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作者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每個特立獨行的靈魂都值得尊重,家長是否有發現自家孩子不一樣的靈魂呢?大多數父母對發現孩子的「缺點」都有著天賦能力,但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相對就很難。
當面對自家的孩子和別人不一樣的時候,父母會採取何種方式對待呢?是強行扭轉使其符合社會主流,還是給孩子自由的空間發展,伊能靜的兒子哈利就是一個典型,換做是你會如何做呢?
前不久伊能靜的兒子哈利在網上曬出了自己的女裝照片,一時間網友議論紛紛,有人懷疑他的性取向,有人懷疑是不是因為從小缺乏父愛所致,家庭和父母婚姻問題導致了人格的扭曲,對此伊能靜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尊重兒子的選擇。
這件事引發議論一點都不讓人驚訝,男孩穿女裝和社會主流的認知不同,並且這一情況算比較極端的。更多的時候,家長們對子女的教育都逃脫不了男孩要喜歡運動,玩汽車,球類玩具。
女孩要文靜,穿裙子玩芭比玩偶的社會主流。但事實上並不是每個男孩都喜歡汽車玩具喜歡運動,看待孩子的不一樣,繪本《威廉的洋娃娃》或許能給家長們以啟發。
《威廉的洋娃娃》,一個喜歡抱著洋娃娃的男孩
《威廉的洋娃娃》的封面是一個男孩雙手高舉籃球一躍而起的姿態,這個男孩就是繪本的主人公威廉。其實在故事中,威廉並不喜歡籃球,他在看著其他女孩抱著洋娃娃的時候眼中透露的光充滿了羨慕,這是一個和大多數人有著不同愛好的男孩。
威廉渴望得到一個洋娃娃,可以抱,可以玩過家家,但當他勇敢說出口的時候,周圍人的態度是懷疑、不理解以及嘲笑,哥哥呵斥他是個「犯傻」的傢伙,小夥伴們嘲笑他像個女孩。
連爸爸也不理解他,並拒絕給他買洋娃娃,爸爸給威廉買來了籃球,電動玩具希望能改變威廉奇怪的喜好,但這些並不是威廉想要的。
威廉的洋娃娃最終還是他的奶奶送給他的,奶奶理解他對洋娃娃的渴望,並帶著威廉去商店買了一個,當爸爸問奶奶為什麼的時候。
奶奶是這樣回答的:通過呵護洋娃娃,威廉能學到如何照顧孩子,未來他可以成為一個好爸爸。看待孩子的喜好,以「合不合適」來束縛孩子選擇的可能其實是錯誤的做法。
社會性別的束縛
通常的社會性別對男女之間「應該」做什麼形成了長年累月的世俗觀念束縛,就比如男孩就應該堅強、勇敢。很多老師以及家長在看到男孩掉眼淚的時候,會告訴他說:你是男孩,不可以輕易掉眼淚。
這樣的勸說其實是缺乏邏輯的,在孩子慢慢長大後,男孩確實需要承擔更多的責任,以更加堅強的形象出現在社會關係、家庭關係中,但以此來要求男孩止住哭聲,不問內心的感受是無端而缺乏正確性的。
在根深蒂固的社會觀下,大人們給兒童傳遞的價值觀很大程度上束縛了個體的多樣性,比如男孩就該留短髮,乾淨清爽,要喜歡運動,喜歡汽車玩具,女孩就該穿小裙子,抱布娃娃,平時柔柔弱弱地處在被動的被欺負或被保護狀態。
社會中的「性別成見」根深蒂固,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在呼籲性別上的平等、尊重個性,但其實落實到子女教育中又會回歸傳統的刻板、僵化思維定式中,根深蒂固的男女之別難以在短期內消除,大多數人至今對「娘娘腔」、「男人婆」等都充滿偏見。
如果身邊有這類情況的人,指指點點是少不了的。被標籤為「異類」的這部分人註定了需要為自己的堅持而承受來自家庭、身邊人乃至社會的壓力,要麼孤獨而堅定,要麼妥協。
粉色對應女生是偽定義,從人類學研究角度看,性別專屬顏色是社會文化塑造的結果,粉色並不是天生的女性色,就好像洋娃娃也不是女孩的專屬一樣。那麼面對如哈利這樣的「異裝」男孩,家長們該怎麼做呢?
打破刻板,尊重每一個獨特的靈魂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教授卜衛說,「對男孩強調勇敢進取,對女孩強調文靜溫柔的教育,必定大大限制兒童的活動能力和自我發展,擴大性別不平等。兒童的一切發展應該取決於他們的潛質、能力和興趣,而不是他們的性別。」
尊重個體的差異性是為人父母出於尊重孩子需要面對的課題。如伊能靜在對待兒子哈利時候的態度,在哈利曬出女裝後,伊能靜曾發文回應稱,不會去幹預,希望他能真實、自然的長大並保持美好。
在家人的包容下,哈利最終順利地考上了倫敦中央聖馬丁藝術學院,跳舞、繪畫、寫歌,充滿藝術細胞的他得到了不受限的綻放。
伊能靜很肯定哈利的獨立思考能力,敢於做出區別於世俗眼光的做法,並在自己堅持的路上走向成功,這背後除了自身的努力外,家人的肯定和支持一定也起到了很大的精神激勵。人生百種,都循規蹈矩符合「應該」,那麼世界上也許會失去很多本該有的色彩。
鼓勵孩子探索更多的可能
現實版的洋娃娃男孩,一位華裔服裝設計師吳季剛(Jason Wu)在小時候也喜歡收集洋娃娃,他的媽媽一開始也不能理解,為此媽媽還特意帶他去看了心理醫生。
後來媽媽漸漸能理解吳季剛了,他會給洋娃娃設計衣服,表達自己的創意,在媽媽的鼓勵下,吳季剛最終成為了一名成功的服裝設計師。
這位從給洋娃娃設計衣服成長起來的男孩,所幸媽媽沒有扼殺了他的可能。在2010年的歐巴馬總統就職儀式舞會上,歐巴馬夫人穿的就是吳季剛設計的禮服,26歲的他實現了屬於自己的成功。鼓勵更多的可能,需要給孩子足夠的自由空間而不是你「應該」做什麼,你不「應該」這樣做。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