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頭張二玲照顧3個智障小叔40年,政府為她減負接3兄弟養老院養老

2020-12-22 鴿子視角

內蒙古包頭市石拐區白狐溝街道腦包溝村村民張二玲,自19歲與丈夫結婚後,在40多年的時間裡,相繼照顧重病在身的公婆、丈夫無子無女的3個叔叔、3個身患精神疾病的聾啞小叔子。圖為張二玲在接受當地媒體採訪的情景。(鴿子視角圖文原創)

公婆在世時,她和公婆一起照顧3個身患精神疾病的聾啞小叔子,公婆去世後,她接過了照顧3個小叔子的接力棒,40多年的時間相守相依不離不棄。張二玲的事跡感動了很多人。她先後被包頭市、自治區評為道德模範,今年9月榮獲第七屆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

張二玲在照顧3個小叔子時,生活異常艱辛。張二玲為他們洗衣、做飯,經常是幹完地裡的活剛回家,來不及休息就要給3個小叔子做飯。有時3個小叔子之間還會鬧彆扭、打架,甚至因為飯菜不可口打罵她。儘管如此,張二玲也從未想過放棄他們。當地政府了解到這種情況後,協調有關單位部門,將她的3個叔子安排到了當地養老院養老,兄弟3人過起了衣食無憂的生活。圖為當地政府到張二玲家裡走訪的情景。

3個小叔子去了養老院後,張二玲的負擔一下子減輕了大半。原本每頓午飯要做一大鍋菜、十幾個花卷,3個小叔子走後,她和丈夫兩個人二、三個花卷就夠了。

養的100多隻山羊是家裡的主要收入,3個小叔子去了養老院後,經濟負擔減輕很多。張二玲丈夫說,原來是140多隻山羊,現在還有100多隻,現在負擔小了,等來年就全賣掉了,歲數大了,養不動了。

3個小叔子不在家裡,生活一下子輕鬆起來,張二玲也有了澆花的時間。窗臺上的兩盆太陽花在陽光下豔麗的綻放。

張二玲和3個小叔子在一起生活了40多年,3個小叔子突然一走,儘管生活負擔一下子減輕很多,再也不用那麼辛苦勞累了,但張二玲卻經常感覺空落落的,心裡時常會想起她照顧的3個小叔子,擔心他們能否吃飽喝好。

