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含實用乾貨。
其實,我認識的做兼職(非中餐廳中超)的華人幾乎沒有,信息多半來源於做兼職的其他國際學生或英國學生。大概是普遍華人家庭送出來的孩子,家境都還比較優越,且在亞洲以及其他的發展中國家,職業分三六九等也是根深蒂固的觀念,不過現在也在慢慢改變,本來嘛,憑自己的勞動生存就是值得尊重的。
先來說說兼職吧。雖然我還做的還很少,但是我認識不少人都是邊讀書邊打工的,兼職不僅能覆蓋他們的房租生活費,還有結餘讓他們去旅行或者儲蓄。就算是英國本地人來說,很多可能沒去上大學比較難在大公司謀職,或者想時間自由的人,也是靠這裡那裡做點兼職買車換車攢錢買房的。還有的,可能有一份全職,如果想做兼職,可以周末或者下班後做點home health care之類的工作,實現雙倍年薪。我個人認為,在英國,只要你主動積極找活幹,不怕苦不怕累,錢真的是好賺的,甚至都不需要有好的學歷,綜合素質高這樣的要求。
原因有很多。首要原因便是勞動力不像發展中國家那樣密集,你願意做做髒活累活,比如服務員呀,送外賣呀,打掃呀,護工呀,倉庫工種呀之類的,其實都很好找。而且就算是很基礎的工作,一般法律也能保障你的基本權益(比如反歧視;人權法;安全防護;培訓;休息權利;時薪等等)。比如一周工作40個小時,按最低時薪8.72算,一個月大概是一萬多人民幣。不過前提是,你得有足夠的兼職保證工作的時長。當然如果你要租房子要長途跋涉去上班,成本什麼的就另說了。
不管你做什么正常工作,都不用太擔心別人瞧不起你,或者客人優越感極強這種事情。去餐廳吃飯,不管是普通的餐廳還是高級一點的餐廳,基本每次觀察,客人們都是客客氣氣的,隨便要個東西都是please, cheers(謝謝)不離口。沒有"這些工作放不上檯面"的觀念,即使你有這樣的觀念,社會道德也是不允許你表現出來,一個對服務人員都不尊重的人,管你穿金戴銀,只會被絕大部分人鄙視,說一句「這人真粗魯」。其實,本來也沒什麼不好意思的,就算你做清潔,洗碗,做護工,你旁邊那個跟你一起做著兼職的人可能就是一個潛在的大牛,可能是在讀的名校博士,可能是準備考證的律師,可能是未來的從政人員。我在做一份零工時,就遇到一個女生,在他們國家是律師,她老公在英國做醫生,妥妥的高知家庭,趁著考英國律師證期間,做點工作賺點零花錢。我們學校也有好幾位認識的國際友人,拿著全獎,一邊準備著世界名校的博士申請,一邊做護工或者在超市上上貨。此外,很多企業正兒八經流程招的兼職,除了時薪外,還享有跟全職員工一樣的福利待遇。我一位在All saints(一家英國的服裝連鎖)當店員的朋友,只是做了一段時間的兼職,還享用了十天的帶薪休假和不少的五折員工優惠。像Aldi, 潘多拉等等,一般正兒八經的公司找的兼職,哪怕只是做聖誕期間的臨時工作,也享有同樣的折扣待遇。話說,我可想去潘多拉了,做做兼職就可以五折買它們的飾品,不要太划算。
其次,條條框框的法律非常多,找英國的公司做,通常情況下,老闆都不敢讓你加班,更別說讓你免費加班了,也不敢付低於最低工資標準的工資(按年齡不同有區別,25歲以上時薪要高於8.72磅,約75 RMB)。而且有規定的休息時間。時間一到,你不休息老闆和其他員工也會提醒你去休息。比如在英國的咖啡廳Google 地圖上說7點關門,基本員工六點半就開始打掃趕人了,為的就是7點準時關門走人。
說到這一點,我也曾試圖找中餐廳或中超做,但我所知道的幾家,時薪都很低,我當時還問你們時薪怎麼低於最低時薪標準呢,人家淡淡地回一句「那我們這個工作不適合你」。華人工作的勤奮,努力是不用說的,我覺得他們開店真的也很賺錢的,比如點個外賣,老闆開著奔馳來送餐,我也想不明白,為什麼單單華人餐廳和超市時薪給的那麼低,我們一個斯裡蘭卡的同學在他們同胞的超市打工,時薪都要高。此外,我個人覺得,出國就是為了提升自己各方面的適應能力,比如說英語,聽本地人聊天和看課本看電視完全是兩回事。職場文化也一樣,沒有真正跟各種文化的人一起工作,是很難拋掉偏見,融為一體的。做兼職的過程,你也同樣會收穫很多。很多事,我們都要去做了才有發言權,沒有感同身受,是很難做到客觀的。
再次,提供兼職的平臺也很多,比如Syft, Icare, mint, Arc hospitality等,還有不少人在Facebook 上發帖子找工作,或者直接用Facebook jobs nearby 功能去搜,不過我個人覺得Facebook求職還是沒有專業的就職網上有用,只能算個信息來源吧。如果你不介意做家庭護理之類的,有機構會提供培訓,培訓期間也給發工資,然後他們也會發布空缺。通常,家庭護理是一個很缺人的工種。我覺得這真的是文化差異的體現。
