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神童」頻出。
首先是昆明市一名小學生因研究基因斬獲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獎項的消息在社交媒體廣為傳播。這名小學生的研究項目名為「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一般人看了「不明覺厲」,有專業人員表示該項目科研難度接近博士研究生水平。
無獨有偶。繼昆明「神童」之後,武漢2名小學生研究茶多酚抗腫瘤獲獎的消息也引發廣泛關注。官方資料顯示,2人分別為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小學三年級和五年級學生,主要探索茶多酚主要成分EGCG抗腫瘤效果。
「神童」不僅出現在自然科學領域。浙江慈谿女孩岑某某製作的精美簡歷上,赫然寫著「目前一天能寫300首詞牌……2000首詩……15000字小說」,才華橫溢,令人咋舌。
事出反常必有妖。面對社會質疑,有關方面對「神童」展開調查。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組委會撤銷了小學生研究基因項目獎項。涉事小學生父親、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陳勇彬發聲明致歉,扭扭捏捏地承認「過度參與了項目書文本材料的編撰過程」。「青創賽」武漢選拔賽競賽組委會堅持認可2名小學生研究成果。但網友有關小學生做醫學動物實驗是否持證操作,該實驗與2人父親、某名校基礎醫學院院長的關係等問題並未得到回應。
至於每天填詞300首、寫詩2000首、創作小說15000字的「神童」,經媒體調查也不過是商業包裝。
為啥「神童」這麼多?無非是利益驅使下的造假。 「青創賽」已經多次出現經不起質疑的科研項目,是因為其獎項與升學考試掛鈎。在很多省市,「青創賽」比賽成績是中考錄取的加分項。於是,為了給孩子學業「加點碼」,身為專業科研人員的家長就親自上陣,炮製「神童」。而那位女「神童」之所以被包裝得精通詩詞、才華橫溢,也不過是為了商業炒作,推銷「成功學」等培訓課程。
問題在於,一看便覺有蹊蹺的科研項目,如何能夠堂而皇之地通過層層評審而獲獎?一望便知不可能的創作才能,如何能夠大張旗鼓地印在簡歷中作商業宣傳?雲南省「青創賽」組委會辦公室的通報中稱,專家組認定:「項目研究報告的專業程度超出了作者認知水平和寫作能力」「不可能由作者本人獨立撰寫」。人們不禁要問:專家組早幹嘛去了?為什麼非要等到社會廣泛質疑後才能發現顯而易見的「貓膩」?
令人不解的問題還有很多。昆明「神童」的獎項被撤銷後,有關方面未進行任何問責追責。當初為該項目評獎亮「綠燈」的評審人員,有沒有盡到審查之責?所謂「過度參與」的家長,已經涉嫌造假,只是道個歉就完事?武漢「神童」事件中,當地競賽組委會為何不對家長與項目實驗的關係作出正面、清晰的說明?浙江慈谿「神童」事件中,帶有欺騙性的商業宣傳,為什麼沒有職能部門的監管與處置?
產生「神童」的環境如此寬鬆,難怪「神童」頻出,亂花漸欲迷人眼。
執筆:汪國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