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獨是意誠的最高境界

2020-12-25 劉子講壇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拚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肝肺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詩云:「贍彼淇澳,綠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澗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煊兮。」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澗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則,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煊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詩云:「於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康誥曰:「克明德。」大甲曰:「顧是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詩云:「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詩云:「邦畿千裡,唯民所止。」詩云:「綿蠻黃鳥,止於丘隅。」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詩云:「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

其實誠你的意就是要完完全全地表達你心中真實想法,不要自己欺騙自己。

比如你聞到臭味了,你不能裝著說很香吧!比如你長得很美,你總不能違心地說自己很醜吧!假如這樣說了,這叫自謙,就是說話兼有兩個結果了,一個是事實,一個是你的錯誤表達。所以君子需要謹慎地對待自己一個人的表達是否符合事實。

小人在沒有別人在身邊看著他的時候,往往會做一些不符合天道原則卻能滿足自己欲望的事,只要他想做並且能做,他一定會去盡情地做,直到他們看見了君子能夠在自身欲望和天道原則之間堅持天道原則的行為後,他們才會改掉自己原來任由自己的欲望來主宰自己的行為的做法,表現出按照天道原則來行為的樣子。其實小人不知道,別人看見自己的言行就好像看見自己的心肝脾肺腎一樣的清楚,偽裝出另一個樣子,對自己有什麼好處呢?這就是你內在思想是什麼樣的,表現出來的行為就是怎麼樣的,怎麼能掩蓋得了呢?所以君子明白這個道理後才會堅守哪怕沒有人看到自己的言行,自己也會一個人謹慎地遵守天道原則,不受自己欲望的幹擾。

曾參曾經說過,十雙眼睛看著你,十雙手指著你,天道是嚴密不漏的啊。財富充裕,所住的房子自然開闊舒適,一個人所知曉的天道法則越多,他的身軀行為自然更為自在逍遙,人的心情開朗寬容,他的身體自然健康壯實。君子明白這個道理,所以言行舉止一定完全符合內心體悟到的天道法則。

詩經上有這樣的詩句說「你看那淇水彎彎曲曲地流淌,長滿了翠綠的竹子,竹子相互交錯。有那麼各種特色的君子聚在一起,如同玉工切磋美玉一樣,如玉工打磨美玉一樣。在山澗旁演奏瑟,瑟的旋律高低變換與山澗水的激蕩喧譁相互交錯,有那麼多各種特色的君子聚在一起,不會有哪一個君子顯得特別的突出。」詩句裡的玉工切磋美玉的方法,就是我們學習領悟天道的方法,玉工琢磨美玉的方法,就是我們自己修煉自身的方法。彈瑟和澗水的激蕩就如我們的心性的起伏,旋律的高低和激蕩喧譁就如同我們在人前表現的態度和儀態。有那麼多各色的君子,沒有哪一個是壓過別人而特別突出的,這是天道法則盛行行為規範都達到了人們交口稱讚的水平,百姓見到了他們的言行舉止都不能夠忘掉,都願意跟著學習模仿。詩經《烈文》裡有一句話說的很好啊「誒呀!你們千萬不要忘記先王功業和遺志啊!」君子看重的是能給別人帶來好處和幫助,使自己的主張接受他身邊的人的檢驗和批評;小人總是以自己的快樂為快樂而不顧及他人,以自己獲利為好處而不顧及他人的利益,這個標準世世代代都不能忘記了啊,忘記就會分辨不出君子和小人了。

康誥這篇文章裡也說過這樣的話「要攻克明德」。大甲篇也說「一定要對照這是不是天道明確的命令法則」。帝典裡也有說「攻克光明高尚達到崇高的法則」。以上這些話都是強調君子一定要自己嚴格要求自己體悟到光明高尚的天道法則。

商湯有一個臉盆上刻著這樣的語句「偶爾要有新的進步,每天都要有新的進步,更要在將來有新的進步」。康誥上有一句話說:「要做一個對國家有用的百姓」。詩經上有一句詩是這麼說的:「周雖然是一個很早就存在的邦國,但是它的使命是改變落後的面貌保持創新」。這就是君子日常生活中沒有一處,沒有一件事不去努力創新以符合天道法則的原因。

