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孩子寫人記事的作文,有點老掉牙。不是寫人從到到尾都很完美,就是寫一件事看出一個人十分有特點。
文章如何才能更有意思呢?
今天分享一個小妙招,叫做反差法。什麼叫反差法?
我們來舉個例子吧。臺灣作家林清玄曾寫過一篇題為《好雪片片》的文章。描寫了一個外表邋遢的拾荒老人,又髒又窮的外表讓人一看避之不及。
作者筆下的這位老人,果真是一塌糊塗嗎?
不是的。接下來發生的事,讓人為之驚訝。這位老人的幾個舉動,給旁邊的人留下了溫暖,留下了善意:
他在拾荒之餘賣獎券,每張賣出去的獎券他都會用紅色的小袋子裝好,為他人送去一片美好的祝願;有一年冬天,他見到作者的衣服扣子沒系好,就主動伸出手幫作者系扣子,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
你看,人物邋遢的外表和他美好的心靈之間,形成了強大的衝突(反差)。我們把這樣的寫法稱為反差法。
怎麼樣才能用好反差法呢,不妨分三步走。
第一步,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寫一寫人物極其普通的外表或者外貌。
通常他們的外表或者外貌是很一般、很普通,甚至有的外表還給人感覺不能親近,讓人討厭的。比如:
這位拾荒老人,渾身上下破破爛爛,還不時散發著一股刺鼻的臭味。我估計他常年不洗澡吧。當他伸手撿拾地上的可樂瓶,我發現他的一雙手如同挖過煤炭一般,黑得無法形容。
這就是通過對拾荒者外貌的描寫,給人留下不堪入目的感覺。為下文寫拾荒老人的心靈美好造成反差,埋下伏筆。
第二步,接著引導孩子寫寫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件。
所選事件,必須能讓我們感覺到跟他們平淡無奇的外表相比,他們的內心是如此美好,讓人覺得肅然起敬。這樣,才能形成反差。
比如,我們生活中我們可以聽到或者看到某些快遞小哥,在特殊情況下往往對身邊有困難的人,會毫不猶豫地伸出援助之手。
當老人過馬路的時候,遇到滾滾車流,很難過馬路了,快遞小哥就會停下自己匆忙的腳步去幫助老人順利地通過馬路。
你看,這樣的事件就跟他們平淡無奇的外表形成了強烈的衝突。這就是用反差法寫好一件事,反襯人物內心的美好。
有的孩子可能會說,我整天不是呆在家裡就是在學校上學,我沒遇到過這樣的人和事。這樣想就錯了。
我們可以引導孩子發現一下,孩子身邊有沒有這樣的老師呢?他們平常一臉嚴肅,仿佛不可親近的樣子,
可是當同學在學習上有了困難,當學生身體出現不適,他們會像一團熱情的火主動幫助學生解決困難,讓學生渡過難關。
類似這樣的一件事,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好好琢磨琢磨,用心寫下來,跟他們看似冷漠嚴肅的外表也能形成強烈對比。
第三步,引導孩子在結尾寫一寫自己內心的強烈感受。
通過上述兩步的敘述和描寫,孩子們自己一定會覺得,哇!人物的外表跟他們的內心簡直太不一致了,太讓人吃驚了!
把這樣的感受寫出來,結尾就能打動人了。
反差法用在寫人物的時候,就是要孩子善於發現人物身上出現的讓人覺得有強烈落差的點。比如外表與內心的反差。
今天的方法就分享到這裡。關注我,讓孩子的作文更優秀。
猜你想看:
孩子不會寫日記?這個辦法讓孩子會讀書,也會寫日記,作文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