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拚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肝肺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詩云:「贍彼淇澳,綠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澗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煊兮。」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澗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則,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煊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詩云:「於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康誥曰:「克明德。」大甲曰:「顧是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詩云:「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詩云:「邦畿千裡,唯民所止。」詩云:「綿蠻黃鳥,止於丘隅。」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詩云:「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
其實誠你的意就是要完完全全地表達你心中真實想法,不要自己欺騙自己。
比如你聞到臭味了,你不能裝著說很香吧!比如你長得很美,你總不能違心地說自己很醜吧!假如這樣說了,這叫自謙,就是說話兼有兩個結果了,一個是事實,一個是你的錯誤表達。所以君子需要謹慎地對待自己一個人的表達是否符合事實。
小人在沒有別人在身邊看著他的時候,往往會做一些不符合天道原則卻能滿足自己欲望的事,只要他想做並且能做,他一定會去盡情地做,直到他們看見了君子能夠在自身欲望和天道原則之間堅持天道原則的行為後,他們才會改掉自己原來任由自己的欲望來主宰自己的行為的做法,表現出按照天道原則來行為的樣子。其實小人不知道,別人看見自己的言行就好像看見自己的心肝脾肺腎一樣的清楚,偽裝出另一個樣子,對自己有什麼好處呢?這就是你內在思想是什麼樣的,表現出來的行為就是怎麼樣的,怎麼能掩蓋得了呢?所以君子明白這個道理後才會堅守哪怕沒有人看到自己的言行,自己也會一個人謹慎地遵守天道原則,不受自己欲望的幹擾。
曾參曾經說過,十雙眼睛看著你,十雙手指著你,天道是嚴密不漏的啊。財富充裕,所住的房子自然開闊舒適,一個人所知曉的天道法則越多,他的身軀行為自然更為自在逍遙,人的心情開朗寬容,他的身體自然健康壯實。君子明白這個道理,所以言行舉止一定完全符合內心體悟到的天道法則。
詩經上有這樣的詩句說「你看那淇水彎彎曲曲地流淌,長滿了翠綠的竹子,竹子相互交錯。有那麼各種特色的君子聚在一起,如同玉工切磋美玉一樣,如玉工打磨美玉一樣。在山澗旁演奏瑟,瑟的旋律高低變換與山澗水的激蕩喧譁相互交錯,有那麼多各種特色的君子聚在一起,不會有哪一個君子顯得特別的突出。」詩句裡的玉工切磋美玉的方法,就是我們學習領悟天道的方法,玉工琢磨美玉的方法,就是我們自己修煉自身的方法。彈瑟和澗水的激蕩就如我們的心性的起伏,旋律的高低和激蕩喧譁就如同我們在人前表現的態度和儀態。有那麼多各色的君子,沒有哪一個是壓過別人而特別突出的,這是天道法則盛行行為規範都達到了人們交口稱讚的水平,百姓見到了他們的言行舉止都不能夠忘掉,都願意跟著學習模仿。詩經《烈文》裡有一句話說的很好啊「誒呀!你們千萬不要忘記先王功業和遺志啊!」君子看重的是能給別人帶來好處和幫助,使自己的主張接受他身邊的人的檢驗和批評;小人總是以自己的快樂為快樂而不顧及他人,以自己獲利為好處而不顧及他人的利益,這個標準世世代代都不能忘記了啊,忘記就會分辨不出君子和小人了。
康誥這篇文章裡也說過這樣的話「要攻克明德」。大甲篇也說「一定要對照這是不是天道明確的命令法則」。帝典裡也有說「攻克光明高尚達到崇高的法則」。以上這些話都是強調君子一定要自己嚴格要求自己體悟到光明高尚的天道法則。
商湯有一個臉盆上刻著這樣的語句「偶爾要有新的進步,每天都要有新的進步,更要在將來有新的進步」。康誥上有一句話說:「要做一個對國家有用的百姓」。詩經上有一句詩是這麼說的:「周雖然是一個很早就存在的邦國,但是它的使命是改變落後的面貌保持創新」。這就是君子日常生活中沒有一處,沒有一件事不去努力創新以符合天道法則的原因。
詩經上有一句詩這麼說:「國家和京城有千裡那麼寬廣,也只是因為擁有百姓支持的地方才是國家和京城」。詩經還有一句詩這麼說:「綿蠻的黃鸝鳥,晚上住宿在山丘的角落裡。」孔子也說過「對於行止,要知道什麼時候行,什麼時候停止,為什麼有些人類都比不上鳥兒知道白天飛行晚上宿止呢?」詩經上有一句話說「恭敬壯美的文王啊,永遠敬仰緝熙」做人的君主需要具備仁愛之心,做人的臣子需要具備敬仰君主的節操。做人的兒子需要具備孝道,做人的父親需要具備慈愛之心。與同一個國家的人交往需要具備守信。孔子說過「聽別人訴訟打官司,我的判決和別的法官沒什麼兩樣,但是我判決的目標一定是不再讓百姓產生訴訟打官司的現象」。沒有情感的人,不能夠只是用言辭來維繫公正,應該最為擔心的是百姓心中所期望的公正是否能夠實現,達到這樣的境界就叫做懂得了治理國家的基本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