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受到壓力後的惶恐,不能當作博同情的藉口,因為他害怕了就可以迴避 作弊是不對的、做錯事就要接受批評,不是把他放到空調室裡,而是應該讓他樹立基本的是非觀。
不知道是不是中科院這塊招牌太醒目,近來在媒體上能看到不少相關的負面新聞,曝出、引起轟動、而後歸於沉寂,然後到底怎麼樣了、再沒人提起。
前有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某研究員的一篇馬屁神文,在網絡上引起軒然大波,《論導師的崇高感和師娘的優美感》令人嘆為觀止;
今有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某研究員,操盤上小學的兒子、斬獲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獎,再起風雲,親手打造、量身定製的一篇充滿高級感的神論文,更是讓人望洋興嘆:
昔有富二代、官二代層出不窮、見怪不怪,現今學二代橫空出世,動搖三觀的同時、叫人不能不服!
昆明小學生的獲獎論文
且看這位來自雲南昆明的六年級小學生、折桂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獎的神作:
《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小學生用基因手段研究偏門癌症、生物醫學專用術語信手拈來,科研水平讓相關學科的碩士生、博士生都甘拜下風,論文一經曝光,馬上有不少埋頭實驗室的研究生出來感嘆:這一二十年白學了,昆明小學生的水平絕對秒殺自己!
我們不嫉妒和排斥天才,真出了神童我們大家一起鼓掌喝彩,問題就出在,這小學生「神」地有點「妖」。
這篇論文的研究主角是一個叫 C10orf67 的基因。
一系列複雜精密的基因操作,讓人眼花繚亂、大呼看不懂:
據這名小學生在實驗記錄中寫道,他在 2018 年 1 月 9 日還不知道什麼是基因,可在三天後就已經能熟練認識、判斷基因的表達水平與功能,後來還做了 RT-PCR、Western blot,構建 C10orf67 低表達細胞系、進行C10orf67 的直腸癌細胞功能驗證,運用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動物模型、臨床樣本分析等多種研究方式解析 C10orf67 基因在結直腸癌病變中的作用,進而發現敲低 C10orf67 對結直腸癌細胞增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實驗記錄顯示小學生幾天之內搞懂了基因工程
武漢大學楊佔秋教授表示:「一般大學生想完成這個項目都是不可能的,小學生更不可能,他沒有這個知識背景。」
果不其然,網友扒出小學生的指導老師中有兩位是中科院昆明動物所的研究員,出人意料的,兩位居然是小朋友的爸爸媽媽,有細心的網友指出,小朋友這篇論文與他媽媽的一個國家自然基金項目高度相似,研究的都是C10orf67基因、研究方法、實驗過程基本相同,只不過把肺癌替換成了結腸癌。
拿國家自然項目論文的手筆,參評青少年科創競賽,不獲獎就怪了。
專家表示一般大學生都做不了該項目
據悉,該小學生的論文,由雲南省科協推選參加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並榮獲三等獎,全國青少年科創大賽由國家多個部委聯合主辦、面向全國在校中小學生的綜合性科技競賽活動,獲獎者高考將享受最多加20分的照顧、並擁有自主招生優先權。
有網友透露,這名小學生擁有美國國籍。
另外還有三個問題,不僅需要作弊小學生父母回答,也需要相關單位給出回應!
1、有沒有追責?
問題不捅出來就坐享非分,曝光後一封道歉了事。讓人不禁要問,這犯錯成本也太低了吧?
而且是中科院的研究員老師,在全國性的競賽活動中公然作弊。
當事人發布的道歉信
「不作弊、守規則」本應是任何一名老師、任何一對父母,教育孩子接受和遵守的基本常識,這對貴為中科院研究員老師的父母,不僅當「不作弊、守規則」為兒戲,而且以身踐行,親自上陣,幫孩子弄好全套作弊論文、打點各個關節,以期為自己的孩子賺取獲獎紅利,您這是給自己孩子、給全國學生做的什麼示範?師德呢?最高科研機構的節操呢?學者的敬畏和嚴謹呢?多個部委聯合站臺的全國大賽的權威呢?貓膩曝出,讓那麼多在校學子參賽付出的心血情何以堪!
筆者也不認為當事人是合格的父母,只看到投機取巧的畸形溺愛。
如果一封道歉信點到為止,當事人工作單位、競賽相關單位不做出進一步行動表示的話,沒人可以打包票類似作弊事件會再度發生,當事人在其他活動中再度出現違反規則的行為。
2、有沒有反思?
從項目完成到最終獲獎,顯然不是一個六年級小學生能做到的。
為什麼這麼明顯的作弊,經過層層環節審查就沒人發現呢?水平不夠當然不是藉口,也是不一句審查不嚴就推脫得了,有沒有存在:類似全國青少年科創大賽這些可以獲取「高考加分」超額紅利的活動賽事,已經出現了可以「買通」某些環節、或者已經成了某些部門和人群進行利益分配的「自留地」?
最讓人擔心的就是,輿論熱潮只是掀起一陣風似的「運動式整改」,高調唱過之後依然沒什麼改變,公信力慢慢衰減,最後人們對其避而遠之。
全國青少年科創大賽從1982年到現在,舉辦有將近40年了,如何保證評選的公平公正,監督機制肯定是有,但如何讓監督真正生效,不再淪為一個空架子,不再出現層層選拔審核之後出現讓人大跌眼鏡的事故,也許需要大賽相關單位認真反思、做出實質改變。
3、有沒有更多看不見的科研違規、徇私操作?
有一條著名的海因裡希法則是這樣說的:
在一件事故背後,必有29起輕度事故,還有300起潛在隱患。
你相信,中科院研究員幫兒子在青創大賽中的作弊,只是一次頭昏腦熱的衝動之舉嗎?
既然敢在青創大賽中,這樣違反誠信、破壞規則、大膽造假,難保當事人在教學科研、生活處事的其他方面能「全善其身」。如果在當事人潛意識當中:這只是一個再正常不過的常規操作,這只是科研違規、賽事造假的冰山一角,才真的讓人不寒而慄。
中科院昆明動物所事後發布的聲明
其實不是群眾喜歡挑刺兒,而是中科院這塊招牌在人們心中太過神聖,大家不能接受「中國」和「科學」這兩個詞隨隨便便被玷汙,輿論敏感也許並不是什麼壞事兒,說明它在大家心中還有相當的分量和地位,當人們提起來那三個字、都不屑於討伐和批評,只剩淡淡的哂笑的時候,說明它對人們已經無足輕重、無所謂形象不形象了。
一個權威的高級科研機構,怎能放任公信坍塌、節操碎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