詩經上有一句詩這麼說:「國家和京城有千裡那麼寬廣,也只是因為擁有百姓支持的地方才是國家和京城」。詩經還有一句詩這麼說:「綿蠻的黃鸝鳥,晚上住宿在山丘的角落裡。」孔子也說過「對於行止,要知道什麼時候行,什麼時候停止,為什麼有些人類都比不上鳥兒知道白天飛行晚上宿止呢?」詩經上有一句話說「恭敬壯美的文王啊,永遠敬仰緝熙」做人的君主需要具備仁愛之心,做人的臣子需要具備敬仰君主的節操。做人的兒子需要具備孝道,做人的父親需要具備慈愛之心。與同一個國家的人交往需要具備守信。孔子說過「聽別人訴訟打官司,我的判決和別的法官沒什麼兩樣,但是我判決的目標一定是不再讓百姓產生訴訟打官司的現象」。沒有情感的人,不能夠只是用言辭來維繫公正,應該最為擔心的是百姓心中所期望的公正是否能夠實現,達到這樣的境界就叫做懂得了治理國家的基本原則。

相關焦點

  • 慎獨是誠信的最高境界
    慎獨是誠信的最高境界 發表時間:2014-09-02   來源:哈爾濱文明網慎獨是指人在獨自活動的情況下,也能自覺地嚴於律己,謹慎地對待自己的所思所行,憑著高度自覺按照一定的道德規範行動。講誠信離不開慎獨,能夠在一人獨處、無人監督的情況下做到誠信,無疑是誠信的最高境界。   我國自古以來就把慎獨作為一種誠信的道德修養。荀子說,「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致誠則無他事矣。」「善之為道者,不誠則不獨,不獨則不形。」
  • 慎獨,是自律的最高境界,是人生最好的修行!
    慎獨,即使自己一個人的時候也要注重自己的行為,嚴於自律,我們靜坐時就是謹獨時。在王陽明這裡,謹獨其實就是自我管理。自我管理卻包含了諸多要素。慎獨最隱蔽的東西往往最能體現一個人的品質,最微小的東西同時最能看出一個人的靈魂。慎獨,之於他人是坦蕩,之於自己,則是心安。慎獨是對於心中自律的堅守,是在無人時、細微處,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始終不放縱、不越軌、不逾矩。
  • 古代君子修身的最高境界,君子慎獨
    「君子慎獨」出自《禮記·中庸》:「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這句話的意思是:道,是一刻不可分離的,可以分離的東西,就不是道了。所以君子在別人看不見的地方也會警惕謹慎,在別人聽不到的地方也格外戒懼。
  • 自律的最高境界:「慎獨」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詞叫「慎獨」,意思是當你獨自一人時,在沒有他人的幹涉和監督時,你可以憑著高度的自覺,不做任何違背道德信念和做人原則的事情。那麼「慎獨」的可靠條件是什麼?其實,就是自律!「慎獨」是一種內在的道德力量和高度的自覺性。
  • 慎獨,自律的最高境界
    圖片摘自Pexels 「慎獨所謂慎獨,就是在別人不能看見的時候,能慎重行事;在別人不能聽到的時候,能保持清醒。 最隱蔽的東西往往最能體現一個人的品質,最微小的東西同時最能看出一個人的靈魂,而慎獨說到底其實就貴在這三個如一。
  • 君子慎獨——中國古代士人修為的最高境界
    「慎獨」是中國古代士人的一種修為和風範的最高境界,是古代儒釋道等經史子集裡常常出現的一個重要概念,慎獨注重個人道德的修養和品行的操守。所謂「慎」即謹慎;「獨」就是獨處,獨立處事。大致意思是說,嚴格的管理自己的內心雜念,不依靠他人監督自己,無論有人無人。
  • 曾國藩智慧:慎獨,才是一人修行的最高境界
    晚清第一名臣曾國藩曾說過:慎獨則心安,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養心之難,又在慎獨。慎獨能夠讓人心神安寧,而我們平時的修行就在於養心,養心的關鍵,則在慎獨。能夠做到慎獨,時常反省而不內疚,便是無愧於天地鬼神。人心坦蕩,沒有一件有愧之事,則是處世泰然,內心是快樂、滿足、寬慰、安然的,這是人生自強的第一途徑,也是尋求快樂的良方,是守住身心的任務。
  • 慎獨,是最高級的氣場修煉(深度)
    ——周國平氣場改變命運,這裡是《氣場課》的第14節:慎獨則心安!01慎獨,是生命的修養慎獨,則心安。最隱蔽的東西往往最能體現一個人的品質,最微小的東西同時最能看出一個人的靈魂。曾國藩說: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養心之難,又在慎獨。慎獨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方,守身之先務也。慎獨,修養的是內在的定力,是每天三省吾身的省察,是在無人時、細微處,如臨深淵,始終不放縱、不越軌、不逾矩。慎獨,是自我與靈魂的對話。
  • 慎獨,是自律的最高層次
    對「慎獨」的通俗理解是:謹慎獨處,在沒有別人在場和監督的時候,也能夠嚴格要求自己,不做違背道德的事,不做違紀違法的事,不做違背良心的事,這就叫做慎獨。 所謂慎獨,就是在別人不能看見的時候,能慎重行事;在別人不能聽到的時候,能保持清醒。不要認為隱藏的和危險的過失,就可以去做,而放鬆對自己的要求。
  • 慎獨則心安,自律當快意
    人之為人,即使再普通,內心也大都嚮往崇高的境界,渴望獲得身心一如的豁達。但人最難控制的就是自己,人最難戰勝的也是自己。一個人可以在大庭廣眾面前冠冕堂皇、言之鑿鑿、信誓旦旦,但是在獨自面對各種利益、金錢、美色誘惑時,是否能依然保持內心的高貴?這就不得不提及中國先賢往聖所注重的「慎獨」本事。
