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過年利是錢該如何花?家長該如何引導?遇到孩子花錢大手大腳怎麼辦?潮爸潮媽們需要見招拆招。要想知道孩子利是錢哪些用法最in?跟著小編來吧。
每一筆利是錢都要記帳
親子導師:黃薇
主要課程:少兒財商培訓
孩子年齡:8歲
黃薇的兒子朗朗今年8歲,今年收到的利是錢有1000多元。爸爸是做少兒財商培訓的,所以,對兒子的財商教育也是從小開始,到現在兩父子間已經有了默契。
對於收到的每一筆利是,爸爸都會要求朗朗記帳,如大舅父20元,三姨媽20元。由於春節期間,朗朗有時也會用利是錢即興買些玩具。所以,朗朗每天還會做一個收入支出表。
過了正月十五,一般長輩們就不再發利是了。這時,朗朗需要做一個自己的資產負債表。比如,之前,他參加爸爸的財商冬令營,爸爸只出一部分錢,剩下的朗朗當時沒有錢,就先欠著,分期還款,每月30元。
對於收到的利是錢,朗朗一般分三部分處理。30%存銀行定期,30%放入自己的「夢想存錢罐」,用於實現自己的目標,可以是短期目標,也可以是長期目標。今年朗朗的目標是買一部小米手機。春節前,他已經讓爸爸把這部手機的圖片列印出來,貼在「夢想存錢罐」上面。還有40%的利是錢,朗朗會作為平時的零用錢。
不過,朗朗平時每月有35元的零花錢,所以,財務上不算緊張。另外,爸爸會鼓勵朗朗賺錢,如整理好家裡的紙皮盒賣給廢品站。朗朗每賺1元零花錢,爸爸還會額外獎勵1元。
導師觀點:
利是錢不是家庭間的交換
黃薇表示,利是錢是其他家長給孩子的錢,家長不應收回來。自己派利是,派出去的是愛心,不是自己孩子與別人孩子的交換。利是錢是孩子的,家長要做的是引導孩子如何支配。
黃薇還認為,家長需要灌輸給孩子正確的金錢觀:金錢只是一種實現目標的工具,如手機一樣,人生的目標才是最重要的,目標不應是賺錢,而是對自己有深遠意義的事情。
兒子現從事金融行業,與從小支配利是錢有關
親子導師:霍鈺坪
主要課程:少兒家庭教育
孩子年齡:成人
霍鈺坪是廣東省少先隊輔導員培訓中心的講師,也是佛山市婦聯下屬家庭教育講師團的講師。他的兒子子棟現在已經參加工作,大學時讀的是金融,現在從事的是基金工作。霍鈺坪認為,子棟的金錢觀和理財習慣,與自小如何支配利是錢有密切關係。
從子棟小學一年級開始,媽媽就帶子棟到銀行開立一個自己的帳戶。雖然當時子棟連銀行櫃檯都夠不著,但媽媽要求他自己開戶時自己填單,自己籤名,算是理財的啟蒙。
當時存的是活期存款。之後,當子棟想買什麼東西,父母會和他一起商量,子棟出多少錢,父母出多少錢。到了子棟16歲的時候,他的錢就歸自己完全支配了。
當活期存款存到幾千元的時候,由於子棟爸爸開公司,父母建議子棟可以把錢購買爸爸公司債,年利息6%~8%,爸爸每月支付子棟利息。於是,子棟有了第二本銀行存摺。
導師觀點:
界限不清打擊孩子獨立
霍鈺坪表示,很多家長跟孩子說,是因為父母派了利是,孩子才有利是,所以孩子的利是錢應上交給父母。霍鈺坪認為,這種界限的不清楚,某種程度是對孩子獨立人格的打擊。利是錢不是交換,家長應尊重孩子獨立的個體地位,並從小進行培養。
霍鈺坪提到,家長還應該告訴孩子,每封利是都是祝福,裡面多少錢與給利是的長輩的家庭習慣有關,不要太過關注錢的多少。
另外,霍鈺坪還認為,現在社會上「把錢放在銀行會貶值」的說法有點過了頭,人還是應該有點積蓄,所以,從小給孩子開個獨立的銀行帳戶,有利於日後不要成為「月光族」。
按孩子駕馭金錢能力,按比例提取利是作零用
親子導師:冼穎怡
主要課程:父母個人成長
孩子年齡:10歲
冼穎怡的兒子小鵬今年10歲,上小學四年級。一年級之前,小鵬的利是錢都是由媽媽存在銀行裡面。從二年級開始,小鵬的利是錢會提取一定比例用於日常零用,供小鵬自己支配。這個比例每年遞增10%。
開始時,媽媽與小鵬約法三章,規定這些零用錢使用的大原則。之後,這些零用錢,媽媽也不是一次性給小鵬處理。開始時是每周給一次。當觀察到兒子沒有亂花錢之後,媽媽再兩周給一次。媽媽計劃逐步調整給錢的間隔,再到一個月、兩個月……直到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錢。
到目前為止,小鵬都沒有亂花過錢。她還會通過給別人畫一些圖畫來賺點小外快。去年聖誕節還用100元給父母買了禮物,請外公外婆喝早茶,也用零花錢進行了一些募捐活動。
導師觀點:
按年齡個性培養方向,進行個性化引導
冼穎怡認為,對於利是錢的看法,關鍵是看孩子當前的年齡、之前的做法、父母對孩子的培養方向、孩子的個性與內在需求等。如何進行個性化的引導,應該都有不同的考慮。
冼穎怡表示,利是錢雖然是孩子的,但未到18歲,孩子都沒有完全的使用權,管理權在父母身上,父母需要培養孩子學會使用。當然,孩子的需求也不應太過壓制,不然,正當需求如不被滿足,就會變成渴望。她曾見過一些孩子,當有了零用錢之後,就買一大堆垃圾食品。
文、圖/霍澤凱
編輯/霍澤凱
出品/《廣州日報.佛山新聞》全媒體