3個小叔子上養老院之前,張二玲為他們每人準備了新衣、新鞋,又給了零花錢,儘管如此,還是放心不下他們。這天,張二玲在丈夫的陪同下到養老院看望3個小叔子。

到養老院一看到3個小叔子,張二玲就拉著他們的手問長問短,當看到3個小叔子吃喝不愁,生活幸福時,張二玲臉上也露出了笑容。

養老院院長拉著張二玲的手,誇讚張二玲是一位稱職的好嫂子,3個小叔子很聽話,不惹事生非,並讓張二玲放下心來,養老院裡什麼都有,吃喝都不用操心。

臨走時,張二玲看到一個小叔子鑰匙扣上還帶著指甲剪刀,就讓他摘下來交由自己帶回家,按照養老院的規定,這些東西個人是不能帶在身上的。

相關焦點

  • 包頭:道德模範張二玲的幸福
    三人是兄弟關係,均無兒無女,身體殘疾、無人照顧,現申請入住祥和老年公寓集中供養」。石拐區白狐溝街道辦事處向石拐區民政局提交了關於張二玲三個殘疾小叔子申請入住老年公寓的報告後,不久,石拐區民政局復函,同意王文元等三人入住老年公寓集中供養,這也實現了張二玲的一個心願。40多年來,張二玲不但照顧重病在身的公婆,還悉心照料著3個無子女還身患精神疾病的聾啞小叔子。
  • 524 張二玲
    張二玲,女,漢族,1959年5月生,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石拐區白狐溝街道腦包溝村村民。  40多年來,張二玲不但照顧重病在身的公婆,還悉心照料著3個無子女的叔叔和3個身患精神疾病的聾啞小叔子。面對生活的艱辛,她始終不離不棄,毫無怨言,默默付出,為家人遮風擋雨,譜寫一曲美德之歌。  張二玲在與丈夫結婚前就知道,丈夫上有重病在身的父母和3個無子女的叔叔,下有3個身患精神疾病的聾啞弟弟,婚後的負擔可想而知。但她沒有計較這些,毅然撐起這個特殊的大家庭。婆婆得了尿毒症,她伺候到老。3個叔叔臥病在床,她悉心照料,養老送終。為了這個家,張二玲省吃儉用,毅然留守山溝照顧他們。
  • 包頭市阿迪雅和張二玲入選全國道德模範候選人名單
    圖片來源:包頭文明辦6月25日,第七屆全國道德模範候選人名單公示,來自包頭市的阿迪雅和張二玲入選。他因一句諾言,守護邊疆35年,不畏艱辛,甘於奉獻,與妻子攜手將忠誠鐫刻在祖國北疆的邊防線上,他就是人們心中的「北疆草原衛士」阿迪雅。他常說:「我在部隊受過教育,又是一名黨員,生在這片大草原上,有責任、有義務來守護。」
  • 張二玲:42年堅守的是什麼?
    張二玲削了14顆大土豆,又拿出白菜、豆腐、粉條,準備給外出放羊的丈夫和3位患有精神病的聾啞小叔子做午飯。這是她自打19歲結婚以來,42年從未變換過的營生,但不是唯一的活兒。結婚前,她除了放羊,就是給家人做飯;結婚後,她除了做飯,還得種地、養牲畜、洗衣、伺候老人、撫養孩子。
  • 16秒掌摑腳踢八旬老人6次,老人養老是找保姆還是送養老院?
    同樣,子女把父母送到養老院,不能親力親為的照顧也是想給父母最好的照護,將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做!這當然也不是不孝!老人養老到底是找保姆還是送養老院?但是,目前的家政市場尚不完善,保姆的」質量」也是良莠不齊,社會上各類保姆事件事件頻發,為何找個好保姆就這麼難。為了給父母找個好的養老歸宿,究竟是找個好保姆還是找個好的養老院?
  • 養老已成子女最大負擔,為何老人不去養老院?三個老人不同的回答
    看著時間在父母身上留下的各種各樣的印記,無一不證明他們已經老了,也開始需要我們的幫助和照顧。以前的時候,老人上了年紀之後,家裡面的兄弟姐妹都會輪流接父母到自己家裡面養老,老人的晚年過得也都很幸福。後來,又用養老的積蓄給兒子買了房子和車子,就等著將來兒子給自己養老,可兒子卻想讓自己去養老院,李阿姨完全接受不了。李阿姨表示:如果是個女兒我也不說什麼了,可我有兒子給養老,讓我去養老院除非我死了,不然我丟不起那個人。
  • 家人照顧還是去養老院?不同養老方式利弊分析看這裡!
    當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需要他人護理的時候,基本上屬於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或者半自理的狀態,對待這樣的老年人,一般會有以下3種護理方式可以選擇:要麼是由子女或者家人照顧;要麼是請護工或者保姆照顧;那麼還有的是直接住進護理機構或者養老機構。這些不同的護理方式究竟適合什麼樣的老年朋友?不同的方式,護理的優劣如何,護理的費用又是多少呢?
  • 半百婦女的大寫人生:義務照顧村裡智障三兄弟近30年
    有時候回想起來,連她自己也不由得吃驚,原來自己在不知不覺間,已經義務照顧村裡王家3個智障兄弟近30年。一次走訪 結下一個窮「親戚」1991年10月,羅紅美被村民們選為村幹部。上任不久,她便來到黃泥塘自然村王和清家走訪。而正是此次走訪,讓她與老王家結下了不解之緣。
  • 81歲老人半身不遂,不願進養老院,不願請保姆,家人這做法絕了!
    隨著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養老成了全民必須面對的問題。對於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來說,該如何安排家中的老人的晚年生活呢?現在我們來看一個91歲老人的晚上生活,家人的做法簡直絕了!奶奶91歲高齡去世,10年前一次偶然摔倒,讓她落下半身不遂的病。醫生診斷說是高血壓引起的中風,那時身體的左側完全不能動彈。