  • 最高級的修行,是慎獨
    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10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
  • 曾國藩強大內心的方法之一:慎獨
    文章作者:琢磨君(助力個人成長,弘揚傳統文化,傳播國學智慧)何為慎獨?《大學》和《中庸》都詳細解釋了。《大學》中說: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其實,慎獨的關鍵就是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曾國藩在30歲的時候立志學做做聖賢,開始修煉「正心與誠意」,慢慢練就出一顆強大的內心,也是從慎獨開始的。他在家書中告誡兒子們:「慎獨而心安。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養心之難,又在慎獨。
  • 「慎獨」道德至高之標準,何為「慎獨」?又該如何做到「慎獨」?
    文/孔子研究院 楊富榮"慎獨",是中國古代先賢聖哲所倡導的一種修身的路徑。毋庸置疑,在今天的社會,我們依然要"慎獨"。可是很多人不明白的是:如何真正做到"慎獨"?"慎獨"到底是怎樣的一種狀態?何為"慎獨"?慎獨,顧名思義就是審慎地對待自己獨處的時候。獨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釋名》中這樣解釋:獨,無所依也。當周圍環境沒有客觀的約束存在時,自己真實的內心狀態便可顯現出來。此時的自己,怎麼想,怎麼做,才是真正體現一個人素養的時候。
  • 慎獨是內心深處的修行
    慎獨是我國古代儒家倡導的修身方法,見於《禮記·中庸》:「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有君子之德的人,即便在獨處時,也會慎重行事,檢點行為,不會因沒人注意而做有違道德之事。慎獨是中國人的千年修行,是一種至高的人生境界。
  • 曾國藩謀略之成功心法——慎獨
    曰主敬則身強,曰求仁則人悅,曰思誠則神欽。【原文】慎獨則心安。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心既知有善,知有惡,而不能實用其力,以為善去惡,則謂之自欺。方寸之自欺與否,蓋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獨知之。故《大學》之城意章,兩言慎獨。
  • 君子慎獨,始終如一
    而慎獨,它是人事規矩之外,對自己說實話的一種方式,它是一種提升境界的好方法,也是一種有難度的約束。所謂慎獨,即能在他人看不見的時候,可慎重行事;在他人聽不到的時候,能不言妄語。「慎獨」一詞,出自秦漢之際儒家著作《禮記·中庸》一書:「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簡單來說,君子慎獨,言行如一也。
  • 慎獨,一名大學生的必修課
    慎獨,想必很多人知道。慎是謹慎、小心、慎重,獨是獨處,一個人的時候。慎獨指一個人的時候要注意,要小心。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哪些能想,哪些不能想。不僅要知道,而且要真正做到。在《大學》中,關於慎獨有明確的論述。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 談「慎獨」:慎其獨也,方能成其大業
    何謂「慎獨」?《大學》有言: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中庸》也有表述: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兩部儒家典籍都不約而同提及的一個君子品行——慎獨,它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依筆者看,「正其心」是慎獨,「誠其意」是慎獨,表裡如一,毋自欺也,就是慎獨。
  •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慎獨」是什麼意思?
    最近大家都在談一個詞,叫「慎獨」那麼這個詞是出自於哪裡?他對我們現實生活中的每個人在內心的修養和。工作生活中又有什麼更多的指導意義?下面我給大家講一講我的體會。「慎獨」,語出《中庸》:「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 君子慎獨 不欺暗室
    君子慎獨,不欺暗室。於微處隱處嚴謹自律,所謂君子「慎獨」。宋代大臣查道,不因四處無人,順手牽羊;清代巡撫葉存仁,月明風清夜半時,巧拒僚屬贈禮,不畏人知畏己知。典吏曹鼎,英宗宰輔,執獲女犯,四寂無人,唯其內心,堅守德操。他們氣宇軒昂在這天地間獨行,固守內心從未動搖的信念,何為慎獨?此為慎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