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買房子的理由千千萬,但不少自己能扛得住的人最終為了孩子上學還是妥協了。而且為孩子上學買房這個事也是若干個層次,農村的想給縣城裡買房、縣城裡得想在市區買房、地級市區的想在省會買、省會的想買個好學區。不管是有錢人還是溫飽以上的家庭,都在儘自己最大努力,通過買房子給孩子創造一個更好的求學環境。
(一)同一城市普通地段換成學區房
就近入學的政策將學校周邊所謂的學區房吵得更熱了,正所謂僧多粥少。學校就那麼幾個,特別是名校,而學生一年比一年多。一個入學資格可以遭到十幾或二十幾個孩子哄搶。每個城市的學區房價格都比同等情況下其它區域的貴上不少。但要注意每個學校與學區的對應那可是瞬息萬變,該房子上是不是幾年內只能一個孩子上學,落戶時間都有限制,尤其是那種開發商拿學區作為鰲頭的,更是務必落實清楚。
(二)異地買房落戶
這又分好幾種情況
(1)因為教育資源的不均衡,自己在原地方有工作,買房子只是為了孩子能想辦法落戶到目標城市就讀中學,然後在當地高考。比如天津當初的藍印戶口,買那些房子的基本都是為了孩子上學,我們這個距離天津七百多公裡的城市都可以拼一大巴車的中學生往返,可以想見有多少人去買了。現在河南省的各地級市的初中都開始衰落,家庭條件略好的人都想辦法去鄭州落戶,讓孩子考鄭外,雖然還是高考壓力一樣的,但起碼鄭外畢業考入理想大學的比例比自己那小縣城強太多。
(2)自己在大城市沒有戶口,經濟條件又不夠從小讓孩子上那種好的以出國為最終目的的私立學校,孩子始終沒辦法在北京或上海參加高考,不如早回老家打算,所以目標城市就是二線城市和老家的省會,這又是一大撥。
這些買房的多少都有些被迫的意思,大家相同的心理又炒的房價越來越高,但是我們能說什麼呢,這也算是一種自然的進化吧。記得看過一個統計,關於日本的兩所名牌大學生源的統計,也是生源集中在東京、大阪等大城市。教育資源往上級城市集中的趨勢越來越明顯,為了孩子的將來考慮,在自己能力範圍內還是要早做打算。有的人嫌麻煩,覺得兒女自有兒女命,其實真的是一種自我安慰的心理,相同的孩子,教學水平的差異在孩子身上很快就有很明顯的差距了,這已經是無數人證明的事實了。當然也要量力而行,太脫離自己的客觀實際,造成特別大的負擔當然就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