水平和實效,按照《全國震情會商制度改革指導方案》要求,四川省地震局於8月26日至28日組織開展川滇地區地震預測指標研討和集中梳理工作,來自雲南、甘肅、青海、廣西等省的專家參加研討,四川省地震預報研究中心和測繪工程院的預報人員參與集中梳理。
  • 由一次破壞性地震揪出背後四大「幫兇」,看中國地震帶,地震...
    從地貌上看,地震所在區域屬於博羅科努山、阿吾拉勒山和那拉提山交匯部位的高山區,這裡山勢陡峻挺拔,山區裡面有許多的「V」字型河谷、衝溝,兩岸的邊坡相對較陡,甚至有的邊坡的坡面近乎直立,如此陡峭、起伏的地形,給滑坡、崩塌等災害的發生創造了條件。  此外,地層巖石性質是產生崩塌和滑坡的物質條件。在一定條件下,各種巖性都有可能構成崩塌和滑坡,只是所形成崩塌和滑坡的規模大小不同。
  • 科學家們提出新的「測量地震」方法,地震大小存在區域性?
    本文由作者「環球科學貓」原創,百家號獨家內容在科學中,目前地震的測量方法十分的單一,都是在每次的地震爆發之後,基本的儀器才可能真正的發覺到,根據科學最新研究報告稱,一種可應用於大地震的地震能量釋放新測量方式被開發出來,它提供了一種地震斷裂複雜度的測量方法,可以更好地捕獲可能具有相似大小的事件沿斷層滑動的量和持續時間的變化。
  • 《內陸地震》2019年度優秀科技論文評選結果揭曉
    12月7日,《基於Molchan 模型的烏恰地震窗預測效能評價》《基於 GPS 技術的2016年呼圖壁 MS 6.2地震形變特徵研究》等5篇論文被評為2019年度優秀科技論文。本次評選共有參評論文47篇,經過13位同行專家投票、評議,綜合論文的創新性、應用性、社會效益及論文寫作質量,綜合得票最高的前5篇論文入選2019年度優秀科技論文。
  • 基於地震波資料的安徽及鄰區地殼構造應力場及活動斷層破裂特徵的...
    為了從地震發生的本質出發,探尋更為有效的地震預測預報方法,不斷提高地震分析預報水平和預報效能,本項目充分利用地震波所攜帶的信息,使用多種適合安徽地震活動特點的新方法,開展了地殼構造應力場及活動斷層破裂特徵等多方面研究,從而服務於實際震情判定和地震預測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