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芽出自《本草綱目》,為發芽的大麥潁果。氣無,味微甜。以色黃粒大,飽滿,芽完整者為佳,各地均產。
其炮製有炒麥芽,即取麥芽置鍋內微炒至黃色,取出放涼;焦麥芽即同上炒至焦黃色後,噴灑清水,取出曬乾。
麥芽味甘,性微溫,入脾、胃經。
《本草求真》「麥芽,味甘氣溫,又味微鹹,能軟堅。溫主通行,故能消食化谷,及治一切宿食冷氣,心腹脹滿,溫中下氣除煩,止霍亂,消痰飲,破癮結等。單服炒麥芽能回乳。」
《藥品化義》:「大麥芽,炒香開胃,以除煩悶。生用力猛,主消麥麵食積、癥瘕氣結、胸膈脹滿、鬱結痰涎、小兒傷乳,又能行上焦滯血。」
故提煉出消食,和中,下氣,回乳,治食積不消,脘腹脹滿,食欲不振,噯氣吞酸,嘔吐洩瀉,乳脹不消,霍亂,痰結,癜結等。
臨床上,常運用於脾虛、厭食以及肝鬱不食患者中,借鑑《本草求原》:「凡麥、谷、大豆浸之發芽,皆得生升之氣,達肝以制化脾土,故能消導。凡怫鬱致成膨膈等症,(麥芽)用之甚妙,人知其消谷而不知其疏肝也。」
《醫學衷中參西錄》:「大麥芽性平,味微酸,雖為脾胃之藥,而實善舒肝氣(舒肝宜生用,炒用之則無效)。蓋肝於時為春,於五行為木,原為人身氣化之萌芽(氣化之本在腎,氣化之上達由肝,故肝為氣化之萌芽),麥芽與肝為同氣相求,故善舒之。」用治上述病症。
偶讀《醫燈續傳—一位中醫世家的臨證真經》一文,載「凡由肝鬱引起的各種病症,如肝炎、膽囊炎、膽結石、脂肪肝、肝硬化、肝腫瘤、慢性胃腸炎、神經官能症、乳腺病、月經不調,以及前陰疾患等,均可用生麥芽解之。
凡見病變部位出現痞、滿、悶、脹、下墜、疼痛,以及口苦、納差、情緒鬱悶等自覺症狀,舌苔白而不缺津者,均是生麥芽的適應症,不必猶豫。
一般用量為10~30g;乳絡不通,可用60~100g。頗為精煉。
那麼臨床上我們所說的回乳要藥是生麥芽還是炒麥芽呢?
記得最初臨證時,遇到前來要求中藥回乳的患者,往往寫「麥芽18g」,而隨訪,多是無效。
後思路再三,大概沒寫明具體炮製法則——健脾開胃疏肝以生麥芽為好,回乳消脹以炒麥芽為好,炒麥芽健脾消食,不再具備舒肝功效。
《醫宗金鑑·婦科心法要訣》雲:「無兒食乳乳欲斷,炒麥芽湯頻服宜。」
總之,生麥芽舒肝通乳,常用量18g,炒麥芽健脾回乳,用量要大,一般60g起步,可逐步增加劑量,多獲佳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