  • 仁義嫂子細心照顧智障小叔28載 用耐心堆積至愛
    如您有好故事,或身邊有好故事,請撥打本報電話88629237或96399反映,本報記者將在第一時間深入採訪,為你講述咱老百姓身邊的好故事。  1986年,張海生與霍會林談婚論嫁。張海生說:「俺有個智障弟弟,得跟著俺一起過。」霍會林通情達理:「俺不嫌,更不會外待他!」
  • 居家養老和養老院養老的優缺點
    隨著老齡化的來臨,老年人口越來越大,對老年人護理服務的需求迅速擴大,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選擇住在養老院。居家養老和養老院養老是養老的兩大方式,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介紹居家養老和養老院養老的優缺點。一、居家養老優點1.家人可以直接照顧老年人的日常生活。2.老年人可以在熟悉的環境中保持良好狀態,並與家人有更多親密和互動的時間。3.老年人具有較強的歸屬感和自尊心。
  • 失獨老人養老之惑:沒有監護人不能進養老院?
    由於家裡沒有其他親屬,照顧她的主要是老伴顧老伯,而顧老伯也已經87歲了。  顧老伯瘦高個,戴副眼鏡,看上去文質彬彬的。誰也想不到,他曾經是位「八級鉗工」。他看到記者,焦慮地說:「阿拉想進養老院,可就是進不去!」
  • 蘇州:政府幫老人買保險為養老機構「減負」
    養老機構綜合責任保險既為這部分老人撐起了保護傘,也為養老服務提供者減輕了責任風險。該保險採用政府補貼與機構自付相結合的方式,8年賠款超1200萬元。隨著風險意識的增強,養老機構積極性很高,甚至會自掏腰包追加保額,以獲得更高的保障。
  • 浙江7個兒子吵了好幾年:到底誰來照顧老媽?警方:得學葫蘆娃
    說兄弟7人不孝順,也有失公允,他們並不是不願意管老人,只是在老母親的養老問題上,7個人很難達成一致。有人提出輪流照顧,一家住一個月,但祝奶奶的兒子年齡相差比較大,最大的已經快60歲,最小的40出頭,還要上班。這個方案沒有通過。還有人提出請保姆,錢大家平攤,在家閒著的兒子又不樂意了:「我在家閒著沒事幹,還要請保姆?」
  • 調查農村空巢老人:政府作為養老「唯一」方案效果有限
    調查:九成受訪老人傾向「居家養老」  不管是在試點村還是在全國範圍內,農村養老都以居家養老為主。在試點村中,老人非居家養老選擇比例僅為29.2%,有明確參加養老院意願的比例小,僅32.8%。從全國範圍來看,大部分農村老人都居住於自己家中或子女家中,居家養老條件充分,而選擇居住在養老院中的老人的比例僅為4.5%。
  • 把公司辦成西安養老行業的一張名片
    在公司發展的過程中,薛梅目睹了身邊許多殘疾人、失能老人、智障老人由於兒女不在身邊,無人照顧,生活極為不便,如何能為他們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呢?薛梅決定拓展公司業務,從原來的嬰幼兒護理拓展到老年人護理。於是2015年,薛梅在蓮湖區註冊成立了金寶美殘疾人社區養老服務中心,公司業務開始涉及到社區養老服務。
  • 平潭6家民辦養老院取得養老機構許可證
    養老院良好的環境讓老人們居住得很舒適14日,記者從區社會事業局民政處了解到,經過全面安全整改,我區6家民辦養老院已正式取得養老機構許可證。當天下午,記者走進位於福勝西路的安心養老院,院內環境整潔、乾淨舒適,每個房間都配置了噴淋裝置、煙感火災探測報警器等設備,為老人創造了安全穩定、溫馨舒適的養老環境。在安心養老院二樓大廳裡,幾位老人正在看電視、聊天。在213房間,醫生正耐心地為一位老人測量體溫,家屬薛女士也陪伴在老人身旁。「我父親之前都住在鄉下,一次幹農活的時候不小心摔了腿,我們便把父親接上來。
  • 養老模式不斷湧現 微型養老院給老人一個溫暖的家
    記者從迎春家園所屬的金寶美養老服務公司了解到,早在2014年他們就創建了這種微型養老院,就是在小區裡租住一套單元房,通過適老化改造和智能化管理,再配備專業的護理人員24小時服務,稱之為家園式養老服務模式。每個家園一般入住小區內或者小區附近的五到六位老人,根據他們的健康情況,分為自理老人、半自理老人和不能自理老人三種類型,每月收費從3000到5000元不等。
  • 探訪陝西首家「虛擬養老院」
    2018年3月,陝西首家「虛擬養老院」在西安市蓮湖區正式啟動,為空巢老人、孤寡老人、失能老人建立了一個養老信息服務平臺。當老年人有服務需要時,撥一個電話給信息服務平臺,服務中心就會按照老人的要求,安排服務人員上門為老人提供服務。陝西首家「虛擬養老院」運營一年時間,經營情況如何?是否得到老人和其子女的認可?能否成為一種新的養老模式運用推廣呢?帶著種種疑惑,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採訪。
  • 「娶了獨生女,我要為嶽父母養老嗎?」3個女婿的回答值得深思
    還有另一個更重要的問題,女婿真的肯為他們養老嗎?下面。我們來聽聽3個女婿說出的心裡話。正文:黎先生,42歲我和太太都是獨生子女,我嶽父母都退休了,他們的養老問題成了我藏在心裡不敢講的問題。為什麼這麼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