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衛生統計年鑑》表明,截至2018年,我國住院分娩率近6年連續達到99%以上,農村住院分娩率從1996年的51.7%升高到99.8%。
執筆:胡蝶
編輯:胡蝶
定稿:歐陽比文
孕媽對預產期的逐漸逼近可謂是又激動又緊張,平時我們對分娩場面的了解僅限於影視劇,實在想像不出自己親身上陣的場景。
我們對分娩的印象,無非是又疼又冷場面慘烈,具體怎麼生孩子的問題,哪怕之前做了充足準備,一緊張也全忘了。
產婦緊張,助產士的工作同樣不好做,對他們來說,不會生不要緊,他們最怕遇到不聽指揮的這幾種產婦,希望你可別踩雷。
被推進產房後,鑫鑫第一印象就是「冷」。產房裡溫度冷,接觸到的器械冷,醫護人員更是冷著一張臉。
鑫鑫陣痛逐漸加劇,開始忍不住哼哼,自己正在這哭得起勁兒,突然大夫來了一嗓子:「別嚎了!省點力氣!」
大夫接著說:「你這胎兒太大了,準備剖腹產吧。」鑫鑫還想堅持一下順產,看到大夫不苟言笑的樣子只好同意。最後是個8斤的大胖小子。
鑫鑫在床上忍不住吐槽接生的大夫態度不好,一旁的護士忍不住了。
護士說:「你可知足吧,給你接生的是我們主任,要不是因為你超重,別的醫生都沒把握,他也不至於延期去出差。」
鑫鑫這才知道為什麼那位大夫氣場那麼強,同時也為自己孕期的貪嘴又一次紅了臉。
產房對普通人來說,是一個非常神秘又有特殊意義的地方,我們都知道產婦生孩子時有兇險,因此連帶著對產科醫生也戴著有色眼鏡。
實際上希望寶寶平安出生的,除了親人就是這一群醫護工作者,平安接生出寶寶是他們的工作,也是動力。
相對於緊張又慌亂的產婦,醫生擁有豐富的經驗和專業的知識,因此在分娩過程中,一定要信任醫生,千萬不能自作主張。
不配合醫生的工作,輕則為分娩增加難度,嚴重的後果不堪設想,對產婦和胎兒有百害而無一利。醫生們最頭痛的就是遇到不聽話的產婦。
1. 哭喊吵鬧
我們對孕婦分娩的第一印象,就是電視劇裡女人躺在床上,滿頭大汗撕心裂肺地喊叫,實際上這是錯誤的做法。
陣痛很難熬,但喊叫並不能緩解疼痛,反而會消耗產婦體力,真需要用力時已經沒勁了,前期體力浪費,後期真的需要用力時就會體力不支。
而且孕婦忙著呼喊,很容易忽略周圍環境,聽不見助產士指令,影響分娩進度。同時還會感染待產產婦情緒,造成不好的影響。
2. 質疑醫生決定
不論是生頭胎還是生二胎,永遠不要覺得自己是對的,醫生的經驗要比任何一個非專業出身的產婦豐富。
因此在醫生建議剖腹產時不要質疑醫生的決定,分娩時每延誤一分鐘,寶寶就多一分窒息的危險。
對于堅持要順產,或是不到時辰不生的產婦或家屬,只能說這是極其愚昧無知,將母嬰都置於險境的行為。
3. 肥胖
如果孕期體重超重,通常孕檢時醫生都會指出來並要求孕婦控制體重。
但總有不聽話控制不住嘴饞的孕婦,以及認為「一人吃兩人補」的家屬,硬生生讓產婦吃成高風險。
產婦肥胖除了會增加孕期患上各種併發症的風險,在分娩時也會面臨胎兒太大、使不上力、身體承受能力差等各種問題。
研究指出,除了產前嚴重營養不良孕婦,當孕期體重增加超過20千克,剖腹產率可高達60%
即使是剖腹產手術,超重產婦也因身體素質較差面臨更高風險,對醫生要求更高。同時肚皮上過厚的脂肪層,不利於傷口縫合與後期恢復。
4. 害羞
分娩過程中,很多內向的孕婦因為接診醫生是男性,或是分娩期間自己無法控制排洩這一類糗事感到害羞。
放不開的產婦無法全身心投入到分娩中,產程會相應變慢。如果再因為這些問題與醫生發生衝突,同樣會為分娩增加困難。
糖果媽媽叮囑:除了做好這些心理準備。產前還應提前準備好待產包,不要到了預產期再臨時置辦。
我是糖果媽媽,一個學習成長型寶媽,專注孕產和育兒,想要輕鬆養娃別忘了關注,糖果媽媽團隊將為您的育兒之路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