在英國,很多家庭孩子一大就搬出去了,英國人呢又很怕麻煩人,哪怕是自己的孩子(比如明明餐廳的菜很難吃也不好意思抱怨,明明很想找人聊聊天又很怕耽誤別人時間),而且個人意識強烈直接帶來獨立意識強烈,他們不喜歡被人看做是需要幫助的人,需要依附別人的人(真堅強還是假裝堅強可能要因人而異了)。所以,很多人老了病了,就在自己的房子裡,由護工和公共服務部門的人一起照顧,或者去到care centre。講真的,我雖然沒做過但是參加過培訓,印象很深刻。所有的流程都有相關的法律規定,什麼人權法呀,反歧視呀,公平法呀,藥法呀等等,什麼該做什麼不能做列的很清楚,其中一再強調的就是「尊重個體差異,不得評價客戶的個人生活方式,不得對任何不相關的人透露客戶隱私(甚至包括老人子女親戚)」。培訓老師經典的一句話是:「去到別人家,就要尊重及遵守別人家的規則」 (當然違法亂紀的事還是可以報告的)。
還有,我覺得英國文化裡,「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真的是被很多人貫徹的很徹底。甭管做什麼工作,打零工也好,在好公司也好,只要負擔的起,生活的享樂是英國人民相當重要的一部分,比如度度假呀,看比賽呀。所以很多英國人並不願意在周末工作,這方面我感覺我是太久沒上班了,只要有得班上,管它周末不周末,畢竟現在疫情封鎖中,想玩也沒得玩。說到封鎖,對的英國又封了,看到那些年輕人對派對的熱衷,真心一點都不意外,再拖個一年半載也不是沒有可能。
不過,老闆雖然不敢讓你加班,但是跟英國人一起工作,真的覺得他們有著強烈的「work hard, play hard」的信念。工作八小時間,甭管老闆在不在,別說打醬油了,我看他們連洗手間都不怎麼去,一直在連軸轉。有意思的是,無論我們學校之前去很大的工廠參觀也好,還是我自己工作也好,工作場所(非辦公室區),真是從早到晚的放著音樂,流行的,搖滾的,時而音量大時而音量少,有的員工直接再戴個耳塞,看到有的員工邊走動邊有節奏的搖頭晃腦,扭來扭去,真心覺得此處為大型蹦迪現場。老闆也很搞笑,有時還要吐槽員工,今天放的音樂不好聽,而且一點點包袱都沒有,在員工群中,接電話時候罵人,罵完還要在員工面前再罵一遍,毫無要維持什麼形象的概念。
說完了兼職,再說說全職吧。儘管兼職也可以賺到錢生活,但是我個人還是傾向要將更多的時間精力,去做能最大限度發揮自己價值的全職工作。工作,重要的本來就不僅僅是錢而已,它還涉及到行業的認知,提升的可能,而且與什麼樣的人常年呆在一起,在什麼樣的氛圍工作,都會潛移默化地對人產生影響。如果是在校學生,按學校就業處的建議,最好是畢業提前一年就開始找工作,很多graduate scheme 都是針對於未畢業的學生的,等到畢業再來找很多機會都錯過了。英國本科學生也可以多嘗試placement,這個目前貌似只針對本科,很多好的企業應該都有。對於有工作經驗的人來說,我感覺通過獵頭是更好的渠道,尤其是對於沒有自動工作籤續籤的學生來說。很多英國本地的職業中介,推薦職位時對僱員都是免費的。我也曾諮詢過一家中文職業中介,主打是一對一輔導諮詢,收費起跳六萬多人民幣。關於全職,就不多說了。每個人情況不一樣,況且我自己都還沒落實,說再多也沒有說服力(等我落實了再來更新)。各種類型的職業機構非常多,小廣告也非常多,也不知道是怎麼了,感覺主打就是四大或者名企,且在金融領域。搞得我們不學金融的,好像都成了打工邊緣人物,後悔沒去學醫,學醫真的是太好找工作了。
說完了這些,馬上就要打臉了,如果大家認為在英國安於隨便做個兼職就可以了,那就太偏頗了。時光珍貴,我想我們每一天的選擇,都會影響到我們未來不同的走向。其實,做什麼樣的選擇,只要不傷害他人,都是你自己的權利,反正任何後果也都是要自己去承擔。在來英國之前,我也是一畢業就入公司工作,很多事情也沒做過。讀完研很想做回一個獨立的社會人,非常幸運地遇到很多很多的人,都是給予我正面的影響。所以,前路再難,相信我們都會好運呢。
昨兒,英國下冰雹了,這裡的冬天冷就不說了,還像夏天一樣雨多,隨時變臉。期待疫情過去的那一天,三月折騰到十一月,真的好懷念我兩年前經歷的夏天,熱的那才叫夏天。(圖:Abert dock 秋日的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